江苏“小热昏”的艺术形态解析论文

2022-12-22 14:20:52 来源: 作者:shaozhun
摘要:摘要:江苏“小热昏”是伴随着民间艺人叫卖梨膏糖而产生的一种街头说唱艺术,主要流传于常州、无锡、苏州一带。江苏“小热昏”在传承发展中融入了苏南地方文化元素,具有典型的江南特色。江苏“小热昏”一般按照开场、卖口、唱短篇、买糖、唱长篇、送客的程序进行表演;唱腔音乐分基本调和杂调两大类,大多来自地方民歌和戏曲音乐;唱词多为即兴编创,以四字句和七字句为主,用吴方言发音,具有浓郁的苏南韵味;伴奏乐器有小锣、三跳板、莲花板、单皮鼓、二胡等,伴奏以打击节奏为主,常采用间奏音乐;表演时男性着传统长衫、戴毡帽,女性穿传统旗袍
摘要:江苏“小热昏”是伴随着民间艺人叫卖梨膏糖而产生的一种街头说唱艺术,主要流传于常州、无锡、苏州一带。江苏“小热昏”在传承发展中融入了苏南地方文化元素,具有典型的江南特色。江苏“小热昏”一般按照开场、卖口、唱短篇、买糖、唱长篇、送客的程序进行表演;唱腔音乐分基本调和杂调两大类,大多来自地方民歌和戏曲音乐;唱词多为即兴编创,以四字句和七字句为主,用吴方言发音,具有浓郁的苏南韵味;伴奏乐器有小锣、三跳板、莲花板、单皮鼓、二胡等,伴奏以打击节奏为主,常采用间奏音乐;表演时男性着传统长衫、戴毡帽,女性穿传统旗袍,隆重场合表演时,表演者会适当化妆。目前,收集到的代表性曲目有《水果做亲》《卖梨膏糖》等36个。
关键词:江苏“小热昏”艺术形态解析
“小热昏”是流传于江浙沪一带的传统曲艺。据文献记载,“小热昏”起源于清光绪年间,以苏南、浙北和上海地区为中心开始流行,也曾辐射到江、浙、沪、皖、赣、鲁等广大地区。最初的“小热昏”是梨膏糖商人卖糖时的说故事、讲新闻,之后逐步发展到说唱结合,后来形成独立的艺术形态,称之为“小热昏”。据考证,苏州是“小热昏”的发源地,之后慢慢传入比邻的苏南、浙北和上海地区。常州“小热昏”是江苏“小热昏”的杰出代表,2011年被确立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江苏“小热昏”在传承和发展中融入了苏南地方文化元素,在表演程式、唱腔音乐、唱词与语言、伴奏乐器与伴奏音乐、服饰与道具等艺术形态上具有鲜明的苏南特色。
—、表演程式
江苏“小热昏”的表演分单档和双档两种,一人独立表演为单档,二人合作表演则为双档。江苏“小热昏”与东北二人转一样,双档表演的两人大多都是夫妻。传统“小热昏”在表演时,会选择一个较宽敞的场地,在一米多高的三脚架上支起一个木箱子(称“糖箱”或“百宝箱”),箱里装着梨膏糖、服饰、伴奏乐器、扇子、莲花板等,旁边摆放一条长凳,表演者站在长凳上表演。江苏“小热昏”的表演程式基本固定,大致可分为开场、卖口、说唱短篇、卖糖、说唱长篇、送客六个部分。
(一)开场
“开场”是“小热昏”最先表演的部分,一般以敲锣和击三跳板(三巧板)为主,节奏明快,气氛热烈,意在招揽观众和积聚人气。“小热昏”艺人首先摆好架子和长凳,然后把百宝箱放在架子上,之后表演者从百宝箱里取出服饰道具,穿戴整齐后,手执乐器站在长凳上开始表演。“台、台、台、台”的小锣声响起,预示着表演已经开始,观众听见锣声后便围拢过来。“小热昏”艺人见观众聚得差不多时,便用“小锣赋”“三跳赋”等基本曲调音乐开始表演起来。
(二)卖口
“开场”结束后便开始表演“卖口”,“卖口”以说故事、讲笑话为主,表演幽默滑稽。为了吸引围观的群众,一开始“小热昏”艺人都会讲一些人们熟知、有趣的故事和笑话,其间会时不时敲击小锣,加以间奏来吸引和聚集客人,每当“小热昏”艺人看到客人达到一定数量时就会停止表演,乘机售卖梨膏糖块,卖一会儿糖以后又接着讲故事和笑话。为了不让顾客流失,表演者会采用卖糖与表演交替进行,乘观众好兴致、好心情时销售梨膏糖。“小热昏”艺人有一个很厉害的技巧,他们会随着观众的情绪变化随机变换说唱内容,而且十分注重用精彩、滑稽的表演来留住观众。“卖口”表演具有鲜明的即兴性,表演者需要储备很多素材,能敏锐观察到观众的反应,具备很强的随机应变能力。.
(三)唱短篇
“唱短篇”以简短的说唱为主,内容多围绕梨膏糖的功用与好处,最常用的唱词如下:
敲起小锣铛铛铛,初到贵地借个光。一拜宾朋与好友,二拜先生和同行。小小方块梨膏糖,吃到肚里驱寒凉。诸君各位若不信,送你一块尝一尝。男人吃了我的梨膏糖,一觉睡到大天亮。女人吃了我的梨膏糖,一肚生出俩儿郎。姑娘吃了我的梨膏糖,嫁个丈夫开银行。瞎子吃了我的梨膏糖,睁开眼睛打麻将。聋子吃了我的梨膏糖,茶馆里头听小唱。哑巴吃了我的梨膏糖,马上开口唱二簧。瘫子吃了我的梨膏糖,大清早上爬城墙。江苏“小热昏”的“唱短篇”中采用的腔调一般都是江南地区的民间小调,如《春调》《紫竹调》《叫货调》等。“唱短篇”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一人单独说唱,另外一种是一人主唱、另一人辅唱。表演中会运用很多表现手法,比如误会、巧合、自嘲、褒贬等,通过这些手法来吸引和逗乐观众。“唱短篇”的说唱表演有较大难度,说唱节奏快、口齿要清晰,还要注意观察观众的反应,要跟着观众的情绪变化而变换表演手法和说唱内容。
(四)卖糖
“唱短篇”表演到精彩的时候,往往已集聚了很多观众,这时艺人就会停止表演,再从百宝箱里拿出梨膏糖进行介绍和售卖。正在兴头上的观众为了接着看艺人的表演,加上嘴里嚼着糖块看演出也是不错的享受,因此很多观众都会掏钱购买,买糖人这时会随机应变,见好就收,满足观众的需求。如此反复多次,买糖人卖力的表演、高兴的卖糖,观众口嚼糖块尽兴的观看,直到梨膏糖售卖完为止。
(五)唱长篇
“唱长篇”是在梨膏糖基本卖完的时候,“小热昏”艺人再表演一段长篇唱段,以答谢观众看表演和买糖块,俗称“唱长篇”。其内容多选自经典名著、历史人物或新闻故事,唱腔较自由,九腔十八调都可使用,常演曲目有《白蛇传》《济公传》《珍珠塔》等。有时也会表演一段耳熟能详的苏南地方小戏,如锡剧、苏剧、滑稽戏的折子戏,很受观众喜爱。
(六)送客
“送客”是在表演结束时,“小热昏”艺人伴着说唱有礼貌的送走观众和买糖客人。待客人走完散尽,艺人便开始收拾演出“装备”,清理场地,结束表演和买糖活动。
二、唱腔音乐
江苏“小热昏”与梨膏糖相伴相生,是典型的民间艺术,具有吴文化属性,其唱腔音乐大多来自地方民歌、戏曲和曲艺音乐,有时也釆用流行音乐曲调,选用较为自由。按照其功用和特点,大致可归类为基本调与杂调二类。
(—)基本调
基本调是江苏“小热昏”开头部分的基本唱腔音乐,属于节奏、速度随机变化的板腔体结构,说唱结合、似说似唱,音乐性稍弱,曲调变化自由,旋律以级进和三度跳进为主,有时也采用六度以上的大跳,喜欢用前倚音和滑音加以变化和装饰,说唱中用小锣和三跳板加上间奏,丰富说唱的表现力。基本调多釆用民族五声调式音阶和六声调式音阶,徵调式最多见,羽调式和角调式次之。基本调都以“赋”来冠名,用小锣伴奏的称为“小锣赋”,用三跳板伴奏的称为“三跳赋”。
(二)杂调
杂调是兼容并蓄各种地方民间音乐和戏曲与曲艺音乐的唱腔曲调,如《梨膏糖调》《叫货调》《十杯酒》《梳妆台》《醒世曲》《杨柳青》等。杂调音乐为旋律固定的曲牌体,表演者可根据自身嗓音条件来移调演唱,在“唱短篇”和“唱长篇”程序中可随机出现。杂调音乐的音乐性较强,以唱为主,采用民族五声徵调式、羽调式和宫调式音乐,常用前倚音、间奏和虚词加以装饰和补充,曲调婉转优美,为百姓所熟悉和喜爱,是“小热昏”表演最深入人心的部分。
三、唱词与说唱语言
(一)唱词
江苏“小热昏”的经典曲目一般在固定环节表演,其唱词和唱腔固定,不能随意篡改。除此之外,更多的说唱内容是表演者根据观众的反应、现场环境、社会现状等即兴编创,类似脱口秀一般。唱词内容既要与大家的兴趣密切相关,又要通俗易懂,上下句押韵,朗朗上口。“小热昏”的唱词多用四字句、七字句和长短结合句,说唱口语中习惯加入衬词,说、唱、演相结合,表演惟妙惟肖,让围观群众听得有趣、看得入神。如《新闻调》的唱词:
说起(里格)新闻,话(啊)起(啊)奇闻,
新(啊)闻会唱啥(格)正(啊)经,
啥府啥县啥(格)乡村。
三皇五帝,掌立乾(啊)坤,
唐宋(格)元(啊)明,直到大清。大清(格)天下,让拔革(勒)命,革命(里格)当选,各国(格)赞成。
此(啊)人(格)姓盛,名(啊)叫(格)杏生。唱到(格)此(啊)地,停(啊)格一(勒)停,卖脱二块,再唱后本。
(二)说唱语言
梨膏糖主要产销于江苏的苏锡常地区,当地百姓是梨膏糖的主流消费群体,“接地气”是江苏“小热昏”的最大特点。因此,使用方言说唱是“小热昏”的必然选择。苏南地区通行吴语,常州、无锡、苏州三地的方言相近,吴侬软语,清新柔美,艺人在三地间流动摆摊说唱、交流毫无障碍。苏南方言的儿化音多,如“鞋儿”“帽儿”“月牙儿”,唱词喜欢采用韵脚o、u、en.ang.eng等,经常用下滑音加以装饰,其音调变化较小,一般不超过一个八度。这样的唱词特点和语言结合起来,使得江苏“小热昏”的表演具有浓郁的苏南特色,使得当地百姓倍感亲切、韵味十足,也令外地观众感受到江苏“小热昏”的独特魅力。
四、伴奏乐器与伴奏音乐
(一)伴奏乐器
传统的江苏“小热昏”表演较为自由,表演场地随意简陋,单档或双档最为多见,表演说唱结合、以说为主,常常自伴自唱。其伴奏乐器相对单一,以轻便的打击乐器为主,旋律乐器为辅。笔者注意到,江苏“小热昏”最常使用的伴奏乐器是小锣,无论是单档还是双档,都会使用小锣伴奏。其他伴奏乐器还有三跳板、莲花板、单皮鼓、二胡、手风琴等,使用起来因人因地而异。一般来说,单档表演的必定用小锣伴奏,双档表演时一人用小锣伴奏、另一人用三跳板伴奏,有时也换着用莲花板和单皮鼓伴奏。因表演者个人技艺所长和表演的需要,也有人使用二胡、手风琴等旋律乐器伴奏,以增添表演的旋律性和表现力。
(二)伴奏音乐
江苏“小热昏”说唱与伴奏相间互为补充,形成一个艺术整体。一般情况下,说唱时不奏,伴奏时不说唱。其说唱的节奏有序,吟唱韵味十足,伴奏以轻快的节奏音乐为主,旋律性不明显。在最开始的“开场”环节中,为了吸引路人关注和招揽顾客,“小热昏”艺人会有一段较长的小锣或三跳板的演奏。表演者手执小锣或三跳板,使出浑身解数,节奏音乐时快时慢、时急时缓、时强时弱,锣声、板声清脆明亮,变化丰富,并将练就的“飞锣”“连击”等绝技展示给众人。人们会寻着锣声围拢过来,不一会功夫就会聚集起众多观众,为之后的卖糖环节积淀人气。
江苏“小热昏”的说唱中常出现间奏音乐,虽然间奏音乐不长,但其作用至关重要。一是对曲目进行分段或分句处理,让听者有小结和终止感;二是为表演者提供思考时间,为下一段说唱内容做构思和设计;三是“小热昏”表演的时间较长,表演中需要短暂的调整和休息。江苏“小热昏”的间奏音乐规整有序,流畅明快,观众听起来舒适简洁,明快有序。
五、道具与服饰
(一)道具
江苏“小热昏”的传统功能是为了兜售梨膏糖,“小热昏”艺人为了方便携带和买糖,便设计了糖箱及其支架。表演时,将糖箱放在支架上,糖箱正面写着“小热昏”艺人的艺名和名号,注明梨膏糖的标号和品牌。表演开始前,艺人从糖箱里取出伴奏乐器和道具,以备表演使用。待表演一段时间后,艺人打开箱子取出糖块开始买糖,如此反复。为了方便众人观看,“小热昏”艺人还配有一条长凳,表演时站上长凳以增加高度。除此之外,江苏“小热昏”的道具还有瓜皮帽、折扇、醒木等。和普通瓜皮帽不同的是,江苏“小热昏”艺人佩戴的瓜皮帽往往会在脑后部添加一根长辫子,以显示传统艺人的装扮。
(二)服饰
当今,随着“小热昏”表演场合和用途的变化,“小热昏”艺人表演时的服饰也发生了一些改变。一般来说,每遇重大活动、节庆和专业性表演时,“小热昏”艺人身着传统服饰,男性身穿长衫、头戴瓜皮帽,女性身穿旗袍或者短古装,各人手执一样伴奏乐器,自击自唱。诸如常规性讲座、宣传和临时性表演等场合时,“小热昏”艺人可以着正装或者便装表演。除服装要求之外,江苏“小热昏”艺人无论男女都不再进行其他装饰,凸显清新自然和简约的装扮风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