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神性走向反叛性——中世纪到现当代时期的圣母子形象嬗变论文

神性走向反叛性——中世纪到现当代时期的圣母子形象嬗变论文

41

2024-05-18 15:58:07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自公元1世纪基督教诞生以来,圣母子作为一个永恒的题材活跃在西方艺术创作实 践之中,是重要的外国美术的研究对象之一,文章将择取中世纪到现当代时期中描绘圣母子形 象的经典作品

  摘要:自公元1世纪基督教诞生以来,圣母子作为一个永恒的题材活跃在西方艺术创作实 践之中,是重要的外国美术的研究对象之一,文章将择取中世纪到现当代时期中描绘圣母子形 象的经典作品,来分析该题材是如何从神性,走向人性最后再到反叛性,重点阐述当今马克 思•恩斯特,雷尼•考克斯和拉斐尔•萨巴莱塔是如何使用异轨策略来复制和转码该类绘画作品 并形成现在独树一帜的题材风格,通过总体的研究和概括,来揭示其背后所体现的不断迭代的 女性认知。

  关键词:基督教;中世纪;圣母子;女性认知;中世纪

  一、神性的架构:经典圣母子图像解读

  自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欧洲便陷入了长达一千 年的被神学束缚的“黑暗时代”之中。在此期间,绝大部 分的艺术作品都带有浓厚的宗教意味,各类的美术题材都 同基督教教义和《圣经》的故事相关联。它作为一种社会 文化的现象,和艺术息息相关,前者影响着后者的表达形 式与内容,后者又携带着实现宗教膜拜的职能,在宣传教 义,巩固教会地位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圣母,作 为基督教宗教文化的经典形象之一,为了激发世人对宗教 的崇尚情感为主要目的,有关圣母题材的画作因此经久不 衰。

  因为受到神学的束缚和教会教义限定的要求,当时的 艺术家们的思想和创造能力都受到了极大的束缚和挑战, 宗教压抑和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和人性,欲望成了禁止讨论 和令人羞耻的话题,在5~15世纪流行于罗马地区的拜占庭 美术,以祭坛画《弯曲宝座上的圣母与圣婴》为例,画面 中前排是圣母和圣子耶稣,后面背景俩端为了展现基督耶 稣的伟大和先知的为例,他们极度谨慎地处理着画中人物 的衣着,首饰,面向,姿态和背景,不同于古希腊罗马时 期自然的唯美,他们将圣母长袍,加重衣服褶皱的阴影, 姿势显得僵硬而不自在,通过褶皱和阴影的画法,我们其 实可以推测到该时期的画家拥有古希腊罗马的绘画技法,但是他们并没有自由地完全地应用,而是相反地刻意加重 画面中的线条,使得人物显得刻板而又僵硬。为的就是将 神和人的特征区别开来,因为在他们眼中,神的形象是不 能等同于人的形象,认为赋予其生动的生活画面是对教义 不忠的体现。同时画面装饰意味浓重,颜色偏向单一,圣 母和圣子身着红色的衣服,衬托出人物形象的神圣不可侵 犯性,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趣味。其中天使和圣母的眼 神都相交于圣子的身上,而圣子的目光朝向外侧,似乎是 要穿透画布而直视信仰者的心灵。该作品虽然是同时画由 圣母和圣子的形象,但是通过眼神注视和相交可以看出作 品的重心仍然放置在耶稣的身上,另外,同时期的圣像画 中描绘相同题材的圣母子画像要比单纯描绘圣子的画像要 少得多。

  中世纪艺术一般也被称作中世纪的艺术,其中圣母的 形象像是为了服务圣子形象的诞生而服务,并没有显示出 画面的主体性,也没有画面叙事性和生动性,她总是面无 表情,不苟言笑,坐姿端庄,神态严肃,与世隔绝。总体 呈现出一种程序化,象征化的特征。她作为一个神圣的女 性都是只作为圣子的陪衬而出现,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当 时宗教神学对人思想的禁锢,对欲望羞耻的排斥,对人性 之美,自然之美的感受力的下降,以及对于女性认知局部 于“道具”之说。

9D201138-68D2-454c-B1C8-0A77375B4134.png

  二、人性的认知与母性的融合:圣母形象的人文化

  随着时间的流逝,历史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变化,人 们的思想认知随着对世界的认知一起扩大,中世纪末,由 于受到黑暗时代长时期的束缚和禁锢,人们的思想渴求解 放和自由,14世纪的彼得拉克举起人文主义的大旗,给沉 默的大地照上了第一缕曙光,直面人性欲望的通道打开。 同时,在经历了多年黑死病瘟疫的困扰之后,欧洲人民终 于在13世纪末走向了安定与平静,圣母玛利亚作为慈爱, 关怀,希望和光明的象征,成为抚慰人类精神和灵魂的良 好的寄托载体,她被赋予了人们极大的热情和推崇,其地 位一度飞升,相关题材的画作大量地出现—— “在圣母玛 利亚这里,绘画和雕塑成了探索人类生存……表达母性之 美的途径,这对艺术家具有无法抗拒的吸引力。” [1]几近 突破封口的自我认知与母性关怀的闪烁相结合,终于在文 艺复兴前期的佛罗伦萨,被称为“近代绘画之父”的乔托 冲破了古板僵硬的规则束缚,创作出《哀悼基督》这一副 有名的湿壁画,虽然展现的仍然是宗教故事的画面,但是 人物明显的具有了神态和动作上的生动性。作品中的目光 与眼神的注视有意引导着人们集中观察位于画面中央的圣 母与圣子,其中圣母用手轻轻地托举着基督的脑袋,另一 只手则是将他圈进自己的怀中,双目凝视,露出了哀伤 的神情,这种丧失至亲的痛苦是我们人生中普遍地体验与 感受,此时此刻哪怕是不信仰宗教,不了解这个故事的人 都会被画面触动。乔托为帕多瓦斯克诺维尼教堂所创作的 一系列的壁画作品都拥有了中世纪没有的纵深感和叙事性 画面,同时乔托并没有故步自封在画面人物的平行排列之 中,而是有意形成人物前后交错的位置关系,同时还绘有 人物的阴影,赋予其体积感。

  在这个时期,艺术家的个体思想和理念得以抒发,他 们开创了许多新的绘画创作方法,包括透视学、光影学等 等在内的自然科学,生物科学诸如人体解剖学等也被运用 到创作过程之中,使得画面更加的真实与自然。以拉斐尔 《西斯廷圣母》为例,画面整体和颜色用笔十分的和谐, 自然。俩边画有帘布,帘布的揭开与圣母踩踏祥云徐徐走 来的动作似乎是同时发生,左下方的罗马教皇二也用手急 切地指出画面之外,似乎下一秒就要冲破画布的束缚来到 人间,使观者有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不同于中世纪的圣母 子像之处主要在于人物的神态和绘画的表达形式两个方 面,她们都摘下了象征着圣人的金圈,更加的亲近自然, 使形象接近人心,具有人文主义的气息,但是仍然保持着 传统圣母的端庄与神圣,她柔和的脸上包裹着一层无言的 落寞与哀伤。画面右下方是基督教早期的殉道者——圣女 芭芭拉,她虽然跪向圣母,但是又将脸别到旁边,双眼微 闭,面容恬和宁静。下面的天使,也突破了中世纪和文艺 复兴早期固定排列的画面格式, 一个撑着脑袋,另一个直接趴在手上,两者都向上注视,似乎在疑惑着接下来要发 生的事情。同时我们也可以关注到,绘画作品眼神的注视 不再特意集中于圣子的身上,似乎画面的故事中心从圣子 走向了圣母。俄国思想家普列汉诺夫也就此评价道:“拉 斐尔的圣母像是世俗的理想战胜基督教和修道院的理想的 突出的艺术表现之一。” [2]

  同时期的还有米开朗琪罗和莱奥纳多•达•芬奇等人, 他们积极地将自然科学的手段运用到艺术创造当中,用真 实生动的现实场景取代宏伟瑰丽的宝座背景,使艺术踏上 了人性化的道路上。这个时代描绘出的圣母在人物塑性、 神态动作和背景描绘等方面都脱去了浓厚的宗教外壳,展 现出对现世的思考以及人性的关怀,由此圣母的形象由神 性也走向了人性。正如著名的俄国美学家别林斯基所言: “艺术美是把自然‘融化在优美的形式里’ ……作品中 所反映的现实可以比生活本身更真实。” [3]这个漫长的过 程也透露着女性地位和处境的变化。然而,让人感到遗憾 的是,人文主义的光辉并没有照射到每一个黑暗的角落, 虽然圣像画中的圣母已然归向美丽与高尚,但是女性的地 位并没有因此而提高,面对神圣,温婉,宁静的要求与束 缚,这其实与许多普通女性的现实生活背道而驰,源于现 实,却又高于自然,理想化也是这个时代绘画作品的代名 词。

1716018883271_0D0DE0FD-95DA-480d-B9D7-C9DD2AD1255A.png

  三、反叛性:圣母子形象的当代演绎

  在文艺复兴之后,人们经历了一波又一波精神与思 想上的祛魅,在高位圣坛上的神灵因此被拉下跌入人间, 越来越多的画家注重描写和刻画圣母与圣子之间亲情的传 递,所以过渡到现代时期,绝大多数的圣母题材的作品表 现的是一种母爱的感情图示,而不再单纯的是宣扬宗教的 工具,当然这些作品也在创作的过程中也赋予了地方特色 和作者个性化特征。

  在这里我们主要强调的是一种独特的具有反叛色彩的 圣母子题材的艺术作品,以马克思•恩斯特《在三个见证人 面前掴打婴儿耶稣的圣母》,拉斐尔•萨巴莱塔《母性》和 雷尼•考克斯(Renee Cox)的《黑妈妈(Yo Mama)》为主 要代表。他们这些作品都通过借用圣母子的形象来表达对 古典题材和现世的思考与批判。

  (一)不屑于神:反叛性与超现实主义的交织

  马克思 • 恩斯特被誉为“超现实主义”的“达 • 芬 奇”,在他的作品《在三个见证人面前掴打婴儿耶稣的圣 母》中,我们可以看到属于立体主义建构起来的背景,使 得画面向内部进行扩展,整体画面红绿,黄绿等邻近色进 行了巧妙的搭配。圣母的表情严肃,面目略显狰狞,手臂 手掌细长弯曲,整体的身材丰腴肥硕,下半身有几何形状 的弯曲,圣子似乎因为害怕即将到来的惩罚,手指弯曲着 不知所措地放在半空中,头上象征着圣人的光环居然一反常态像是拥有了物理意义上的重量而因圣子的低头掉落在 角落中,而光环的中间也恰好是马克思•恩斯特的签名。在 左边那堵墙后又有一个空间,站着三位见证人,不像在中 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圣像画上双膝下跪的赞助人,这三位 见证人的表情似乎是在“津津有味”地看着面前一场惊世 骇俗的闹剧。

  马克思•恩斯特借用圣母子这一种熟悉宗教题材,用 戏剧化的场景深刻的表现了他内在的反叛。与其对古典绘 画作品进行直接的复制与转码,现代时期的艺术家更擅长 运用戏谑与讽刺的手段来抨击盲目地崇拜与追求。由于自 身的敏感,和幻觉的影响,恩斯特在1923年起就开始使用 意识流记述法进行创作,所以他的作品都具有丰富而漫无 边际的想象力,这种荒诞之感,显然《三个见证人面前掴 打婴儿耶稣的圣母》体现得淋漓尽致。画家抛弃了圣母 高尚,平静的常规形象的创作,反而是展现圣母生气的一 面,也许这才是真正的母亲和孩子该有的互动,这才是真 正的“圣母与圣子”,对这种题材的规定与刻板的要求放 在现代,就像是圣子头上掉落的光环一样“滑稽”,恩斯 特也是用这种独特的方式来表达他对宗教的不屑,警醒着 人们不断思考“我们从哪里来”的问题,也展现了真实生 活中女性的模样,代表着现实生活的认可。

  (二)不安与苦闷:表现主义下的圣母子画像

  表现主义绘画是一种强调表达作者主观感情和自我感 受的绘画方式,现代画家拉斐尔•萨巴莱特就是代表之一, 他创作的《母性》这个作品中大量地运用了模糊的背景和 对比色,颜料笔触和肌理的使用让人感到混乱和不安;但 是在混乱交织的背景正中间却有一栋白色的房屋平淡地横 亘在混乱之中,割裂了画面的对比层次的不安,显得尤为 突出。同时夸张的处理圣母子俩者的五官,毫不羞涩的展 现圣母子的裸露的身体,同时赋予圣母不再完美的身体, 反而将其变得异常的丰腴,这种对客体形态的夸张,变形 和怪诞的处理,浓厚地表现出作者拉斐尔•萨巴莱塔的一种 苦闷之感,对于以往神圣的圣母形象他也是赋予了否定的 意味,认为主观是唯一的真实,神圣的向往对于艺术家本 身来说是令人感到不安的思想。他跳脱出常规男性话语中 女性的形象,赋予其并不完美的身躯和五官,制造多个混 乱的背景波动,打破了旧有的传统观念的囿限,达到表现 主义的共性特征,一如其题名—— “母性”

  (三)异轨:雷尼•考克斯眼中的圣母子

  异轨,即为严肃且滑稽的模仿。雷尼•考克斯是20世纪 90年代的著名女性摄影家,在她做作品《黑妈妈》中,虽 然名字并没有体现出有关任何圣母子的内容,但是在进行 艺术拍摄的时候,她借以经典的圣母子姿态作为构图的参 考依据,然而考克斯并没有局限于传统的题材创作,反而 将自己带入圣母形象本身,身上即使没有衣物的遮挡,面容仍然自信大方,眼神以俯瞰的姿态注视着画面之外,这 样的气质不难让人想起超人的形象,颠覆以往以来圣母高 尚,宁静,柔和的形象。我们用异轨的角度来进行解读, 不难发现其传统的元素置于一中全新的语境之下,这种反 古典的设计方式,也象征着卡克斯本人对于几千年来基 督,宗教神学和种族性别的母亲形象的刻板印象发起了挑 战,向人们警示着日常生活中的艺术与现实之间的腐旧的 认知。

  同时,不同于上文所提及的马克思•恩斯特和拉斐尔 • 萨巴莱塔,考克斯最独特之处就在于她是作为一个女性艺 术家来代入圣母的角色进行思考,用女性视角来解码古代 经典的圣母子题材所代表出的内涵。《黑妈妈》这个作品 的意义也不仅仅局限于上文所提及的内涵与语义,她也展 现了对于圣母身体架构,性别与权力的再思考,具有鲜明 的女性意识, 一方面她是对男性作画中传统的破碎,宁 静,柔和的女性形象的否定;另一方面也是对自己身为女 性的反思与思考。[4]

  四、结语

  圣母子这个题材经久不衰,它能够作为时代和历史的 万花棱镜折射出不同的色彩与光芒。从中世纪充满教条主 义排布的刻板而又僵硬的圣母,经历了人文主义的洗涤后 由神性走向了人性,但即使来到充满人性色彩的文艺复兴 时期,圣母依旧摆脱不了固有的印象,依旧从男性话语出 发,来到当代,脱掉神秘的宗教外衣之后,马克思•恩斯 特,拉斐尔•萨巴莱塔和雷尼•考克斯等人,将古典的圣母 子题材和现代超现实主义和表现主义进行结合,将圣母的 形象进行生活化和世俗化,消解主流的圣母子解读,反而 直接复制和转化题材,使用异轨的策略颠覆传统价值观中 的高尚圣母,使其更加形象化,而雷尼•考克斯从自己独有 的女性视角出发,用充满活力的新形式和古典传统文化进 行碰撞,让人耳目一新。

参考文献:

  [1]谢维亚•里托.圣母玛利亚的故事[M].赵之江,编译.北京:京 华出版社,2003:90.

  [2]黎孟德,杨菁主编.外国艺术名作快读[M].四川文艺出版 社,2007.8:P192.

  [3]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M]. 商务印书馆,1980.5:P220.

  [4]任东升,马月兰.圣母形象变迁的文化解读[J].中华女子学院 学报,2014.4.第2期:P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