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萨满文化的文化活动——以东北地区为例论文

萨满文化的文化活动——以东北地区为例论文

21

2024-05-18 15:31:30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 萨满文化以它的神秘色彩和独特的宗教信仰 而闻名。萨满文化的宗教信仰基于自然世界,认 为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是神圣的,且萨满教也认为 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界,并且要保护它

  萨满文化以它的神秘色彩和独特的宗教信仰 而闻名。萨满文化的宗教信仰基于自然世界,认 为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是神圣的,且萨满教也认为 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界,并且要保护它。萨满仪式 是一种古老的祭祀仪式,是一种精神和宗教上的 练习,旨在帮助人们与自然界建立联系,以获得 平衡和和谐。

  萨满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大部分北方游牧民 族都深受其影响。萨满文化的活动形式多种多样, 且极具地方和民族特色。笔者作为生活在东北吉 林地区的满族人,通过对当地一些萨满活动的研 究和相关资料的查阅,拟从萨满文化、东北地区 萨满活动,与现今萨满文化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萨满文化

  萨满来源于古斯通语,意为“巫师”,是原 始宗教的一种形式。萨满在我国最早见于《三朝 北盟会编》其三中的“珊蛮者女真语巫妪也”, 由此可知萨满与汉文化中“巫”的作用相同。《说 文解字》对“巫”做出了这样的解释:“巫,祝 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巫”的甲 骨文由两个工字形的构件交叉组合而成,一说是古代的度量工具,另一说是古代统领的法器。萨 满文化中的萨满就是这样一种角色,与天地进行 沟通,与神灵进行交流,但萨满与巫仍不尽相同, 萨满并非某一种固定的神职,萨满在萨满这个身 份以外,可以是任何人,并不受限制。中国古代 的天神观念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皆有零星的敬畏, 萨满同样认为自然中的山川、河流、树木、动物 等均有灵,人们可以用祭祀活动等方式借助其力 量来实现自身愿望。这种思想源于原始的自然崇 拜,信奉自然万物都有自己运行的规律,其中自 然存在着有强大力量的神灵,人们要想借助这种 力量来获取安生,就需要萨满悦神,与神灵沟通, 祈求神灵的庇护,来获得安生。

  萨满文化的活动方式。萨满具有沟通天地的 作用,这点也与巫相同。关于巫沟通天地的说法, 我国古代文献中早有记载,《说文解字》载“巫 祝也”。《周礼 • 春官 • 大祝》中有这样的记载: “大祝掌六祝之辞,以事鬼神示,祈福祥,求永 贞……掌六祈以同鬼神示……作六辞以通上下亲 疏远近……”以此可见,巫通过“六祈”鬼神沟 通祈求祷告,以这样的言辞来祈求好运;同又可 以通过“六辞”来与人沟通,是和人之间的说辞。 萨满在萨满文化中,就设有这样一个与万物之灵 进行沟通,可以借助神灵、物灵力量的存在。萨满教没有宗派,没有固定的庙宇神堂,萨满所用 的沟通手段也多是以歌舞悦神,《墨子 • 非乐》 中有“其恒舞于宫,是谓巫风”的记载。可见, 古代巫觋通灵也多用歌舞来完成,歌舞是他们通 神的主要手段,萨满会因为祈求的目的不同,所 举行的仪式、所跳的舞蹈、所颂唱的神歌也都会 有不同。萨满在进行相应祭祀活动时,会有穿着 极具特色的萨满神服,持神器唱萨满神歌来请神、 祈福,以实现人们通过萨满活动仪式想要达成的 目的。

  因为原始的自然崇拜思想,导致先民对神都十 分崇拜,认为需要对神明包含敬畏,进而向通过 愉悦神灵来获取神灵的庇佑,来维护自己部族的 公共利益。这是需要一个人来承担与神灵沟通的 职责,达成悦神的效果。萨满,因为其功用主要 是为了维护部族的公共利益,会受到部落内民众 的爱戴。

2999FE9C-CA04-4bc1-919E-F1D2253922CB.png

  东北地区的萨满活动

  如今东北地区还有较多的萨满文化遗存,如在 黑龙江宁安县、富裕县,辽宁省抚顺地区,吉林 省珲春、永吉、九台、伊通地区都还有存在萨满、 信奉萨满的民众,这些地区都还有较多的萨满遗 存,当地也都保有较为丰富的萨满活动。

  包衣萨满(booisaman),又名家萨满,主要 负责家族祭祀的相关活动,主要源于萨满教对祖 先、亡灵的崇拜,这种活动也通常是对祖先亡灵 的祭祀,包括祭祖、祭天、背灯、淘米、换锁、 跑火池等多种祭礼。通过这种对先贤的祭祀,来 祈求祖先对氏族的庇佑,使自己的家族能够人丁 兴旺,世代安稳保有家族的荣光。

  如在吉林地区的石氏神堂锡克特里哈拉萨满 祭祀至今已有 380 多年的历史,萨满传承十二代, 其中主要进行的就是以动物、植物、图腾、祖先、 英雄、神崇拜为主要内容的萨满祭祀活动, 集歌、 舞、乐为一体。在其家族保留的几十种丰富祭礼 活动中保有一项非常独特神秘且震撼的活动 —— 跑火池。祭祀时由大萨满带领众栽力赤着脚在炭 火上来回奔跑,却不会为火所伤,场面十分震撼。 这里的家族大神案子也极富代表性,上面绘制着 动植物图腾和祖先神的形象,体现了萨满对自然力量、图腾、先祖英灵的崇拜与敬重,上面的祖 先形象多,并非写实这一行为更多表达的是一种 信仰,即萨满教对祖先的敬重,以及对神灵力量 和人类自身的崇拜。神案子下方供奉的木刻神偶 “瞒尼”神,即英雄勇士。远古生活在北方的各 氏族常常会有一些人为本族的利益作出牺牲,为 了生存,氏族之间在食物、领地、财富等诸多方 面发生争斗,所以就存在这样一批氏族英雄、勇士, 他们在保证自己族人安定生活不受他人侵扰的同 时还要开疆拓土,扩大领地提升自己氏族的影响 力,为氏族的利益而战,为族人的生存而牺牲。 存活下来的人们,对庇佑他们得以幸福生存的英 雄、勇士产生了极深厚的尊崇和感激之情,于是 把他们供奉起来,在让后人能够铭记他们的同时 也希望他们能够护佑家族。

  毕干萨满(bigansaman),又名野萨满,这一 活动主要负责家族以外的在自然场景下对自然神 祗的祭祀活动,包括虎祭、蟒神、貂神等仪式。 在人类早先的文化信仰中,自然崇拜占据着一席 之地,因为人类对世界的未知,以及科学发展, 人们对自然的现象认识不足,将许多既然现象归 结于“显灵”。萨满文化认为“万物有灵”,在 这种观念的驱使下,萨满教对自然有着天然的恐 惧与敬畏,天有天灵,地有地灵,水有水灵,动 物有灵,树也有灵。

  如在萨满文化的发展中,满族人就一直保有祭 柳的习俗。萨满文化中记载较为清晰的杨氏家族 的相关毕干萨满过程十分庄重、环节繁多、极为 讲究。

  萨满神歌的内容与其记录形式。萨满教产生于 原始的母系社会,萨满活动的组织者通过举行仪 式、祭祀、演奏音乐和跳舞来展示他们对萨满教 的信仰,他们还会分享萨满教的历史和传统,以 及萨满教的精神和价值观。他们还会组织一些活 动,如萨满节、萨满节庆典、萨满节游行等,以 展示他们对萨满教的尊重和热爱。

  萨满神歌大多由萨满们一代一代口口相传,读 为满语,同时萨满神歌曲式固定、不同活动唱的 神歌各有不同,这种形式的好处是现存的萨满神 歌可以保有其原始状态,弊端则是在传承过程中 因为不能外传,很大一部分神歌在流传过程中会 丢失,现存的神歌素材较少。在研究萨满神歌时 我们可以参考的很大一部分材料是流传于民间和清代的相关文献,如《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萨 满咒语》《宁古塔伊尔根觉罗神本子》等。

  萨满神歌多有满语书写的要求,但因为汉满两 民族文化不断交流与融合,如今能够熟练运用满 语的人越来越少,为了更好传承萨满神歌,应了 文本对萨满神歌进行了记录,这类典籍会同时用 汉字对萨满神歌进行标注,也对其含义做出相应 解释,比较好的例子就是黑龙江满族瓜尔佳氏的 《新注本族祭祀规则》。

  萨满神歌大多曲式悠扬、韵律完整, 有较高的 欣赏价值,多运用于各项祭祀活动。

  萨满神歌表演器具。萨满音乐多由曲调和鼓 点相合而成,语言合辙押韵,曲调悠扬略带神秘, 有节奏感,极富萨满教的韵味,有很强的独特性。 作为其伴奏的器具有太平鼓、抓鼓等不同种类, 他们之间也有较大差异太平鼓是满族汉军旗萨满所用,是一种圆形鼓 框,由铁条弯成,鼓面呈椭圆形,长径 48 厘米, 短径 38 厘米,鼓框高 1.5 厘米,单面蒙以羊皮, 皮面光滑的鼓。下接铁制鼓柄,鼓柄长20厘米左右, 外缠藤皮,鼓柄下端缀有大铁环,环中还串有小 铁环。清代末期黑龙江富察氏家族萨满祭祀所用 抓鼓,鼓为圆形,直径为 44 厘米,单面蒙有羊皮, 抓鼓鼓框高 6 厘米,采用木板条弯成圆形,鼓面 后有交叉成十字形的红布绷紧,将布条控系在一 个位于鼓背中心的圆形铁环上,鼓框上固定有一 条铁丝穿有 8 枚铜钱。演奏时左手抓住鼓中心的 铁环,右手执鼓槌敲击,鼓框边缀有红色布条为饰, 发出的声音清脆响亮,充满了萨满教原有的韵味。

  萨满鼓是一种代代相传的传统乐器,具有浓 厚萨满文化原有的韵味,别具一格,其外形与结 构都有着独特设计,演奏时发出的声音清脆响亮, 是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乐器。

082745BC-A5CF-4e5c-A775-23850F396B8F.png

  萨满文化在当代的发展与传承

  萨满文化现今的状况。人们对萨满文化的了解 仍有不足,仍有部分民众对萨满文化的认知仍仅 停留在“跳大神”等较封建的行为上,甚至对萨 满避而不谈。当代社会萨满文化在保存其自身原 有祈福诉求的同时,也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让人们更多了解萨满文化,了解其中古老、传统、民族的文化。萨满文化世代相传,在部分地区有 较好的影响力,其文化保存也较为完整。东北地 区的文化工作者多会对现存萨满文化传承人进行 相关访问,对三阿玛尼文化遗存进行相关保护使 其神曲曲调、服饰舞蹈等能够留存下来,让更多 人能够关注到萨满文化。

  萨满文化对当今社会的影响。萨满文化不仅在 文化上影响人们,同时也对其信奉民族、当地饮 食习惯产生了一定影响。如清代时期满族贵族会 在祭祀后,将贡品猪肉、羊肉分食,认为会给人 们带来幸福。这对东北地区人民的饮食习惯产生 了一定影响,并延续至今演变成如今东北的特色 菜品烹饪方式“大锅炖”。

  萨满文化对当今人们的观念仍存在影响,萨满 强调对自然的尊重,对自然中神灵的敬畏,认为 自然是神圣的,人们应该尊重自然,不破坏自然 与自然中的各种生灵。如现在东北地区仍有关于 “五大仙儿”的说法,即“胡黄白柳灰”,认为 其有灵性,不能随意杀害。萨满文化还影响着当 今社会的文化习俗,强调社会公平正义,如节日 庆典、礼仪仪式等。萨满文化对当今社会的价值 观影响很大,为当今社会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精神 财富。

  萨满文化在历史进程中不断演变,其活动形 式在当今具有神秘色彩,但其蕴含着对自然与先 祖的敬畏,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精神具有强 大生命力。现今萨满文化活动也在积极配合当地 的文化宣传,让人们更多注意到传统的满族习俗, 与当地学校联手举办博物馆进校园的活动,也让 更多孩子更好地了解当地的非遗文化传承。

  萨满文化的保留及发展在不断“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后得以成为城市面貌的一部分,这有 利于相关人员及对此感兴趣的游客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也起到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