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民俗生活视域下黄露泉村章丘老梆子功能研究论文

民俗生活视域下黄露泉村章丘老梆子功能研究论文

4

2024-05-18 14:58:02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章丘梆子,又名“东路梆子”“东路讴”,是山东地区较古老的地方戏曲之一。 经田野调查发现,黄露泉村章丘老梆子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三百多年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章丘

  摘要:章丘梆子,又名“东路梆子”“东路讴”,是山东地区较古老的地方戏曲之一。 经田野调查发现,黄露泉村章丘老梆子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三百多年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章丘老梆子与当地民俗文化关系密切,具有深厚的民俗文化特征。文章以黄露泉村章丘老梆 子为研究对象,通过探讨章丘老梆子与农业生产、岁时节庆、人生礼仪之间的关联性,研究了 其在民俗生活中发挥的娱乐人身、凝聚人心等功能。

  关键词:章丘老梆子;民俗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功能

  黄露泉村章丘老梆子于2008年被评为济南市非物质文 化遗产,后在2015年入选为“山东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 产保护项目”迄今已传承至第十二代。由于地处相对封闭 的地理空间与文化空间,黄露泉村章丘老梆子的保存较为 完整,学者余兆欣经可视化分析,得出了章丘老梆子频繁 出现的十二度与十度音程,体现了其最具特征“讴”的音 高阈值。①这一研究同样证实了章丘老梆子的风格特征—— 高昂洪亮,雄浑激荡。由于演员的情绪及唱词内容的不 同,“吼”音的表现效果大不相同,章丘老梆子“吼”音 的特色与当地方言的结合,体现了这一地方戏曲浓郁的生 活气息。章丘老梆子从群众中来,与当地民俗文化有着密 切关联,因此笔者运用田野调查的方法,针对章丘老梆子 发挥的民俗功能进行了探究。

  一、地域民俗与环境

  张士闪教授的《艺术民俗学》谈到,所谓民俗,是指 不同的人类群体受一定的自然条件、生产条件及文化传统 制约而产生的各具特色的生活方式与生命意识。 [1](P42) 黄 露泉村隶属于济南市章丘区文祖街道办事处,位于章丘区 东南,2017年被评为山东省第四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黄 露泉村泉多水多、村以泉名,靠河建庄,村内随处可见保 留完好的明代、清代的拱形石桥,因而又称黄露泉为“桥 村”。《章丘县志1840~1985》中记载,章丘梆子渊于山 西蒲州梆子,从河北省传入山东,在县境内形成了“章丘 梆子”,为与“河北梆子”相区分,后改名为“东路梆 子”。明清时期,无专业剧团,清嘉庆年间盛极一时, 在相公庄镇巡检、黄露泉村等村庄均有戏班在节日期间演出。②为黄露泉村章丘老梆子的历史做了佐证。传统社会人 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年中的 农忙时期主要进行农耕作业以满足自我的物质生活,农闲 时期则会通过各种仪式活动来满足自我的精神文化需求。 《礼记》中载:“子贡观于蜡,孔子曰:“赐也乐乎?” 对曰:“一国之人皆若狂,赐未知其乐也”子曰:“百日 之蜡,一日之泽,非尔所知也。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 弛而不张,文物弗为也。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2]孔 子将蜡视为调养生息的治国理政之道,可见仪式活动在民 众生活中产生的积极功能早已得到肯定。

  钟敬文先生将民俗的社会功能概括为教化、规范、维 系、调节四种。 [3]张士闪先生则从民俗的二重性谈到民俗 在社会生活的舞台上承担了如下三种功能:历史积存、社 会和谐、审美娱乐。 [4] 山东省民俗文化遍地开花,从民间 文学到传统医药拥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章丘区地 处山区,除了“铁匠之乡”的名号,还有章丘梆子、章丘 芯子、章丘扁鼓、东平陵城传说等民俗。作为省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项目的章丘老梆子来源于民间生活,与当地自然 人文、生产生活、岁时节日、礼仪习俗等密切交融,接下 来笔者将结合当地民俗生活,以民俗学的视野来阐释黄露 泉村章丘老梆子所发挥的民俗功能。

20A21A33-EF7B-4943-8C79-6B2504F90794.png

  二、黄露泉村章丘老梆子与民俗文化的关系

  黄露泉村章丘老梆子的历史可追溯至三百多年前,戏 曲文化的产生与当地民俗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而民俗文 化同时滋养着梆子戏的萌发、生长,以至于它在三百年之 后仍然保持着原生态、淳朴的唱腔、风格。

  (一)梆子戏与农业生产

  黄露泉村隶属于济南市章丘区文祖街道办事处,凭借 依山傍水优渥的自然条件,黄露泉村村民们沿袭了百年的 农业生产习俗。该村有着丰富的物产:黑小米、小米、酸 枣芽茶叶、柿子、野菊花等,该村凭借优质的粮食作物还 成了“山野原粮原生态食粮种植基地”,主要是因为其植 物全靠粪肥营养,作物种植主要依靠雨水灌溉,因此谷物 更饱满、健康安全。县志中记载了历史上当地人民除务农 外,善于经商、打铁,谋生门路较广。传统民俗加外地影 响,形成了独有的社情民俗。黄露泉村老梆子“六月六, 唱热戏”的传统,正与农业活动有关,六月天气闷热潮 湿,此时村中的农业生产活动并不很忙,为了防止演出的 戏服、道具受天气影响而发霉或是被蚊虫叮咬,演员往往 会将戏服等演出道具拿出晾晒。

  剧目《天仙配》中同样证实了梆子戏与农业生产的 关系。《天仙配》原是中国古代汉族神话爱情故事,同时 该剧展现了当时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 的生活模式,男女主人公的生活反映了当时自给自足的小 农经济。唱词“到那个夏天来剜上一篮子菜,咱可吃他娘 的故事啊。”“你给俺称上几付子棉花,我给你压压,弹 弹,纺纺,织织,到夏间天来我给你做上。大褂小褂棉棉 褂,七脸缠写月白袜。到那个冬间天来我给你做上大棉袄 小棉袄……”该片段讲述了董永认为自己不能给七姐吃上 珍馐美味,穿绫罗绸缎,便拒绝了娶她。而七仙女则表示 粗茶淡饭也能充饥、粗布衣也能抵挡风寒,对董永挣钱 后的二人生活展开美好期许,等买来粮食进行磨筛、等 到夏天去挖野菜吃;买来棉花后压、弹、纺、织给董永做 棉褂。此处提到的挖菜、织衣足以表明农业生产在梆子戏 中的生动表现,梆子戏的剧目创作取材于民间,反映劳动 人民丰富的生活,体现了更加浓厚的民俗色彩。除农业劳 动,梆子戏还与农历二十四节气等活动相关,梆子戏的演 出时段以年为周期有以下的规律:元宵节后在立春之际演 出以暗示一年生产活动的开始;六月六洗晒节演出与夏至 时节气候相关;漫长的冬季大雪封山,农民赋闲在家,练 习器乐以待小寒左右欢度春节,进行全年最盛大的演出。 “千百年来,戏曲与民间生活始终结合在一起。丰收要唱 戏,受灾要唱戏,生老病死也要唱戏。” [5]该说法也阐释 了戏曲与民俗文化之间的紧密关系。

  (二)梆子戏与岁时节庆

  坊间流传每年农历六月初六这天东海龙王都要出水晒 鳞,由于此时天气较为闷热,加之正值雨季,气候潮湿, 万物都极易损坏霉腐,所以民间人们都习惯在六月初六这 天洗晒衣服,以求吉利。所以黄露泉村会有“六月六,唱 热戏”的传统,在这天剧团会进行村内的梆子戏演出,借 此演出将团内的戏服、道具悉数拿出晾晒,以防被虫蛀或 霉腐。除了六月六唱热戏,黄露泉老梆子一年中最热闹的 演出便是春节期间。春节作为传统节日在我国有着极为重 要的地位,而梆子戏作为民间戏曲成了当地民众最接地气 的艺术形式。春节看戏在千百年来已经成为民众的风俗习 惯,《东京梦华录•正月》载:“正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马行、潘楼街,州东宋门外,州西梁门外 踊路,州北封丘门外,及州南一带,皆结彩棚……车马交 驰。向晚,贵家妇女纵赏关赌,入场观看……至寒食、冬 至三日亦如此。”[6][7]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以 及民间庙会、结社都是深受古人重视的岁时节日,至今为 止该传统依旧延续。黄露泉村老梆子在春节、元宵节期间 的演出一方面以轻松、愉悦的方式庆祝了传统节日,另一 方面成了沟通民众与戏曲的桥梁,使受众真切地感受到戏 曲在民俗活动中发挥的调和群众以及愉悦身心的功能。

  (三)梆子戏与人生仪礼

  黄露泉村老梆子除在岁时节日时欢庆节日、配合政 府下乡演出之外,还会承接嫁娶、升迁、祝寿等演出。人 生礼仪作为一种普遍的民俗现象,世界上的任何国家、民 族、地区都有自己的一套特定人生礼仪——诞生礼、成年 礼、婚礼和葬礼。黄露泉村老梆子唱腔高亢挺拔,所以梆 子戏演出主要涉及人生仪礼活动的前三者,葬礼的表演场 次较少。在古代,戏曲演出除了在节日中较为常见,凡生 子、祝寿、成年、婚嫁、升迁、新居落成等喜庆宴集同样 多见,主家通过戏曲演出铺设场面,宴请宾客或是亲朋好 友请戏班作为贺礼呈上。黄露泉村老梆子的演出剧目如今 保存虽较少,但剧目仍有类型化的区分,主要有忠孝全、 吉祥欢庆等主题。针对人生仪礼活动的各个阶段,往往会 演出与此阶段相符的剧目。婴儿满月、百天时多演出《送 子》(“天赐麒麟子,送与喜庆家”),戏班子演出此剧 目表达了对于夫妇喜得贵子的美好祝愿,另外也有大吉大 利、多子多福的寓意;婚庆时演出《天仙配》《双锁山》 等,通过牛郎织女、刘金定与高君宝两对恋人的爱情故事 祝愿新人永结同心、情比金坚;庆贺考学升学时演出《六 国封相》,对取得优异成绩的学子进行美好祝福;祝寿时 演出《天官赐福》,祝愿高寿老人多福多禄。总之,黄露 泉村老梆子这一赋有美好祈愿的艺术审美活动在人生中富 有意义的时间“点”传达了它的民俗寓意。

7306CEF5-0B73-4314-9BF3-CFA0CC3530BE.png

  三、黄露泉村老梆子的民俗功能

  黄露泉村老梆子其内容、唱腔贴近群众生活,表演活 动与当地民俗活动紧密结合,因此得到了三百多年的蓬勃 发展。在农业劳作、岁时节日、人生仪礼活动中都发挥了 相应的民俗功能。戏曲贴近群众,用舞台的形式表达了人 们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并体现了人们对一年中重要节 点的关注、对人生重要时间“点”的把握,戏曲关注百姓 的生活,百姓在戏曲中也得到了自身的艺术享受。

  (一)农业生产的信号

  黄露泉村地处山村,当地村民主要从事农耕,梆子戏 之所以能够在广大农村地区得到广泛传播,不仅因为其内 容和形式符合当地民众口味,在选择演出时机时也遵循了 “春种秋收,夏耘冬藏”的农业生产规律。 一年的农事结 束,新一年的农耕尚未开始即岁末年初时往往是演出最热 闹之时。春播前的演出人们往往是带着美好祈愿的,在秋 收之后也会进行还原酬神。另一方面,元宵节节日演出结 束之际,同样暗示了新一年的生产即将开始,标志着人们 即将开始春种。广大农村地区是梆子戏的主要传播地带,劳动人民成为其主要受众,因此梆子戏的演出多选在农闲 时,避忙就闲,顺应了劳动人民此刻休闲的心境。

  (二)娱乐功能

  无论是章丘梆子还是其他艺术活动,对人们身心起 到的娱乐功能往往是首要的。农村地区受地理、经济等因 素的限制,村民能体验的艺术活动往往是受限的,梆子戏 作为一种民间戏曲与群众的口味贴近,凭借其喜闻乐见的 表演自然而然与观众亲近。尤其是恰逢春节期间,张灯结 彩,节日喜庆氛围浓厚,人们穿戴花红柳绿,更喜欢去往 热闹的地方,所到之处,喧闹一片。所以农村地区往往会 有庙会、集会等活动,喜庆特色的表演活动加上喧闹的人 群,自然将参与的受众也感染了一番,震耳欲聋的锣鼓、 高亢激昂的唱腔,与此刻“一国之人皆若狂”的节日氛围 融为一体。章丘县志中早有记载,该地区在元宵节期间各 村多组织踩高跷、玩龙灯、抬芯子、跑旱船、演戏等民间 艺术活动,多数现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名录。 民间戏曲的演出目的多是娱神娱人,章丘老梆子的表演融 合了真善美的审美价值,反映了当地百姓的民俗生活和真 情实感,达到了娱人的目的并寓教于乐。

  (三)凝聚人心功能

  岁时节庆尤其是春节、元宵节这种阖家团聚的重大节 日,梆子戏演出除了营造出欢庆的节日氛围,同时将群众 集结在一起,起到凝聚人心功能。节日的氛围帮助梆子戏 集结了观众,提高了群众的参与度,同样梆子戏演出强化 了节日氛围,巩固和强化了人与人间的亲近感。山东不少 地区过年都有庙会、集会等庆祝方式,恰逢新年大多数人 回到自己的家乡欢度新年,正月里便会去集会、庙宇等地 方走一走看一看。逢大节出门观戏成了当地人推崇的一项 活动,梆子戏自然而然承担了民俗活动集结观众的角色。 在外出观戏的习俗之下,举行梆子戏演出帮助民众缓解了 生活的压力并将大家聚于此地,将彼此的关系连接更为紧 密,所以有了古时戏曲演出中万人空巷的热闹场面。因 此,随着国家对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视,为丰富群众文化生 活,各地政府往往会有“一村一场戏”以及公益电影放映 活动等。除了对观众人心的凝聚,梆子戏演出更是对演职 人员的凝聚,黄露泉村老梆子的演出团队主要是由本村村 民自行组建的戏班,对唱念做打的配合有一定的要求,各 位演员之间也要高度的配合,在他们之间同样形成了一种 凝聚,有助于强化他们的通力协作。

  (四)祈愿功能

  黄露泉老梆子在人生仪礼活动中主要是喜庆宴集演 出,剧团针对宴请主的需求以主题性的演出表达了对美好 的祈愿。从《天仙配》《双锁山》《天官赐福》《送子》 等剧目中都可以看出,黄露泉老梆子的剧目主要表现了忠 孝仁义、爱情亲情,伦理观念是它的剧目核心,贯穿着黄 露泉老梆子表演的整个过程。梆子戏参与人生仪礼活动, 对于当事者而言,既提升了这场仪礼活动的群体关注度, 表达了他对这场仪礼的重视程度;也是提升他本人在此社 区中身份方式之一。剧团通过演出既获得了经济效益,同 时表达了对主家的祝福;主家通过请戏班满足了营造热闹氛围的心愿,同时个人身份得到了一定的彰显,这无疑是 一种“双赢”。

  (五)其他功能

  黄露泉老梆子在生产民俗、岁时节庆、人生仪礼活 动中直接体现了以上的功能,除此之外更是对当地文化样 态的保护。黄露泉老梆子以该村第十一代传承人李遵忠 (1932-2022)、第十二代传承人李斗芝(1920-)为骨 干。由于当地地理环境闭塞,该地梆子戏较好地保存了章 丘梆子的原始风貌,其剧本、唱词多呈现原生态样貌。该 戏种传承人能够用“工尺谱”的方式来演唱梆子戏,更是 对传统音乐的保护与传承。这种传统的记谱法早年在我国 民间流传甚广,但随着传承人断代,目前会使用该记谱 法记谱或演唱的民间艺人已不多,而李斗芝老先生目前还 能使用工尺谱演唱,对于研究整理民族音乐遗产有着积极 的特殊意义。章丘老梆子这一地方戏曲的演出展示了当地 的社情民俗,蕴含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真情实感和对生活的 热爱,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剧中反映的伦理 观、传统文化更要求我们以认真的态度来保护并传承它。

  四、结语

  黄露泉老梆子的形成与发展都与当地民俗文化密切相 关,经过三百多年的发展,既保留了原生态的唱腔风格, 同时发挥了它在特定民俗活动中的特定功能。民俗活动既 促进了黄露泉村老梆子的传播、发展,黄露泉村老梆子在 一定程度上也滋养了当地民俗活动,二者互惠互利。本文 从黄露泉村的民俗生活出发,挖掘了梆子戏与农业生产、 岁时节庆、人生礼仪间直接的关系,并论述了黄露泉村老 梆子在其中发挥的最主要功能——提示农业生产、愉悦身 心、凝聚人心、表达祈愿等。我们认识功能的目的,在于 更好地改善功能,使其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 认识到梆子戏的功能还有助于对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 护,同时对于研究当地文化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注释:

  ①余兆欣. “讴”腔的音响可视化分析——以章丘老梆子 《双锁山》为例[J].中国音乐,2019(02):111-120.

  ②章丘县志1840~1985第二十一篇《文化》.

参考文献:

  [1][4]张士闪,耿波.艺术民俗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42.

  [2]孙希旦.礼记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9.

  [3]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5]马紫晨.戏曲知识300问[M].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15.

  [6]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外四种)[Z].北京: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

  [7]郑传寅.节日民俗与古代戏曲文化的传播[J].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