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文人人物画的艺术特点及精神阐释论文

2024-05-18 10:44:38 来源: 作者:heting
摘要:宋代文人画的兴起背后蕴藏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宋代是我国古代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两宋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北宋建立初期,在经济政策方面积极推行商品经济,商业繁荣兴盛。这种繁荣带来了物质生活的满足,进而引发了人们对文化需求的关注,因此,这一时期涌现出众多文人画家。同时,宋代的文人绘画还受道家、禅宗的影响。当时,源于唐代的禅宗哲学在宋代进入全盛时期,尽管当时儒、释、道三教融合,但许多文人士大夫将他们的思想倾向转向了佛道。禅宗不仅影响了宋代理学,还对绘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在北宋中后期形成巨
宋元文人画产生的背景
宋代文人画的兴起背后蕴藏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宋代是我国古代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两宋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北宋建立初期,在经济政策方面积极推行商品经济,商业繁荣兴盛。这种繁荣带来了物质生活的满足,进而引发了人们对文化需求的关注,因此,这一时期涌现出众多文人画家。同时,宋代的文人绘画还受道家、禅宗的影响。当时,源于唐代的禅宗哲学在宋代进入全盛时期,尽管当时儒、释、道三教融合,但许多文人士大夫将他们的思想倾向转向了佛道。禅宗不仅影响了宋代理学,还对绘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在北宋中后期形成巨大的艺术潮流。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画僧,如慧崇、仲仁、居宁、楚安,同时还有一些热心于禅宗的士大夫画家,如苏轼、李公麟等。他们相互影响,使得士大夫知识分子中的禅宗热情达到巅峰。在这种经济、思想、文化的背景下,文人画迅速兴起。
元朝因为社会的突变转型、民族文化的激烈碰撞、人民意识形态的纷杂交织,对传统的汉文化造成很大的冲击,由于元代长时间没有进行科举选拔等形式,造成士大夫文化的式微,大多数文人被鄙弃,心理上承受着外族强权诸多不公正待遇所造成的压迫,精神上阴霾笼罩,情绪复杂。但江南地区远离政治的桎梏,商品经济发展繁荣,促进了江南文化艺术的发展与进步,江南地区的文人士夫们组成自己的文化圈,或进入道门修行,他们以文字和绘画形式抒发自己的生活,寄情书画之中。催生了众多的画家群落,脱颖而出了诸如赵孟頫、黄公望、王蒙、吴镇、倪瓒等不可胜数的文人画大家。
宋元文人人物画的艺术特点
宋时期在禅宗的影响下,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逐渐有“萧然淡泊之意,闲和平静之心”,并且这种审美意味日益扩散。艺术表现手法也变得更加多样和成熟,开始了全新的探索。
北宋初期,宗教人物画继承了唐以来的传统,画风的主流是吴道子一派的式样。至北宋中后期,以苏轼、文同和米芾等为代表的文人画家成为主流,其中文人画家苏轼构建了一系列有关美学和绘画的思想。其中苏轼的著名诗句“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便精炼概括了文人画思想的核心。《书朱象先画后》中苏轼也提出“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的观点,为宋代文人强调主观写意绘画风格提供了理论支持。苏轼不仅提出了这一观点,更在绘画实践中率先践行。后有夏文彦在《图绘宝鉴》中评价苏轼绘画时指出“大抵写意,不求形似”,进一步印证了这一观点。北宋画家李公麟便是在这一理论和画风的影响下,拉开了与体院绘画的距离。
李公麟的人物画受到文人画思潮极大的渗透和影响,很多方面流露出文人思想,他是推动宋代文人人物画的实践发展者。起初,李公麟的人物画并没有展现出文人画的意趣,这源于他师从吴道子,但李公麟并未一味模仿吴道子,而是自觉地接受了文人画思潮及其审美观念的影响,勇于突破陈规,在学习传统的同时,他综合并融合了传统,几经糅合创造了自己真正的绘画风格。在文人画领域实现了富有文人旨趣的变革,开辟出一种新的境界。不但在道释画中赋予了文人的情调,个人创作亦习以墨笔在纸上作画,不使用彩色,完全以墨笔线描塑造形象。李公麟的人物画在形象塑造方面表现出卓越的能力,能够生动地展现不同地域、民族和社会阶层的特征。他的作品反映了强烈的主观倾向。《宣和画谱》说他画人物“以立意为先”,他亦自称“吾为画,如骚人赋诗,吟咏性情而已”。在绘画创作时往往显示出“立意为先”“放情荡意”的主观特点和倾向,善于表现画家的情怀感受,与苏轼提出的文人画思想相同相合,也与接受佛家禅学的影响有关。他的作品从客观描绘物象到以物寓情的表现,可以说是从外在到内在的一种转变。这种转变与禅宗中的“即心即佛”是密不可分的,禅宗在内在指导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文人通过它找到了与时代相契合的审美观念,以及与人们内心本质相契合的审美特质。
在宋元时期,文人画的审美倾向主要体现在“简淡”的风格,也是受到了禅宗的影响。梁楷的“简笔”画就是一个典型代表,而后法常禅僧受梁楷的影响,将其“草草”的风格发挥到了极致。梁楷的水墨人物画在石恪的基础上发展了水墨减笔画法,用笔刚劲有力、方挺,简约而又气势张扬。他的人物画经常以佛教禅宗人物或文人雅士为题材,塑造人物时只需寥寥数笔,便能将人物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充满韵味。例如《李白行吟图》便运用了飘逸洒脱的笔触,简洁地勾勒出了诗人高洁简傲的气质。仅用简洁的笔触便生动地表现了“诗仙”的纵酒飘逸、才思横溢的风采,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选择最能突出诗人的性格特征、反映诗人精神状态和思想情感的瞬间动作,进行简要描绘,虽然笔触简练,但表达得言简意赅,具有一种一挥而就的自然流畅感。这种方式使人物神韵的表现达到了新的高度。《六祖斫竹图》这幅画描绘了禅宗六祖蹲在那里,手持刀斫竹子的场景。六祖慧能是唐代高僧,禅宗南宗的创立者,倡导顿悟法门。梁楷以简练而有力的线条勾勒出人物的衣纹,笔墨寥寥而神态栩栩如生。眉眼、鼻子和耳朵只勾勒了轮廓,尽管人物是侧面的,但画中人物专注、自然的神情生动地呈现在纸上。
人物身后的树干直接用淡墨勾画,没有细致的描绘,竹子也没有繁琐的细节。整幅画笔法略显潦草,这在当时被视为一种大胆的创新,丰富了人物画的表现方式,对后来的人物画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布袋和尚》展现了五代后梁时期的僧人契此的奇特形象。契此随身携带布袋,见到物品就乞讨,言行古怪而疯狂,当时的人们认为他是弥勒菩萨显灵。他去世后,人们开始广泛地描绘他的形象,逐渐取代了原本交脚端坐的弥勒菩萨形象,这显示了佛教艺术世俗化的趋势。这幅画只展示了他的半身,使用浓墨粗笔描绘他的袍服,但通过精细的细节描绘出他可爱的笑容,令人感到非常有趣。
梁楷在继承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笔墨。他深入地感知所描绘人物的内在特征,并以简练的笔墨捕捉他们的音容笑貌,精准地表现了事物的本质特征,充分传达了画家的情感。这为当时的观众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感觉,开创了写意人物画的新境界。
元代画家继承并汲取了辽金和宋代南北两地绘画的精华,文人士大夫绘画在元代绘画发展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由于当时民族政策,一部分汉族士大夫只得将他们的情感倾注于诗文书画艺术,这使得他们的绘画作品更加注重表达主观情感和独特的笔墨风格。在这一时期,诗、书、画进一步渗透融合,将自宋金时代以来形成的文人绘画推向崭新高度。人物画也逐渐演变为真正的文人画,其作画目的变为“聊以自娱”。此时,画家开始尝试同时兼顾工笔与写意,塑造人物形象,注重将技法与诗书印刻结合,将人物形象逐渐转化为画家寄托情感、表达主观情感的符号。赵孟頫便推崇并践行这一画法。
元代的赵孟頫是当时非常少有的汉族文人,他在绘画上融汇了唐宋绘画的精髓,并独辟蹊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艺术理念上,他主张“古意”和“书画同源”,认为“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他以文人的审美趣味为出发点,倡导继承唐代和北宋绘画传统,注重作品的神韵,追求清雅朴素的画风。
赵孟頫的人物画追求笔墨的形式美感,借鉴书法用笔以丰富绘画的表现方法,对加强塑造形象的艺术感染力具有重要作用。他精湛的笔墨技法使画中的人物栩栩如生,展现出真实的生活场景。《红衣罗汉图》是其写实人物画的典范之作。画中展现了一位西域僧人跌坐的场景,他眼目深邃,鼻梁高挺,胡须浓密,耳朵宽大,一手平伸,诠释着说法之姿,宛如宁静和睦的象征,同时保持着崇高与慈祥的风采。画家对僧人的红色垫子和红色屐子进行了精细的刻画,尤其是脸部,色彩层次丰富,笔触精细,呈现出鲜明的质感和生动的形象。而对于红衣的描绘则以简洁而有力,勾勒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轮廓。这幅作品极具艺术创造力,可谓一件杰出之作。《人马图》描绘了一匹肥硕的白马,旁边是一个手执缰绳的奚官。奚官的形象刻意模仿唐代人物,赵孟頫绘制此画似乎有“殆欲尽去宋人笔墨”之意;线条圆润劲挺、流畅饱满,熟练地运用了唐宋以来以线造型的绘画技巧;在画作上他还留下了自己的题词:“元贞二年正月十日作人观图,以奉飞卿廉访清玩。吴兴赵孟頫题。”从画中也可以感受到赵孟頫“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的艺术追求。
从赵孟頫开始,讲求古意,师法古人,讲求书画用笔同法,求其古趣,逐渐成为文人士大夫绘画的重要美学原则。赵孟頫作为文人画的重要开拓者,他的艺术创造和绘画主张,奠定了元代文人画的理论基础。唐宋时期的绘画强调文学意境的表现,而元代以后的绘画更加注重书法化的写意表现。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赵孟頫扮演了桥梁的角色。赵孟頫的绘画实践和艺术理念充分展示了元代文人画在继承宋金绘画传统的基础上取得的新发展,对当时和后世的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两个时期的文人人物画彰显了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艺术精髓。
宋代人物画注重人物的个性特征的描写和内心的刻画,致力于展现人物的思想情感。通常用淡墨、细笔,注重人物的面部特征、服饰、姿态等细节,追求人物形象的端庄和庄重,力求真实再现人物形象。这一系列艺术特征反映了当时人民的思想、感情、心理和兴趣,也映射出在那个时代不同社会阶层的生活状况以及整个社会的面貌。体现了士人的风采和品格,还反映了宋代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儒家思想的影响。
元代文人人物画在继承宋代画风的基础上融入了蒙古族和西域文化的影响,呈现出独特的风貌。元代文人人物画家如赵孟頫、“元四家”等,他们往往通过奔放的笔墨表现出内在的气魄和个性,带有一种奔放豪放、意气风发的气质,在表现人物时也更加强调情感的表现,注重刻画人物的精神面貌,喜欢运用夸张的手法来表现人物的情感波动,更为开放和豁达,强调幽默和戏谑,强调神态和姿态的生动性。揭示了元代社会的变革和多样性,也反映了元代社会的开放氛围。此外,元代文人画的人物题材也开始增加,不仅描绘历史人物和豪杰,有各种类型的宫廷舞姬、官员、美人等,还出现了更多的百姓日常生活场景,强调生活的真实性和生动性。这些题材的扩展反映了元代文人画家更广泛的生活体验和观察角度及元代社会的多样性和文化的融合。
宋元文人画对当代艺术的影响
中国文人画的发展历程中,宋代是先驱者,元代是集大成者,两个时期的文人画家都以人物画为一种重要的创作方式,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和思想倾向,展现了当时社会文化的特点和个人情感的体现。这些共同点与不同点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文人画独特而多样的艺术风貌。使中国文人画的艺术风格和形式得以全面确立。从此,中国文人画如滔滔江水般壮阔,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画坛的主流,直接主导并深刻影响了明清两代文人画的错综发展。
从宋元的文人画中我们认识到,文人画不仅仅是一门绘画类别和一种表现方式,更是一种审美追求,是我们民族艺术遗产中的珍贵组成部分。通过这些画作,我们可以洞悉其内在精神和形式语言,与古代文人进行心灵交流,深入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感受到文人画家内心的情感和矛盾,同时窥见那个时代艺术家的生活追求和审美理念。这些永远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珍宝。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经验,都是我们这一代必须继承的宝贵的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