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在初中音乐课程中的教学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以c市初中为例论文

2024-05-17 09:43:21 来源: 作者:heting
摘要:民歌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文化内涵,而且能够反映人民的生活和思想。将民歌引入初中课堂,不仅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更可以促进学生的情感教育和身心健康发展。然而,在初中音乐教育中,民歌的地位并不高,而且存在着一些问题。文章将以c市初中为例,对民歌在初中音乐课程中的教育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从民歌概述、民歌进入初中课堂的意义以及如何将民歌融入初中音乐课堂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提高民歌在初中音乐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摘要:民歌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文化内涵,而且能够反映人民的生活和思想。将民歌引入初中课堂,不仅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更可以促进学生的情感教育和身心健康发展。然而,在初中音乐教育中,民歌的地位并不高,而且存在着一些问题。文章将以c市初中为例,对民歌在初中音乐课程中的教育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从民歌概述、民歌进入初中课堂的意义以及如何将民歌融入初中音乐课堂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提高民歌在初中音乐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民歌,初中音乐课程,意义,现状,融入
一、民歌概述
民歌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艺术珍品,它不仅具有浓郁的文化内涵,更代表了人民的生活和思想,能够传递人民的智慧和情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1.民歌的文化内涵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源远流长,从诗经中《风》的记载开始算起我国的民歌艺术已经有2400多年的历史。民歌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艺术珍品,是人民群众智慧和情感的结晶。在民歌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文化传统、历史文化、民间信仰、道德观念等方面的内容,具有极高的文化研究价值。
2.民歌的社会价值
民歌不仅具有文化价值,而且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民歌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思想,能够传递人民群众的情感和智慧,弘扬民族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同时,民歌也是人民群众的精神寄托,能够激发和树立起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文化自信,增强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民歌在初中音乐课程中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中国是一个拥有众多地域文化的国家,不同地区有着独特的音乐传统。学习各地的民歌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中国的地域多样性,了解各地文化的独特之处,培养尊重和欣赏不同文化的态度。民歌是中国文化的镜像,记录了不同历史时期、地域和民族的生活、思想、信仰和情感[1]。学生通过学唱民歌,可以近距离感受到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的情感表达,了解他们的生活境况和文化观念。这有助于文化传承,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尊重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通过学唱民歌,学生能够了解、传承中国丰富的文化传统,同时培养文化认同感、尊重文化多样性、情感表达能力和共情力。此外,将音乐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也有助于培养综合素养。这有助于塑造有文化自信心的新一代公民,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可见将民歌引入初中课堂,有助于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文化,增强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有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
学习民歌对初中生的情感培养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民歌具有浓郁的情感色彩,常常反映人们的生活和情感经历,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情感教育。学生通过演唱民歌能够深入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共情能力。通过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学生能够更好地建立与他人的情感联系,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同时民歌歌词中往往包含丰富的文学元素,这为学生提供了理解和欣赏文学情感的机会。譬如从歌词中学生可以体验到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方式,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对文学作品的深刻理解。在学习民歌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民歌中蕴含的深刻情感,从而感悟生命的真谛和人生的意义[2]。
3.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民歌通常具有美妙的旋律和动人的歌词,学生在学习民歌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享受音乐的美,还能够体验到各种情感的表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由此可见,学唱民歌也可以成为初中学生缓解中考压力的一种情感宣泄的出口。在民歌当中有很多表达各种情感的作品,如爱恨、离别、思念、愤怒等。学生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学习演唱,去表达和释放内心的情感,这有助于减轻情绪压力,提高情绪管理能力。因此,引入民歌在初中音乐课程中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身心体验,有助于其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三、c市初中音乐课程中民歌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发现在c市初中音乐教育中,民歌的地位并不高,而且存在着一些问题。
1.民歌教学内容单一
在初中音乐教学活动中,民歌教学内容单一,选材不够丰富,缺乏多样性。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教学的重点主要放在西方音乐和古典音乐上,对于中国传统音乐和民间音乐的教学比较少,使学生对于民歌的了解和欣赏程度较低。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和文化传承者创新民歌选材,引入新颖和时尚的民歌作品[3],满足学生的需求和兴趣。
2.民歌教学方法单一
在教学方法上,民歌教学方法单一,不够灵活变通。以往的民歌教学主要是传授知识和演唱技巧,大部分都是简单的一对一教唱,缺乏互动和体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和学习,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导致民歌教学方法不够灵活,缺乏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和文化传承者创新民歌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和兴趣。
3.民歌教学资源匮乏
音乐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发现民歌教学资源匮乏,缺乏优秀的民歌教材和教学资源。教师对民歌教学资源的查找更多的是依靠线上的搜索,而线上搜索出的各类文献资料,缺乏一定的真实性需要教师二次进行辨别。所以无论是民歌教材还是教学资源,现如今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对于民歌的学习和欣赏需求。
4.学生对民歌的认知不足
当前,受快餐性媒体文化的影响,许多学生对音乐的认知更多偏向于流行音乐,甚至把流行音乐等同于音乐本身。提到民歌作品,学生的感知反映更多的是“土”,不愿意接受与学习民歌作品,对民歌的认知不足,缺乏对民歌的了解和理解。面对这一情况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和文化传承者加强对民歌的宣传和普及,让民歌音乐走进大众生活,使得更多的学生了解民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提高对民歌的认知和理解。
四、如何将民歌融入c市初中音乐课堂
为了提高民歌在c市初中音乐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应该采取一些措施,将民歌融入初中音乐教学当中。
1.增加民歌教学内容,开设民歌选修课
在民歌的教学内容上,教师应该结合课程主动增加民歌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和音乐欣赏范围。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民歌作为教学内容,通过演唱和欣赏等方式,由内而外、由浅入深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民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从内心上逐步接受民歌并激发对民歌的喜爱。此外,学校应主动开设民歌选修课,鼓励、提倡学生对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学习,通过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民歌,了解民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掌握民歌的演唱技巧和表现技巧,并尝试以一定的舞台形式展示出来。
例如,在《脚夫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先带领学生了解陕北地区的风土人情,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介绍陕北的自然环境、地理特点和人文环境。着重讲述民歌的方言特点以及民歌的形式,并挑选差异性最明显的其他地域方言进行对比,如吴侬软语的苏州方言,让学生感受地理因素所导致方言具有的独特魅力。另外,还可以通过各种影视剧《平凡的世界》《黄土地》和《北斗》等片段以及陕北人民对歌的情景剧等在课堂上播放,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更为灵活充满趣味,加深学生对民歌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对音乐文化的学习积极性。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尝试编排民歌作品的舞台表演,通过以情景剧、小歌剧的方式把民歌的文化背景,生活环境及方言语言等特点融入舞台表演当中来,以此来激发学生对民歌的兴趣。学生在编排各种活动的过程中,为了贴切民歌作品的舞台效果,会主动地去查找相关资料,使得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的学。一方面这种形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得学生在“做中学”,对民歌的学习也会事半功倍。
2.创新民歌教学方法,鼓励各学科课程融入民歌
在初中音乐课程中,通过创新民歌教学方法以及鼓励各学科课程融入民歌的方式[4],使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民歌在文化传承和社会历史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民歌的兴趣。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材,比如中外民歌作品等,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兴趣。同时,利用音频、视频和在线资源,如YouTube、Spotify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听觉体验。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参与互动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音乐课堂活动。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对唱、合唱的方式演唱民歌,运用代表性乐器演奏民歌作品,或者在理解民歌创作手法的基础上尝试创作民歌。这种具有学生参与,实践互动性强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此外,将民歌置于特定历史、文化或社会情境中,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歌曲的内涵。举例来说,学习陕北民歌《南泥湾》时,可以通过“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生产大运动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歌曲的意义。另外,在教学方法上还可以通过跨学科教学,将音乐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例如,在历史课程中,可以讨论不同历史时期的民歌作品;在语文课程中,分析民歌歌词作为文学作品的内涵,通过将民歌融入各学科课程中,有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民歌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文化认同感。
例如,在《茉莉花》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播放多种版本音视频,从而展现不同风格的演唱和不同地区的表现方式,利用多媒体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民歌的多样性。同时鼓励学生一同合唱《茉莉花》,或者利用乐器伴奏,让学生亲身参与音乐创作和表演。这种互动式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音乐参与感。另外在不同课程教学中探讨《茉莉花》歌曲内涵。如在语言课程中,学生可以分析茉莉花的歌词,探讨其中的修辞手法、文学表达和意象,从而提高文学分析能力。在历史课程中,教师可以将茉莉花放入中国历史的特定时期,例如“文**命”,讨论其在历史事件中的角色。在地理课程中,通过研究不同地区的茉莉花演唱版本,学生可以了解不同地方文化对这首歌的影响,引入地理和文化差异的讨论。学生通过在不同课程中学习关于《茉莉花》内容,深入了解中国传统和现代文化的发展,包括音乐、戏剧、文学等方面。
通过这些方法,学生将更全面地理解茉莉花这首中国民歌,同时获得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这将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音乐鉴赏能力,以及综合素养,使他们在多个学科领域都能够更全面地发展。这种综合性的教育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科水平,还使他们更深入地理解音乐与文化、历史和社会的紧密联系[5]。
3.建设教学资源,打造优质教学交流平台
如今在互联网信息化背景下,应加强建设教学资源,提供优秀的教材和教学资源,建立音乐教学资源库。每一位音乐教师在认证过后,可以对资源库进行有效的资源补充、分类、整合。例如,初中音乐教师可以分享自己创作的音乐作品、音乐教材,整合后的音乐历史资料,或提供视频示范特定乐器的教学方法。这样的资源库的资料收集不仅与日俱增,还确保了资源的多样性和质量。
此外,该音乐资源库具备在线教学经验交流平台,此平台包括“教师博客、讨论论坛、在线研讨会”等,使教师能够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心得体会和建议。例如,一位音乐教师可以在博客上分享如何有效教授音乐理论,另一位可以提供有关民歌作品历史分析的在线研讨会。通过这种形式把音乐教学资源库平台打造成每一位音乐教师的“教学备课本”和“教学记事本”,使得音乐教师在查阅各种文献资料更为高效方便,以此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
建设音乐教育资源库和在线教学交流平台有助于提升音乐教学的质量,利于音乐教师共享经验、互相学习,并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这是在数字化时代音乐教育的一项创新,有助于提高整个领域的教育水平。
4.挖掘民歌内涵,创设多样化实践活动
挖掘民歌内涵和创设多样化实践活动[6]在初中音乐课堂中旨在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音乐技能,激发创造力,促进团队合作,维护文化传承,提高学生综合素养。这种方法为音乐教育注入活力,使学生更全面地受益,发展多方面的才能。
例如,以湖北民歌《茶山谣》为例,教师可以创设合唱活动,学生可以合唱或独唱《茶山谣》,通过音乐表达歌曲中的情感和主题。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声乐技巧和音乐表演能力。另外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搜集与歌曲相关的资料并进行整理,以文化展示的方式进行分享有关这首歌曲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与茶文化相关的信息。这拓宽了学生的文化视野,促进跨学科教育。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此民歌基础上进行在创作,加入自己的情感和想法,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对于有条件的初中学校可以开展音乐游学活动,带领学生走进不同地区,以感受和领略中国民歌为主题,亲自感受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下的民歌特色和内涵,进而增强学生对民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五、结论
民歌作为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理应把民歌带入初中音乐课堂当中来,而将民歌引入初中课堂,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这不仅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更可以促进学生的情感教育和身心健康发展,帮助他们树立起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另外,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主动加强对民歌的宣传和普及,创新民歌选材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民歌的认知和理解,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文化素养,增加民族文化认同感。
参考文献:
[1]潘学宁.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民歌教学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23.
[2]林妍.选适法而教,择良方而学——核心素养导向的初中音乐民歌欣赏教学探析[J].中国文艺家,2023,(04):163-165.
[3]崔晓燕.美育视域下初中音乐课堂民歌教学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2023,(10):81-83.
[4]张晓.美育视域下初中音乐课堂民歌教学的实践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22.
[5]李沁.宜宾民歌进入本地初中音乐课堂的实践研究[D].西南大学,2022.
[6]陈燕飞.深度学习下的初中音乐民歌教学实践探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24):110-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