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RCGIS的景迈山遗产区景观生态敏感性研究综述论文

2024-05-16 14:58:55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目前,我国针对景迈山遗产区的客观研究较少,选取景迈山遗产区作为研究对 象,充分考虑了其少数民族文化景观环境的特点。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
摘要:目前,我国针对景迈山遗产区的客观研究较少,选取景迈山遗产区作为研究对 象,充分考虑了其少数民族文化景观环境的特点。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运用ARCGIS软件, 对景迈山遗产区生态敏感性展开客观的研究。从文化景观遗产保护与发展的角度,针对少数民 族遗产区的保护与发展提出方向。文章旨在为景迈山遗产区文化景观设计统筹规划与生态可持 续发展等方面提供综述理论参考。
关键词:景迈山;遗产区;ARCGIS;文化景观;生态敏感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自然文化的需求逐渐增加。 我国的大尺度遗产区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自然景观 相结合的产物,更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传承。但是,目 前我国大部分遗产区的生态环境进行分析研究较少,导致 分析结果有主观性较大,对方案的决策和规划的指导缺乏 说服力[1] ,不能更好地对遗产区进行客观的生态与文化保 护。
我国景迈山遗产区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普洱市与缅甸的交接处,其申请遗产区面积约71.67km2 , 建设控制地带面积约105.92km2 ,缓冲区面积约119.27km2 (如文末图1)。2012年,普洱市景迈山被被列入《中国世 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后,历经十年的准备,将在2023年9 月举行的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进行正式的审议(如文末 图2)。但对于整个遗产区应如何开展保护与发展工作仍没 有客观的数据支撑。
一、相关概念
1.遗产区
“遗产”作为一个法学概念,指代人类死亡后遗留的 个人财产以及法律规定的可以继承的财产权利。19世纪末 20世纪初,历史学和考古学的快速发展,让人们开始意识 到一些文化自然存留也属于“遗产”,有着珍贵的社会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与科学价值等。1972年通过的世 界遗产公约内容中,世界遗产确定了包括文化遗产与自然 遗产两种类型[2] 。20世纪80年代,美国国家公园局给出的 对于遗产区域的相关定义[3]。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遗产区域是应是包括文化遗产与 自然遗产的区域,并将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统筹进行规划 与发展,为人类带来一定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2.生态敏感性
生态敏感性是整体评估一个区域内的生态环境质量 如何、土地利用率是否达到最大化、人口承载负荷大小以 及该区域内经济发展情况的一个综合的评价性指标。生态 敏感性能反映某一时空下同一区域生态系统应对各种自然 环境变化与人类生产生活导致的周围环境变化的敏感程度 [1] 。生态敏感性越高的区域越易产生多种生态环境问题, 是区域内生态环境保护发展与治理恢复的重中之重[4]。
基于本文,笔者认为生态敏感性分析的目标是通过对 遗产区域内的生态环境进行系统的分析,运用客观的数据 合理规划发展景迈山遗产区的敏感区域,达到生态环境的 可持续保护与发展[1]。
3.ARCGIS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于20世纪60年代飞快地成长起来并结合了计算机运算技术、统计学、信息学、地理 学、空间算法技术等学科的新技术,在系统程序的运算下 快速地将地图中的相同部分与不同部分区分开来,并运用 数值对图形作多种分析。
对于景观设计规划来说, GIS系统不仅是一个地理分 析数据库,其数据具有一定的空间定位的特征,还是可以进 行客观数据分析与计算的软件,对地理数据进行分析、模 拟、运算,其分析的结果,都可以输出成各种地图并进行辅 助说明[1]。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GIS系统对于景观设计学科来说可 以从更加直观的角度对规划发展、决策和研究起到定性的 作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遗产区研究现状
遗产区作为大尺度遗产很早就引起了学者的关注,但 研究初期很多学者选择从遗产廊道、某一特定区域具有相 同属性的文化景观进行研究或对某一种区域文化遗产及非 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研究。
国外针对历史文化与自然景观进行保护与发展的研究 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召开的大量的关于文化景观 保护的会议,1977年,遗产保护与游憩管理局表明要对乡 村景观进行保护;1978年,历史景观联盟在北美洲成立, 其主要从景观的角度对城市发展等问题进行了相关的研 究;随着研究的深入,1983年,美国学者在对马塞诸萨和 罗德岛的黑石河廊道景观进行研究与分析之后,提出了应 该对该地区的廊道遗产资源进行专项的数据研究及保护, 而不应该将此文化景观归入原有的国家公园系统。该研究 的结果直接促进了1984年美国的伊利诺斯和密歇根运河国 家遗产廊道遗产区域的诞生[5]。
我国最早的研究方向主要是针对国外的遗产廊道的基 本组成概念与已建成的成功案例进行介绍与分析,例如王 志芳和孙鹏等针对伊利诺斯和密歇根运河的成果进行了分 析,为我国的遗产区域的基础研究和系统性的保护研究提 供了基础[6] 。后对于遗产区的研究开始深入,朱强和李伟 对遗产区域的概念、发展进程、如何分类进行了系统的研 究[5] ;贺鼎和卢丽娜运用GIS的手段以北京长城文化带为研 究区域,基于景观特征评估(LCA)理论,对大尺度线性 文化遗产区域总体评估和保护利用提供了研究范本[7]。目 前,我国各项遗产项目逐渐表现出来了对遗产区内进行分 区域化管理规划与保护的迫切需求,不仅仅是对区域文化 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更需要客观的数值对自然 遗产进行保护。
2.生态敏感性研究现状
有关生态敏感性的研究最早是20世纪60年代MeHarg教 授的著作《设计结合自然》,在此书中麦克哈格教授第一 次提出了可以构建生态敏感性评价模型对某一区域的生态 适应性进行分析[8] 。随着时代的进程,学者在麦克哈格教 授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生态环境敏感性模型并展开了对生态性的深入研究。逐渐生态敏感性研究出现了三种类型: 针对某一已知的生态环境问题的敏感性分析;对于某个区 域的生态敏感性分析;城市区域的生态敏感性分析[9]。
国外大多集中于对已知的某种单一生态环境敏感性问 题研究较多。比如, Rossi对意大利古里亚一艾米丽亚平 宁地区的威力保护区的生态结构特征、濒危动物比例、非 生物风险和隔离状态4个方面进行了生态敏感性研究[10] ; AdamczykJ.等以波兰为例,基于建筑物隔热的投资对生态 影响的敏感性分析[11]。
国内学者针对生态敏感性的三种类型与方向都有研 究,研究基础充分,例如,徐晓等学者利用ARCGIS技术进 行对广西南丹县城市生态公园地进行了生态敏感度的评价 并根据结果进行功能划分[12] ;克力木•买买提运用GIS手段 对吐鲁番的历史文化遗址进行了生态敏感度的评估[9] ;李 霞等从自然环境因素与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对福建省湖坑 镇进行了空间上的生态敏感性评价[13] 。目前,生态敏感性 评价与分析已经广泛地被运用在各类的区域生态环境分析 与研究领域。
3.ARCGIS在生态系统分析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20世纪50年代,计算机的发展与兴起人们开始使用计 算机分析与处理各类与空间和地理相关的有效数据与相关 关系,这就是近现代意义上的ARCGIS系统运动的开始。加 拿大的测量学家R.F.Tomlinson在1963年第一次提出了“地 理信息系统”一词并作为术语开始运用,其在1971年成立 了世界上的第一个对针对全球的地理信息系统(CGIS)。
目前国内外对于生态系统的环境评价研究都比较重 视,国外研究学者如, Townsend等利用多时段RS的技术, 对美国Roanoke河漫滩森林湿地群落和其他生态群落进行 了空间分布划定,并利用采样分析对分类精度进行了验证 [14] ;Chaplin通过比较1999年至2011年尼泊尔安纳普纳地区 的陆地卫星地图,发现整个森林面积减少了8%,评估了人 类活动导致的该地区森林覆盖率降低所产生的影响[15]。
国内研究学者如林涓涓,潘文斌提出了流域生态敏感 性问题,并结合GIS展开了相关研究[16] ;司惠超等结合GIS 技术对安徽省全椒县的6个生态敏感因子构建了评价体系指 标[17] ;李佳芯,吴承照,陶聪等运用GIS技术,采用空间耦合 分析方法对自然保护区的人地关系进行了详细的数据分析 与研究[18] 。GIS技术为生态敏感性分析带来很大便利。由于 影响生态敏感性的生态因子较多, GIS技术的运用能够更好 地对景观生态敏感性进行分析,为本文提供了较客观的研 究技术。
三、研究述评
目前,尚未有针对景迈山遗产区的文化与自然保护空 间区规划的系统研究。因此,本文预计以景迈山遗产区整 体性规划发展作为研究目标,以景迈山遗产区空间格局分 析、土地利用率及发展情况、生态环境干扰程度为研究的 切入点,形成景迈山遗产区空间规划发展成果。
本文预计主要以ARCGIS技术作为基本方法,将景迈山
遗产区域的整体性保护作为研究目标,以地域性景观生态 环境敏感性研究为主要对象,展开综合性研究。从景观生 态学的角度与文化景观遗产的角度,提出并实现基于生态 敏感性的景迈山遗产区规划与发展方案。
参考文献:
[1]艾乔.基于GIS的风景区生态敏感性分析评价研究[D].西南 大学,2007.
[2]张姝.文化遗产区域保护模式研究[D]. 中国艺术研究 院,2012.
[3]张洵.遗产区域视野下的革命文物保护与利用研究[D].吉 林大学,2022.
[4]曾慧梅.基于生态敏感性分析与景源评价的风景区保护区 划分探讨[D].西南大学,2013.
[5]朱强,李伟,ZHU,等.遗产区域:一种大尺度文化景观保护的 新方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7(1):6.
[6]王志芳孙鹏.遗产廊道——一种较新的遗产保护方法[J].中 国园林,2001(5):85-88.
[7]贺鼎,卢丽娜,王晶,张杰.大尺度线性遗产区域景观特征识 别——以北京长城文化带为例[J].风景园林,2022.29(09):99- 106.
[8]McHarg.I.Designwithnature[M].NewYork:JohnWiley&SonsI nc,1969:127-152.
[9]克力木•买买提.基于遥感和GIS的吐鲁番地区历史文化 遗址空间格局分析与景观生态敏感度评价[D].中国矿业大 学,2018.
[10]RossiP,PecciA,AmadioV,etal.Couplingindicatorsofecologica lvalueandecologicalsensitivitywithindicatorsofdemographicpressu reinthedemarcationofnewareastobeprotected:ThecaseoftheOltrep òPaveseandtheLigurian-EmilianApenninearea(Italy)[J].La ndscapeandUrbanPlanning,2008.85:12-26.
[11]AdamczykJ,DylewskiR.Analysisofthesensitivityoftheeco logicaleffectsfortheinvestmentbasedonthethermalinsulationo fthebuilding:APolishcasestudy[J].JournalofCleanerProducti on,2017.162(06):1-25.
[12]徐晓,刘照程、城市生态公园生态敏感性分析和生态功能 区划[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1.31(10):105-110.
[13]李霞,林丽丽,吴元晶,等.GIS支持下旅游小镇生态敏感性 评价-以福建省湖坑镇为例[J].中国城市林业,2019.17(06):63- 69.
[14]邓伟.GIS支持下的三峡库区生态空间研究[D].重庆大 学,2014.
[15]ChaplinJ,BrabynL.UsingRemoteSensingandGistoInvestigatet heImpactsofTourismonForestCoverintheAnnapumaConservation Area,Nepal[J].AppliedGeography,2013.43:159-168.
[16]林涓涓,潘文斌.基于GIS的流域生态敏感性评价及其区划 方法研究[J].安全与环境工程,2005(02):23-26+34.
[17]司惠超.基于GIS的县域生态敏感性分析与评价——以安徽省全椒县为例[J].规划师,2015.31(S2):263-267.
[18]李佳芯,吴承照,陶聪. 自然保护地人地关系空间耦合 分析方法研究—— 以天目山自然保护区为例[J]. 中国园 林,2022(038-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