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闽南民间石雕刻艺术的3D模型可视化平台开发与保护研究——以石狮为例论文

闽南民间石雕刻艺术的3D模型可视化平台开发与保护研究——以石狮为例论文

15

2024-05-16 13:49:33    来源:    作者:heting

摘要:利用3D模型可视化平台对闽南民间石狮进行开发和保护,为正在慢慢消亡的闽南民间石雕艺术提供数字化创新的发展和保护方案,进一步挖掘3D模型可视化交互平台对闽南民间石雕在物质文化遗产中保护和传承的价值,对闽南民间雕刻艺术的保护和发展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摘要:利用3D模型可视化平台对闽南民间石狮进行开发和保护,为正在慢慢消亡的闽南民间石雕艺术提供数字化创新的发展和保护方案,进一步挖掘3D模型可视化交互平台对闽南民间石雕在物质文化遗产中保护和传承的价值,对闽南民间雕刻艺术的保护和发展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闽南民间雕刻,石狮,3D模型可视化平台,开发与保护

  3D可视化交互技术基于互联网平台,利用数字化技术对传统文物进行三维虚拟重构与复原,并在第三方硬件平台上展现与进行交互操作。相比传统现场展示,3D可视化技术提供了更多快速传播的展示途径,使展示的目标更加生动有趣。在保护和传承闽南石狮雕刻艺术的过程中,利用互联网平台对原石狮进行三维数字化的展示和保护,有助于闽南石雕艺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通过互联网快速传播的影响力,更能引发大众的关注和了解。

  一、闽南民间石雕艺术的价值

  岩画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艺术,石雕则是最古老的可移动工艺艺术。可以说,迄今人类包罗万象的艺术形式中,没有哪一种能比石雕更古老了,也没有哪一种艺术形式更为人们所喜闻乐见、万古不衰。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石雕都传承、见证着历史的变迁。在我国石雕产业发展较好的地区有福建、河北、北京、山东、广东、浙江等省份,其中福建的石雕主要集中在惠安、南安、漳州等闽南地区。闽南地处东南沿海,特殊的地理,加上多台风的天气,石头就成为闽南建筑的一大特色,这也是带动闽南石雕发展的基础条件。其中最为出名的惠安石雕,惠安地处泉州湾与湄洲湾之间,宋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置县,历史已逾千年。惠安土地贫瘠,丘陵广布,不适农耕。嘉靖《惠安县志》记载:“吾惠为地叢尔,半属海需,山地则逼惬烟郁,可艺之土或寡矣。”由于惠安拥有丰富的石材资源,促使许多当地人民将石匠作为主要谋生手段之一,历千余年的积累,形成享有盛名的惠安石雕艺术。千年惠邑,凿山雕石,可以追溯其根源,惠安石雕最早服务于宗教,主要体现在宫观寺庙的建筑设计、雕刻安装,寺内外塔、亭、柱、栏等的建造雕刻。其艺术风格发展历程主要分为五个阶段,分别为东晋唐末、宋明、清朝、建国之后以及改革开放时期。东晋唐末时期主要体现的艺术表现为中原风格,如晋安郡王林禄之墓等,在宋明时期,其艺术以中原风格为主,宋多元并蓄,明汉文化风格为主。清朝初期,惠安石雕慢慢形成南派风格。[1]改革开放后,惠安石雕逐渐发展为世界石雕之都。

  其中,石狮是闽南石雕作品里最为普遍和独具特色,备受青睐,在闽南地区常常被尊崇为神兽。闽南特色的石狮可分为佛、道庙宇中的石雕狮子、建筑里面的石狮以及民俗中的石狮等。闽南石狮外形风格秀美,却不乏强劲有力的姿态,其表情和姿态极富有神韵。[2]石狮雕刻的表现方法大都为圆雕与浮雕,比如漳州云霄县陈政墓园前有两只石狮,石狮造型古朴,生动形象,威武彪壮,呈蹲坐状。[3]雄狮头颈部有鬣毛,张口踞立,腿部线刻粗犷,显得遒劲有力,四爪分明,爪牙突出,头向天空望去,十分威严。雌狮雕刻更为细致,颈前系有绣带,纹理分明,胸前挂有悬铃,分系璎珞于两侧。一对石望柱为八棱石柱,顶部雕为仰覆莲瓣。闽南石雕艺术的发展与闽南人多元文化的生活背景密不可分。闽南民间雕刻具有特殊的多元文化特色,主要表现在雕刻艺术中造型的完整性,装饰性表达,图形夸张,纹样抽象,色彩绚丽等方面。这些特征展示了一种中原文化遗产的南方亚热带色彩。闽南民间雕刻风格的多样性也反映了不同时期闽南民间的历史发展。研究闽南民间雕刻艺术对于其保护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新时代背景下,闽南民间雕刻艺术吸收新观念和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和创新精神。因此,传承和发扬闽南石雕刻艺术需要学术研究和实践相结合,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相融合,使之更具活力和创新精神。

111.jpg

  二、闽南民间石雕艺术面临的时代挑战

  在新时代背景下,闽南石雕艺术的生存和发展不仅需要紧跟时代发展,还必须保持与自身文化特色的紧密联系。从历史角度观察,相较于唐五代时期,闽南石雕艺术在宋元时期的发展更为繁荣。据《八闽通志》卷十七至十九《桥梁志》记载,宋代闽南地区掀起了建桥热潮,如泉州的安平桥和洛阳桥均始建于这一时期。然而,明清时期才是闽南石雕艺术形成其独特特色的关键时期,尤其是清代,闽南石雕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4]随着时代和工业的发展,闽南石雕的风格和种类越来越丰富,新型高科技雕刻工具和技术不断提升石雕作品在艺术形式上的水平,但也导致了传统雕刻工具的边缘化,一些传统表现手法面临失传的风险,人才流失严重,这样闽南民间石雕艺术将失去灵动的艺术价值。此外,闽南民间石雕刻面临多样化的保护不足,艺术文化的宣传和展现逐步与社会脱节。最后,文化多元化的趋势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不仅如此,对于传统雕刻工艺过程缺乏全面文字和图像记录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如漳州云霄陈政墓园的石狮是漳州地区的一大瑰宝,但由于时间的消逝,石狮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如便利用现代数字化方式或多媒体手段对其进行储存保护,则可以透过闽南石雕艺术作品,更好了解闽南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性格特征,以及闽南人对中国传统审美文化观念的诠释,只有有意识地加以保护,才能使闽南石雕艺术作品重放光彩。

  三、3D视阈下闽南民间雕刻艺术的开发途径
       1.利用3D模型可视化平台可实现保护和传播

  3D可视化交互平台集云压缩、云烘焙和云储存于一体,能够自动输出3D模型至Web端、移动端等多个平台,是一种多设备、全平台展示和交互的3D通用技术平台。目前基于互联网平台而言,产生了许多可实现3D可视化交互平台的软件,例如3D老子云、三维动动、积木易搭等平台,这些都可以实现3D模型可视化交互技术的运用。只靠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并不足以引起大家的关注和重视,简单的视频和图片及文字概述并不能满足当今大众的想要获得信息的需求,同时面临着功能单一、审美疲劳的双重挑战。3D模型可视化交互平台的出现,正突破了这种局限,通过不断完善交互体验技术,将多个媒介的作用和优势进行融合、升级和完善,可以满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体验不到的视觉体验。其多角度的视角沉浸感,用手触摸手机屏幕可以对闽南民间雕刻目标物体进行交互体验。也对日常生活中与实际环境无法实现的同一场景物进行场景再现的效果,还可以在特定的某个时空和场景对物件进行复原。以数字化的方式,摆脱了传统意义上所谓的空间限制。[5]这不仅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也极大增添了灵活自主性、生动性和趣味性,这也是大众对科技数字化、信息化时代更高需求的体现。在3D模型可视化平台中,利用3D模型库、复原和再创造技术等多样化的保护方式,通过模块化的管理方式,使具有相关历史价值闽南民间雕刻特色的石雕物件的数字化保护得以完整进行。通过3D模型可视化交互平台,大众可以获得闽南文化地方特色的视觉、触觉和听觉的三重感官体验。这种学习方式可以使人们更直观地感受和共鸣历史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并引导他们对历史文化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发掘。同时,这也让大众成为闽南民间雕刻艺术历史文化的传递者和石雕艺术的传播者。

  (1)3D模型可视化平台的直观演示

  过去,对于闽南文化特色的石狮保护,使用文字、照片和视频进行简单描述的方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需求。这种传统方式不能直观地传达出石狮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观者难以真切感受到其艺术魅力。特别是对于已经残缺或被破坏的石狮,更难以让观者产生联想回到原来完整物件的画面,从而进一步认识和体验石狮的艺术魅力。然而,如今通过利用三维软件进行三维模型重建和复原,我们可以更为直观地展现石狮的外观和结构。在三维模型中,我们可以绘制相应的材质和渲染效果,使得石狮的表现更为逼真、立体和生动。这种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石狮的艺术魅力,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对其的保护和传承效果。同时,在历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潮流中,利用三维模型重建技术可以对石狮进行再创造。即使没有石雕材料,也可以通过三维模型实现理想的石狮效果,从而节省相当大的成本费用。只需要拥有创造性的石狮设计理念,就可以促进石雕产业设计的进步,并对石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帮助作用。这一新的技术手段让人们能够更加直观地认识和体验石狮的魅力,并将其传承给后代。

  (2)3D模型可视化平台的交互作用

  在过去的石狮文化保护和推广中,常常只能依靠二维图片展示,难以真正呈现石狮的艺术内涵和历史价值。即使是亲临现场观看,也无法全面体验多角度的视觉效果,而且还会对石狮造成多次污损和伤害。这种展示方式的局限性,限制了石狮艺术的传承和推广效果。然而,利用3D可视化交互平台,这个难题我们可以迎刃而解。利用手机平台观众可以实时观看3D石狮模型的效果,同时也可以进行互动操作,如拖动、拉伸、旋转等,以便观众全面感受石狮的多维视觉效果。此外,3D可视化平台的材质细节表现能力也非常强大,观众可以清晰地观察到石狮的纹理、质感等细节,从而更好地理解石狮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这种交互性强、趣味性强的3D模型可视化平台,能够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闽南石狮文化,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同时,该平台所具备的交互性功能越多,观众的互动性也越高,其吸引力也更强,为闽南石狮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3D模型可视化平台的实现技术方法

  运用数字化手段对石狮进行数据收集和采样,可将石狮的结构造型、材质纹理等方面进行数据分析并恢复原貌,利用3D模型可视化交互平台展现石狮的步骤如下[6]:

  (1)建立数据资料库

  利用数字化手段对石狮进行前期进行资料收集和数据整理,建立具有闽南民间特色的石狮资料库,从文字和图片、视频等相关资料对石狮的历史背景、材料、造型、结构、纹理、技法及装饰等多方面进行详细的记录、分析,现场实地利用单反相机和无人机进行拍摄720°视角,对石狮进行全方位的影像数据记录,最终整理成完整的数据资料。

  (2)三维模型和材质制作

  收集闽南传统石雕题材并建立模型库并模块化,可实现批量运用于各软件平台使用。[7]常用的建模方法有三维软件建模、倾斜摄影建模、3D扫描建模、照片和视频重建方法,比较常用的三维软件建模有Maya、3Dmax、Zbrush等易于操作进行三维建模操作。通过前期的资料准备工作,在三维软件中对石狮模型进行物体大小、比例对比分析,然后在三维软件中进行点、线、面的建模基本操作或者利用Zbrush进行雕刻操作,在建模过程中需要反复和原石狮图像进行细致对比,尽量达到与实际石狮一致的效果。在完成石狮的建模后,需要对其材质和纹理进行细致观察,利用Substance Designer、photoshop、mudbox等软件进行材质绘制,此过程需要进一步分析石狮模型材质纹理的走向和分布,并对色彩饱和度、对比度、明亮度等参数进行对照关系的调整。等到绘制完材质效果后,在三维建模软件里面进行光线处理,初步进行预览渲染效果,并在得到反馈后与实际石狮进行参考对比,再次进行调整和修改。如果石狮模型和材质过于复杂,需要进行模型和材质的烘焙处理,以减少文件大小,方便进行下一步操作,最终输出的格式通常为obj、fbx、stp等常用格式文件。

222.jpg

  (3)3D交互设计的实现

  首先选择一个合适的3D模型可视化平台。其次,把前期把已经烘焙导出的模型和材质导入到3D模型可视化平台里面。另外有一些平台还可以优化模型的场景大小,如通过相关模型算法减面,去掉无用的网格来达到模型面数减少的目的,达到模型优化作用。其中,以3D老子云平台为例,模型导入3D模型可视化交互平台后,可以选择已经处理过的纹理贴图,并调整环境光和平行光、色温进行色彩校对,对模型的粗糙度、金属度、自发光、背景色进行质感属性的调整。模型信息上添加相关文字的描述,介绍其历史来源及文化背景。其他方面,在一些关键点上可以添加备注说明,插入背景音乐的播放,最终生成一个可分享的终端链接和二维码。最后,他人在手机移动端打开分享的链接或者扫描二维码可直接进行观赏演示。目前许多3D可视化平台界面还拥有丰富的功能选择,如自动旋转、拆分、剖切、尺寸等操作,观看者可以用手指点击操作,720°全方位展现旋转、缩放大小等交互演示,让观者有着更强的体验感和交互感,更易于大众的传播,只需要一步简单的分享转发操作,即可在多个平台端打开并实现共享。

  四、结语

  通过研究和实践,笔者已完成了部分闽南民间石狮的3D模型可视化交互平台的运用,并认识到闽南民间石雕艺术在互联网时代下,大量移动手机端传播过程的形式是多样性的,发展和传播闽南民间石雕的艺术文化要和时代的发展紧密相连,利用易于传播和分享的特征优势,进一步丰富闽南民间石雕的各种内容形式。最后,利用3D模型可视化平台进行开发和保护,为闽南民间石雕艺术文化创造更多的条件和依据,构建了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化的3D可视化平台。这个解决方案不仅为闽南雕刻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增加了一种创新的途径,也引起了更多大众的关注和反响,吸引了更多的技术开发者参与其中,增加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童焱.中国传统审美文化视野下的闽南惠安石雕艺术[D].福建师范大学,2011.

  [2]吴宝旭.闽南传统石雕艺术特色探究[J].民族艺术,2010(01):108-110.

  [3]蓝达文.闽南民间美术撷英[M].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一版P19.

  [4]王芳.传统技艺文化遗产旅游活化的路径研究——以惠安石雕为例.华侨大学博士论文,2019.76.83.88.

  [5]林振忠,赖靓楠,林清增.闽南民居化土楼的三维虚拟重构交互设计与保护开发研究——以"大兴堡"方土楼为例[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7(7).

  [6]张怡静.论虚拟现实技术在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运用——以闽南红砖古厝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7,000(010):30-32.

  [7]刘江平.闽南石雕三维建模与CAM仿真方法[J].南方农机,2020,v.51;No.347(07):232-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