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的精神文化在场与传播创新路径论文

2024-05-16 13:42:12 来源: 作者:heting
摘要:民族音乐在历史沿革中凝铸着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与精神品格,从中华民族音乐中持续挖掘、收集、呈现、传承、传播、创新,是时代对民族音乐的要求。民族音乐行业内现有的一些尝试做法,通过在民族音乐领域内对接、整合行业资源,可以激促民族音乐焕发出新的活力。把握时代契机,探索有价值的产业化路径具有现实意义。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为现阶段民族音乐的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支持。民族音乐的精神在场与传承传播还是一个需要继续打通的系统工程,在传播与传承之间搭构出协同,互联,合作,共生的统筹框架,以真正迎来中华民族音乐的可持续发展与繁
摘要:民族音乐在历史沿革中凝铸着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与精神品格,从中华民族音乐中持续挖掘、收集、呈现、传承、传播、创新,是时代对民族音乐的要求。民族音乐行业内现有的一些尝试做法,通过在民族音乐领域内对接、整合行业资源,可以激促民族音乐焕发出新的活力。把握时代契机,探索有价值的产业化路径具有现实意义。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为现阶段民族音乐的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支持。民族音乐的精神在场与传承传播还是一个需要继续打通的系统工程,在传播与传承之间搭构出协同,互联,合作,共生的统筹框架,以真正迎来中华民族音乐的可持续发展与繁荣。
关键词:中华民族音乐,精神文化在场,传承传播,产业化路径,发展契机
中国民族音乐在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具有悠久丰富的传承历史,它是先民在生产劳动同生活娱乐中为抒发心志,交流情感,凝聚思想而以耳熟能详、口口相传的形式积累流传下来的、具有浓厚地域色彩的民族化了的艺术表现形式。它在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音乐、四域音乐(黄河流域、淮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等地区)与其他音乐不断交流融合,形成并发展出了鲜明的艺术特色。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民族音乐在发展过程中,与通俗音乐、西方音乐比较却一直处于相对的式微地位,这与民族音乐的群众基础与人文根脉并不匹配,与现阶段中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亦不平衡,这种失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民族音乐在传承渠道上相对单一。传承渠道的单一限制了民族音乐特有的精神气场的表现空间,要弘扬民族音乐的精气神,必须寻找、开拓、挖掘出与当前民族音乐发展相适应的音乐在场,只有彻底打通传承渠道与传播通道,才能使民族音乐真正扎根社会文化土壤,使民族音乐的精神在场成为传承与传播的现实依托,民族音乐的繁荣也才能从中引入不断蓬勃发展的不竭活水。
一、当下民族音乐传承传播的现实通道
由我们对现阶段社会音乐研究的观察,发现当前民族音乐传承传播的精神在场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渠道:
(一)学校教育
教育模式有传统式与非传统式。传统式一般包括发生在各大、中、小学校教育及学前教育,这些教育在场既有国家体制的常规学校,也有社会民间力量特色办学,其共同特点都是通过老师对学生的面授,用手把手的指导,以此完成民族音乐在理论技艺方面的代际传承。大学有专业研究方向,中小学开辟第二课堂,学前教育主要以开蒙启智为主。非传统式教育则表现为当下活跃在网络上的各式网媒教育,它们通过直播、视频、APP付费课程、微信群语音课堂等新兴方式对民族音乐来进行有效传播。相比较而言,传统方式一般需要投入,其现场交互方式顺畅高效,但常常受限于物理场所;非传统式可以随时随地发起,不受时间场地的限制,但传授效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反馈。将这种方式有效结合,取长补短的教育模式值得进一步探索。
(二)音乐家协会与群众文化馆
隶属于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各级文联的音乐协会是最具行业权威与生产创造能力的专业社团组织机构。有政府的支持,各级音协通过组织各种比赛与评优活动,以及开办学习培训班、各地采风,组织专门创作等活动使民族音乐作品推陈出新,不断创作出能够反映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作为文化部门的音乐协会与作为政府部门的群众文化馆,是专门组织行业内人员开展创作活动的重要在场,二者的联动使民族音乐的创作活动得以在文化部门,政府部门的双重保障下有序进行,也成为民族音乐不断创新发展的主要生产枢纽。
(三)社会音乐研究
音协、文化馆因有一定的准入门槛与人员条件限制,并不能保证每一个音乐爱好者都有对民族音乐进行深度创作与研究的机会。作为促进民族音乐不断发展力量的有力补充,一些民间的音乐研究机构开始逐渐出现,承担起了研究民族音乐与民间音乐的社会责任,为发展民族音乐做了大量的民间普及与相关的社会事务性工作。以河北省社会音乐研究会为例,该研究会主要由在河北省具有影响力并保持创作活力的一批老作曲家成员组成。1992年由河北省群艺馆的河北省群众音乐创作研究会、河北省群众演唱研究会两会合并后成立了河北省社会音乐研究会。自成立以来,研究会每年组织两个全省群众性的声乐、器乐重要赛事活动,每年举办一期音乐创作培训班,关于“河北音乐风格特点”的学术研究也已举办过四届论文征集评选并歌曲评选。其分会辐射全省11个市,会刊《河北音乐教育》由王为民会长任主编。目前在全省有“开滦群众歌曲创作基地”“涞水群众音乐创作基地”“廊坊南响口民间器乐辅导基地”“保定高阳延福屯民间器乐辅导基地”“保定徐水迁民庄民间器乐辅导基地”五个基地;另建立有三个民间鼓吹乐团(南响口、延福屯、迁民庄燕赵鼓吹乐团),一个民族乐团(石家庄市燕赵民族乐团)。客观上,研究会为弘扬民族音乐、普及社会化的民族音乐文化、推进传统音乐文化传承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新型乐器
民族音乐凸显现代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乐器的不断改良与新型乐器的迭代涌现。一些能充分展示民族音乐风格的乐器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并成为新宠。譬如本是传统乐器的排箫,现在多被用来表现欧美式的异域旷野情境,而将排箫用来表现中国本土文化风情的并不多见。2018年西安音乐学院开设了排箫专业,使排箫回归了中国民族传统音乐家族。卡洪鼓是音乐教学实践中被使用的一种独特的世界性民族打击乐器,手碟(Hang)则是一种形似飞碟的打击乐器,这些不断出现的新乐器,有条件地被使用于现代感强的民族音乐场域中,对民族音乐的艺术创新无疑具有巨大的推动力,客观上促进了民族音乐与时俱进。
(五)行为艺术
行为艺术也为提升民族音乐的个性传播提供了思考与参考。如《百鸟朝凤》这个民族音乐是一首充分展示唢呐艺术魅力的优秀民族乐曲,但年轻艺术家的钢琴演奏会使这种乐曲别开生面。2017年中国首位唢呐博士刘雯雯联手墨尔本交响乐团在墨尔本艺术中心演绎《百鸟朝凤》,钢琴艺术家郑璇璇则在自己的家乡衡水湖钢琴现场独奏《百鸟朝凤》,这样的表演艺术本身就是行为艺术,皆以饶有创意的音乐现场对民族音乐的表演作了全新展示,也打开了一个新思路。
此外,民族音乐与文学艺术上的跨界互通也是一个值得不断探索的创新领域。这种跨界互通表现在文学类的小小说创作中。如中国蚂蚁小说界核心人物、红桃MUSIC音乐总监肖晨创作的与歌曲同名的蚂蚁小说,就是歌曲与文学的双向渗透与互动。鉴于此,经与主编商榷,《河北音乐教育》尝试引入“音乐小小说”栏目,借小小说的可读性与代入感,将本土代表性歌曲元素尽可能植入小小说文本,以此来扩大歌曲的传播力,在视听通威的基础上,以期凭借歌曲的影响力深度介入现实生活的细节与记忆,使民族音乐“日用而不觉”的影响更持续隽永。
二、民族音乐在现实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虽然民族音乐可依托以上渠道,在社会的发展变革中生长发展,但就整个中国音乐发展的全貌来看,民族音乐的现状与其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并不匹配,在某些方面的发展还迟滞缓慢,同时在其发展中也存在不少现实问题亟待解决,下面就民族音乐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及相应对策分述如下:
民族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从课业设置、教学硬件、师资队伍上都存在着许多可以提升的空间。2008年3月,教育部提出了京剧进课堂的要求,并在一些省市做了试点工作。以河北省省社会音乐研究会衡水分会为例,分会戏曲研究室的李红艳老师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十年来以开展第二课堂的形式在小学生中间培养京剧新蕾,弘扬国粹文化;又如民族歌曲《中华武功》在视频录制中,组织了多所学校参与排演。各级音协与文化馆等从事专门创作的组织,虽具有一定的专业优势,但要创出精品仍需一定的优势资源组合。
民族音乐的社会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创作研究社会化,一是传播力量的社会化。1987年由文化部牵头,在民政部注册成立中国社会音乐研究会,主要在国际合作、专业会展、学术交流、业务培训等方面展开活动,随之各省研究会纷纷成立。但后来由于机构改革,组织断层,人员变动因素致使各省的研究会大多无以为继,仅有河北省社会音乐研究会等个别省级分会还在坚持。河北省社会音乐研究会因较为深厚的群众基础,与省内多个大、中、小学有广泛的音乐教育交流,依托研究会会刊《河北音乐教育》面向全省,每期以论文教案、音乐杂谈,歌曲词海,会务交流等高水准的形式,使社会化的音乐教育能够稳定有序地持续进行。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保定分会会长张文启先生举办了个人线上音乐会,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同时《河北音乐教育》作为一个具较高水准的音乐研究季刊杂志,原有河北省群众文化馆拨款出刊,但同样由于机构人员变动等原因,只好改为会员单位自行筹资出刊。会员单位目前是通过赞助合作的形式,在全省地区展开研究成果交流。如果能在部门支持、业内交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商业赞助、加强合作、扩大影响等方面有所突破,河北省社会音乐研究会当有更大的影响空间与发展前景。
三、民族音乐的吸收与形式创新
民族音乐可以艺术地抒发感情、营造气氛、反映生活,它与舞蹈、戏剧、影视等其他艺术门类的交融共生现象相当普遍。目前作为传统文化艺术的民族音乐,在跨界门类的选择上还趋于保守。民族音乐的深厚底蕴,让一些时尚感强的现代音乐在创作理念上开始参考选用,前沿音乐回归民族音乐创作方向逐渐形成一股不可小觑的小众化创作潮流,将民族音乐中一些优质元素充分借鉴,这些创作尝试有意无意地促成了民族音乐流行、时尚、高雅的新亮相,具体细述如下:
(一)民族音乐的流行路线
随着近年复古化艺术审美的风行,古风音乐在时尚流行音乐市场方兴未艾,并牢牢占据了一席之地。女子乐坊、京韵戏腔、方言嘻哈等新的民族音乐元素在时尚音乐中的出现,新古风音乐的创新流行为民族音乐在生产制作上的流行化提供了可能。作为民族音乐的一个小众细支,再加上与时尚文化深度交融,古风音乐正在成为民族音乐的市场宠儿。就目前QQ平台上具有品牌化效应的音乐个例来说,像巫娜的古琴演奏,音乐人刘珂矣的《半壶纱》《一袖云》等作品,以及说唱音乐里的方言与戏腔运用,都显示出民族音乐的种子已经在新生代群体中生根发芽,并葆有广泛的受众基础与拓展空间。民族音乐可以通过风格细分,突出个性化的音乐表现。随着青少年群体中游戏文化的风行,尤其古风音乐与当下比较流行的古风仙侠游戏的嵌套共生,以品牌化的制作向市场推进,使民族音乐的传统创作通过选择吸收一些流行音乐元素,而混搭、衍生出现代性的文化趣味,以促使民族音乐焕发出时尚流行的新质感。
(二)民族音乐的另类推广路线
要实现市场变现与跨界共赢,将国风原创音乐融入游戏音乐汇入时尚音乐潮流,促成民族音乐与游戏音乐的跨界玩法在当前已非常普遍。不少音乐人围绕游戏江湖中的爱恨情仇进行创作,涌现了大批热度极高的音乐作品,如《我的一个道姑朋友》《眉间雪》《参商》等,不少歌曲还入选了央视《国家宝藏》系列节目的BGM——《剑网3》也因此成了国风歌曲走向主舞台的最大推手。但在游戏里推歌却是新鲜事。前不久,英国初创科技公司Audiomod通过游戏内音频广告的形式为说唱歌手Nas推广了他的新专辑《King's Disease II》。数据显示,这种推广形式带来的点击率比传统游戏广告高1275%,新专辑也在Audiomod的助力下登上了BillBoard最佳R&B/Hip-Hop专辑排行榜榜首。①结合音乐市场热点,不按常规出牌的另类推广路线往往能找准音乐受众的深层需求点,并一路抢占市场先机,这一点在民族国风音乐的大众化路线上也是可以大量复制的。
(三)民族音乐的高雅路线
除了在民间下沉进行普及,民族音乐更应该通过再创作向专业化高雅音乐方向开辟前景。除了像《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等悠扬抒情传统曲目,又有一些大型管弦乐曲目《红旗颂》等震撼人心的作品出现。在新时期大型民族音乐作品的先锋创作中,“新潮”作曲家瞿小松的管乐协奏曲《神曲》、何训田《天籁》等又以静寂空灵的禅性乐曲引领了一方胜境,开创并生成了民族音乐在中国本土的新语言。
民族音乐在高雅路线上的创新还表现在对西方音乐元素有选择的借鉴上,音乐上的"洋为中用″使民族音乐加持了现代气质。比如在国家大剧院由吴小平指挥的交响乐团对京剧《红灯记》等京剧样板的全新演绎,如纯西洋音乐对京剧《贵妃醉酒》经典剧目的颠覆性演绎等。②民族音乐与西洋音乐的中西合璧,必将引领民族音乐到达一个新的艺术高度。
四、民族音乐的发展愿景与历史契机
将中华民族音乐与传统文化历史连接,赋予其时代的语言和审美,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契机,将民族音乐的专业化与市场化有机结合后,形成产业化并将这种产业化逐级深入,是民族音乐未来的必然发展方向。近年来,国内外不少政府部门、文化产业机构和工作者等,已经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如河南修武的“美学经济”、浙江松阳的“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清华大学的“乡创理念”实践、韩国的“艺术村落”等。一些音乐艺术小镇应运而生,如衡水周窝艺术小镇,洛南音乐小镇,盐官音乐小镇等都已经发展成为民族音乐产业化尝试的特色试点。天使资金,企业合作,平台孵化等都有可能成为激催民族音乐产业兴起的投资模式。民族音乐文化实体产业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提高专业素养,提高内在软实力,以开辟挂牌基地,发展理事单位,寻找音乐代言,寻找商业赞助,来不断壮大自身影响力,尽快打通一条适应市场需求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有愿景,有机遇,有支持,然后方有作为。相信中华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创新必定会在有关方面的有序组织引导下落地实现,迎来中华民族音乐的可持续发展与繁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