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可持续发展概念下的景观设计教学策略与设计论文

可持续发展概念下的景观设计教学策略与设计论文

9

2024-05-16 11:17:17    来源:    作者:heting

摘要:文章旨在探讨可持续发展概念下的景观设计教学设计。通过整合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原则,将其融入景观设计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可持续设计意识和能力。文章首先介绍可持续发展概念下以往景观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然后讨论可持续发展概念下进行景观设计教学的关键点。接着,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下的景观设计教学设计框架,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文章旨在为景观设计教育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指导,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性。

  摘要:文章旨在探讨可持续发展概念下的景观设计教学设计。通过整合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原则,将其融入景观设计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可持续设计意识和能力。文章首先介绍可持续发展概念下以往景观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然后讨论可持续发展概念下进行景观设计教学的关键点。接着,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下的景观设计教学设计框架,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文章旨在为景观设计教育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指导,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性。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景观设计,教学设计,可持续设计原则,教学方法

  一、可持续发展概念下以往景观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1.缺乏生态设计意识

  以往的景观设计教学过程中,生态设计的理念和原则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学生在学习中往往,追求独特的形式和视觉效果。他们在学习和实践中更多地关注景观的外观和装饰,而对于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考虑相对较少[1]。这源于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生态设计理念和原则的深入学习。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对于生态设计的教学内容和深入理解程度不够,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相互关系的认识不足。他们对生态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资源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性缺乏认识,无法将生态设计的原则和概念应用到实际的景观设计中。由于教学过程中生态意识的缺乏,,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往往忽视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性发展的考虑,未能认识到景观设计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他们可能过度依赖人工材料,忽视植物的选择、生态功能和生态系统的恢复。

111.jpg

  2.注重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思维

  以往的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注重人的体验和感受,并将人置于设计的中心,这种认知往往会导致对自然环境的藐视和忽视,使一些人认为自然可以被人为地改变和操控。将人置于设计的中心可能导致对自然环境的剥夺和破坏。当设计过程中只考虑人的需求和体验,忽视了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生态功能的重要性时,可能会导致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人为中心的设计偏重于人类的利益,可能忽视了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自然的固有价值,带来不可逆转的环境问题[2]。这种设计思维可能忽视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自然环境不仅仅是提供人类需求满足的资源和背景,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关系。若只将人置于设计的中心,忽视了自然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可能会破坏这种平衡,带来环境灾难和健康问题。人类应当尊重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保护纳入设计考虑的范畴。

  3.缺乏跨学科整合

  景观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需要跨越多个学科领域来解决复杂的生态问题。然而,以往的教学往往过于专注于景观设计本身,缺乏与其他学科的跨学科整合,导致学生难以获得全面的知识和技能。在生态设计中,涉及环境科学、生物学、城市规划等多个领域的知识。例如,了解环境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可以帮助设计师评估环境质量和资源利用情况;生物学知识可以帮助理解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功能;城市规划知识可以帮助考虑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平衡,由此可见跨学科整合可以提供更全面的视角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可持续发展概念下对景观设计教学的思考
       1.整合可持续设计原则

  在景观设计教学中整合可持续设计原则是至关重要的。需要将可持续设计原则融入教学内容,教导学生在设计中平衡人类需求和自然保护的目标。在可持续设计原则中,第一需教导学生如何优化资源利用,包括水资源、能源和材料。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不同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利用方法,例如收集雨水、利用节水设备、采用能源高效设备和使用可再生材料等,以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影响。然后需要教授学生如何减少景观设计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这可以包括降低土地开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减少水、土壤和大气污染,以及减少噪声和光污染等。通过教导学生采用低影响开发技术、生态修复方法和环境友好的材料选择等方式,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对学生强调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和脆弱性也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导学生如何保护和增强生态系统功能,例如通过增加绿地覆盖、保护自然栖息地和促进生物多样性等措施。学生应该学习如何评估和保护现有生态系统,并在设计中融入生态修复和保护策略。教导学生如何鼓励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也是保护生态系统的另一方面。他们应该了解不同类型的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能,并学习如何将这些能源集成到景观设计中[3]。通过引导学生设计具有可再生能源系统的景观元素,例如太阳能照明和风力发电装置,他们可以促进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和推广。

  2.强调“以自然为本”的设计理念

  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将景观设计教学从以人为本转变到以自然为本的设计理念是非常重要的。以自然为本的设计理念需要强调自然保护的意识,教导学生关于自然保护的重要性和价值,以及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强调自然保护的意识需要通过案例研究和实地考察,学生可以亲身体验自然环境的美丽和脆弱性,从而培养对自然保护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应将生态设计原则融入教学内容中,强调设计中自然系统的重要性。教导学生如何在设计中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例如通过保留自然景观特征、增加植被覆盖、提供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等方式[4]。培养自然观察和分析能力:通过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让他们了解自然系统的工作方式和需求。在了解自然系统的工作方式和需求的基础上,学生应该学会观察和评估自然要素,如土壤质量、水资源、气候条件等,以便在设计中更好地响应和保护自然。引入生态设计工具和技术,教授学生使用生态设计工具和技术,以支持以自然为本的设计理念[5]。

  3.鼓励跨学科教学

  跨学科教学是促进景观设计教学从以人为本转变为以自然为本的设计理念的重要手段。通过与其他学科的跨学科整合,学生能够获得更全面的知识和多元化的视角,从而更好地理解自然系统的复杂性和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在景观设计课程设置中,将环境科学、生态学、社会学和城市规划等学科的内容整合到景观设计教学中。例如,开设关于生态系统功能、社会影响评估、可持续城市规划等方面的跨学科课程模块,使学生能够了解不同学科对于可持续发展的贡献。在景观设计教学教师的选择中,组建跨学科的教师团队,包括景观设计师、环境科学教师、生态学教师、社会学教师和城市规划师等。这样的团队合作可以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整合各学科的专业知识和视角,提供更全面的教学内容。

  三、可持续发展概念下的景观设计教学设计框架
       1.教学目标:培养可持续设计意识和能力

  教学的首要目标是让学生对可持续设计有清晰的理解。他们需要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明确可持续设计的核心价值观,包括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和经济可行性。学生应该能够意识到可持续设计的重要性,并认识到他们作为景观设计师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和影响力。在理论学习上,学生需要熟悉并掌握可持续设计的原则和策略,这包括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影响、生态系统保护、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原则。他们应该能够将这些原则应用于景观设计中,以实现可持续性目标。

  熟悉并掌握可持续设计的原则和策略后,学生需要具备分析和评估可持续设计对环境、社会和经济方面的影响的能力。他们应该能够识别设计决策可能带来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学生应该能够将可持续设计原则与景观设计的创新理念相结合,提出具有可持续性的创新设计方案。他们应该能够在设计过程中平衡人类需求和自然保护的目标,并运用创造性的解决方案,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教学内容:整合可持续发展原则和景观设计知识

  教学内容应包括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原则,包括资源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原则。学生需要了解这些原则的背景、意义和应用范围,以及如何在景观设计中应用这些原则。通过可持续发展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要进一步了解景观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技术。这包括景观规划、植物选择与配置、水资源管理、土壤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知识。在理论知识熟练掌握的基础上,通过相关可持续发展下的景观设计案例研究,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真实的可持续设计项目,并分析其成功之处和挑战。教学内容可以包括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可持续景观设计案例,如景观恢复项目[6]、雨水管理系统[7]等。学生需要分析这些案例中所应用的可持续设计原则和策略,并讨论其可借鉴性和可适应性。

  作为一门需要多门学科知识的课程,教学内容还应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的整合。他们应该了解可持续设计与环境科学、生态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关联,并学习如何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以综合的方式解决复杂的生态问题。在具体实践方面教学内容应介绍可持续设计的工具和技术,以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可持续设计原则。这包括可持续设计评估工具、数据分析技术等。学生需要学习如何使用这些工具和技术来评估设计方案的可持续性,并进行相应的优化和改进。

  通过以上的教学内容,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原则,并掌握景观设计的知识和技术。他们将能够运用可持续设计原则进行景观规划和设计,并通过实践项目和案例分析,培养其可持续设计的实践能力。同时,跨学科整合的教学内容将帮助学生理解可持续设计与其他学科的关联,培养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方法:案例研究、实地考察、小组讨论的综合

  通过案例研究的方式,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真实的可持续设计项目,并分析其设计理念、原则和实施过程。教师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可持续景观设计案例,向学生介绍案例的背景信息,并引导学生分析其中所应用的可持续设计原则和策略。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报告的方式分享和交流他们对案例的理解和观点。教师可以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可持续景观设计案例,比如某个城市的公园项目。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该公园项目的背景信息,包括项目的目的、位置、规模和设计要求等。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该公园项目中所应用的可持续设计原则和策略。例如,公园可能采用了节水灌溉系统,利用雨水收集和再利用水资源[8];选择了本地植物种植,以促进生物多样性和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学生可以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分享他们对该案例的理解和观点。他们可以讨论该案例中的可持续设计措施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以及这些措施对环境、社会和经济方面的影响。学生可以通过互相交流和辩论,深入思考可持续设计的重要性和挑战,并从中学习到实际案例中的经验和教训。

  在实地考察中,教师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景观设计项目或自然保护区,并带领学生前往实地进行观察和研究。教师应选择与可持续设计相关的景观项目,例如具有生态修复功能的城市公园[9]、自然保护区或绿色建筑[10]等。在考察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景观中的各种要素,包括植物配置、水景设计、能源利用等。学生可以记录他们观察到的可持续设计特征,并拍摄照片或视频作为后续分析和讨论的依据。在实地考察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在实地考察中的观察和发现。学生可以就所观察到的可持续设计要素进行分析,讨论这些要素如何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并评估其对环境、社会和经济方面的影响。考察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学生可以回顾自己的观察和分析,思考可持续设计对于景观的重要性,并就所学到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总结。

222.jpeg

  4.评估方式:项目评估与学生作品评价结合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真实的可持续景观设计项目作为评估对象。学生可以以小组或个人的形式对这些项目进行评估,分析其可持续性和设计质量。评估可以包括以下方面:

  资源利用效率:评估项目中的能源利用、水资源管理、材料选择等方面是否符合可持续设计原则。

  生态系统保护:评估项目是否考虑了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保护等。

  社会责任:评估项目是否考虑了社会需求和公众参与,是否提供了社会福利和公共空间。

  学生作品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的设计作品也是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作品评价其可持续设计意识和能力的发展程度。评价可以包括以下方面:

  可持续设计原则的应用:评价学生作品中是否体现了可持续设计原则,如资源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社会责任等。

  创意和创新性:评价学生作品的创意程度和创新性,是否通过创新的设计思路解决了可持续设计中的挑战。

  综合评估可以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相结合。可以通过评分表、评估标准或评估矩阵等工具对项目和学生作品进行评估,将不同评价指标进行量化或描述性评估。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展示和口头报告,以便学生能够向同学和教师展示他们的设计思路、决策过程和成果,并接受反馈和建议。

  四、结论

  通过可持续发展概念下的景观设计教学设计,学生可以获得可持续设计的知识和技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本研究为景观设计教育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指导,对于培养学生的可持续设计意识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改革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环保意识,使他们能够发展出重视生态问题的学习风格。此外,教育系统还致力于提升学生解决复杂生态难题的能力,并加强他们在景观规划设计领域的专业知识。这种改革还进一步提高了学生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的能力,为我国生态文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云才,胡玎,李文敏.宏观生态实现之微观途径——生态文明倡议下风景园林发展的新使命[J].中国园林,2009,25(01):41-45.

  [2]贾晓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设计新思路——“以自然为本”的设计思想[J].设计,2013,No.195(11):163-164.

  [3]姜丽.城市公共空间中可再生能源景观协同作用探究[J].城市建筑,2022,19(16):1-4.

  [4]石金鑫,梁小英,李辉蔷等.陕北黄土高原景观格局对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关系的影响[J/OL].生态学报,2023(21):1-15[2023-06-29].

  [5]张立,罗佳仪,林心怡等.基于组织符号学的设计师生态设计工具平台开发研究[J].生态经济,2021,37(09):223-229.

  [6]赵劼,付博.森林景观恢复的基本理念及在我国的应用前景[J].林业资源管理,2022(S1):19-23.

  [7]陈博,詹芹.基于城市雨水管理系统的绿色TOD建设模式的探索[J].四川建筑,2022,42(04):282-283.

  [8]阎旭.公园绿地节水灌溉制度的解析——以颐和园耕织图景区的灌溉系统为例[J].农业与技术,2022,42(14):117-120.

  [9]尹强,门瑞冰,陈文娜等.飞翔的海鸥——从工业码头到城市公园——万达维湾项目在城市功能更新与生态修复中的实践[J].建筑与文化,2016,No.153(12):23-25.

  [10]石栋.绿色建筑理念在公共建筑改造中的融入[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23,45(03):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