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史视野下的贵州阿妹戚托小镇百姓脱贫史论文

2024-05-16 11:04:15 来源: 作者:heting
摘要: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实施,全国千万人民得以脱贫。本文以脱贫百姓这一特殊群体作为研究对象,以时代变迁中的个体变化为切口,观察时代巨变。本文以阿妹戚托小镇脱贫百姓口述史料、国家相关政策、档案材料等历史资料为依据,分析阿妹戚托小镇百姓的脱贫历史。在此基础上,着重从基础设施的变化、社会保障这两个方面入手,通过查找史料、走访脱贫百姓、实地调研等方式整理资料,梳理出贵州阿妹戚托小镇百姓脱贫史。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实施,全国千万人民得以脱贫。本文以脱贫百姓这一特殊群体作为研究对象,以时代变迁中的个体变化为切口,观察时代巨变。本文以阿妹戚托小镇脱贫百姓口述史料、国家相关政策、档案材料等历史资料为依据,分析阿妹戚托小镇百姓的脱贫历史。在此基础上,着重从基础设施的变化、社会保障这两个方面入手,通过查找史料、走访脱贫百姓、实地调研等方式整理资料,梳理出贵州阿妹戚托小镇百姓脱贫史。
三宝彝族乡(现阿妹戚托小镇)曾是贵州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8.7%,也是全国唯一一个整乡搬迁的建制乡。因此,本文拟利用口述史研究方法,梳理贵州省晴隆县阿妹戚托小镇贫困百姓脱贫史,并以小见大地整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贵州基层社会发展史,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年农村贫困群众的脱贫史。本研究着眼基层人民生活和农村社会发展,对补充社会史资料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有一定积极意义。
阿妹戚托小镇概况
三宝彝族乡距县城46公里,共有497户2807人,主要为彝族、苗族人民居住乡。通乡公路崎岖难行、盘旋逶迤,加之土地极为破碎贫瘠、自然灾害频发,农业、经济发展相对晴隆其他地区较为滞后。
晴隆县三宝街道成立于2019年7月,是三宝彝族乡整乡易地搬迁安置点阿妹戚托小镇所在地,三宝街道下辖6个社区,总人口3095户1475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628户,12415人,搬迁群众中以三宝乡贫困搬迁户占多数。
阿妹戚托小镇是晴隆县政府为了打消搬迁群众对迁入地的陌生感,留住传统文化根源,以彝族文化“阿妹戚托”为名建设的移民搬迁安置点。本文阿妹戚托小镇口述者均是贫困搬迁户。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的三宝乡百姓的生活概况
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当时三宝彝族乡相关资料并不充分,无确切记载,因为三宝乡在1953年—1982年隶属碧痕区,在1982年—1996年隶属鸡场区,1996年单列为三宝彝族乡。因此,下文资料是以晴隆县全县、鸡场和碧痕作为参考。
一、基础设施
交通方面,1958年晴隆县内建成了第一条乡村公路,也就是晴隆—鸡场公路。水电方面,1950年前,县民大多以兽油、桐油或用竹签串上油桐籽点燃照明。在改革开放以前,三宝乡水电的发展仍处于不通电、用水困难的阶段。
口述者一:我们以前是毛路,下雨天不好走。
在1958年时,三宝彝族乡通毛路。从交通、水电发展来看,三宝乡的发展是比较慢的,这也是三宝乡贫困的原因之一。
二、社会保障
第一,医疗保障。晴隆县解放初期,人民政府建立了人民卫生医疗机构,在一定程度上,疟疾、麻风一类得到了有效控制。但防疫、妇幼保健工作以及农村卫生医疗网点工作,仍为空白。1962年—1979年,建成碧痕公社卫生所、大队卫生室、农村合作医疗,已备并培训半农半医的生产队卫生员(“赤脚医生”),用来缓解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
口述者一:我家以前住在山坡,路不好走,走一个小时到乡里,看病也是走路去乡里面,很不方便。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县政府和上级部门的努力,晴隆县医疗卫生水平有了一定的进步,医疗资源相较新中国成立前有所提升。但三宝乡百姓看病难的问题未得到有效缓解。
第二,教育保障。晴隆县农村教育发展是较为缓慢的,《晴隆县县志》中1950—1976年间晴隆县小学入学率情况:1950年为26.4%、1958为96%、1975为98.2%、1976为87.6%。
1956年—1977年期间,受“大*进”“停课闹革命”等影响,晴隆县中小学教育工作几经起落。例如三宝乡的口述者讲述三宝乡的学校在1956年时就已经建成,有老师和学生,但在生活艰辛的情况下,百姓更多的是让自家的孩子跟着自己参加劳动,参加人民公社运动。
口述者一:二零零几年的时候学校动员小孩上学,七岁开始上小学,当时收入来源是卖玉米和外出打工。
口述者二:我们那个时候很苦的,下课后就得帮家里干活,那时候是挣工分吃饭,所以要努力干活。
改革开放前,三宝乡的教育没有得到稳步发展,教育事业发展成效并不显著。
第三,民政救济。从《黔西南州·民政志》的资料可以了解到,晴隆县各乡镇除有少量乡镇粮食可解决温饱外,不少乡镇需要政府的救济。三宝乡因为粮食产量少、自然灾害频发的问题,也得到政府的救济粮、树苗、购煤补贴等救济。
口述者一:以前种树,国家有发树苗,过年政府会送米、油、衣服等。棉衣、棉裤救济,这种还是要特别困难的五保户才得,具体记不清了。
口述者二:每户有几块钱的买煤补贴(不到十块钱),特困户会有米的救济,煤的补贴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
总体来看,从1956年以来,我国救济政策逐步发展。当时三宝乡百姓得到的更多是受灾方面的救济,主要是救济粮(玉米)、棉衣、棉裤救济、建房补贴等。救济政策的实施在很大的程度上缓解了受灾百姓紧迫的生活困难。
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宝彝族乡百姓的生活概况
一、基础设施
1985年后,人民政府采取以工代赈,用粮、棉、布补助修筑乡村公路。《晴隆县志(1987—2016)》记载了在1987—1990年期间,晴隆县乡村用电仍处在比较困难的时期,所有农村基本无电。粮食加工靠人力和传统碓磨等工具。2001—2005年,县城及大厂、花贡等逐步建设变压站,全县的半数乡村通电。
口述者一:我们在1998年通公路,2012年通沥青路。现在搬到这里,去县城就十来分钟,比以前方便多了。
口述者二:以前是点煤油灯,1995年以后通的电。自来水是在2000年之前引进,电是在1996年左右引进。2014年左右在旁边建有大水池,解决村里自来水问题。
2001年,三宝彝族乡积极组织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于2001年2月修通了全长5.1千米的大坪村公路,年底完成了17个村民组的人饮工程建设,并且发动群众集资11万元,投工投劳进行农网改造,使电网覆盖率达到98%,用电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二、社会保障
第一,医疗保障。1979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合作医疗逐渐解体,大队以下处于无医、无药、无机构状态。1999年,晴隆县开始建立农村合作保健制度,保证全县农民享受基本的医疗服务,保证大病得到合理补偿。
口述者一:以前村里卫生室不卖药,只打疫苗。去乡卫生院看病不方便,走路要1个小时。
口述者二:现在到小镇卫生院最多走路10分钟,看病的每个环节都有专门医护人员,小病不出社区就能治好,看病还有医保报销,方便多了。
2015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医疗报销是脱贫攻坚战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实际上,因病致贫是三宝乡群众贫困的原因之一。未搬迁前,全乡卫生院仅有7名医务人员,其中无执业医师,仅能提供门诊服务,而村卫生室也没有稳定的医务人员。
2020年度贵州省城乡居民医保个人缴费标准为每人每年250元。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保的个人缴费部分,按照每人120元的标准定额资助。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享受三重医疗保障: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大病保险(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给予倾斜),综合来看,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各级医疗机构的报销比例都在60%以上,因病致贫的现象逐渐减少。
2020年,阿妹戚托小镇卫生院建成投用,建筑面积1200多平方米,可满足1.5万人的基本医疗卫生综合服务需求。而且现在晴隆县推行的“大数据+远程医疗”直接为贫困人口解决医疗费用和其他费用达369万元,从深层次减轻了贫困人口看病就医负担,切实获得医疗保障,托起了贫困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全面小康的希望和信心,阿妹戚托的脱贫百姓也从中获益颇多。
三、教育建设
晴隆县于1996年基本实现普及初等教育。2000年,晴隆县“两基”攻坚工作全面启动,给晴隆县的教育带来良好的契机。2004年,晴隆县的中小学办学条件大大改善,教育呈现了巨大变化,从县城到乡镇,乃至村组学校,学校基础教育设施逐步完善。
2011年,国家实施农村学生免费营养午餐工程,2012年,春季学期,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们开始吃上了每天3元(国家拨款)的营养餐,各校建有食堂购置设备设施,建章立制,确保资金安全和食品安全。
口述者一:68岁,我是1966年读的书,那时候可以读到初三,从2000年到2008年是扫盲时间,要上夜校,大多都是老年人,政府会给老人置办纸、笔。
口述者二:我家小孩在2013年上学时政府发放营养餐。孩子上学600元报销一半,读职校的大儿子学费全免。
2017年,三宝彝族乡724名中小学生全部搬迁到县城集中就读,在2019—2020年第二学期的全县统考中,一年级学生的平均分比搬迁前提升了75.37%。可见搬迁后学生的学习状态有所提升。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国在教育方面实施了教育扶贫的政策,从上述资料看,晴隆教育一直都在发展,经历了扫除文盲时期的脱贫百姓,对于晴隆县教育的发展有更深的印象和感受。
四、扶贫开发
2002年,三宝乡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248元,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92亩,粮食亩产仅350斤左右。2003年,三宝乡被列为全省100个重点扶贫乡镇之一,从此拉开了省、州、县各有关部门共同帮扶的序幕。2014年,晴隆县开始对贫困户进行精准识别并建立台账。2014年,三宝乡全乡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县平均水平低1500元,贫困发生率仍高达83.73%。2016年年底,全乡贫困发生率高达57%。
2016年8月,贵州省委、省政府经过反复地测算和论证,决定以“整乡搬迁”为主的脱贫路径来彻底解决三宝彝族乡的脱贫问题。从2016年到2020年,全乡1233户5853名三宝人搬出深山中的晴隆三宝乡原址。2019年6月,三宝彝族乡实现了“整乡搬迁”目标,创造了“整乡搬迁”的时代奇迹。
自2014年精准识别以来,三宝彝族乡累计进入建档立卡系统贫困户877户4662人。2014年至2019年脱贫776户4234人。2019年,全乡有未脱贫户101户428人,贫困发生率从2014的83.73%下降至7.69%。2020年,实现全部脱贫,进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衔接阶段。
口述者一:我们在1956年还吃不饱,2000年以后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
口述者二:我以前在三宝开小商店的,全乡只有我一家,卖的东西也少,去进货也不方便。现在到这里,政府给留了店面,到现在也没有收租金(调研时2022年8月)。
晴隆县政府通过产业配套、教育帮扶、医疗保障、就业培训等配套措施,这些举措彻底改变了群众收入低、公共基础设施落后、交通出行不便、思想观念落后的现状,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阿妹戚托小镇的脱贫百姓从易地搬迁走出“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困境,是集新市民居住和民族特色旅游景区为一体打造的国家4A级旅游扶贫示范小镇。阿妹戚托小镇脱贫百姓自2019年脱贫摘帽以来,晴隆县政府以产业帮扶、旅游产业帮扶、就业帮扶等为抓手,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阿妹戚托小镇脱贫政策主要是以发展旅游业为主,现在是搬进来了,但关键是要稳得住。阿妹戚托小镇的脱贫百姓基本生活有了保障,较搬迁前的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实践证明,精准扶贫、科学施策,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最大限度调动当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