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东晋屡次北伐为何无功论文

东晋屡次北伐为何无功论文

6

2024-05-15 14:31:02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 东晋门阀政治下皇权脆弱,内部矛盾重重,政 权无法运行。东晋初到江左,根基未稳,国库空 虚无力北伐,这是祖逖北伐失败的原因。庾氏兄 弟倡议北伐不久

  东晋门阀政治下皇权脆弱,内部矛盾重重,政 权无法运行。东晋初到江左,根基未稳,国库空 虚无力北伐,这是祖逖北伐失败的原因。庾氏兄 弟倡议北伐不久,便发生苏峻之乱。庾亮猜忌流 民帅,流民帅不支持北伐,这是庾氏兄弟北伐失 败的原因。桓温欲借北伐之功颠覆东晋王朝,朝 臣畏惧不愿其北伐成功,门阀士族合力挫败其军 事行动,扎根江左得利者不愿返回长安,亦极力 阻挠。江左人才凋敝,种种因素促使桓温北伐付 诸东流。

  历来学者认为东晋经济、武备不及北方是北伐 失败的主要原因。陈寅恪先生认为,南北被长江 阻隔,东晋政府难以支援北伐所需辎重粮草,是 北伐失败的重要原因。田余庆先生认为“门阀政治, 质言之,是指士族与皇权的共治……它的存在是 暂时的。它来自皇权政治,又逐步回归于皇权政 治……严格意义的门阀政治只存在于江左的东晋 时期”。东晋北伐若放在门阀政治的背景下进行 观察和分析,不仅更客观准确地描述了北伐失败 的原因,还可以补充相应学术观点。

  东晋北伐

  东晋北伐始于祖逖,永嘉之乱后,中原大士族与老百姓为躲避战火,纷纷南下,祖逖也率领宗 族乡党南下。祖逖有收复故土之壮志,便劝司马 睿北伐,一雪国耻。司马睿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 和豫州刺史,从此东晋开始了北伐事业。祖逖为 北伐尽心尽力,在江阴铸造兵器,战樊雅,克谯城, 拒石勒,降坞主,同时劝课农桑,与石勒互市。“公 私丰赡,士马日滋。”以至于“石勒不敢兵窥河 南”。经过祖逖的苦心经营, 黄河以南尽为晋土。 其后司马睿以戴渊为都督,但祖逖对此甚为不满。 史籍称其为“意甚怏怏”。又听说王敦与刁协、 刘隗等人不和,他担心东晋内部发生动乱影响北 伐。祖逖去世后, 淮、泗、河南地几乎丧失殆尽。

  庾氏兄弟因石勒去世要求北伐。“时石勒新死, 亮有开复中原之谋。”庾亮为北伐做了积极准备, 他调毛宝和樊峻引精兵一万人驻守邾城,又命陶 称率五千人入沔中、其弟庾翼镇守江陵,自己亲 率十万大军镇守石头城。等一切布置妥当后,庾 亮上疏成帝要求北伐,郗鉴以条件不成熟拒绝大 举北伐。后因邾城失守,毛宝溺水而亡,庾亮因 此忧郁而亡。庾亮去世后,庾翼倡议北伐,亲率 其所辖之六州奴与车牛骡马,奔向襄阳。庾冰为 其声援。庾翼进兵至襄阳在此地“大会僚佐,陈 兵列甲”。庾翼在樊城大破胡贼,并大破蜀将李 桓于江阳。庾翼去世后,庾氏兄弟北伐便不了了之。

  桓温北伐是东晋规模最大、次数最多的北伐。

  公元 354 年,桓温亲率步兵骑兵四万,调动江陵 水军从襄阳进入均口,从淅川进入武关准备进攻 前秦。司马勋挺出子午大道,别军攻打上洛。晋 军与前秦的军队战于白鹿原。桓温进军霸上,本 想等到麦子熟时收割为军资。前秦军队提前割麦, 导致东晋军队无军粮而退回江左。公元 356 年, 姚襄占据许昌进攻洛阳,此时朝廷以桓温为征讨 大都督,委以专征之事。桓温确实有收复失地的 抱负,他收复洛阳后,留兵戍守洛阳,并置陵令。 修复各个皇陵后,带着三千多家归降的平民返回 江左,第二次北伐至此结束。公元 369 年,桓温 第三次北伐出师本来顺利,但进之枋头不速决导 致失败,第三次北伐宣告破产。

D4D19F37-2749-493c-A3A2-E846FC5D9A30.png

  北伐失败原因

  新生政权,无力北伐。“时帝方拓定江南, 未 遑北伐。”司马睿刚立足江南,他和王导首先要 考虑拉拢江南士族,抵御胡族入侵,稳固新生政 权等急需解决的问题,而不是北伐与收复故土等 长远大计。东晋政府是一个流亡政府,能否在江 左立足还不可知。永嘉之乱后,司马睿听从王导 的建议经营建康。司马睿没有特殊的功业和声望, 以至于当时人们不愿服从于他。《晋书 • 元帝本纪》 记载:“不显灼然之迹,故时人未之识焉。”

  江南的世家大族不愿与司马睿、王导等人合 作,对东晋抱有敌意。祖逖北伐,只是稳固东晋 政权的措施。新生政权国库空虚,司马睿命祖逖 北伐只给了三千匹布和千廪粮食,却不给兵甲武 器。这足以说明东晋没有雄厚的财力支持北伐。 祖逖收复淮、泗以及河南地,在黄河以南构筑了 坚固的军事屏障,阻止北方胡族攻东晋政权,为 司马睿、王导等人赢得宝贵的时间来经营江左。《世 说新语 • 政事》记载: “王丞相拜扬州,宾客数 百人并加沾接。”这表明南渡初期王导、司马睿 努力拉拢各方势力,希望南北士族共同支持东晋 政权。

  皇权脆弱,矛盾重重,无心北伐。门阀政治的 一大特点是皇权不振。《王敦传》记载:“既素 有重名,又立大功于江左,专任阃外,手控强兵, 群从贵显,威权莫贰,遂欲专制朝廷,有问鼎之心。 帝畏而恶之,遂引刘隗、刁协等以为心膂。”司马睿初到江左,既无实权,也无威望。他对王敦 拥兵自重、挟制朝廷的做法大为不满,害怕王敦 以武力取代自己。司马睿为了保护皇权,加强自 己的军事实力,命刘隗为镇北将军,戴若思为镇 西将军,发扬州奴为兵节制祖逖的兵马。司马睿 的一系列举措大大增加了自己的实力,却牺牲了 祖逖苦苦经营的北伐事业。门阀政治之下皇权受 到威胁,最高统治者会毫不犹豫牺牲北伐以保护 皇权。施光明先生认为此时东晋未具备北伐条件: “政治上东晋政权立足未稳,各股势力矛盾重重, 尚未协调平衡,皇权脆弱,新的封建秩序未能有 效运转。”王敦第二次起兵大有代替司马家的形势, 庾氏兄弟、陶侃、郗鉴等人合力平定了王敦之乱。 不久明帝去世,成帝四岁继承大统,“主少国疑, 世事艰难”,东晋内部爆发了苏峻祖约之乱,从 元帝到成帝立国十六年,凡三帝,就经历了三次 大的动乱,东晋王朝内部的矛盾很尖锐,斗争激烈。

  东晋统治者对流民帅和流民采取“且用且防” 的政策。晋元帝时流民帅不得过江,只能停留淮 河南北。郗鉴、祖逖均为流民帅,郗鉴过江后往 来于合肥跟京口之间,不得逗留于京口。祖逖虽 驻扎京口,但必须马上北返。自晋明帝用郗鉴引 流民平定了王敦之乱,郗鉴才可经营京口。庾亮 对流民帅不信任,祖约和苏峻对庾亮也不满。晋 成帝褒奖有功之遗诏中显露出两者的矛盾。《庾 亮传》记载:“又先帝遗诏褒进大臣,而陶侃、祖约不在其列,侃、约疑亮删除遗诏, 并流怨言。” 庾亮对苏峻也多有猜忌。庾亮诛杀南顿王司马宗 及其党羽,要苏峻交还卞阐,苏峻不肯,庾亮认 为“峻必为祸乱”。庾亮征苏峻为大司农,欲调 其入中央,夺其手中兵权。苏峻不肯入朝为官便 起兵造反。祖约之乱,由东晋统治者对流民帅的 不信任演化而来。庾亮上书北伐, 郗鉴坚决反对。

32CA0186-4CA9-4a01-8C31-71CD5330C6E6.png

  东晋重臣不支持北伐,这大大削弱了庾亮北伐的 力量,邾城很快失守,庾亮也抑郁而亡,北伐更 像一场闹剧。

  政局动荡,门户之争,无心北伐。公元 334 年, 东晋王朝的权力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一 年陶侃去世,庾亮则都督江荆雍梁益豫六州军事, 领江荆豫三州刺史,镇守武昌。王导在建康辅佐 晋成帝,军国大事取决于王导和庾亮。公元 339 年起,王导、郗鉴、庾亮和晋成帝相继去世,这 无疑是东晋政坛的大地震。康帝继位不久,庾翼率兵北伐,群臣皆反对,认为东晋不足以与后赵 抗衡。此时东晋内部人心不稳、政局动荡,急需 稳定人心,并非北伐。

  后康帝笃疾,庾氏兄弟要立简文帝,何充要立 太子聃,庾氏兄弟与何充有了矛盾。庾翼在去世 前上表推荐庾爰之镇守西藩,何充却以桓温守西 藩。由此可见东晋内部政争之激烈,夹杂着门户 之间的角逐,牵制了庾氏兄弟的北伐。

  东晋不和,难言北伐。桓温征蜀大获成功, 威 名大震,朝廷惮之。桓温西伐后虽然进位征西大 将军、开府、授封临贺郡公, 但并不见信于朝廷, 反被朝廷猜忌。石季龙去世,桓温上表朝廷要求 北伐。司马昱以殷浩为中军将军,拉拢殷浩打击 桓温,命令殷浩出师北伐“与温相抗”,殷浩也 愿意北伐,以此观之司马昱并不信任桓温。桓温 亦明白“朝廷杖殷浩等以抗己”,连连上书请求 北伐,其真实目的是逼迫殷浩出师北伐,自己则 静观其变。殷浩出师北伐, 桓温却以“国无它祸, 遂得相持弭年,虽有君臣之迹。羁縻而已,八州 士众资调,殆不为国家用”为由不支持其北伐, 大大削弱了殷浩北伐的力量。殷浩本人并无军事 才能,只会清谈玄学。其率军出发,因姚襄中途 倒戈,晋军则丢盔弃甲,北伐就此失败。

  桓温又进驻霸上不肯渡灞水。王猛认为桓温距 长安咫尺之遥,却不发兵攻打长安,欲借助军功 立威江左,增加自己的政治砝码,以获取更多的 政治利益。桓温不攻打前秦也是想留前秦以自重, 说明东晋内部不团结,最高统治者与桓温相互猜 忌。桓温二次北伐时已收复洛阳, 本可留驻经营。 但他随即回军,洛阳又陷于前燕。韩国磐认为: “桓温并非真欲规复中原,还都洛阳,只不过以 此挟持东晋君臣。不然桓温既至洛阳,何不留驻 从事恢复事业,何必匆匆南还。”桓温在外作战, 又恐权柄落于他人之手,桓温不可久留洛阳,不 得不迅速南归。东晋朝臣不和,桓温有后顾之忧 不能全力北伐,其失败也是必然。

  江左人才凋敝,难以北伐。桓温收复洛阳后 要迁都洛阳,众臣僚出来反对。苏绰上疏曰:“自 丧乱已来六十馀年,苍生殄灭,百不遗一。”既 然“植根于江外数十年矣,一朝拔之,顿驱踧于 空荒之地,提挈万里,逾险浮深,离坟墓,弃生业, 富者无三年之粮,贫者无一餐之饭,田宅不可复售,舟车无从而得,舍安乐之国,适习乱之乡”。 此时东晋立国已有五十余年,北来士族已扎根江 左,并广置田园,贪图享乐,腐朽不堪,已经没 有了规复中原之志。世家大族的子弟已脱离军功, 鄙视武职,只会挥塵谈玄。东晋君臣也以谈玄为 乐事,置兵邢钱谷等学问不顾。田余庆先生认为: “两晋时期,儒学家族如果不入玄风,就产生不 了为世所知的名士,从而也不能继续维持其显尊 的士族地位。东晋执政的门阀士族家庭在什么时 候,以何人为代表,在多大程度上由儒入玄。史 籍都班班可考。”此时,再也没有王敦、王导、 庾亮等这样的人才。

  付洪去世后,付健即位。他去三秦王之号, 归 顺东晋;击败杜洪据有长安,后杜洪又与司马勋 进兵秦川,被前秦军击败于五丈原;后讨伐张琚, 并斩其首;又助张遇击败谢尚于颍水之上。付雄 击败了张弘、宋条的联军, 付健平定了孔特、刘珍、 夏侯显等人发动的起义。前秦赢得此种种战争足 以说明其国力强盛、兵强马壮,实力强于东晋。 桓温要击败前秦并非易事。

  东晋三次北伐虽然均以失败告终,但失败原 因不同。祖逖北伐失败是因东晋刚建立,元帝、 王导等人要考虑经营东晋,无力北伐,北伐只是 经营东晋的具体措施,一旦当皇权受到威胁,元 帝会毫不犹豫选择牺牲北伐。庾氏兄弟北伐失败, 与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很大关系。建国不久的东晋 连续发生了王敦、苏峻、祖约、郭默之乱,说明 东晋政权内部的矛盾并未得到有效解决,直接牵 制了庾氏兄弟的北伐。当王敦、庾亮、郗鉴等人 去世,东晋的政治形势更加微妙,加之内斗不断, 更没有北伐的条件。桓温北伐失败既与东晋内部 矛盾有关,更与士族的没落与腐朽有关。凡种种 因素相互作用,北伐便屡屡不可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