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德语诗歌《Komm raus》的音韵、结构、意象及意义分析论文

德语诗歌《Komm raus》的音韵、结构、意象及意义分析论文

30

2024-05-15 14:27:54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联邦德国处在激烈社会变革之中,诗人Peter Rühmkorf所作 诗歌《Komm raus》应时代之背景旨在呼吁社会群体走出闭塞家门、突破冥想之状态

  摘要: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联邦德国处在激烈社会变革之中,诗人Peter Rühmkorf所作 诗歌《Komm raus》应时代之背景旨在呼吁社会群体走出闭塞家门、突破冥想之状态,积极参 与社会活动。该诗歌作为德语诗歌的经典之作其内涵至今对当代青年仍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基于此,文章综合运用德语诗歌的研究理论及多种分析方法,以期能够对这首诗在音韵、结 构、意象及意义上的美感做出充分的挖掘。

  关键词:《Komm raus》;Peter Rühmkorf;概念隐喻;雅各布森;功能对等理论

  一、引言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联邦德国为了追求政治和文化的自 由化,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年学生在60年代掀起了政治抗议 和反主流文化的浪潮。这年轻的一代关注如何实现民主, 他们将参与民主政治视为个人生活的一部分。在此背景 下,诗人创作该诗歌来呼吁大家不要再憋闷于家中冥思苦 想,而是要以独立、反叛之精积极参与到国家建设和党派 竞争中、积极参与到社会斗争之中,以获取自己想要的财 富和一切。

  二、理论基础

  雅各布森的理论中,诗性的语言是对等原则单独构 成的, 其中涉及“选择”“组合”与“对等原则”三个概 念。“选择”指在一套相似的符号集合中进行替换及选 择。“这种相似性或因同义而具有等价关系, 或因反义而 享有共同内核”①[1] 。索绪尔的“二元对立”中包括了横组 合与纵聚合的关系。 ②[2]本研究的第三小节运用雅各布森对 等理论,结合莱考夫(Lakoff)的概念隐喻,对诗歌中的意 象进行分析,以此来探究该首诗歌的意义构建。

  三、诗歌分析

  1.选词精巧,音韵灵动

  以第一小节为例,从单句分析来看,第一句“Komm raus aus deiner Eber-Einzelbucht”,在语音层面分析, “raus ”与“aus ”是两个词的元音相同,都是/au /;而 “Eber-Einzelbucht”是诗人自创的复合词, “Eber”与 “Einzel”两个单词的第一个元音发音相似, 一个是元音 /e/, 一个是双元音/ai/。第一句中的元音读起来依次分 别为:轻读音、重读音、重读音、重读音、轻读音、重 读音、轻读音、重读音、轻读音、轻读音,由此可见, 第一句中部分元音形成抑扬格。正是由于单词元音的相同 或相似以及轻音和重音的交替使用,使第一句诗读起来 有音乐感而朗朗上口。第二句“aus deiner Ludergrube”中 “Ludergruber”同样是作者所创的复合词,其中“Luder ” 与“Gruber”的长元音发音相同,而第二句也是严格的抑扬 格音韵。

  从第一 小节整体来看,每一行诗句的第一个单词 分别是“Komm”,“aus ”,“Komm”,“Auch”,“findet”,“Komm”,“im”,“sind”。其中第一句、 第三句、第五句诗的首个单词都是重复的“Komm”,第 二句和第四句的首个单词为“aus ”和“auch”,两个单词 的元音都为双元音/au/,第四句、第六句、第七句的首个 单词为“findet ”“im ”“sind”,元音分别为/i/、/i:/、/ i/,因此第一小节不仅每一句诗中通过元音的相似或相同使 诗句具有可读性,每一小节的诗句又通过首个单词相同元 音的重复使用来形成一个在音韵上联系紧密的句群。

2853FA45-6620-498d-A942-0F4022097454.png

  从句子的语气类型来看,第一小节第一句诗是针对第 二人称的祈使句,句末使用句号,语气较为平缓。第二句 同样为针对第二人称的感叹句,句末使用叹号,语气比第 一句强烈。第三句和第四句诗都使用的陈述语气。而第五 句“Im Prinzip - ja?- P r i n z i p”其中包含了疑问语气,第 六小句仍然为陈述语气。从语气来看,每一小节都至少包 含一个强烈的感叹语气或者疑问语气,感叹、疑问与陈述 语气都出现,使这首诗的感情更丰富,读者朗读起来感情 有起伏有抑扬,这一特点同样也增强了诗的可读性。

  2.结构工整,篇章性强

  《走出去》这首诗的结构美主要通过分析首尾句诗来 体现。“Komm raus aus deiner/deinem … ... ”在每一小节都 至少出现一次,从篇章语言学的角度分析,这里属于重复 的衔接手段,通过表层结构重复的衔接手段来达到深层结 构语义层“快从你闭塞的房间里走出来吧”这一语义的强 调和连贯。

  分析表1中第三栏“句尾”可以得出,“Ludergrube ”(兽 穴 ) 、 “ D u n k e l k a m m e r ” (暗 室 ) 、 “ Farbbandkäfig ”(色带盒般的牢笼)、“ Leichen - Entsafter ”(尸体榨汁机)、“Familien-Gefrierfach ” (家庭冰窖)、“ Schriebtischkant e ”(写字桌)、 “Hockergrab”(坟墓)、“Tropfsteintruhe”(钟乳石 窟),诗行的句尾大量出现的这些词通过隐喻或转喻的认 知方法来表征着现实世界中把人困在里面的房间,诗人用 多种意象来指代同一个实体,即现实中的房间, 既能够实 现语意连贯,又通过不同的表达实现了诗的灵活性和多样 化表达,使诗歌具有动感和跳跃美。结合表格中的第四栏 “句子类型”进行分析,每一小节都至少有一个疑问句或 感叹句,每一个诗节在句子的形式上有相似之处,使诗歌 看起来句式整齐。

  每一小节诗中都出现一行诗句末为“-”连接符的现 象。而在第一小节、第二小节和第三小节中,连接符后面 的一行诗句是位于符号“()”双括号之中。每一个符号 的使用都有其深意。

  分析第一小节和第二小节连接符“-”之后“()”双 括号中的诗句,第一小节、第二小节中的双括号中分别为 “Komm raus aus deinem Farbbandkäfig”(快从牢笼之中走 出来吧)、“Komm raus aus deinem Leichen-Entsafter”(从 尸体粉碎机中走出来吧),第一小节和第二小节中这两句 诗被括在双括号之中,像是诗人低声的喃喃自语和温柔劝 告——快走出去吧。而第三小节诗连接符之后的双括号之 中为“eisern nach innen blickend, ein Vesuv mit geschlossenen Augen”(以如维苏威火山炙热却又幽闭的目光来不断地审 视自己),此处双括号内的内容像是诗人对闷在房间只会伏 案思索之人的细节描写,在括号之中起到补充说明,更加 详细刻画出困兽于牢笼之中不图实干的状态。而第四小节 连接符之后的诗句内容便没有放置在双括号之中,此处连 接符之后的内容为“Ein Tag aus Gold und Grau: willst du mit rein?- ” (想想富足又忧郁的日子:你想要加入吗?), 此处属于诗人对闷在房间中不走出去的人的一种邀请,因 此不像第一、第二小节中将“Komm raus aus….. ”放于括号 之中作为一种温柔低喃的劝说,也不像第三小节中“eisern nach innen blickend……”对困囿之人眼神的细节描述, 而是在连接符之后不再使用双括号,作为正大光明、情感 强烈的一次“走出去”加入社会的大队伍之中的邀请和呼 唤。

  四个小节中连接符“-”和双括号“()”的使用过 程,在形式上形成重复的篇章和谐之美,在深层结构的语义层也体现出诗人对于劝告人们走出去的情感变化过程, 不论是在表层结构的和谐还是深层结构的起承连贯,都体 现出这一诗篇的结构和谐又巧设变化的形式美。

  3.隐喻投射,意象丰富

  隐喻作为人类最基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是人类感知 世界、思维行动和构建意义的重要机制③[3] 。人类的社会经 验以及概念化通过隐喻来实现,人类思维和行动的概念系 统本质上都是隐喻性的。

  “隐喻指一套特殊的语言过程, 在这个过程里, 一物 的若干方面被‘带到’或转移到另一物之上, 使第二物成 了第一物”④[4] 。《走出去》这首诗中存在有大量隐喻的使 用。当诗人要传递困住人难以走出去的房间这一意象时, 从第一小节至第四小节,诗人分别用“Eber-Einzelbucht ” (猪圈)、“Ludergrube”(洞穴)、“kaskoversicherten Dunkelkammer”(保险的暗室)、“Farbbandkäfig”(色 带盒一般的囚笼),根据雅各布森的对等理论,诗人从选 择轴上将这些意象选择出来投射困住人不愿走出去的房 间,而这些暗室、冰窟、坟墓等词汇又纵向聚合在一起形 成对于幽闭房间狭小昏暗、低沉压抑特征这一语义场的描 述。以上隐喻的喻体分别从封闭、阴冷、恐怖等不同角度 对房间这一本体进行表征和投射,组合在一起则构成了立 体的“房间”的形象,即闭塞昏暗、阴冷压抑,令人困住 自我,提不起任何希望。

  4.贴近社会,意义深刻

  诗歌意义的分析要与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相结合。

  从“作者和篇章的关系”(Autor-Text-Bezug)这一角 度分析,这首诗《Komm raus 》是德国诗人彼得•吕姆科夫 (Peter Rühmkorf)于1979年写成的。诗人彼得•吕姆科夫是 一个具有社会关怀的诗人,1951年他负责创办从出版社并 出版文学杂志《战争之间》,《战争之间》成为文人墨客 发表政治类作品的重要窗口。他在同时期也创办了青年社 会主义知识分子重要杂志《大学生信使》,是一位关照社 会运动和发展的诗人。而这首诗则是在20世纪60年代联邦 德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大学生运动在社会转型和变革之 中变成一股社会热潮。人们纷纷高呼文学已死而鼓励社会 群众走出家门去参与社会斗争、推动社会运动。

  诗中每一小节都通过一个单词内的字母之间空格来吸 引读者的眼球,第一小节中“Im Prinzip – ja?- P r i n z i p ” 其中第一个“Prinzip”与第二个不同形式的“P r i n z i p ” 的意义出现了差别,体现出社会时代已然发生变化,再只是憋闷在屋子里自我反思甚至思考文化的时代已经过去 了,现在社会的潮流时呼吁社会大众走出家门而积极参与 到社会斗争与社会实践中去,以此来实现人生的价值。第 二小节中的“D I E S O N N E”(太阳)同样象征着外面光 明而充满希望的世界,以此来呼吁人们走出家门。

AF94AA65-A28B-40b3-959B-A98D4A7C1370.png

  四、结语

  本研究结合雅各布森的功能对等理论、莱考夫 (Lakoff)的概念隐喻理论、文本与作者关联分析(Autor- Text-Bezug) 的方法。从语音、词性、语气三个角度分析 诗人精巧选词的音韵之美。分析不同隐喻对同一本体的映 射,体现诗人对不同词汇选择并组合的机巧之处,使意义 实现达到最大化。最后从意义层面分析作者与篇章的关系 (Autor-Text-Bezug),结合时代语境挖掘出《走出去》这 首诗歌的积极社会意义。

  注释:

  ①田星.雅各布森的“诗性功能”理论与中国古典诗歌[J].俄 罗斯文艺,2009.(03):88-94.

  ②Lakoff, G.& M.Johnson.1980.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③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 馆,2011.165-166.

  ④曾梅.歌中之歌——评莫里森小说中的隐喻[J].山东师大外 国语学院学报,2000.(02):59-62.

参考文献:

  [1]田星.雅各布森的“诗性功能”理论与中国古典诗歌[J].俄 罗斯文艺,2009.(03):88-94.

  [2]Lakoff, G.& M.Johnson.1980.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3]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 馆, 2011.165-166.

  [4]曾梅.歌中之歌——评莫里森小说中的隐喻[J].山东师大外 国语学院学报,2000.(02):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