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的城市音乐论文

2024-05-15 14:17:05 来源: 作者:heting
摘要:本文以“广州城市音乐”为研究主题,对国内所刊载的文献进行收集研究,对其理论观点进行总结分类,挖掘广州城市音乐研究的总体特征和发展趋势,并就现存研究问题及困境进行探讨。下文将从传统音乐、飞地音乐及大众音乐三个方面进行分类阐述。
本文以“广州城市音乐”为研究主题,对国内所刊载的文献进行收集研究,对其理论观点进行总结分类,挖掘广州城市音乐研究的总体特征和发展趋势,并就现存研究问题及困境进行探讨。下文将从传统音乐、飞地音乐及大众音乐三个方面进行分类阐述。
传统音乐研究
粤剧、粤曲和粤乐是广州最初的三大音乐品类,在各自的音乐发展史上,各有其精彩和辉煌的时刻。在《20世纪30年代广州的戏院、茶楼和民间乐社——粤剧、粤曲、粤乐在广州的传播研究》一文中,从广东文化环境入手,分别阐述了粤剧、粤曲、粤乐的形成发展及其与音乐表演空间之间的发展关系,对传统音乐在当代传播进行探讨。
一、粤剧
民国时期,随着粤剧逐渐向城市发展,对广州城市粤剧的研究也开始起步。自1958年起至今,在国内已发表的关于“广州粤剧”的文献约有1600篇,其中70%的文献来源于《南国红豆》。2010年时研究热度达到峰值,主要是对粤剧现状、剧目、演员的评述,2010年后研究热度呈下滑趋势。近十年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粤剧剧目评述、粤剧传播史,粤剧发展史等方面。
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广州城市粤剧音乐活动研究(1929—1936)》,居地希从名角号召力、新作品、打造传统与现代相交融的演出环境角度进行论述,结合音乐史学、音乐城市学及音乐社会学的理论基础,对广州1929至1936年间所进行的粤剧活动进行梳理和归纳,以期探讨广州城市粤剧活动发展的创新模式。
罗丽的《粤剧研究三十年》,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起广州粤剧研究情况入手,对广东地区各类史料文献进行收集分类。而后涉及香港及海外对于粤剧的研究进行介绍,并对研究对象和范围及具体研究方法进行总结性分析。
二、粤曲
自1980年起,在国内已发表的关于“广州粤曲”的文献约有300篇,在2015年时达到研究峰值30余篇,后呈下降趋势。研究内容从涉及聚焦作品分析、唱腔技巧和音韵研究,到剧目评述、艺术家探访、粤曲传承等。
“广州粤曲”较具代表性的学者潘妍娜所涉及的研究方向有——音乐场所、粤曲变迁、表演者生存状况、受众现状与趋势和高校教学。她在研究方法上较为偏重田野调查法,5篇粤曲相关的研究文章,其中4篇为田野调查法。另有一篇文章运用了史料研究法,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城市化进程中的粤曲与歌坛》中,从“农村八音班”到“城市茶楼歌坛”的粤曲变迁原因及过程入手,探讨商业运作下粤曲艺人职业化发展带来的轮唱制度和捧伶风,并着重对歌坛粤曲的变革过程及革新实践进行文化方面的解读。
三、粤乐
自2000年起,在国内已发表的关于“广州粤乐”的文献约有60篇,在2014—2016年时达到研究峰值,后呈下降趋势。研究内容主要为乐社及作品评述、粤乐城市活动、艺术家研究、审美偏好。
其中较具代表性的学者是刘瑾,研究涉及粤乐发展方向、美学解读、审美变迁和私伙局与专业团队审美差异等方面。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文章有《粤乐应如何发展》,文中从文化多样性进程入手,探讨粤乐乐曲风格的独特性,认为不应丧失粤乐的个性,在坚守独具特色的旋律特征、大型管弦化的“新粤乐”与传统粤乐并行基础上,接受不同发展趋向。
《从感性认知到意义呈现——对民间“私伙局”粤乐演奏的美学解读》一文,分析自娱的精神需求,在粤乐传承层面,为粤乐提供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从粤乐演奏方法入手,探讨粤乐独特的审美特质。就西洋乐器的使用,阐述岭南文化弱势和创新力弱的缘由,从传播角度探讨粤乐作品创新方向及私伙局的发展方向。
四、京剧
广州京剧团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特定的社会文化产物,它的成立开辟了京剧在广州戏曲市场的演艺空间,是京剧扎根于广州的关键。但目前对于广州京剧的研究文献仅有5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章是《广州的京剧记忆——广州京剧团的成立、发展及解散》,此文分上下两部,文中对1953—1986年间广州京剧团进行史料挖掘分析,从其诞生的历史原因入手,从演出剧目内容及频率、剧团交流活动三个方面分析京剧团成团期间的活跃度,探讨京剧团的受众情况,并阐释了解散的原因。
飞地音乐研究
关于广州城市飞地现象音乐的研究,目前仅有关于巧克力城黑人音乐的文献研究。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研究学者洛秦,携其3名研究生分别从宗教音乐、娱乐音乐和田野调查行为的角度对其进行了考察研究。
马成城在《走进虔诚宗教信仰下的广州“巧克力城”——非洲人教堂音乐生活初探》一文中,对非洲人三种教堂音乐生活——石室圣心大教堂英文弥撒、石室圣心教堂慕道堂中的“天主教灵恩复兴运动”、基督殿堂教会——进行考察。并对其教会音乐三种乐谱形式进行探究,将非洲人带来教会的谱例进行收集分析,根据录音编写五线谱,挖掘宗教音乐在非洲人生活中的意义和影响。研究较为翔实,对教会音乐的记谱方式进行了详细的解读,拿到很多一手资料,为广州飞地音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研究基础。
李音蓓在《广州“巧克力城”非洲黑人音乐探索》一文中,从音乐和社会学界学术背景入手,探讨广州地缘政治,即地域、种族和文化。着重介绍生活在广州的非洲人娱乐音乐生活,包括在餐饮小店内进行的自娱音乐、夜店演出、嘻哈唱片出版等。其研究缺少谱例支撑,分析描述泛泛而谈。
孙炎在《穿越界限:家门口跨国田野调查批判性反思》一文中,对田野调查相关的中文文献进行综述,并就在广州开展的飞地音乐现象及人类学田野调查中多重模糊性及伦理问题、自身责任和义务进行批判反思。
大众音乐研究
自1989年起,在国内已发表的关于“广州流行音乐”的文献约有130篇,在2008年时达到研究峰值,后呈缓慢下降趋势。研究内容主要为广州流行音乐发展史、流行音乐研讨会、音乐赛事及新兴音乐场所研究。
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文章有仲立斌在《广州摩登:茶座与歌舞厅的流行音乐(20世纪80—90)年代》一文中,主要运用各类报纸刊登的信息作为史料进行研究,从广交会入手,对流行音乐空间拓展、茶座歌舞厅受众、表演乐队及音乐类型进行探讨,挖掘粤剧对流行音乐发展进行的介入及影响。
目前,仅有一篇关于广州酒吧音乐的研究《广州酒吧音乐及其文化背景调查研究》,对广州市区的特色酒吧的历史、文化特征、产业机制与酒吧音乐在地域文化和音乐传播影响下的表现特征进行探讨。文章分为上下两部,上部是在经济层面探讨,下部是对音乐的探讨。但对于酒吧音乐部分过于泛泛而谈,也无田野调查的实证支撑。
可继续深入研究的领域
一、传统音乐研究
广州城市音乐研究的热地在粤剧方向,对于粤乐的研究侧重较少。但是根据研究趋势图所示,目前粤剧、粤乐和粤曲的研究都呈下降趋势。是时候向其注入新鲜的血液,融入新的研究视角,结合其他学科方向进行研究,使其焕发生机。
二、大众音乐研究
10年前的酒吧音乐活动受众多为聆听者,而现下酒吧音乐活动已不是简单播放音乐或者一个乐队展演,而更加关注受众与音乐活动之间的参与度,强调沉浸式体验——例如近几年火热的live house及其音乐的探究。又如广州的爵士音乐自2000年起开始蓬勃发展,从最初毫无音乐专业背景的人员引进开始,到星海音乐学院爵士音乐专业的建立,广州作为“窗口”较早地接触到爵士音乐,并将其与岭南音乐进行融合,形成具有“岭南风格的爵士音乐”,但目前此方向的文献鲜少。再如广州的地下乐团自2000年起开始在“band村”进行发酵,眼下广州地下乐团的音乐创作风格是否存在变化,受众及传播的方式是否有所改变也待探索。
三、飞地音乐研究:巧克力城
对广州小北区非洲黑人的飞地音乐现象研究,距今已有数年时间,加之近三年新冠疫情肆虐,“巧克力城”的非洲黑人的宗教音乐生活是否发生变化、个人及团体娱乐音乐内容及类型又有何转变、音乐是否已与广州本土音乐发生融合,也是现阶段飞地音乐现象有待关注的重点。
综上,广州作为一个多元化的城市,对于音乐活动的研究,究其根本亦是对文化的探究,可待考察的方向还很多,笔者在此略建薄意,期冀为广州城市音乐的研究发展添砖加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