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比较文学视域下外国文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究论文

比较文学视域下外国文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究论文

12

2024-05-15 11:58:30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外国文学作品中蕴含丰富的人文意蕴和德育旨归,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贯彻落实 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高校教师如何通过教学,把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地融入课堂中

  摘要:外国文学作品中蕴含丰富的人文意蕴和德育旨归,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贯彻落实 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高校教师如何通过教学,把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地融入课堂中,并 与学生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机融合,塑造出既将专业理论知识运用到外国文学课堂学习中, 又具备爱国思想和崇高理想追求的高素质综合类人才,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外国文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比较文学

  外国文学课程的本质不仅是培养学生历史逻辑思维、 形成文化符号表征、扩大学科概念知识、掌握学识解析方 法、学会语言文字表达[1] ,更重要的是将课程思政教育与 学科专业知识构建完美无缝衔接和有机巧妙融合,“坚持 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所有人类知识学的真谛最 终都归于人的精神世界,返回到知识体系深层的精神内 核,而“课程思政”这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在促进以人的全 面发展为主要价值取向的当代知识体系的重构中,在凝聚 人类千百年智慧结晶与辉煌成就的基础上,在中西文化[2] 互补交融发展的脉络下,在培育当代青年大学生宽广豪迈 胸襟的国际视野里,深刻体现了人文伦理道德和德育育人 赋能全新模式,是构建中国特色的外国文学观与中国特色 的外国文学教学模式的重要维度。

  一、外国文学与课程思政水乳交融的“深度教学”

  “课程思政”呼唤“深度教学” [3] ,深度教学不是 指教学内容越高深晦涩越好,而是体现教学层次的丰富性 和人格培养的涵盖面。外国文学课程的思政融入不应只是 “嫁接”植入、生搬硬套,而应与反思人生、获取智慧、 提升境界完美交会统一。

         诚然,外国文学课程的讲授不仅让学生熟知文学作 品,熟悉作家生平背景,欣赏各个国家语言文字的艺术魅 力,更应“知人论世”“转识成智”。在与先贤大师文学 名著的对话中读中外媒体,见真知灼见,了解作家所处时代的社会结构,感知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人类命运共同 体” [4] ;从文学批评角度增加学生的批评意识,锻炼学生 的批评思维,提高辨析、鉴赏、思考能力,明辨是非,辨 别真假,崇尚真善美,切忌假大空,鞭挞恶黑丑,消除文 化偏见,解除历史局限;在马克思、恩格斯文学观贯穿的 外国文学课堂上,以马***义精神为指导,推动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立 体化、多维度、跨学科、越古今、超时空的“整体规划, 有机渗透,自然融入”。唯有如此,外国文学教学才能真 正起到“课程思政”的作用和目的,体现文学类基础课程 独一无二的育人价值和积极意义。

  ***特别指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有重要 的育人功能,要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 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养成科 学思维习惯,促进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 [5]外国文学课 程的教学不仅仅只需掌握表面的量化型知识积累和显性技 能的培养,更应激活唤起隐藏在心灵深处的精神内核和文 化意蕴、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6]。

  因此,外国文学课程的讲授要突破单纯知识外延层面 的表象经验,更加关注人文精神价值的内在转化,更加注 重“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和“三全育人”任务保障[7] ,全 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关于教育工作 [8] 的讲话为指导思想,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为精神引领,以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颁布 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 [9]为纲领准则,遵 循高等教育规律,以中国话语[10]充分挖掘创新阐释外国文 学作品中的精神意蕴、文化底蕴与情感内涵,进一步探寻 外国文学作品的思想意义、人生价值和人文光辉,锤炼学 生的道德素养,砥砺学生的品质情操,积极建构外国文学 “课程思政”育人新模式。

D4700A2F-C17D-4e00-862C-A0FF702D9285.png

  二、外国文学课程引入中国文学与文化的比较视域

  2023年6月2日,***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 谈会并发**话:“要秉持开放包容,坚持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 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 化。” [11]外国文学课程自身独特的属性让学生在中西文化 思潮的交流互鉴中,西学东渐、东学西渐,确认中华文化 的主体性身份认同。同时,研究外国文学的发展规律,把 握历史发展纵向脉络,探究新思路下的影响研究,不是单 向度单一文化的”孤芳自赏”,而是中外文化错综复杂共 在地交织,在多样性异域文化与中华民族自身传统固有价 值的“对视”中,在“自我”的中华文化视域和“他者” 的外国文学思想碰撞中[12] ,激发新的意识火花和相得益彰 的启悟与共鸣,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一)中西对比,嵌入当代中国精神

  外国文学作品贯穿的人文主义关怀、爱国主义精神、 民族独立意识、反对战争希冀和平的追求都强调教学中要 教育引导学生借鉴吸收外国优秀文化遗产,去其糟粕,取 其精华,“为我所用” [13] ,“回归初心”,“坚持马克思 主义的指导地位”,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 民族自豪感,厚植本土文化自信[14]。

  《荷马史诗》教学中,既解析古希腊悲剧英雄赫克 托尔的爱国情怀和部落集体主义精神,尤为让学生在朗诵 那段他对祖国对人民对家人的慷慨激昂的“保卫特洛伊是 我的责任” [15] 的悲愤式真情告白中,领略他以自己的生命 担当起保家卫国重任的伟岸形象,体悟他为保护城邦与人 民义无反顾地走向战死疆场的不归路的民族责任,这与阿 基琉斯的个人主义形成明显对比;也可与屈原、司马迁、 杜甫、鲁迅精神横向比较深入探究,再结合当下为我们负 重前行默默付出的“抗疫”英雄、保家卫国战士事迹的讲 述,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中华民族文化的情感价值认同,健 全学生人格,传承家国情怀,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 任。并激发学生思考:当代大学生在当下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中国梦的事业中,应担当怎样的一份责任。

  阿基琉斯体现了典型的个人主义精神,他追求荣誉 [16] ,为追求荣誉甘愿牺牲一切。他因个人名誉拒绝参战, 给希腊联军带来巨大损失。这反映了西方个人主义文化 中,个人自我追求导致对集体利益的忽视。相比之下,中 国神话中的英雄如大禹、精卫和夸父都为他人付出,甚至 愿意牺牲自己,凸显了中国集体主义文化中的舍己为人、 民族情怀。个人力量有限,但集体合作具有巨大威力。纵 观抗日战争、红军长征、抗美援朝,无不是我党带领全国 人民团结一致最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伟大征程中的血脉薪火应该代代永相传。在中西跨文化视域的比较中,我们 不仅要让学生学习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命体认、生命情怀, 培养他们的胸襟和视野,尤其在面对重大抉择时,应该考 虑整体利益,超越个人恩怨和荣誉,共同推进人类文明发 展的进步。

  在“古希腊神话”的教学中,让学生们分组讨论立 足课本查阅资料制作古希腊神话神谱思维导图和中国上古 神话思维导图,在对中西创世神话的比较分析中,启发引 导学生找出二者的同质性,探寻发轫于古希腊神话在西方 哲学中长期居于核心地位的“逻各斯”概念和《老子》中 体现我国远古先民对世界本源的基本认识的“道”的理念 [17] 。通过中西神话比较对比分析,让学生以中华文化视 角立场反窥世界先民对宇宙生命本体的上下求索精神和哲 理性思辨,感受华夏先民对宇宙的起源、人与自然关系等 一系列神话思维特征问题的探讨,继而链接当下我国“特 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 人航天精神以及“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 卓越”的新时代北斗精神,鼓励鼓舞全体学生牢固树立热 爱祖国、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保持坚守勇于探索、追逐 梦想的进取意识,发扬光大攻坚克难、勇于攀登的民族品 质,赓续传承改革创新、鲜活真切的中国特色精神和红色 基因核心价值。

  外国文学作为“他者”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是一 面镜子,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深刻地领悟感知中国文学与 文化的本质。我们应以正确客观的“兼容并包”“兼收并 蓄”的心理,“实事求是”、尊重他者的态度合理合情学 习感悟中外文学作品。文学无国界也无优劣之分,避免在 与中国文学的对比分析中鄙弃外来文化,文化差异不可 避免,文学偏见也在所难免,应该辩证性吸收,去伪存真 [18] 。同时,杜绝陷入“崇洋媚外”“外国的月亮更圆”的 西方“民主陷阱”,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充分认识社会主义 制度的优越性,点燃学生的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形成对文 化现象的批判性思考的能力,防止学生在全球化时代,在 国外消极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出现盲目崇外思想。

  我们要用马***义思想来武装头脑,加强自身的道 德理论修养,坚守底线意识。我们要以马克思、恩格斯的 辩证唯物史观[19]深入探讨外国作家作品的社会历史价值与 艺术内涵。在教授学生理解外国文学经典的同时,更应着 力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命体认、生命情怀,明确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的教育根本。

73811FD2-9332-42eb-852F-2BA553A83015.png

  (二)双向阐释,激发创新意识

  目前有关外国文学“课程思政”的研究多局限于从 外国文学作品中寻找文化基因,诸如人道主义精神等,却 忽视了中西比较的平行研究。外国文学教学应改变传统教 学方式,探寻“立德树人”背景下外国文学作品的授课方 法,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做出努力,进一步推动 文学类课程的改革,创新外国文学“课程思政”教学模 式。

  一方面,在外国文学课程讲授中避免“课程思政”的 死板灌输,引导学生运用批评性思维方法,在中外比较体验中进行双向文学阐释,“和而不同”,“求同存异”; 对外国文学作品主题分析辩论中鼓励学生发散创新,中西 融汇,“洋为中用”,“中西合璧” [20] ,深挖“课程思 政”元素,注重精神价值引导。文学类课程一般含有丰厚 的人文内涵意蕴,彰显着作家的人格魅力和理想信念,在 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稳固爱国教育,陶冶高尚情操,传递 正能量,培育学生“忠国恋阙、仁民爱物”的家国之思, 积极探索人文素养培育路径。

  另一方面,既注重专业知识的积累,更关注文学类课 程的审美趣味,积极探索高效灵活新颖多样的教学模式, 寓教于乐,知行合一,情意结合,甄选“思政”元素,进 行充分精巧的课堂教学“课程思政”设计。如在莎士比亚 戏剧的情景演绎中锻炼团队协同协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 理论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情感体悟, 关照莎士比亚剧作的人文主义精神,尤其理解文艺复兴时 期对人文精神的歌颂赞扬,对人的价值尊严的尊崇崇尚, 对人性高尚光辉的深刻反映,以及莎士比亚坚持真理、勇 于开拓的创新意识和信念,在“春风化雨”的融入中启迪 学生勤于思考、求真务实、敢于实践、勇于探索的积极进 取精神。

  “课程思政”的融入不仅在于教师的课堂授课,打造 课程思政“沉浸式”体验的智慧课堂;更在于学生课后的 融会贯通和实习实践,让学生以主人翁意识,结合自身经 验,立足中国语境,传承好华夏精神,传播好中国文化。

  三、结语

  作为高校教师,如何透过外国文学经典作品的审美体 验,引导学生迈向崇高的精神领域,陶铸学生卓越超然的 人格魅力,与思政教育融会贯通并指导实践成为当下专业 教育的关键。

  总而言之,教师需要明确外国文学教育的目标和内 涵,增强思政教育意识,善于整合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教 育资源,以国家和时代的精神为指导,发挥创新创造能 力,积极寻求有效的教学模式和途径,构筑充实的外国 文学课堂,打造外国文学课堂精神的理式高地和深刻的 思维高度。在中外比较文学研讨视域中,找到二者的契 合点,在广度上开阔学生的多元化全球化视野,在深度上 筑牢中华文脉的情感认同、价值体认,在马***义理论 指导下将“课程思政”融入学生鲜活动态的生活体验、生 命经验、人生规划和成长规律里,在中外文学经典解读中 激励学生磨砺品质、涤荡心灵、凝练心境、修养人格,追 求并达到坚定爱国主义信仰、提升高尚道德情操的净化与 升华。有鉴于此,才能真正实现外国文学对学生本体的滋 润、影响和熏陶。

参考文献:

  [1]聂珍钊,王松林主编.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研究[M].北京:北 京大学出版社,2020:125-150.

  [2]《比较文学概论》编写组.比较文学概论(第二版)[M].北 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90-100.

  [3]伍醒,顾建民. “课程思政”理念的历史逻辑、制度诉求与 行动路向[J].大学教育科学,2019(3):54-60.

  [4]黄玲.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外国文学课程思政的教学实 践[J].百色学院学报,2022(1):123-127.

  [5]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J].民族论 坛,2016(5):4-12.

  [6]奎纳尔•希尔贝克.童世骏,郁振华译.时代之思[M].上海:上 海译文出版社,2007:40-120.

  [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6 -378.

  [8]刘齐平.新时代外国文学课程的“思政内涵”——以“美 国华裔文学研究”课程中的中国书写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 语学院学报,2022(8):50-62.

  [9]高宁,王喜忠.全面把握《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 要》的理论性、整体性和系统性[J].中国大学教学,2020(9): 17-22.

  [10]王影君.以中国话语推进外国文学课程思政—— “外 国文学与课程思政”学术研讨会述评[J].上海理工大学学 报,2022(1):54-58.

  [11]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担负起新的文 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J].中国新闻发布(实务 版),2023(6):3-6.

  [12]王蒙.王蒙谈文化自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00-238.

  [13]高奋.高校外国文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索[J].浙江 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8):18.

  [14]李卫华,龙凤.文化自信与外国文学[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114-119.

  [15]郑克鲁.外国文学史(上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15:23-30.

  [16]聂珍钊.外国文学史(第一册)[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 社,2010:56-78.

  [17]朱立元主编. 西方文论教程[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8:120-128.

  [18]徐葆耕 . 西方文学十五讲[M]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3:64-112.

  [1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 出版社,1995:823-834.

  [20]***: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无愧于时 代的优秀作品[J].当代贵州,2014(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