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红楼美食香飘永远论文

红楼美食香飘永远论文

17

2024-05-15 11:21:00    来源:    作者:heting

摘要:《红楼梦》艺术成就之一是书中大量呈现烹饪文化的生动描写。《红楼梦》描写的饮食文化表现为四大特色:贵族特色、江淮特色、养生特色和文化特色。今天重温红楼美食,对于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和借鉴提升新时代生活品质很有现实意义。

  《红楼梦》艺术成就之一是书中大量呈现烹饪文化的生动描写。《红楼梦》描写的饮食文化表现为四大特色:贵族特色、江淮特色、养生特色和文化特色。今天重温红楼美食,对于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和借鉴提升新时代生活品质很有现实意义。

  一

  “民以食为天”,文学作品特别是长篇巨制离不开饮食文化的描写。可惜《三国演义》只顾斗智斗勇,《水浒传》还留下卖炊饼的吆喝,《西游记》中的野菜宴让我们饱了一阵眼福,只有《红楼梦》着意这方面的描写,而且写得广泛而生动、丰富而精致,给人留下无限鲜美的回味和遐想。

  《红楼梦》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所展现的荣宁二府的豪华生活中,美丽的建筑、绮丽的服饰、精湛的医药、繁冗的礼仪、形形色色的摆饰、林林总总的玩具,其中四季饮食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有机地编织在故事中推动情节的发展,成为后人心驰神往的宝库和经典,永远闪耀在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巅峰。

  我们阅读《红楼梦》全书(本文引文,均出自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的《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第3版。为便于查验,引文后面的括号里注明《红楼梦》的目次和页码),字里行间不时飘来烹饪烟火、美食芳香,使我们仿佛回到作者所生活的那个旖旎氛围里,同作者一道享受那些珍馐美味。

  在《红楼梦》中,作者用了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描述众多人物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活动。就其时间而言,则有午宴、晚宴、夜宴;就其内容而言,则有生日宴、寿宴、冥寿宴、省亲宴、家宴、接风宴、诗宴、灯谜宴、合欢宴、梅花宴、海棠宴、螃蟹宴;就其节令而言,则有秋宴、端阳宴、元宵宴。据统计,120回的《红楼梦》描写到的食品多达186种,包括主食、点心、菜肴、调味品、饮料、果品、补品补食、外国食品。其中主食原料11种,食品10种,点心17种,菜肴原料31种,食品38种,调味品8种,饮料23种,果品30种,补品补食10种,外国食品7种。从而赋予饮食以文化的形式和内涵,显示了一种高雅的、诗意化的生活方式。

  这些无不代表着当时饮食的最高水准,更重要的是,写这些饮食生活的时候,总是结合原料产地、烹饪技术、生活习惯、民俗风情、礼仪制度、历史掌故……

图片1.png

  

  红楼宴饮凭什么大名鼎鼎、首屈一指?

  一、贵族特色

  《红楼梦》是比较全面反映了16世纪社会生活的一部文艺作品,详细地描绘了一个贵族家庭的日常生活,其中就有许多关于肴馔的描写,它写出这个家庭的肴馔,有普通的、有特殊的,普通的就是平常一日三餐:细米白饭,肥鸡大鸭子,另外就是酱萝卜炸儿、炖鸡蛋、素炒芦蒿子秆、炒面筋、油盐炒枸杞芽之类(见第六十一回)。这些都显不出什么烹调的技艺。至于那些特殊的,就是烹调艺术的高度体现,不是一般人家轻易办得到的了。

  孔子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贵族饮食不同于一般平民百姓的一个基本特征是“精”,食材精选,制作精良,追求精致,追求奇葩。《红楼梦》中这一特色比比皆是。

  《红楼梦》领衔主角贾宝玉挨了打,想喝“小荷叶儿小莲蓬儿的汤”,他姐元妃省亲时筵席上的一道菜。王熙凤说:“口味不算高贵,只是太磨牙了。”(第三十五回/第463页)做这道汤要用模子,一尺多长、一寸见方的银模子,刻着豆子大小的菊花、梅花、莲蓬、菱角,三四十样,十分精巧。用现代话说荷叶莲蓬汤走的是“高端文艺小清新路线”,关注的不是吃什么,而是怎么吃。

  夏天市井药铺有露卖,也不过是桑叶露、金银花露之类,淡淡的中草药味,清凉解渴。《红楼梦》第三十四回里宝玉喝的是精制的玫瑰露,颜色鲜红透明如胭脂,甜香浓郁,“一碗水里只用挑一茶匙儿,就香的了不得呢。”(第452页)

  美食家袁枚说:美食需配美器盛放。宝玉用的杯子,不是瓷的,也不是玻璃的。怪不得刘姥姥说:“我时常在村庄乡绅大家也赴过席,金杯银杯倒都也见过,从来没见有木头杯之说……”(第四十一回/第546页)宝玉用的杯子是黄花梨木制作的,散发出一种天然的木香,这是其他杯子难以媲美的。

  《红楼梦》里老祖宗又是过的什么日子呢?

  一时只见丫鬟们来请用点心。贾母道:“吃了两杯酒,倒也不饿。也罢,就拿了这里来,大家随便吃些罢。”丫鬟听说,便去抬了两张几来,又端了两个小捧盒。揭开看时,每个盒内两样:这盒内一样是藕粉桂糖糕,一样是松穰鹅油卷。那盒内一样是一寸来大的小饺儿。贾母因问什么馅儿,婆子们忙回是螃蟹的。贾母听了,皱眉说:“这油腻腻的,谁吃这个!”那一样是奶油炸的各色小面果,也不喜欢。因让薛姨妈吃,薛姨妈只拣了一块糕。贾母拣了一个卷子,只尝了一尝,剩的半个递与丫鬟了。(第四十一回/第549~550页)

  令人咋舌的是贾母两宴大观园,刘姥姥吃了一口茄鲞,一脸不相信:“别哄我了,茄子跑出这个味儿来了……”

  刘姥姥细嚼了半日,笑道:“虽有一点茄子香,只是还不像是茄子。告诉我是个什么法子弄的,我也弄着吃去。”凤姐儿笑道:“这也不难。你把采下来的茄子把皮籖了,只要净肉,切成碎钉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钉子,用鸡汤煨了,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瓜一拌就是。”刘姥姥听了,摇头吐舌说道:“我的佛祖!倒得十来只鸡来配他,怪道这个味儿!”(第四十一回/第547~548页)

  配五六种食材钉子,过三四种食用油,又是炸,又是煨,又是收,又是封……吓得刘姥姥喊“我的佛祖!”

  令我们惊愕不已的还有呢!

  当下贾母等吃过茶,又带了刘姥姥至栊翠庵来。……贾母道:“我们才都吃了酒肉,你这里头有菩萨,冲了罪过。我们这里坐坐,把你的好茶拿来,我们吃一杯就去了。”妙玉听了,忙去烹了茶来。

  宝玉留神看她是怎么行事。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贾母接了,又问是什么水。妙玉笑回“是旧年蠲的雨水。”贾母便吃了半盏……

  那妙玉便把宝钗和黛玉的衣襟一拉,二人随他出去,宝玉悄悄地随后跟了来。……宝玉会意,知为刘姥姥吃了,她嫌脏不要了。

  又见妙玉另拿出两只杯来。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瓟斝”两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妙玉便斟了一斝,递与宝钗。那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点犀䀉”。妙玉斟了一䀉与黛玉。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

  宝玉笑道:“常言‘世法平等’,他两个就用那样古玩奇珍,我就是个俗器了。”妙玉道:“这是俗器?不是我说狂话,只怕你家里未必找的出这么一个俗器来呢。”宝玉笑道:“俗说‘随乡入乡’,到了你这里,自然把那金玉珠宝一概贬为俗器了。”妙玉听如此说,十分欢喜,遂又寻出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ニ出来,笑道:“就剩了这一个,你可吃的了这一海?”宝玉喜的忙道:“吃的了。”妙玉笑道:“你虽吃的了,也没这些茶糟蹋。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你吃这一海便成什么?”说的宝钗、黛玉、宝玉都笑了。妙玉执壶,只向海内斟了约有一杯。宝玉细细吃了,果觉轻浮无比,赏赞不绝……

  黛玉因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第四十一回/第550~553页)

  大观园里一众神仙眷侣们就是这么在象牙塔里生活着的!

333.jpeg

  二、江淮特色

  这主要表现在食材上的地域性,以及食品的制作方法和食品的特色。

  前辈学者早就指出:“红学世界无论从地点、环境、气候、物产、民俗、景观、植物、语言,无不呈现的是江南水乡氛围,其中桂花、芭蕉、红菱、莲藕、莼菜、螃蟹,都是地地道道的江南动植物,根本无法搬至北方。秋天悼雪,花园斗草,北方人闻所未闻;寄名干娘,焚斗香烧纸马,北地风气迥然,更兼吴侬软语、小桥流水,哪有半点北方风光?《红楼梦》里描写了众多的庙庵生活,事实上这些活动都赋有浓郁的江南寺庙文化特征……”

  我们看几个具体例子:

  宝钗道:“这个我已经有个主意。我们当铺里有个伙计,他家田上出的很好的肥螃蟹,前儿送了几斤来。现在这里的人,从老太太起连上园里的人,有多一半都是爱吃螃蟹的。前日姨娘还说要请老太太在园里赏桂花吃螃蟹,因为有事还没有请呢。你如今且把诗社别提起,只管普通一请。等他们散了,咱们有多少诗作不得的。我和我哥哥说,要几篓极肥极大的螃蟹来,再往铺子里取上几坛好酒,再备上四五桌果碟,岂不又省事又大家热闹了。”(第三十七回/第499页)

  吃螃蟹赏桂花,是北方人玩不起来的,也是不感兴趣的。烹饮名著《调羹集》称:“蟹以兴化、高、宝、邵湖产者为上,淮蟹多毛味腥。”

  晴雯要柳嫂子做“面筋炒芦蒿”吃;探春和宝钗商议要吃“油盐炒枸杞芽”;刘姥姥第二次来贾府,好吃好喝临走还带走了一车东西,但平儿叮嘱她:“到年下,你只把你们晒的那个灰条菜干子和豇豆、扁豆、茄子、葫芦条儿各样干菜带些来,我们这里上上下下都爱吃。”这些都是江淮地区常见的食材和日常的做法。特别是“灰条

  菜干子”知道的人更局限在我们江海平原,“灰条”是一种很鲜美的野菜。可惜现在即便农村人认识的也越来越少了。

  袭人听说,便端过两个小掐丝盒子来。先揭开一个,里面装的是红菱和鸡头两样鲜果;又揭那一个,是一碟子桂花糖蒸新栗粉糕。又说道:“这都是今年咱们这里园里新结的果子,宝二爷送来与姑娘尝尝。再前日姑娘说这玛瑙碟子好,姑娘就留下顽罢。这绢包儿里头是姑娘上日叫我作的活计,姑娘别嫌粗糙,能着用罢。替我们请安,替二爷问好就是了。”(第三十七回/第496页)

  “鸡头”万不可认为是鸡子的脑袋!“鸡头”即鸡头米,红菱等是江南水乡独有的水生植物。江苏民歌《采红菱》不知传唱了多少年,唱遍了国内外,至今未见绝响!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南方人有南方人的饮食习惯、制作特色。有意思的是《红楼梦》里出现过好几次“贴烧饼”的话。全国各地都有大饼,烙饼、油饼、煎饼、锅盔饼、葱油饼、千层饼等上百种饼,而呼其名曰“烧饼”者则为数不多。基本上在江淮地区。《红楼梦》里有“贴的好烧饼!你们都不买一个吃去?”(第九回/第135页)“贴一炉子烧饼”(第六十五回/第907页)。那高80厘米、直径1米左右的大炉!那在熊熊炭火中飞快贴饼的独门绝技!那出炉烧饼的满面芝麻香、馅儿香、酥脆的面粉香……写着写着,我这个江苏人都快流口水了,也流出了无尽的乡愁!

  三、养生特色

  《红楼梦》里的饮食不似《金瓶梅》里那么粗俗,仅仅满足于大快朵颐。

  潘金莲让人买了一坛金华酒、一个猪头和四个蹄子,叫来旺媳妇宋蕙莲去烧。宋把猪头剃刷干净,用一大碗油酱、茴香、大料拌好,不到两个小时,烧得皮脱肉化,配上姜蒜碟,用大冰盘盛好,端过来。除了猪头肉外,西门庆家常吃的是嘎饭、烧鸭子、鲜鱼,无非是鸡鸭鱼肉,浓浓的市井气。“潘金莲激打孙雪娥”一回,西门庆早点要吃“荷花饼”,名字听着很文艺,却只是一种北方常见的白面烙饼。而红楼饮食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先看老祖宗贾母吃的:

  贾母道:“今日可大好了。方才你们送来野鸡崽子汤,我尝了一尝,倒有味儿,又吃了两块肉,心里很受用。”(第四十三回/第574页)

  一时众姊妹来齐,宝玉只嚷饿了,连连催饭。好容易等摆上来,头一样菜便是牛乳蒸羊羔。贾母便说:“这是我们有年纪的人的菜,没见天日的东西,可惜你们小孩子们吃不得。今儿另外有新鲜鹿肉,你们等着吃。”众人答应了。(第四十九回/第664页)

  再看红楼男一号吃的:

  宝玉在薛姨妈处吃的下酒小菜是“糟鹅掌”,雪花般的米糟上铺着玫瑰红光的鹅掌,醇美的米糟酒香和着肥嫩的鹅掌肉味(第八回)。

  宝玉大病初愈,厨房送来晚饭,有一样是“火腿鲜笋汤”,宝玉便就桌上喝了一口,说:“好烫!”袭人笑道:“菩萨,能几日不见荤,馋的这样起来。”(第五十八回/第805页)清爽鲜洁,正合大病初愈之人的胃口。

  贾府餐桌上:

  鸳鸯又指着那几样菜道:“这两样看不出是什么东西来,大老爷送来的。这一碗是鸡髓鞭笋,是外头老爷送上来的。”(第七十五回/第1044页)

  鸡髓是用乌鸡腿肉去掉,留下骨头,敲碎取出骨髓,点缀在鲜笋中。鞭笋即春笋采收后地下所生的新鞭,李渔《闲情偶寄》中称其为“蔬食中第一品也”。乌鸡即乌骨鸡,古药籍中早有记载,具紫冠、绿耳、黑舌、白丝羽、双缨、五瓜、毛脚、乌皮、乌肉、乌骨等十大特点,兼具药用、食用、观赏功能。著名中成药“乌鸡白凤丸”即以之为主制成。

  以上种种饮食,不仅是精致,而且会养生。哪一样不是益气补虚、和胃生津、滋利五脏?

  中国的烹饪专家曾总结出中华美食的七字诀:“色、香、滋、味、形、器、养”,这第七个字便是养生。一个法国美食家曾说,如果说法国美食是欧美美食的顶尖,那么法国美食和中国美食相比还只是一个小学生、一个大学生。该法国美食家推崇中国美食药食同源,中国美食既有视觉的、嗅觉的、触觉的,核心是味之美的品尝和享受,养生健体。

22.jpeg

  四、文艺特色

  《红楼梦》展示的饮食文化中还有一点也是异于一般市井人家的,那就是在宴饮进行中常常穿插进一些艺术活动,这些琴棋书画活动不仅提升了宴饮的文化品位,而且全方位地从听觉、视觉、触觉、感觉开阔人们的美好享受。

  果然贾珍煮了一口猪,烧了一腔羊,备了一桌菜及果品之类,不可胜记,就在会芳园丛绿堂中,屏开孔雀,褥设芙蓉,带领妻子姬妾,先饭后酒,开怀赏月作乐。将一更时分,真是风清月朗,上下如银。贾珍因要行令,尤氏便叫佩凤等四个人也都入席,下面一溜坐下,猜枚划拳,饮了一回。贾珍有了几分酒,益发高兴,便命取了一竿紫竹箫来,命佩凤吹箫,文花唱曲,喉清嗓嫩,真令人魄醉魂飞。唱罢复又行令。(第七十五回/第1050页)

  说着,便将自己吃的一个内造瓜仁油松穰月饼,又命斟一大杯热酒,送给谱笛之人,慢慢的吃了再细细的吹一套来。(第七十六回/第1059页)

  这些大户人家畜有家庭戏班,吹拉弹唱可以随叫随到,而且有些主人的姬妾往往就是度曲高手,这就有意无意中使这些人家的宴饮笼罩上一层艺术的氛围。这就像旧时达官贵人家“堂会”,今天国家级招待会都有高水平的演唱相伴,既活跃了现场的热闹气氛,也让宾客得到多方面、多层次的享受。

  《红楼梦》的宴饮中不仅有吹拉弹唱,而且还要舞文弄墨,最精彩的莫过于螃蟹宴吧,在大观园里吃螃蟹却硬是要和吟诗作对搞在一起,这就使一场吃吃喝喝变得诗意缭绕起来:

  湘云便取了诗题,用针绾在墙上。众人看了,都说:“新奇固新奇,只怕作不出来。”湘云又把不限韵的缘故说了一番。宝玉道:“这才是正理,我也最不喜限韵。”林黛玉因不大吃酒,又不吃螃蟹,自令人掇了一个绣墩倚栏杆坐着,拿着钓竿钓鱼。宝钗手里拿着一枝桂花玩了一回,俯在窗槛上,掐了桂蕊掷向水面,引的游鱼浮上来唼喋。湘云出一回神,又让一回袭人等,又招呼山坡下的众人只管放量吃。探春和李纨惜春立在垂柳阴中看鸥鹭。迎春又独在花荫下拿着花针穿茉莉花。宝玉又看了一回黛玉钓鱼,一回又俯在宝钗旁边说笑两句,一回又看袭人等吃螃蟹,自己也陪他饮两口酒。……宝钗也走过来,另拿了一只杯来,也饮了一口,便蘸笔至墙上把头一个《忆菊》勾了,底下又赘了一个“蘅”字。宝玉忙道:“好姐姐,第二个我已经有了四句了,你让我作罢。”宝钗笑道:“我好容易有了一首,你就忙的这样。”黛玉也不说话,接过笔来把第八个《问菊》勾了,接着把第十一个《菊梦》也勾了,也赘一个“潇”字。宝玉也拿起笔来,将第二个《访菊》也勾了,也赘上一个“绛”字。探春走来看看道:“竟没有人作《簪菊》,让我作这《簪菊》。”又指着宝玉笑道:“才宣过总不许带出闺阁字样来,你可要留神。”说着,只见史湘云走来,将第四第五《对菊》《供菊》一连两个都勾了,也赘上一个“湘”字。探春道:“你也该起个号。”湘云笑道:“我们家里如今虽有几处轩馆,我又不住着,借了来也没趣。”宝钗笑道:“方才老太太说,你们家也有这个水亭叫‘枕霞阁’,难道不是你的。如今虽没了,你到底是旧主人。”众人都道有理,宝玉不待湘云动手,便代将“湘”字抹了,改了一个“霞”字。又有顿饭工夫,十二题已全,各自誊出来,都交与迎春,另拿了一张雪浪笺过来,一并誊录出来,某人作的底下赘明某人的号……(第三十八回/第507~508页)

  这些吃酒、钓鱼、赏桂、看鸟、穿花,看似闲笔,甚至显得多余,其实这些活动正是刻画诗作者在酝酿构思、寻找灵感,仍然紧紧扣住作诗一事,是内心诗绪奔涌的外化表现,是一首诗的创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唯其描写这些细节,越发凸现真实的诗歌创作活动。

  瞧,为一场纯粹的吃喝,注进了许多艺术元素,把一场宴饮演绎成风花雪月、诗意洋溢的精神享受之旅!

  三

  我们今天研究《红楼梦》饮食文化有什么现实意义呢?能为今天奔向更高水平的小康生活的人们带来什么实际作用呢?

  一、充实文化自信

  “我国过去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不是帝国主义,历来受人欺负。工农业不发达,科学技术水平低,除了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以及在文学上有部《红楼梦》等之外,很多地方不如人家,骄傲不起来。”在这里,毛**是把《红楼梦》当作“国之瑰宝”来赞誉的,是带有引以为自豪的口吻的。《红楼梦》居然与地、人、史三者并列,足见其在这位世纪伟人心目中的地位!

  孙**先生也说:“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中国所发明之食物,固大盛于欧美;而中国烹调法之精良,又非欧美所可并驾。”记得《清稗类钞》上也曾说:“西人常谓世界之饮食大别有三:一我国,二日本,三欧洲。我国饮食宜于口,以有味可辨;日本食品宜于目,以陈设时有色可观也;欧洲食品宜于鼻,以烹饪时有香可闻也。其意殆以吾国羹汤肴馔之精为世界第一欤?”这句话现今已演绎成现代版称“日本人用眼睛吃饭,法国人用鼻子吃饭,只有中国人懂得用舌头吃饭”。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对此,《红楼梦》作了热气腾腾、香飘万里的注释,《红楼梦》不愧为孙先生这段精辟之论的优秀解说员。《红楼梦》是当之无愧的中华国宝!《红楼梦》永恒的魅力之一是《红楼梦》中饮食精品、丰富多彩、争奇斗艳,让人不得不赞叹红楼宴饮代表了作者生活的那个年代中国饮食文化的最高水平,每一道红楼美食都是中华民族烹饪智慧的力作和结晶。这就是中国味道,中国味道的巅峰就在《红楼梦》里!《红楼梦》里优秀的饮食文化当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五千年中华文明浩浩荡荡发展过来的,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烹饪智慧上的开花结果。这样深厚的历史渊源是世界上哪个民族、哪个文明都难以媲美的!

  自豪与自信是一对美丽的孪生姐妹,我们在为《红楼梦》饮食文化引以为豪的同时,我们胸中难道不油然而生出一种强烈的民族自信心?树立四个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不用说,《红楼梦》着意充分展示中华饮食文化绝对是一种“文化自信”的出色表现,是“文化自信”重量级的组成部分。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用镜头语言风靡全世界,《红楼梦》则用文字语言把中华饮食文化的最高水平演绎在我们面前,令我们眼花缭乱,美不胜收。在一步步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我们的“文化自信”应该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自觉、更加振奋人心。

  二、提升生活品质

  4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老百姓过上了小康生活。参观故宫博物院的宝贝之后,我们除了自豪还是自豪;但是巡礼了《红楼梦》饮食文化之后,我们却不仅是自豪,一阵怦然心动过后便忍不住想怎样把红楼饮食“活”起来,“活”到我们当下的幸福生活里,古为今用,为我们今天的好日子服务。读《红楼梦》除了在纸质上享受口福之外,更重要的是推陈出新,在很好地继承先辈向传统致敬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充实新的时代内容,用新时代的观念、思维、崇尚、食材,制作出新的适应人民需要的食品、菜品,使红楼美食焕发出耀眼的时代光彩,为跨入小康社会的中国人民提升生活品质作出一份独特的贡献。从报刊上我们看到北京、上海、南京、扬州等地早就有商家捷足先登推出“红楼宴席”“红楼菜系”,为今天时尚的人们享用美食、追求生活品质掀起一阵阵消费狂热。

  《寿世青编》有言:“所谓美者,非水陆毕具异品珍馐之谓也。要在乎生冷勿食,粗硬勿食,勿强食,勿强饮。先饥而食,食不过饱;先渴而饮,饮不过多。孔子曰: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凡此者皆损胃气,非惟致病,亦乃伤生,欲希长年,斯宜深戒,而奉养慈幼,与观颐和者审之。”我们阅读发现《红楼梦》中老祖宗也好,红楼众姐妹也好,都切实遵循以上这个“四勿食”“两不过”的原则,这些宝贵的生活智慧永远都不会过时,似乎还能指导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我们如果认真遵循中华医学倡导的这些优良的饮食原则习惯,也能进一步提升我们的生活品质,把好日子过好、过美!也不辜负《红楼梦》作者300多年前的一番苦心孤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