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题材创意到艺术表现:新疆故事的守正创新论文

2024-05-14 09:43:38 来源: 作者:heting
摘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的入选作品,是新疆地区的文艺骨干立足于时代背景、国家文化需要和新疆社会生活,创作出来的优秀精神产品,对新疆故事的创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通过守正创新和多元表达,这些新疆故事精品彰显着新疆文化的独特魅力,为提升中华文化的软实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的入选作品,是新疆地区的文艺骨干立足于时代背景、国家文化需要和新疆社会生活,创作出来的优秀精神产品,对新疆故事的创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通过守正创新和多元表达,这些新疆故事精品彰显着新疆文化的独特魅力,为提升中华文化的软实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题材创意的百花齐放
一、多样化的题材类型
新疆地区拥有着丰富的文艺资源,辽阔的土地,多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为新疆故事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创作题材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民族团结题材的故事精品《真爱》《良心》《卡德尔和一个村庄的传奇》,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主题谱写成一个个文艺佳作;社会主义建设题材的故事精品如《大河》《生死罗布泊》《马兰谣》《援疆干部》,各行各业的工作者们将青春和生命奉献给新疆的建设事业,将大无畏的忘我精神贯穿在一个个精神佳作中;民族历史与文化题材的故事精品《阿曼尼萨罕》《美丽家园》《远去的牧歌》《木卡姆往事》,呈现出浓郁的新疆文化特质,也让故事作品打上了鲜明的新疆标签;革命历史题材的故事精品如《苍茫天山》《阿娜尔罕》《冰山上的来客》,用新疆故事来告诉受众,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是通过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的,必须加倍珍惜,上下一心,团结一致。
二、单一走向多元的创作立意
从历史进程来看,新疆故事精品的创作题材由单一走向了多元,反映出新疆社会方方面面的变化,根植于现实主义,作家们聚焦新疆各民族的现实生活和历史文化,将人们在时代下的坚守和惶惑,一一呈现在故事作品之中。
新时期的新疆故事,不再像以前可以用一种题材来简单概括和定位,常常是多种题材的交叉与融合。比如电影《吐鲁番情歌》,融合了农村、爱情、歌舞等题材立意,《真爱》融合了农村、民族团结题材、励志等题材立意。文学作品也同样如此,报告文学《卡德尔和一个村庄的传奇》融合了农村、民族团结题材、传记等题材立意,小说《援疆干部》融合了社会主义建设、民族团结题材等题材立意。交叉融合的题材立意,让新疆故事精品的内涵和主题更加丰富,叙事模式也由单一走向多线,多层次、多角度的题材立意让作品的情节充满张力,也在市场上收获了更多的受众群体。
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
新时期的新疆故事,不再用单一化的表现形式,而是不断守正创新,用更丰富的表现形式来诠释作品的立意和主题。
整体的创作思路从宏大叙事调整成“以人带史,以人带事”的模式,用“大时代下的小儿女”来表现更为宏大的主题,用情感的流动代替激烈冲突来推动故事情节,叙事线索也从单线变为多线,视角也不断变化,让故事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现在受众面前。同时,叙事中的隐喻元素和诗意表达,让情节承载着多样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和民俗元素,受众可以顺着作品中的人物,去进行“文化寻根”,进行文化引申和精神反思。
中国精神的共同书写
新疆故事的题材创意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形态,但全部都在努力弘扬中国精神,用作品诠释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一、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革命历史题材的新疆故事,刻画出新中国成立前后新疆各民族居民的生活变化,在解放军和各族民众的共同努力下,各族人民从被压迫、被奴役到获得民族解放和人身自由,展现了各民族共同缔造伟大祖国的历史与贡献,将爱国主义的赞歌唱响在每一个作品之中。
社会主义建设题材的新疆故事中,一代代建设者们前赴后继地投身于新疆的各项事业当中,秉持着“为祖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忘我工作,不断拼搏,这些作品的主人公用锐意进取的坚定意志,担当责任的宽广胸襟,诠释了民族精神的具体内容。
农村题材的新疆故事中,受众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党**各项政策的扶持下,在村干部、解放军、访惠聚工作组的切实帮助下,各族人民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各族人民也在用一言一行感谢着村干部、解放军、访惠聚工作组对家庭的付出,对社会主义产生了深刻的归属感。
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华民族开拓进取的思想品格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已经深深融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成为振兴中华的力量源泉。
在新疆故事中,主人公们秉持着革故鼎新、独立自主、艰苦奋斗、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精神,坚持着“中国道路”和“中国方法”,不断奋进,不断成长,打造出属于自己的成就,也不断为新疆的各类事业添砖加瓦。比如“马背医生”吴登云,从不会到全能,为了帕米尔高原的民众们不断学习新的技术和治疗方法,治病救人,并制订了“十年树人计划”,手把手地传帮带,使一大批柯尔克孜族医生成长起来;电影《大河》中的水利工作者陈大河,《生死罗布泊》中的地质学家郑建刚、冷嵋夫妇,舞剧《大漠女儿》中的石油勘探专家杨拯陆,广播剧《马兰谣》中的爆炸力学专家林俊德等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不断挑战极限,探索中国建设的特殊道路,将团结奋斗、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转化为新中国、新社会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让新疆地区的各项事业都得以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建设的“旧貌换新颜”。审美表现的雅俗共赏
新疆故事要秉持“以人为本”的创作原则,创作能与普通民众生活产生共鸣的文艺作品,同时又要展现出独特的文化气质,凸显出鲜明的艺术风格,这是新疆文艺工作者共同的努力方向。
一、通俗性的叙事策略
新疆的文艺团队致力于写出符合现实,也符合艺术真实的中国故事。通俗性的叙事策略,是新疆文艺团队迎合市场需求的必然选择。
第一,构建真实、接地气的故事情节。
通过反复推敲,梳理出符合逻辑、真实合理的情节脉络,几条平行的故事线索从不同角度讲述着框架下的新疆故事,故事本身的内容展现大于隐喻意义的展露,主题思想服从于故事情节,减少故事的说教色彩。同时,主创团队都刻意削减故事中过于激烈的冲突和矛盾,让情感的起伏推动情节的发展,让人物的喜怒哀乐来引发共鸣,引发思考。
第二,塑造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
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不是故事开场就具备超强本领和身家背景的上层人物,而是具有精神价值、接地气的新疆小人物。通过新疆社会各阶层小人物的叙事视角,展现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和人生成长,广大受众可以从这些小人物的生活和经历中找到相似之处,从而感同身受,获得共鸣。
第三,呈现出略带“土气”的乡村审美特质。
打造浓郁新疆风情的文艺精品,需要呈现出足够的乡土气息和接地气的风俗民情。新疆故事中的人物,都展现出质朴、纯粹,甚至略带土气的特点,比如《卡德尔和一个村庄的传奇》中的少数会说汉语的维吾尔族老乡阿布都拉和农民诗人吾买尔江,忍俊不禁的语言中夹杂着大量音译的字词,让人感觉无比亲切。
二、艺术性的审美表现
第一,展现人性深度,凝聚民族精神。
新疆文艺工作者致力于通过小人物的成长线,进行人性深度的展示,通过故事作品来构建真、善、美的人文环境,凝聚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具有崇高的审美价值。
文艺工作者将眼光投射向新疆社会中看似普普通通,却又有着非凡品质的各族民众,塑造人物故事时,从人性入手,将人物置于苦难、恶劣环境、金钱欲望中反复试炼,观赏人物的挣扎和彷徨,通过真实合理的故事情节和揪心的情感变化,让受众产生共鸣。新疆故事精品的闪光之处在于,作品中的小人物总是在抉择和挣扎之后,展现出人性之美和人性之醇,迸溅出昂扬、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作品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因为情绪的挣扎和内心的搏斗,让情节变得格外真实,也增强了人物形象的立体感。
第二,彰显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审美追求。
新疆故事精品中各类人物善良、乐观、坚毅的性格品质,是中国传统性格的彰显与延续,吃苦耐劳、笃志笃行的行为,也是对“人定胜天”“滴水石穿”精神的传承。面对自然,能展现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面对各类生灵,也能够展现出人文关怀和对生命的尊重。作品的艺术手法和审美色调,也传承着中国一贯的艺术追求,诗意的彰显、隐喻的表达,都是新疆文艺工作者对传统艺术的学习和继承。
同时,新疆故事精品也在用情用力呈现着新疆du特的民俗元素。首当其冲的是各类物质民俗元素,恢宏的建筑和传统聚落的呈现,独具审美内涵的民族服饰、民族乐器、民族器具,原汁原味的新疆美食,都散发着浓郁的新疆韵味。
多元一体的文化表达和审美追求,让新疆故事打造出独特的新疆品牌,形成独具魅力的精品存在。
三、致力寻找雅俗共赏的最佳切合点
雅俗共赏,“众口可调”,是新疆故事的创作重心。
第一,保证故事内容的“可看性”。
“雅”和“俗”能得到共赏,前提是故事作品的内容和情节能引起社会性的共鸣,让社会各阶层的民众都能从中找寻到兴趣所在,因此,“故事的可看性强”,是创作成功的基本保障。深感于此,新疆的文艺团队扎根人民,深入挖掘新疆社会各方面的热点题材和焦点事件,创作出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这样的故事框架,不需要强行安排人物冲突和矛盾,各类人物身上的人性光辉,和复杂多面的性格特点,就可以使情节细腻丰富,引人入胜。焦点事件的故事本身贴近现实生活的情节内容,和人物身上的烟火气息,让不同口味的文艺受众都能够产生情绪共鸣,自然也会在情节中寻找到符合自身的兴趣点。
第二,传递符合当下的时代精神。
做到雅俗共赏,还需要通过情感叙事传递符合当下的时代精神。根植于新疆沃土的美学思想,散发出了永恒的魅力,但如果情节内容没有贴合时代和现实社会,还是会让人感觉到间隔和差距,令人很难感同身受。
作品中一曲曲平凡人的英雄赞歌,对伟岸高大、完美无缺的英雄人物进行了拆解,让受众了解到普通人应该如何演绎出英雄式的人生,自己如何在时代下实现人生的价值意义。可以说,文艺工作者用耐人寻味的故事内容进行着时空穿越,让文艺受众和故事中的人物产生共鸣,从而产生现实性的感受,达到作品的再创作。
第三,呈现出超越“雅俗”的独特魅力。
最后,彰显浓郁的地域特色,也是新疆文艺团队的制胜法宝,呈现出了超越“雅”“俗”的独特魅力。文艺工作者扎根地方文化沃土,将新疆的自然之美和人文之致完美地呈现在作品之中。在地域文化元素和民俗物象上追求“雅”的艺术表现,在作品中进行“文化寻根”,会更准确地传达隐喻信息和思想内容,放大文化信息本身的地域魅力。
总之,新疆的文艺工作者用故事的形式来呈现他们对现实的关怀和人性的思考,对时代变迁和民族发展的审视,通过纪实的艺术形式展现新疆各族人民真实生动的生存状态和精神样貌,在给予受众视觉和听觉上足够感官体验的同时,传达深刻的精神内涵,使新疆故事成为既有社会价值,又蕴含着审美价值的艺术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