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一带一路”视野下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研究论文

“一带一路”视野下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研究论文

9

2024-05-13 14:21:11    来源:    作者:heting

摘要:面对“一带一路”政策下,来华留学人数增多,国际教育规模扩大,多元文化汇入的复杂背景,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为视角,探究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新内涵。在此基础上,从图书馆教育育人、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建设、社会职责三个维度出发,探讨汇聚于高校图书馆的多种文化平等交流之道,并指出两种在具体实践工作中需要转变的思维误区。

  摘要:面对“一带一路”政策下,来华留学人数增多,国际教育规模扩大,多元文化汇入的复杂背景,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为视角,探究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新内涵。在此基础上,从图书馆教育育人、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建设、社会职责三个维度出发,探讨汇聚于高校图书馆的多种文化平等交流之道,并指出两种在具体实践工作中需要转变的思维误区。

  关键词:一带一路,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

  距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已有10年时间,这10年间,以“丝绸之路”这一具有代表性的历史符号,连接了亚欧非大陆的数百个国家,同时也为“来华留学教育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从2000—2015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人数从9219人增长至183116人,占来华国际学生的总人数比例从17.7%升至46.05%”[1]同时,根据教育部提供的相关数据,发现:在经历过三年新冠疫情冲击后,虽然来华留学人数增速减缓。但是,“2020-2021学年,仍然有来自195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在册,学历生占比达76%”[2]而随着来华留学人数的持续增长,国际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相应地也为各高校图书馆,带来更多元的文化对话和交流。但是,因为“沿线涉及65个国家,官方语言共有53种,逻辑思维和文化差异也大相径庭”[3],所以,不论是普遍的交流方式,还是更深层次的文化价值观等思维方式,也将面临多重复杂的矛盾和问题。尤其是,在后疫情时代,复杂的世界局势、针对中国不利的国际舆论,也在不断加剧这一局面。在此背景下,高校图书馆需要在文化建设中赋予自身的文化内蕴以及与他种文化交流新的含义,找到一种新的服务模式,来促进来华留学生更员进行服务互动;通过元宇宙虚拟文化平台,使留学生高度参与中国文化的交互体验。

111.jpg

  3.“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社会职责

  高校图书馆通常作为高校代表性的建筑,是校园核心的学习和活动中心,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在校的教师和学生,其特点表现为一定的固定性和封闭性。但是社会实践性又是图书馆必备的属性。所以,高校图书馆除了为老师、学生提供资源服务,也应该承载一部分外来人群在学习、浏览中产生的动态活动。

  首先,因为“图书馆因文化的积淀而生存发展,文化因图书馆作为载体而传承延续,在文化发展中书与图书馆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10]所以,以“文化传承与创新”作为主要社会职责,十分合适。

  其次,具体举措如下:1.加快完善图书馆文化制度和馆员服务体系,形成“校园文化、大学图书馆文化与社会文化相互影响支撑”的机制。加强图书馆馆员自身文化底蕴的培养,塑造“读者至上,勇于奉献,敬业爱岗”的精神文化内涵和外部形象。2.以“文化育人”为目标,培养具有创新意识、文化自信,可以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的学生。3.搭建大学文化政策与政府、企业合作的桥梁,探讨文化产业园、文化创新园等产能变现方式,吸引更多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共振,展现大学图书馆的社会价值。

  三、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误区——“不同”

  在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在与他种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因为环境、理念、交流等导致的矛盾,这是无可避免的。在这个过程中,图书馆文化的建设者们应该避免什么样的误区?

  1.避免文化误读

  高校图书馆收藏了大量的古今中外多种图书文献,通过这些文献资源的传播、实践、碰撞和交流,向进入图书馆的读者传递出多元文化的精华内容和文化创新理念。而在汲取了这些有价值的养分后,读者们既会反馈到图书馆的文化建设中,又会在将来参与到社会文化交流和进步里。这种相互成就、兼收并蓄、循环发展的特征,将是图书馆多元文化建设最理想的状态。而要达到这个状态,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建立真正的文化对话。文化对话的前提是,平等的文化地位和合适的对话情境。平等的文化地位,尊重为前提,需要避免文化中心主义偏见,避免文化误读;合适的对话情境,要求高校图书馆提供相对语境,消解强权文化的单方面输出。总之,要转变传统的文化建设思维,将多元文化更好地融入图书馆各项服务与职能中,融入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并且始终坚持尊重、平等、互信的对话方式。

  2.文字符号陌生化

  图书馆在进行文化建设时,传递信息的方式与方法好地融入中国,为多元文化交流找到新的方向。

  文献研究层面:笔者在知网中以“篇关摘=一带一路*(高校图书馆+大学图书馆+高校馆)”进行检索,共搜索出89篇文章。对检索出的文献进行主要主题的热频词分析,发现:在“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的主要研究包括其沿线国家或地区的文献资源体系建设、新型智库知识服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图书馆合作建设研究等内容。另外,涉外的信息服务以及阅读推广方面的研究也有提及。其中,“一带一路”倡议下,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研究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传播和文化传承的过程中,起到的“文化育人”的作用。但是,其研究也十分有限。

  另外,说到“一带一路”文化,多数又会与多元文化进行并行研究。笔者在知网中再次以“篇关摘=(多元文化+多元性)*(高校图书馆+大学图书馆+高校馆)”进行检索,共搜索出133篇文章。对检索得到的文献进行关键词分析,围绕在高校图书馆多元文化建设的研究主题,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图书馆多元文化服务、参考咨询、教学资源、馆藏资源等方面。而提及“多元文化与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方面的文献,多数以高校图书馆与多元文化建设的基础关系作为切入点,进行相关研究。

  综合以上内容,本文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思想为切入点,希望对高校图书馆文化的源动力以及建设路径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一、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本源——“和”

  我国拥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其文化体系是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中的一支。传统的中国文化以儒家的哲学、社会体系为主,核心蕴含“天人合一”的思想。每个人处于这样的一个社会体系中,其内心因素会得到加强,精神上产生向心力。这种田园牧歌式的社会、家庭生活以及人性的相对自在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宇宙视野与世界视野,即以“阴阳相调”为“自然”,以“人文相和”为“确立”,“和而不同”,“求同而存异”。

  而高校图书馆是保管、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它天然地带有这种中国传统的社会体系、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基因。首先,从“天人”角度,来确立图书馆的文化价值取向以及构筑其文化品格的内在驱动力。张世英说:“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型:一是儒家的有道德意义的‘天’与人合一的思想;二是道家无道德意义的‘道’与人合一的思想……天人相通的思想又分为两派:一是以朱熹为代表的所谓人受命于天、‘与理合一’的思想;二是以王明阳为代表的‘人心即天理’的思想。”[4]学者们认为的“天人”概念,是相对广义的含义,是赐人以“洪范”之天,赋人以仁义礼智本性之天,是与人感应之天,也是对立于“人”的“天”,“人”是对立于“天”的“人”,它们彼此互相对立。“‘天’为人划出界线。”它矗立于“人”的对立面。但是这又不是绝对的。因为“天”又再“提示着‘人’以外的领域,吸引着人。”[5]它们在对立中寻求统一,是可以相互包容的关系。这种对立统一,既是生生不息的和谐观,又是“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的体现。所以,图书馆的文化建设根植于此,即保证了中国文化与历史的延续性,又可以建立“顺”其宇宙整体文化规则、文化秩序、文化纲领以及“因物自然,不设不施”,“顺自然而行,不造不始”,“与天地合德,乃能包之如天之道”[6]的“兼容并包”的独立文化品格。

  二、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路径——“道”

  在此基础上,高校图书馆如何深入挖掘“一带一路”沿线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留学生的共性,基于中国传统思想的角度,怎样解决多元文化、多元世界观与多元价值观的汇入与碰撞?具体措施又有哪些?以下从教育属性、空间属性和社会属性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1.教育建设

  高校图书馆教育是高校教育的一种补充。一方面它可以配合高校营造充满人文气息、解除封闭和“自我设限”,培养师生的自我修养、拓展师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育人环境。另一方面,由于“它通过传播文献资料、情报信息、使读者获得知识,把教育寓于服务之中”[7]所以,相比于传统的课堂教育,它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基于各类文献的情报和服务,能够反映各民族、地区的显著特征和文化内涵。所以,书籍文献作为文化、艺术、历史的实物载体,其信息价值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不断积累和叠加,与每一位读者的交互关系也随之不断变化。这个变化由于各种文化信息膨胀、融合,会产生内在逻辑的矛盾,但是更深层次的审美和情感应该是人类共通的。高校图书馆可以借助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和”的观念,来消解矛盾,提供针对不同文化属性人群的共同的精神价值和文化互动体验。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体现如下:

  其一,定期举办沉浸式中国传统文化阅读分享活动。以留学生感兴趣的中国传统文化来开展对应主题的讲座、主题沙龙、“零距离”文化体验活动。

  其二,图书馆参与留学生文化类课程设计,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提供相应的文献和情报服务方面的支撑,协助学院建设多样、立体的“特色中国课”。

  2.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建设

  图书馆作为公共的活动场所,是各类人群聚集和思想交汇的空间。它不仅承载了高校师生学习、阅读、分享、体验等多功能活动,也承载了其衍生出来的各种各样的关系和思想形态。而空间场所要使得这些关系和形态得到统一和调和,就需要注重其领域的表达。

  先确定空间领域的概念。不能简单地将其等同于场所环境。“空间建设应该在实体构建上,包括建筑体本身的建造外形、进出口设置、通风设备、灯光设计、音效阻隔、生态环境,以及馆内的馆藏资源(纸质和数字)、各职能空间的区域划分及布置等;在虚拟空间的构建上,包括网上信息门户、数字资源、馆员服务模式等。”[8]所以,要突破空间思维的局限,以开放融合的视角来指导空间形态、自然环境、功能服务的建设。

  其一,实体空间形态的设计要基于人性化和多元化的准则,考虑整体的空间结构和所处大学的定位。比如,提取集聚在图书馆空间里以及周围环境的代表性特质,然后整合处于空间的人群构成和交流方式,“达到新建筑、校园风貌、周边环境之间的多元包容。”[9]在区域规划上,以不同文化特点,设计多个特色区域。包括,不同语言的书籍展示区,开放交流区以及配套的专属咨询服务区等。在座位设计和书架布置上,调研不同国家留学生的阅读需求和使用习惯,在座位上、书架上给予提示与引导。

  其二,利用现今高速发展的各类技术,比如大数据、智能化机器人、VR/AR、元宇宙等,完成图书馆虚拟空间建设。比如,通过元宇宙的虚拟教育培训平台与虚拟工作人员进行服务互动;通过元宇宙虚拟文化平台,使留学生高度参与中国文化的交互体验。

  3.“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社会职责

  高校图书馆通常作为高校代表性的建筑,是校园核心的学习和活动中心,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在校的教师和学生,其特点表现为一定的固定性和封闭性。但是社会实践性又是图书馆必备的属性。所以,高校图书馆除了为老师、学生提供资源服务,也应该承载一部分外来人群在学习、浏览中产生的动态活动。

  首先,因为“图书馆因文化的积淀而生存发展,文化因图书馆作为载体而传承延续,在文化发展中书与图书馆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10]所以,以“文化传承与创新”作为主要社会职责,十分合适。

  其次,具体举措如下:1.加快完善图书馆文化制度和馆员服务体系,形成“校园文化、大学图书馆文化与社会文化相互影响支撑”的机制。加强图书馆馆员自身文化底蕴的培养,塑造“读者至上,勇于奉献,敬业爱岗”的精神文化内涵和外部形象。2.以“文化育人”为目标,培养具有创新意识、文化自信,可以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的学生。3.搭建大学文化政策与政府、企业合作的桥梁,探讨文化产业园、文化创新园等产能变现方式,吸引更多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共振,展现大学图书馆的社会价值。

  三、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误区——“不同”

  在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在与他种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因为环境、理念、交流等导致的矛盾,这是无可避免的。在这个过程中,图书馆文化的建设者们应该避免什么样的误区?

  1.避免文化误读

  高校图书馆收藏了大量的古今中外多种图书文献,通过这些文献资源的传播、实践、碰撞和交流,向进入图书馆的读者传递出多元文化的精华内容和文化创新理念。而在汲取了这些有价值的养分后,读者们既会反馈到图书馆的文化建设中,又会在将来参与到社会文化交流和进步里。这种相互成就、兼收并蓄、循环发展的特征,将是图书馆多元文化建设最理想的状态。而要达到这个状态,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建立真正的文化对话。文化对话的前提是,平等的文化地位和合适的对话情境。平等的文化地位,尊重为前提,需要避免文化中心主义偏见,避免文化误读;合适的对话情境,要求高校图书馆提供相对语境,消解强权文化的单方面输出。总之,要转变传统的文化建设思维,将多元文化更好地融入图书馆各项服务与职能中,融入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并且始终坚持尊重、平等、互信的对话方式。

222.jpg

  2.文字符号陌生化

  图书馆在进行文化建设时,传递信息的方式与方法可以是多样的,形式也可以是生动的,但是在一些文献的表达上却需要一种“严肃感”。目前,很多文献会偏向选择简单、口语化的语言和文字,来降低读者阅读理解的难度,但是同时也导致了文字表达的贫乏以及表达力地磨损和丢失。特别是在一些宏大叙述的主题中,往往需要距离感和陌生化,来延长读者感受的时长。所以,在表达文本的选择上,笔者建议可以适度选择有距离感的、有门槛的一些文献。

  四、结语

  在“一带一路”政策下,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需要与时俱进,并且不断地创新和发展。所以,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平衡思想,进行文化制度、空间结构、教育育人、社会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改革,构建完善的高校图书馆文化体系,使其能够持续保有活力和良性地竞争力,推动整个高校校园文化健康发展,就显得十分有价值了。

  

参考文献:

  [1]“一带一路”国家来华留学生数量猛增[N].现代教育报首都教育,2018.05.09,第A05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有关情况介绍[EB/OL].(2022-09-20)[2022-06-04].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2/54849/sfcl/202209/t20220920_662968.html.

  [3]高正.“一带一路”倡议视域下外宣翻译策略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7(06):18-22.

  [4]张世英.《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

  [5]王振复主编.《中国美学范畴史》[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6.

  [6]王振复主编,赵建军、王耕著.《中国美学范畴史》(第二卷)[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70.

  [7]周芹.试论高校图书馆教育属性[J].教学研究,2000,23,(2):160-161.

  [8]李红娟.基于具身心智范式理论的图书馆空间建设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3,7(11):128-133.

  [9]杨易栋,滕美芳,骆靖巍.平衡视角下建筑与环境的融合——以山东师范大学长清湖校区图书馆为例[J].世界建筑,2023(08):96-99.

  [10]魏书娟.大学图书馆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透析[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09):12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