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当代中国:英语读写教程》中的生态故事研究论文

2024-05-13 13:56:07 来源: 作者:heting
摘要:和谐话语分析基于中国文化,依托中国哲学,主要内容包括“以人为本”的假定、“良知原则”“制约原则”和“亲近原则”。《理解当代中国:英语读写教程》为外语专业最新出版教材,尚未有采用和谐话语分析的相关研究。文章在和谐话语分析框架下,分析教材中的生态故事,由此体现中国语境下生态和谐思想。《理解当代中国:英语读写教程》展现了中国所提倡生态和谐思想的人民性和有益性,该视角对于教材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具有启示意义。
摘要:和谐话语分析基于中国文化,依托中国哲学,主要内容包括“以人为本”的假定、“良知原则”“制约原则”和“亲近原则”。《理解当代中国:英语读写教程》为外语专业最新出版教材,尚未有采用和谐话语分析的相关研究。文章在和谐话语分析框架下,分析教材中的生态故事,由此体现中国语境下生态和谐思想。《理解当代中国:英语读写教程》展现了中国所提倡生态和谐思想的人民性和有益性,该视角对于教材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和谐话语分析,《理解当代中国:英语读写教程》,生态故事
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经济的飞速增长,与此同时,经济发展也带来了严重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例如生物多样性锐减、海洋污染、全球气候变化等。随着生态问题的全球化,利用生态语言学的框架分析现实环境问题能够将语言研究与现实问题相结合,有助于识别生态环境问题,提升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当下和谐话语分析虽然逐渐得到关注,但相关的研究仍然集中在理论的阐释。2022年,外语专业《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出版。其中《理解当代中国:英语读写教程》一书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文译本为基础,选取并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环境保护、党政建设、文化交流等话题在不同场合的讲话,适应了“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需要,将课程思政与英语教学相结合。同时,教材内容体现了时代需求和发展方向,对于外语教学有指导作用,具有较强的研究意义。但由于出版时间较短,尚未有关于该系列教材的生态话语分析研究。
一、和谐话语分析框架
和谐是人类社会一直以来的追求,不仅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即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更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即相互尊重、交流互鉴。话语体系不仅是语言层面的表述,背后体现的是凝聚一个国家文化、政治等的价值取向,引导并规范着社会思想和行为。
和谐话语分析是语言学研究本土化的尝试,立足于中国的文化背景,该理论吸取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精华,目的在于推动建立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该路径目前已经初具雏形,包括研究假定——以人为本,以及分析原则——良知原则、亲近原则和制约原则[1]。这四个方面有着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独特内涵:以人为本是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这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宗旨也相一致。这里“人”既可以指政治中人民这一概念,也可以指由不同的人组成的社会群体;良知原则指的是生态良知。生态良知是源自内心的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对人们有关生态的思想和行为有着潜移默化地影响;亲近原则则指以自身为比较的出发点,判断与其他主体的亲疏远近关系,以此为依据指导生态行为;制约原则根据不同的主体来界定其生态责任,将生态行为规范化和制度化,对积极有益的生态行为采取鼓励引导态度,对错误消极的生态行为进行规劝和阻止。当下中国,和谐是发展中的重要目标之一,和谐生态追求的不仅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更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和谐联系[2]。
因此,本文深入分析《理解当代中国:英语读写教程》中的“故事”,这些故事在中国语境下提出,与中国文化传统、政治背景息息相关。基于这些“故事”探究中国在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生态方面所持的态度和采取的行动,由此分析其背后蕴含的价值观念,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生态故事
在《生态语言学》(第二版)中,Stibbe(2021)提出人们赖以生存的故事就是“一个文化中多个个体思想中的故事”,强调研究者要重点关注世界各地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中蕴含的丰富生态智慧能够补充我们信奉和践行的新故事[3]。赵蕊华和陈瑜敏(2021)提出故事是人们对世界看法的重要体现,会对人们的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解决生态问题时,首先应该研究在特定历史、经济、政治条件背景下的生态故事,分析其背后蕴含的价值取向。同时,他指出要了解中国文化中的生态思维模式,官方媒体所描述的新生态故事以及其传递的信息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历了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1972年,国务院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了生态环境保护方针,颁布了新中国第一部环境保护文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部分地区经历了多次影响重大的自然灾害,尤其是1998年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水和北方严重沙尘暴天气的发生,这些自然灾害对人民群众的财产和人身安全造成严重破坏,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环境问题的重视。80年代以后,环境保护成为国家的基本国策,“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发展模式被否定。进入新世纪,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发展方略。十八大以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等生态保护论断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并行提出指引。在正确思想的引领下,生态保护和修复的责任制时的分工逐渐明确,相关政策制度日益完善,这都使得生态保护和修复从局部修复向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综合治理加快转变。
中国生态建设发展路径经历了从经济发展优先向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并重、优先保护生态的转变。在旧的发展理念下,人们构建的故事围绕着经济增长展开,例如“科技创新提高经济效益”“开采自然资源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才能提高人们生活质量”[4]。但随着价值取向的转变,中国开始构建新的生态故事。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等生态思想的指导下,“三北”防护林工程、黄河生态保护治理行动、长江大保护等实践都是中国生态建设取得成就的新故事。这些新故事的背后体现的是中国生态建设价值取向,指导并引领中国的生态实践。
三、《理解当代中国:英语读写教程》生态故事分析
故事分析主要从中国的角度出发,立足于中国背景,对文本中列举的不同时空不同语境下的故事进行解读。这些故事涉及人和自然、人和人之间和谐关系的构建,故事背后体现的是以人为本、和谐共生等立场,这些立场也是我国在制定相关政策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5]。
因此,本文在书中的第2单元中选取了部分文本并对文本中讲述的不同生态故事进行分析。
Dujiangyan,a large-scale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on the Minjiang River near the city of Chengdu on the Chengdu Plain,I southwest China's Sichuan Province.When it wasfirst built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more than 2,000 years ago,theflood patterns of the Minjiang River and the topography of the Chengdu Plain were important factors to be considered.The project is still in use today--it has benefited generations of local residents.(第二单元P24)
该语段节选自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在这里说话者通过列举实际的故事,生动地讲述了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故事。故事以都江堰工程的“前生今世”为主要内容,通过具体时间段内都江堰工程的修建与变化展示了该工程的修建原理、便民利民等特点。都江堰工程始建于两千多年前,在充分考虑到岷江水系特征以及成都平原地形特征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互惠共生。两千多年来,都江堰经历了修复和改造,在今天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该故事中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尊重,符合和谐话语分析中的“良知原则”。同时,都江堰工程从人民利益的实际出发,以人民为本,也是“以人为本”的体现。故事也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生态和谐思想,值得学习借鉴。
The rebirth of a self-sustaining ecosystem in the dry Loess Plateau region,as Mills notes,showcases China's determination to apply the ecosystem-based adaptation approach to combating climate change on a large scale.Due to centuries of overuse andovergrazing,the Loess Plateau suffered from one of the highest erosion rates in the world and also widespread poverty.In 1994,China initiated the Loess Plateau Watershed Rehabilitation Project to restore this heavily-degraded area with dual emphases:1)to improve the economic well being of the people,and 2)to improve the ecological conditions of the Yellow River.According to a 2007 World Bank report,the project reduced the flow of sediment from the Loess Plateau into the Yellow River by more than 100 million tons each year and lifted more than 2.5 million people of the region out of poverty.(第二单元P33)
该语段同样节选自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在这里说话者通过举具体事例、列举数据等详细讲述了治理黄土高原这一艰辛的故事。文段通过黄土高原治理前后情况的对比,体现了黄土高原治理的成效性。文本中“overuse”和“overgrazing”两词中体现的对待自然的消极态度违背了和谐话语分析中的“良知原则”,这种错误的态度为当今的生态实践提供借鉴,可以帮助人们规避消极的生态行为。在故事中,黄土高原治理的举措和成就充分体现了和谐话语分析中的“以人为本”假定,以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为政策的出发点,同时,“ecosystem-based”“self-sustaining”等词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和积极态度,这也契合了和谐话语分析中的“亲近原则”和“良知原则”,是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正面案例。
四、结语
《理解当代中国:英语读写教程》课文选篇主要来自《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的核心内容并及时吸收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集中展示了新的时代条件下的治国方略和执政理念,是了解官方态度和行动的重要渠道。
本文从故事角度对该书进行分析,着重寻找并分析体现和谐生态的故事。故事能够展现人们对某事物的观点看法,在处理和构建与不同主体的生态关系问题时,需要关注的是这些处在不同文化、政治背景下的故事,分析传播有益性故事,使得人们树立正确的和谐生态思想。“多元共生,交流互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价值观中华民族一直以来的价值追求,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时,这也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追求。对于中国而言,在社会范围内建立和谐话语体系有助于传播和谐的价值观,为人们在处理人和自然、人和人关系上提供思想指导和行为规范。
同时,建构对外传播的和谐话语体系的目标是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生态环境良好、各国友好交流的全球化世界格局提供中国智慧与方案。
基于和谐话语分析中“以人为本”的假定、“良知原则”“制约原则”和“亲近原则”,我们发现《理解当代中国:英语读写教程》中的相关文本体现了中国对待生态环境保护、人民福祉利益、文化交流互鉴等问题的积极立场和坚定决心,这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也有着指引作用。同时,在这些体现着和谐生态的故事里,中国所采取的思路和方法也可以为世界各国在处理、解决类似问题时提供借鉴,有助于在世界范围内构建和谐生态关系。
鉴于《理解当代中国:英语读写教程》是英语专业学生学习教材,本研究也具有现实意义。在实际应用中,通过将和谐生态思想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体系,有利于教学融合价值塑造和能力锻炼,能够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这对于外语教学中“讲好中国故事”这一重要目标提供借鉴。同时,语言在日常的使用和学习中能够潜移默化塑造着使用者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学生在学习《理解当代中国:英语读写教程》后,分析并理解课本中的和谐生态故事,对其中蕴含的有益生态思想有了深入了解,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在生活中传递积极的和谐价值观,推动构建人与人、人与自然良好的和谐关系。
参考文献:
[1]赵蕊华,黄国文.和谐话语分析框架及其应用[J].外语教学与研究,2021,53(1):42-53.
[2]黄国文.从生态批评话语分析到和谐话语分析[J].中国外语,2018,15(4):39-46.
[3]Stibbe.A.Ecolinguistics:Language,Ecology and the Stories We Live by[M].New York:Routledge,2015.
[4]赵蕊华,陈瑜敏.生态语言学视角下中国新生态故事研究[J].外语学刊,2021,(4):18-25.
[5]哈长辰,黄国文.生态语言学新思想及其对生态话语分析的启示[J].当代外语研究,2022(5):88-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