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宋代时令清供题材研究 —— 以李嵩《花篮图》为例论文

宋代时令清供题材研究 —— 以李嵩《花篮图》为例论文

14

2024-05-11 09:34:28    来源:SCI论文网    作者:xuling

摘要:宋代花鸟画的造诣达到了巅峰。随着插花艺术的流行,清供题材成为独立的绘画形式,在之后有了长足的发展。而宋朝这一特殊的社会环境为节令清供题材绘画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文章利用艺术社会学的知识来分析清供的发展分类,就宋代插花的社会风尚分析李嵩的《花篮图》系列作品,分析作品中的“理”和“礼”。

       摘要:宋代花鸟画的造诣达到了巅峰。随着插花艺术的流行,清供题材成为独立的绘画形式,在之后有了长足的发展。而宋朝这一特殊的社会环境为节令清供题材绘画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文章利用艺术社会学的知识来分析清供的发展分类,就宋代插花的社会风尚分析李嵩的《花篮图》系列作品,分析作品中的“理”和“礼”。

  关键词:李嵩,清供题材,宋代花鸟画

  清供题材绘画是中国传统花鸟画中常见的一类,体现了王公贵族、文人甚至民间百姓的生活场景,清供也常常寄托了不一样的内心寄望和情感,各个种类有着不同的审美趣味和文化内涵。《辞源》对“清供”的解释是“清雅的供品”。[1]清供又有清玩之称,来源于佛教中的祭祀供品,通常为供花。在之后由清供元素逐渐独立出来,成为花鸟画中的一分支。而清供图主要是指以清雅的花草、器物为主题的图像,同时清供所包含的内容广泛,凡插花盆景、赏古、文房清玩等都可列入清供画的范畴。

  一、清供的发展和分类

  (一)不同历史时期清供的发展

  “清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随着漫长的发展,清供图也不断演变,呈现出多彩的样貌,同时也反映着时代的变迁和观念的转变。

  清供图源远流长,最早是两汉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莲花成为常见表现形象。东汉晚期连云港孔望山“胡人持莲”是中国较早的佛教图像,在佛教中莲花是圣洁之花,以莲喻佛,这是清供图最早的源流。魏晋南北朝时期,汉魏已经出现器物和莲花的组合,并且从宗教、丧葬等礼仪图像中独立,朝日常生活发展。隋唐时期佛教繁荣,导致石窟壁画中出现了很多手捧瓶花的供养人像,并且国富民安,生活上的富足导致人们向精神需求发展,促使花卉业发展,插花随之兴起,除了上层社会流行之外,也受到市民阶级的追捧,产生了多种不同的插花形式。宋代延续了唐朝的插花风尚,成为清供图形成的重要阶段,清供作为画面组成部分和独立的清供图并存,由简入繁,表现形式也更加多样。元代,花与器作为主体的清供图为主流,且发展了书斋清供和节令清供。明代清供图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将清供和生活联系得更加密切,且追求道家“崇尚自然”的思想,作品和内涵更加多样丰富,并且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喜爱。[2]清代,清供图发展到最鼎盛的时期,有禅宗意蕴清供;有因帝王的喜好而具有吉祥寓意的清供图;博古与清供形象结合得更加紧密,形成了“博古清供”。清供图的发展的历史非常久远,并且千年连绵不断,和当下时代不断结合发展,形成了不同时期不同的面貌。

a3444fe5c7ae5a36a83d24009d86f34.png

  (二)清供题材分类

  明代袁宏道在《瓶史•器具》中曰:“大抵斋瓶宜矮而小,铜器如花瓢、铜觶、尊罍、方汉壶、素温壶、匾壶,窑器如纸槌、鹅颈、茹袋、花樽、花囊、蓍草、蒲槌,皆须形制短小者,方入清供。”[3]清供题材绘画从内容上可以分为“有名清供”和“无名清供”。

  “有名清供”主题含义不同划分也不同。按节令及传统节日划分有岁朝清供、端午清供、清明清供、中秋清供等;按礼仪习俗进行划分有寿诞清供、婚喜清供、成人清供等。“有名清供”是在具体的节日以及时间,通过具有特殊含义的清供图像来表达期望和祝福。“无名清供”则是文人雅士为陶冶情操,表现日常闲情雅致的生活状态所做,没有什么特殊含义。

  然而按清供元素分类又分为节日清供和文斋清供。节日清供中的岁朝清供是表现最多的,所谓“岁朝”,便是“一岁之朝”,指正月初一,现存最早的便是北宋赵昌的《岁朝图》。以具有象征意义的花和果实来象征吉祥如意,比如牡丹代表富贵、苹果象征平安、柿子代表柿柿如意等等,并且还加入了佛手来祈求新的一年得到佛祖的保佑。文斋清供主要是对于文房四宝及其衍生品作为对象所画的清供图。在欣赏描绘文斋清玩的同时,也能表达出文人悠然自得的心态,比如明代陆治的《花果清供图》。其中文斋清供中又包含博古清供,博古清供在清朝发展到顶峰,宋代的《宣和博古画》、明代文人鉴古的人物故事画以及晚清民国时期的博古静物画,代表了博古画的三个发展阶段[4],之后将博古图和清供元素结合,形成了博古清供这一特殊题材。

  二、宋代清供艺术

  (一)宋代形成清供图稳定样式

  宋代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生活富足,人们在物质生活上得到了足够的满足,从而将更多的时间精力转移到精神需求的满足上。并且文人集团的发展,文人常常托物言志,以情寄思,将清供赋予特殊的含义,从而清供在上层阶级也收到极力追捧。

  “清供”一词最早出现于南宋人士林洪所著的《山家清供》,这本书记录了山林田野中的果蔬、山禽等食材的特性和烹饪方法,贴近民俗又不失风雅,传达出宋人士独特的生活情趣,可以看出这些不仅仅是日常生活物品,更是诗情画意的风雅之物。[5]宋代在清供的发展历程中是承上启下的,清供形象作为画面组成部分和独立的清供图同时存在,表现形式既继承了汉魏古拙,又具有宋人清雅之意。宋代有很多主题为莲花、梅花、菊花等单独只有花卉的作品,比如北宋《出水芙蓉图》,其中梅兰竹菊也是代表“四君子”,菖蒲、兰、菊和水仙并称“花草四雅”,深受文人喜爱。其中清供元素在画面中作为组成部分也很常见,比如赵佶《听琴图》中就有青铜三足圆鼎插岩桂、南宋马公顕《药山李翱问答题》中石几上的长颈瓶插梅花。插花作为清供艺术中的一类,在宋代由实物插花发展出了插花绘画,从而衍生出大量描绘花卉的清供画,不仅仅是《花篮图》,还有《胆瓶秋绘图》《牡丹图》《折枝花卉图》等等。宋代清供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表现,并且形成独立的清供形式是市场的双重选择的结果。

  (二)宋代插花艺术盛行

  宋代以前,很少有在作品中将容器中的花作为主要展现物体,这种插花题材也是在宋代开始流行起来。在当时文人有“四艺”之说,其中包括“烧香、挂画、点茶、插花”四门学问。

  无论是宫廷还是民间百姓对插花都情有独钟,在宫廷中就有插花、花宴、贡花、簪花的习俗,并且宫廷中插花规模庞大。宫廷插花包括日常插花和节日插花,日常为装饰,节日插花则非常盛大,并且对插花的花材、花器的选择上都非常的考究,在花材的选择上,名贵艳丽的品种偏多,花器多选取官窑和玻璃等贵重器物。花也受到文人士大夫的追捧,不似宫廷华丽之风,士大夫比较注重所表现出来的内在内容,比如文人喜欢的“四君子”题材。在花器上多使用仿古彝器或者瓷器,在花型上注重到道家中的自然之道,更加偏好自然之形。不仅仅是宫廷和士大夫赏花插花风尚流行,民间对于花卉的也很喜爱,并且出现了“扑蝶节”“壶蝶会”等赏花活动,在街头也有很多沿街叫卖花枝的商贩,花卉行业热闹非凡。民间插花更加随意自由,主要是因为美观以及装点门面等。

  花卉市场的繁荣影响了艺术市场的方向,插花艺术的流行使得花卉成为主题在艺术市场中流行起来。并且受到院体画黄荃的风格影响,为艺术市场上花鸟画的风格提供了一个范式,在这个大环境下,花鸟画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且走向成熟。清供图花鸟的特殊含义也使得清供图在不同的阶层之间都变得热销,并且清供图繁衍演变而来的“铺垫花”“装堂花”在宋代也非常流行,甚至之后明朝的大写意代表徐渭都有画过富丽堂皇的“装堂花”。

  (三)节令文化中的四时观

  清供中以节令作为题材而制作的画作很多,并且很多山水画根据四时作为一系列,比如刘松年的《四景山水图》、李唐的四季的景色融合成一幅画面的《四季山水图》等等。中国作为农耕社会,靠天吃饭,总结出了独特的二十四节气,讲究日出而作和日落而归,具有很强的四时观。在画作中也会根据不同的季节而在选题、细节中都会有所体现。在花鸟画中,主要是以花卉、瓜果等题材来表现不同的季节,起到装饰效果。而李嵩的《花篮图》虽然现存只有三幅,但是从当时所流行的节令文化来看,很有可能是描绘四季所作,并且每幅画中所描绘的五种花卉都是代表着当季名贵画材。在当时的市民阶层中有很多店面中会张贴名人的画来装点吸引顾客,市井的插花和挂画风气很有可能受到了宫廷的影响。

  三、李嵩《花篮图》分析及影响

  (一)李嵩宫廷画家的身份

  李嵩(1166—1243)继承了李从训的绘画技艺,并且在宫廷中历经三朝,当时人们尊称他为“三朝老画师”,他擅长的画种也不单单只有界画,同时也擅长人物、花鸟。他的作品数量很多,比如人物风俗画有《货郎图》、水墨山水的《西湖图》、花鸟里的《明皇斗鸡图》《花篮图》《牡丹图》等等。他的人物画用笔细致,神采奕奕;花鸟画精丽严谨不觉繁缛呆滞;山水画以意匠经营,情留象外,引人入胜;界画不用界尺,而宫苑楼阁规矩绳墨皆备,不同凡响。

  李嵩宫廷画家的身份和宋代宫廷绘画整体的趋势相似,都具有精致秀美风格和“富贵”的意蕴。同时李嵩不仅仅表现宫廷中的景象,也流传了很多风俗画表现民间生活,这很有可能与他从生活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二)《花篮图》分析
       1.宫廷风格

  李嵩现存世的《花篮图》有三副,分别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和上海龙美术馆,画面中分别表现春、夏、秋的五种不同的时令花卉。三幅画的构图基本相同,都是呈三角形构图,没有背景的刻画,并且花篮都是正处于正中间。但是其实宋代有很多节令清供图,但是现存的只有四个季节中的三个季节花卉,所以李嵩的这组画很有可能是四幅,某些原因秋的画作可能丢失了。

71ba8b6f296c48312c34f16fbebdb0c.png

  在色彩上继承了黄荃宫廷富贵的风格,整个的色彩都比较鲜明,将花卉的颜色、特质以及结构表现得很具体写实,并且用细线勾勒,变现出了它们的本身姿态,具有“格物”的特质。并且画面中专注与物体本身的固有色来进行设色,运用了分染、平涂、托色、立粉和罩染等方法来进行刻画。设色上薄中见后,色彩浓丽而又不失雅致,协调而又不灰暗,明朗鲜艳,又典雅和谐。

  2.礼制及美好寓意的展现

  在中国儒家思想观念深入人心,在美术史上的无处不体现,青铜器、画像砖、绘画、瓷器、工艺品中都间接或直接地展现了礼仪制度,并且在各个朝代都有严格的等级制度。李嵩的《篮花图》虽然只是一副描绘花卉的清供图,但是里面却有着严格的品第高低之分。

  虽然画面中有五种类型的花,但是花朵之间也有从属关系,在花朵中也有品第高低之分,从而分出花朵之间的主次关系。虽然《花篮图》中具体节令的观念比较少,但是整个画面和“岁朝图”这种节令观念比较强的清供图所表达的寓意是一样的,都是用花卉表达出其中美好祝福。比如《春花篮图》中画的有白碧桃、海棠、迎春花、林檎等春季花卉;《夏花篮图》中,有蜀葵、栀子花、石榴花等夏季的花卉,主花是鲜红的蜀葵;《冬花篮图》中,有瑞香花、茶花、水仙、蜡梅、绿萼梅冬季花卉,茶花位于主花的位置。[6]根据五代张翎的《花经》中的品第等级划分,并且每幅画中都遵循等级来区分主次关系,并且在色彩上花色比较靓丽的花作为主花,淡雅一些的作为衬花,这样更容易衬出主花,主题上更加鲜明。

  3.花器的选择

  宋代对花和花器的选择颇为讲究,花器的材质一般有瓷、铜、金、银、木、石等,并且宫廷中的御用品则更加讲究。并且宫廷所用的花器都比较贵重,基本满足注水的需求。在花器的选择上李嵩没有选择可以盛水的容器,而是采用花篮,即使对植物的根部进行处理,最多只能保存七日,花篮相较于室外小景观更适合放在室内欣赏。并且花篮具有便携性,方便外出采摘随时放入,直接带回室内,这也很有可能是宋代插花艺术中的一种风尚。则说明目的不是延长花期,而是主要用于观赏,单纯的考虑了它的审美价值。并且花篮材质多主要是竹或藤,从花器到花都源于自然,表达出一种极致的美感。

  4.《花篮图》之“理”

  宋代绘画非常注重对客观物像的细致描绘,黄荃的风格影响了宋代宫廷百年,并且宋代理学盛行,十分讲究“格物”,《礼记•大学》中“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7]认为想要获取知识,必须穷究事物的真理。不单单是获取知识,在绘画中也有体现,马远有水土十二卷,细致准确的描绘出不同地域的水在不同的情况下的状态,宋徽宗也有“孔雀登高,必先举左腿”的言论,李嵩的《花篮图》也是如此,对现实保持忠诚,有点类似于现代的超现实主义。从而整体的风格上是精细、一丝不苟的。

  《花篮图》中的花卉品种我们可以辨别出,其中花的各个部位结构、色彩都表现得很精确,花篮编织方向方法都可以辨别出,可谓是栩栩如生,高度写实。并且在《花篮图》中,就算花已经采摘下来,但是花朵和叶子之间的关系还是保持了自然状态下的形状。在画面中,可以体会到“理”的存在,花怎么被托住,枝叶怎么生长出来的,花篮的竹死是怎么一根根编造的都勾勒地清清楚楚,对其中的“理”有着很清晰的认知。

  四、结语

  清供文化源远流长,并且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独特的内涵和形式,随着社会文化不断地转变,在这个过程中附加含义。宋朝赏花和插花风气的盛行,推动了插花艺术的繁荣,李嵩的《花篮图》也为后世的清供艺术提供了典范,并且是对节令花卉中的“礼”和“理”的完美诠释。

  参考文献:

  [1]宣和画谱[M]//于安澜.画史丛书(二).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76.

  [2]吴明娣,戴婷婷.圣而凡华而雅——清供图源流[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9(01):138-142.

  [3]郑春兴.中国名画品鉴[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313.

  [4]郑艳.明代中晚期博古题材在绘画中的表现和成因:以苏州和南京为例.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07.

  [5]纪宛辰.花鸟画中的清供题材研究[D].青岛大学,2022.002478.

  [6]石绍芬.谈宋代节令插花画——以李嵩《花篮图》为例[J].美与时代(下),2022(02):51-52.

  [7]周积寅编.中国画论大辞典[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