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青年群体“看展热”现象与文化认同研究论文

青年群体“看展热”现象与文化认同研究论文

11

2024-05-10 14:04:31    来源:    作者:heting

摘要:近年来青年群体看展热情高涨,“展览热”现象随之发生,这种现象反映出了青年群体对于艺术的追求和对文化认同的追求,同时也包含了通过艺术来标榜自己的浮华心态。文章结合此现象,探讨了年轻人对艺术展有哪些别致的追求、这种现象反映出了年轻群体怎样的心态,其与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如何进行了研究。文章对文化认同与看展现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将看展热的原因归纳为人们病态的社交平台的印象管理、自我文化认同需求的强化、自身情绪与文化的交融与为了彰显自我审美品位等,对于剖析年轻人心态,合理引导其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摘要:近年来青年群体看展热情高涨,“展览热”现象随之发生,这种现象反映出了青年群体对于艺术的追求和对文化认同的追求,同时也包含了通过艺术来标榜自己的浮华心态。文章结合此现象,探讨了年轻人对艺术展有哪些别致的追求、这种现象反映出了年轻群体怎样的心态,其与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如何进行了研究。文章对文化认同与看展现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将看展热的原因归纳为人们病态的社交平台的印象管理、自我文化认同需求的强化、自身情绪与文化的交融与为了彰显自我审美品位等,对于剖析年轻人心态,合理引导其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看展现象,文化认同,审美品位

  一、绪论

  近年来,以美术展、动画展、主题展为代表的展出的数量在不断增加,甚至出现了部分展览一票难求的情况,如2022年1月的东京国立博物馆的《赵孟頫和他的时代:复古与传承》、2022年10月韩国首尔的《Jennie香水展》、上海UCCA的《马蒂斯的马蒂斯》都出现了难预约、排队长等供不应求的火爆印象。在所有看展者中,约有97.8%的群体为16岁-35岁的年轻人。“看展”可以使年轻人在接受艺术熏陶的同时,还能交上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看展正是由于其独特的特性,逐渐成了年轻人的新的展现个人生活方式、展现个人生活情趣、与朋友社交互动的新的社交方式。

  截止到2022年12月,中国的博物馆数量总数为5244家,虽然新冠疫情持续肆虐,但展出的火爆程度并没有因此而消退,2022年上半年中国各地的博物馆、美术馆的展出数量已经突破了2万场次,看展人数突破了11亿人次。从2012年到2022年,以博物馆参观、美术馆参观为主要形式的看展数量已经由2012年的0.94亿场次上升到了2022年的8.43亿场次,平均年增速为89.6%。

  随着展览受关注度的提升,青年群体对展出的追捧、打卡展览需求认同的行为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讨论。柳莹(2021)认为,以上述展出为核心的艺术展正在展现出网红化的发展趋势,在青年群体浮华的认同心理之下,艺术品逐渐变为了能够快速复制的消费品,而展出也开始沦为商业板块的一部分,成为资本盈利的工具[1]。

  展出热一方面反映出了年轻人对于新奇事物的喜爱、需要通过高雅的艺术节操来衬托出自身不俗的品位,通过看展的方式,赋予了年轻人与吃喝玩乐不同的体验感;另一方面对于资本方来说,展出的背后也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如年轻人的审美能力与购买力在不断地提升,其对于精神层次的追求也促使了购买行为的发生。

  综上所述,“展览热”反映出了青年群体对于艺术的追求和对文化认同的追求,同时也包含了通过艺术来标榜自己的浮华心态。部分年轻人看展动机并不是关注艺术作品的内涵,而是通过摆拍、打卡等方式,将自己的展示到社交媒体中。而年轻人对艺术展有哪些别致的追求、这种现象反映出了年轻群体怎样的心态,其与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如何,本文将围绕以上问题展开论述。

123.jpg

  二、“看展热潮”的原因剖析

  (一)社交平台的印象管理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总会通过生活中的琐碎来寻求生活认同和文化认同,最典型的例子为人们会在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平台中将自身最好的一面展示给他人。艺术根据舞台效应理论可知,人们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的内容即为展示自身形象的演出过程,而社交平台则起到了舞台的作用,个体发布的内容即为人们精心准备的剧目,浏览社交平台的群体则是观众,这一系列活动构成了用户在社交平台的印象管理。

  但除了前台的运营之外,人们的大部分生活都是出于舞台效应理论的“后台”中,在前台发布的内容是经过人们精挑细选之后发布的内容。因此,用户通过不断地打卡展览、推送自己看展的过程即为社交平台的印象管理的过程,通过此过程来立住“看展达人”的人设,从而凸显出自己的艺术修养。在社会关系方面,个体通过发布看展内容,在自己的核心圈子内强化自己的印象管理,在比较弱的网络关系中也能够收获点赞和评论,从而完成自我印象的管理。

  将看展行为发布到社交平台为人们记录生活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将线下的影像、自身的生活品位移动到线上媒体的再现行为,这也是将私人生活通过公共化的方式展现的渠道之一。结合情境理论可知,人们会根据不同的场景塑造出自身的不同的形象来进行印象管理,从而拉近与其他人的心理距离。青年群体将看展行为发布到社交媒体上,其本质在于将自身“理想自我”展现出来,从而在线上平台塑造一个完美的虚拟人格,为他人提供一个好的媒介形象。此外,这部分群体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社交信息时,还通过修图、剪辑视频、公布定位等方式还在线上营造出了强大的现实氛围感,进一步引起了小范围朋友圈以及弱相关网友的围观,进一步巩固了自身的形象。

  (二)文化认同的不断强化

  Rochat P(2011)站在社会学的视角下,提出了“镜中我”的概念,他认为人类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我认知水平,而自我认知水平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与他人的社交与个体的不断反思[2]。年轻群体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的信息会带有自我意识、包含了自我的喜好、自己为自身塑造的“人设”等。基于此点,个体会结合社交关系网络和自身的认知水平,对看展的内容进行编辑和处理,并结合其想要呈现的群体反复修改发布的内容,力求将自身形象展现给身边的朋友。

  在完成看展内容的发布之后,个体会结合朋友圈成员的评论信息进一步进行修改,从而寻求更多的文化认同。

  如用户在发布看展内容时,通常会展示看展内容、自身的身材颜值、个人品位等,在发布看展内容之后会得到朋友圈的反馈,如果未得到朋友圈的认同,则会从自身入手寻找问题在哪,对自身发布的看展内容进行修改和调整,来寻求更多的文化认同。这个过程则需要不断地缩短真实的自我和“镜中我”之间的距离,营造更为真实的形象、强化文化认同。

  (三)自身情绪与文化的交融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出现,为人类分享自身情绪提供了新的媒介,也使得用户的体验能够以短视频、图片、文字的形式展现出来,使得“用户看展”这件事儿能够以数据的形式保存下来,也使得用户看展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能够被铭记,可以通过翻看自己过往的照片能够重新唤起这部分记忆。

  在看展过程中,看展这个形式能够展现出部分看展人群的仪式感,如去探索一个网红展、小众展、艺术展,将生活中的看展经历储存到社交平台上,这一段看展经历能够展现出他们对生活的追求、对自身情绪的渴望、对他人文化认同的需要。

  上述看展人群的心理反映出的是“参与式文化”,这种参与式文化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性作用,如Delwiche A(2012)认为个人是通过参与式文化来展示出自己的文化品位,通过参与式的互动来产生情绪价值与文化认同[3]。例如在抖音、快手、微博等平台,具有鲜明的参与度较高、门槛较低的文化传播的特点,在以上平台发布信息能够传播更多的文化价值符号,也能够收获更多的情绪认同和文化认同。

图片1.png

  三、看展热潮中的省思

  (一)消费观念的转型升级

  青年群体看展现象的火热,也引发了文化产业行业、艺术管理行业的思考。Mirrlees T(2013)认为,看展逐渐成了青年群体的新的娱乐消遣方式,他认为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崛起,缩小了人们对文化、对艺术的认知差距[4]。部分奇特、艺术性强、精美的展览开始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中,这些展览为参与者提供了更多体验感和参与感,成了当下年轻人释放自身情绪与压力、获得更多文化认同感的方式和渠道。

  资本、商家也摸透了消费者的心理,也在积极地为青年群体推出符合其个人审美的展览产品。此外,青年群体对爆款展览、部分小众展览也呈现出高度的单向认同。这种单向的认同表现在看完展之后,在朋友圈、微博晒出照片后,朋友圈、微博的观看者为了避免自身落伍,同时也为了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从而加入了看展行为的复制和扩散当中。这就导致了“看展五分钟、拍照一小时”情况的出现。看展者发布的看展信息之后,沉醉于看展照片、视频带来的点赞与评论,并由此产生了认同感[5]。此时用户的看展行为所产生的情绪价值、文化认同感远远大于看展所带来的物质价值,这就使得对于展出内容的需求被极大的弱化。加之当前消费主义的盛行,人与展出、人与物质世界之间的关系被极大的弱化,但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在不断地加强,艺术展由于具有超高的艺术气息、自身带有话题性等特点,能够成为资本连结看展者、看展者连结分享者的价值符号。

  综上所述,任何商品(展览)经过设计和加工之后,含有一系列的价值符号,而经过商家的处理之后,也形成了新的价值符号,各个展览也期望通过一系列的价值符号来进行刺激年轻群体进行消费,带动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此外,在抖音、微博媒体上,也存在着大量的看展、打卡信息,这些内容反复冲击着用户的认知,从而带动更多的看展者进行展览消费。

  (二)消费观念的转变

  在后疫情时代,青年群体更加注重生活质量的提升,因此对于青年群体来说,看展是一种艺术品位,能够体现出自身对生活的态度,通过打卡展览一方面能够获得他人的称赞与文化认同,帮助自身融入合适的圈层中去;另一方面,也能够通过简单的消费塑造自己有品位、有情调的形象[6]。但艺术展中,主要的客户群体为年轻的人群,他们的经济状况较之于四五十岁的群体并不宽裕,只能通过相对便宜的展览来凸显自己的生活品位。

  在众多商家、部分博主的持续安利下,促使了看展行为的火热,而真正的看展用户也会将自身的体验反馈到社交平台,产生良性循环,将展览的热度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这种消费观念的转变,会进一步助涨盲目跟风看展的消费模式,而这种精神性、文化性的消费也挤压了其他消费的空间,这种独特的“看展买票、进门拍照”的消费模式成了寻找文化认同的工具,部分抱有功利化心态去看展的群体,也成了“广场式狂欢”的文化载体。

  (三)自身不自信所需要的身份认同感较强

  如前文所述,约有97.8%的群体为16岁-35岁的年轻人,这个年龄段多以大学生群体、参加工作不久的群体为主。学生群体的精力较强,日常生活中过剩的精力找不到很好的情绪发泄口,因此也更渴望得到身边群体、网络个体的认同感;刚参加工作的群体普遍具有大学及以上的学历,自身有独特的生活品位与生活方式,但是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刚工作的群体面临着巨大的实力压力与经济压力,其社会地位呈现出下滑的趋势,因此这部分群体可能面临文化认同、审美认同的困惑,也会有不自信所需要的身份认同感较强的现象。

  在后疫情时代,人们由于长时间的封闭管理,更容易受到感官的刺激,也在追求有品位、有艺术修养的视觉快感,在此文化语境上,大量的展览应运而生。通过一个个展览极大地满足了这部分群体的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引导了看展的非理性消费,加强了看展群体的自我认同。

  四、结语

  “展览热”随一方面反映出了青年群体对于艺术的追求和对文化认同的追求,另一方面也包含了通过艺术来标榜自己的浮华心态。本文结合此现象,探讨了年轻人对艺术展有哪些别致的追求、这种现象反映出了年轻群体怎样的心态,看展的心态与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如何进行了研究。本文将看展热的原因归纳为人们病态的社交平台的印象管理、自我文化认同需求的强化、自身情绪与文化的交融与为了彰显自我审美品位,对于剖析年轻人心态,合理引导其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青年群体对于看展的追求是基于特定的时尚品位基础上的产物,一方面媒体、商家、部分具有意见领袖的看展者影响了其他看展群体的品位追求与文化认同;另一方面青年看展行为也是其标新立异、彰显自我审美品位的方式。但若这部分人群无法将看展的浮华目的转化为真正的艺术爱好,则他们也无法真正地获得品味艺术的能力,也只能将看展行为变为一种具有提升自我价值的符号,长此以往会陷入迷幻的自我认知中,彻底丧失文化认同感,这也是青年群体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柳莹.青年网红打卡文化的符号消费及反思[J].江西社会科学,2021,41(09):238-245.

  [2]Rochat P,Zahavi D.The uncanny mirror:A re-framing of mirror self-experience[J].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2011,20(2):204-213.

  [3]Zaidel D W.Culture and art:Importance of art practice,not aesthetics,to early human culture[J].Progress in brain research,2018,237:25-40.

  [4]Delwiche A,Jacobs H J.Introduction:What is participatory culture?[M]//The participatory cultures handbook.Routledge,2012:3-9.

  [5]Mirrlees T.Global entertainment media:Between cultural imperialism and cultural globalization[M].Routledge,2013.

  [6]蒋肖斌.拍照还是看展?沉浸式展览让你沉浸了吗[N].中国青年报,2021-08-24(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