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蜜饯雕刻研究——以靖州雕花蜜饯与萍乡花果为例论文

蜜饯雕刻研究——以靖州雕花蜜饯与萍乡花果为例论文

4

2024-05-10 10:23:32    来源:    作者:heting

摘要:关于萍乡花果的历史起源和相关文献较少。在研究萍乡花果的制作流程时,发现萍乡花果与蜜饯的制作过程类似,进而对中国蜜饯的历史与现存的蜜饯种类进行梳理研究,发现萍乡花果的制作过程上与靖州雕花蜜饯类似,所以分析雕花蜜饯与萍乡花果的相似点与不同之处,通过对比研究,分析出影响萍乡花果独特造型形成的原因及影响因素,通过独特的地域风格和文化内涵探究形成两者差异的根本原因,为萍乡花果形成背景及原因寻找理论依据。

  摘要:关于萍乡花果的历史起源和相关文献较少。在研究萍乡花果的制作流程时,发现萍乡花果与蜜饯的制作过程类似,进而对中国蜜饯的历史与现存的蜜饯种类进行梳理研究,发现萍乡花果的制作过程上与靖州雕花蜜饯类似,所以分析雕花蜜饯与萍乡花果的相似点与不同之处,通过对比研究,分析出影响萍乡花果独特造型形成的原因及影响因素,通过独特的地域风格和文化内涵探究形成两者差异的根本原因,为萍乡花果形成背景及原因寻找理论依据。

  关键词:蜜饯雕刻,雕花蜜饯,萍乡花果

  一、蜜饯雕刻艺术概述

  中国最早记载蜜饯的文字记载是战国时期《札记•内则》中的“子事父母、妇事姑舅,枣、栗,怡蜜以甘之。”[1]这也是最初我国人民用蜜来调和味道,使食物甘甜的起源,酸甜苦辣咸,蜜饯集五味为一身,更多的还是以酸甜口味的蜜饯居多,蜜饯在当时更多的是被当作调味品。汉代就有人用甘蔗熬制糖膏,而且到了唐代以糖代蜜更加普遍,比起之前单纯以家庭生产制作的蜜,糖膏的使用让蜜饯生产更加进步,而且唐代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果品的种类和数量的繁多,有必要对食品进行加工储存,这也为蜜饯的大规模加工提供了广泛的基础。宋高宗赵构的御宴上已出现了雕花青梅,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地记载了青梅制成的蜜饯,至今“雕梅”已成为苏州蜜饯和云南大理蜜饯的传统制品。

  朱伯镭认为蜜饯=果品+蜜+加工方法,只要具备这三个条件,蜜饯就可能产生,而根据笔者对所有关于萍乡花果的文献资料进行梳理,从它的制作过程和所使用的工艺方法来分析,萍乡花果是属于蜜饯雕刻的一种,都是用新鲜果品和增加甜味的媒介,再加工得成,但是与传统的蜜饯雕刻不同,它除了原材料水果,还加入了当地的一些蔬菜,工艺流程更加得复杂。

111.jpeg

  二、靖州雕花蜜饯与萍乡花果艺术风格及制作方法比较

  雕刻蜜饯最具特色的就是在蜜饯上进行人为的艺术雕刻,靖州雕花蜜饯雕刻纹样多为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等,也有吉祥字画、人物等,因为苗侗族对于鸟图腾十分崇拜,所以鸟纹样在雕花蜜饯中最为常见,除此之外还有金鱼戏水,活虾活蟹等纹样。飞禽走兽的图形种类中以龙凤居多,比如“二龙戏珠”“龙凤呈祥”等经典传统祥瑞纹样。

  在图案的刻画上,用许多抽象的概念形态来勾勒出图案,用面的形式来表现主体物图案,用点和线表现主体肌理,使用的工具主要为柳叶刀,具有刀片尖锐,细薄的特点,不同大小的柳叶刀在苗族人民的手里灵活地进行雕刻。雕花蜜饯运用了传统木雕中平雕、浮雕、透雕和圆雕的方法。平雕是用刀尖刻入瓜皮,在瓜皮表面形成图案,以瓜皮的绿色和瓜皮底下的白色对比显现出雕刻图案,在观赏时只能在其图案面进行,所以只展现于蜜饯茶的茶面上。浮雕突出主体轮廓时用阳文雕刻,图案的细节部分,就要使用阴文浮雕手法,浮雕比平雕的立体感更强。透雕是在水果表皮上用刀锋进行镂空,将食材与图案之间的块面进行部分镂空,使图案的轮廓感直接呈现出来,可以从正背面观赏作品。圆雕特色最为明显,将完整柚子的五分之一处进行切割,切割下来形成罐盖,罐盖和罐身表面雕刻出合适的花型和主体,雕刻出的成品可以从全方位观赏。

  靖州雕花蜜饯的制作过程繁复,要先选择合适的原材料,通过最后想要呈现出的雕刻质感和图案进行选取合适大小和瓜皮厚度的青柚,然后是构思图案和雕刻,一般的技术成熟的雕刻者直接上手雕刻图案,为了保持瓜皮肉质紧致,在雕刻完成后需要浸泡石灰水进行清洗,反复操作,直到瓜皮洗净即可。接着是将瓜皮煮沸,为了使瓜皮保持原有的颜色,在沸水中加入干净的黄铜,煮好捞出,瓜皮晶莹剔透感十足。然后再将瓜皮腌酿,按比例将瓜皮和白砂糖反复进行搅拌糖渍,使瓜皮充分吸收糖分后静置半小时,最后烘晒,使瓜皮表面香脆可口,方便保存。[2]

  萍乡花果色泽鲜艳、形状美观,花纹精致、当地人们用于送礼待客、宴会、茶点。花果名称取其开花结果之意,一般用作结婚贺礼,有恭贺新人甜甜蜜蜜的寓意。大多数花果的图案纹样来自民间传统剪纸,后来还融入了漫画书等技法元素。当时人们大多持以“祈福禳灾”的求取吉祥的心理,用图案和造型来攘除各种民间禁忌,因为花果一般被用于结婚贺品,所以大多数的图案还是使用吉庆团圆,多子多福的意象。如恭贺婚姻幸福快乐的,则雕刻成“鸳鸯相伴”“灯笼”“兰花花篮”之类表示祝福吉祥之意,这些吉祥图案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含义,“双凤朝阳”“鸳鸯相伴”寓意夫妻和谐幸福,“飞蝶恋花”“金鸡报晓”代表着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莲生贵子”寓意美好生活,姻缘美满,多子多福。人们所赋予这些符号美好的意义,都离不开它赖以生存的这片文化土壤。花果的传统工艺是很难完全用现代科技去取代的,它既是萍乡民间美术遗产,也是民间大众的智慧之所在。

  在制作手法上,萍乡花果原材料上选择新鲜成熟的,形态完美的蔬菜瓜果,如辣椒、冬瓜、刀豆、梨、西瓜等。据花果技艺者杨会萍所言,“原材料的肉质要厚,皮质要硬,这样更利于接下来的雕刻。”然后根据成品的需要将原材料分为传统产品、大宗产品以及边角料。传统产品仍然采用手工雕花、织花、切叠工艺,大宗产品采用机械压花提高效率,对边角料采用模压造型和拌入白糖搅拌,接着用石灰水浸泡后,在热水中烫煮,再将烫煮和捻花后的产品浸泡在白糖溶液中,浸泡一定时间后捞出滤干进行烘焙。[3]

  市场上售卖的花果大多以雕花和切花、机压花为主。机压花,就是用机器压制,将搅拌好的边角料用机器压出花型。雕花,是萍乡花果造型手法中最常用的技法,用刀立起直戳入准备好的片状果实中,需要将刀尖完全刺穿,根据图案的布局需要镂空图案多余的部分,成品在光照下穿而透亮。切花则是将一定大小的果实切成一片片厚薄均匀的花瓣状,每一刀切下去都不将果实完全切断,接着用手轻捏果实,另一只手用手指指腹轻捻切片转开,形成花瓣状,花瓣讲究对称,花型以单双桃、扁形等为主。雕花和切花因为更加方便人们拿来食用,所以萍乡花果礼盒中以雕花和切花的造型为主。织花的花样较多,以花篮、虾、鱼、凤凰造型为主,将准备好的合适材质的原材料切成条状,然后用类似竹编织的形式来造型,形成丰富的肌理感,根据造型形象调整编织的布局与大小,使成品更加栩栩如生。雕切花融合了雕花和切花两种工艺,雕切花造型形态与切花十分相似,整体呈花瓣状,只是在每片切花之上用刻刀雕刻了小片状的图案,使它层次丰富。而重台花则是用雕、织、切三种工艺来表现花朵的形象,是萍乡花果造型中最为繁复的,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观赏。织花、重台花由于以立体的造型居多,更多的是被人用作观赏之物。

  三、雕花蜜饯与萍乡花果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1.艺术形式

  从成品颜色来看,靖州雕花蜜饯的颜色多以原材料本来的自然色为主,而且为了保持原色,还有“返青”这道工序。用雕花蜜饯用糖渍之后,蜜饯还是洁白颜色。萍乡花果和雕花蜜饯一样,同样是以材料的原色为主,上糖烘焙后,仍呈显本色。

  将两者图案纹样相比较,萍乡花果有许多小的镂空形状,放大来看,其中的小菱形纹在花果的图案组成中,大小不一的菱形顺着外部轮廓的走向形成较强的疏密对比,根据动物毛发的走向和植物生长的走向填充图案。每个花果图案的造型没有严格的统一标准,同一种物体在不同的组合中细节也有不一样的变化,同样是鸟的造型,萍乡花果的成品大多数都是鸟与不同的植物相结合,鸟的形态与大小也略有不一。每只鸟的镂空处都以菱形填充,在与其他植物结合时,连接处以植物的形态轮廓为主,图案凸显鸟依附在植物上这一特征。而雕花蜜饯的鸟状图案以鸟翼的伸展姿势居多,但都是以写实性为主,而且以单独的鸟作为主体。通过比较两者的图案纹样,可以看出,萍乡花果的填充细节以菱形形状为主,而且根据图案骨骼走向填充,而雕花蜜饯也是如此,用细长的菱形来刻画主体细节。只是由于两者的雕刻手法的不同,雕花蜜饯的成品不完全镂空,所以雕刻以长线型为主,萍乡花果的图案更多的是为了方便雕刻成镂空,而使用短小的线型。雕花蜜饯中的物体均用点、线、面的形式语言来勾勒。雕花蜜饯植物类图案,两朵花均匀分布在中间,作品其余部分则是对整体造型的概括。动物类的雕花蜜饯也是如此,由各种形状不一的小块形状填充而成,这些形状被看作密集而又有序的点,是构成画面图形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花叶的图案以弯曲的线条居多,曲线随着枝叶的生长缠绕,均匀精巧,多了一丝律动,又由于线有引导视线的指向性作用,形状向外扩张展现出植物本身生长的张力。[4]

  艺术灵感来源于生活,萍乡花果和雕花蜜饯的原材料都来自当地丰富的物产,萍乡花果所使用的原材料在寻常百姓家就可以获得。萍乡花果的造型图案多为民间的吉祥图案,萍乡花果的出现既是生产劳动的结果,也是人们顺应自然的结果。制作雕花蜜饯所使用的原材料是以苗族当地居住环境中最丰富的水果、植物为主,在苗族的山地采集文化影响下,大自然为制作与生产提供天然的条件,在自然的条件下,雕花蜜饯的艺术形式与这种文化相关联。

  2.历史起源

  靖州雕花蜜饯最早起源于苗侗族的万花茶,当时苗侗族人依山傍水,卓越的生态环境给他们带来了丰富的自然产物,盛产的瓜和柚子被当地妇女用精湛的雕刻技术,用一系列的加工制作,最后制成万花茶,出现在日常生活中和集市上。在苗侗族人的平时生活还有重大节日中,茶是不可缺少的,茶文化是他们文化习俗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万花茶在当地婚嫁风俗中,扮演着成就婚姻媒介的角色,这种丰富的茶文化影响着苗侗族互相交融。[5]

  萍乡花果具体起源于何时,很多历史文献众说不一,有一百多年或是近千年之说,最早记载于萍乡市志中,县人欧阳子载于1914年创办日新德花果店。花果原料以蔬菜和瓜果为主,据《萍乡市志》记载,在1949年,萍乡地区的蔬菜瓜果类种植面积已达到八万多亩地,几乎与当地的粮食总产量持平。新中国成立后,全市的蔬菜品种多达85种,还从外地引进新品种,市境内蔬菜种类繁多,资源丰富。由此推断出因为成熟后的蔬果产量供过于求,并且当时交通运输并不方便,无法及时售出,所以为了避免蔬果浪费,通过烘干或自然晾干等一系列工序,使蔬果易保存再出售。因此笔者推测,萍乡花果也是由此环境而诞生。在萍乡花果的制作过程中,原料经过石灰水浸泡,烫煮等处理,将瓜果的水分去除,保留了蔬果的纤维与营养,让蔬果的保质期延长,在此基础上,通过人工技艺再进行雕刻堆叠等工序,经过民间大众审美的影响下,逐渐演变成一种非遗手工艺品。[6]

  萍乡地理环境位于湖南与江西的交界处,所以在历史上两省所在地的文化交流对萍乡有一定的影响。在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出现过湖南和江西两次重大移民事件,有“江西填湖广”之说,因为江西境内人口密度大,超过了耕地的承受力,当时地方政策鼓励江西人民向外省迁移,而且湖南地区因为战争的接连不断带来了灾祸,当地人口减少,造成了地广人稀的局面,所以与江西紧挨着的湖南和湖北成了人们迁徙地的最佳选择,移民也把技术与工具一并带入至湖广地区,其中江西人往湘西地区的迁移人口最多,江西与湖南交界处往往也是江西移民重要的栖息地,而萍乡刚好处在湘赣交界处。

  为适应特殊的环境,外来移民必然要吸收当地民族生活中有益的因子,从而在自身发展中产生出某些具有地方特点的新习俗。江西的移民不仅是带来外面的地域文化,也将湖南的特色文化传入江西的其他地区。[1]根据江西当时的人口迁移记载,其中苗族人口占据了移民数量的一大部分,这一大规模的民族迁移行为也为不同的地域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两个相邻的地区,如果一个区的文化经济较发达,而人口几近饱和,另一区则相反,那么就有可能移民。[8]从边界的地方进入中心。江西的民俗习惯和文化,因为民族迁徙的原因,被湖南地区的人民接纳与吸收,经过年代的更替,两省之间的文化交流也因此越多。文化的交流,也可能是萍乡花果之所以诞生的原因,也解释了萍乡花果与雕花蜜饯在某些方面为何如此相似。[9]

222.jpg

  四、总结

  虽然萍乡花果的历史起源没有确定的历史记载,但是它深受当地文化的影响,而且从移民事件中可以看出,萍乡花果绝不仅仅是依靠萍乡本地文化所孕育出的技艺,而是通过历史的发展,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形成的产物。而且靖州雕花蜜饯无论从工艺制作方法还是雕刻手法,都与萍乡花果有着极大的相似性,所以其中的联系还有待进一步地研究。

  

参考文献:

  [1]朱伯镭.漫谈中国古代蜜饯——中国古代蜜饯历史发展的脉络[J].食品科学,1986(05):33-36.

  [2]周少卓.湘西靖州苗族侗族蜜饯雕花艺术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6.

  [3]刘云.江西特产──萍乡花果的生产[J].食品科学,1995(12):63-64.

  [4]吴卫.平面构成(图说本)[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33

  [5]刘雪,赵丹青,贺柏元.浅谈万花茶雕花艺术研究与应用[J].明日风尚,2016(24):374.

  [6]杨春晓.地方文化产业发展背景下的传统手工技艺的可持续发展——以江西萍乡花果艺术为例[J].现代装饰(理论),2013(06):205-206.

  [7]李华.浅析明朝江西人口外移的原因和影响[J].黑龙江史志,2017(05):40-43.

  [8]周振鹤,游汝杰.人口变迁和语言演化的关系[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86(04):164-172.

  [9]古永继.明代外来移民对云南文化发展的影响和推动[J].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10(02):188-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