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基于传统工艺的民族设计风格形成与发展研究论文

基于传统工艺的民族设计风格形成与发展研究论文

1

2024-05-08 14:02:17    来源:    作者:heting

摘要: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人们的物质生活基础已经得到充分夯实,与此同时,人们对精神文明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22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提出要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现代化设计的发展也应紧跟时代前进的脚步,在机械化、批量化的物质生产基础上注入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涵。设计蕴含物质文化的成分,而物质又是精神文化的载体,设计作为物质和精神的结合,有助于推动文化强国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中国传统

  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人们的物质生活基础已经得到充分夯实,与此同时,人们对精神文明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22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提出要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现代化设计的发展也应紧跟时代前进的脚步,在机械化、批量化的物质生产基础上注入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涵。设计蕴含物质文化的成分,而物质又是精神文化的载体,设计作为物质和精神的结合,有助于推动文化强国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同现代设计都讲求经济、实用、美观。此外,工艺美术更是历史文明的物质传承,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造物文脉。
        一、传统工艺美术的应用现状

  传统工艺美术在当今的消费市场上广受大众追捧,在消费反作用于生产的经济原则下,各大厂商都开始以传统工艺美术或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为卖点进行设计生产。在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当下,现代设计对工艺美术的创新性运用现状如下:

  (一)对历史文脉的守正创新

  当前市场上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设计层出不穷,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文化企业营业收入超过12万亿元,其中内容创作生产行业增速为3.4%,在如此规模的产业中不乏对民族文化的成功运用,在把握传统特征的同时顺应了大众对于文化的强烈需要,显示出了消费者的民族文化自信心与自豪感。正如在产品设计领域中,由故宫文创带动的一系列博物馆文创产品,提升了博物馆在大众生活中的文化传播地位。故宫文创摆件、盲盒、贴纸、书签等,既符合当下年轻人审美和生活习惯,又激发了公众对原有文化遗物的浓厚兴趣。

111.jpeg

  (二)对民族形式的单纯借鉴

  然而,在如此丰富的文化创新中,仍存在着许多对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的运用偏差,这些偏差暴露出中国现代设计还处于上升阶段,尚未形成自己的发展线索。

  在对民族传统形式的创新与运用中存在三种不同角度的直接借鉴。其一,截取传统文化中某一传统纹样片段,而不去深入发掘纹样整体的和谐美感,也不考虑纹样背后蕴藏的文化价值是否与当下的设计相契合;其二,将整体纹样或色彩直接装饰在现代生活所需的产品表面,不考虑产品的功能造型与装饰纹样之间相互影响的作用,以及现代生活与传统纹样之间的匹配度;其三,将传统器物的造型进行直接的模拟,而不考虑传统造型与现代生产工艺、现代生活方式之间的关联。如当下流行的雕花口红,设计者将富于吉祥寓意的传统纹样采用机器雕刻的方式直接复刻到口红膏体外表,既缺少对传统纹样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设计,也忽略了口红这一产品造型的现代化因素。诸如此类的设计产品大量存在于消费市场,导致消费者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仅停留在浅表层面上,长此以往将不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耕厚植。

  (三)对民族风格的偏颇认知

  现今的传统工艺美术设计中,除对民族表现形式进行直接借鉴之外,还存在着对民族风格认知偏颇的现象。在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存在着“芙蓉出水”与“错彩镂金”两种审美体系,通过宋代瓷器与清代瓷器的对比可以明显看出这一区别。宋代瓷器多以造型取胜,器皿的比例和尺寸恰到好处,在装饰上主要表现为青、白二色,追求一种“雨过天

  青云破处”的自然清新。即使是钧窑那“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窑变釉,也有一种深沉内敛的色泽,所展现出的是一种“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美。而清代作为中国古代陶瓷发展的集大成时期,所有的工艺技法都已发展完备,无论在造型上还是装饰上都表现出一种游刃有余的自信与自由,尤以“清乾隆各种釉色大瓶”最为典型。这种以清代陶瓷为代表的审美体系是一种“错彩镂金,雕缋满眼”的华丽之美。

  二、中国工艺美术中的优良设计传统

  中国拥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创造出许多灿烂的物质文明,有晓喻世界的瓷器、茶叶、四大发明,也有深入生活的民间编织、印染、年画等。在这众多的物质文明成果中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体现着民族精神的典型特征,物质与精神的相互交融,形成了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优秀设计传统。

  (一)适应生活需要的造物体系

  传统工艺美术的造物设计大都从生活需要出发,又随着生活方式的发展变化而变化,这也体现了现代设计理念所要求的设计的本质和目的,即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我们悠久的造物文明中,生活方式曾发生过多次变迁,为顺应这一变化,传统器物的设计也随之进行了相应的创新。清代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提及“秦人取蜀之后,始有茗饮之事”,中国的饮茶文化历史从秦代开始,到唐宋时期发展至鼎盛,各种茶肆茶馆随处可见,饮茶成为日常生活方式的一种。这种生活习惯的变迁,反映在工艺美术的造物设计上便是茶盏的设计出现了许多新的形式变化。盏托的出现成为茶具造型演化的一大特色,这是一种防止盏热烫手的创新性设计,通过增加结构部件来适应生活的实际需要。用盏托放置茶碗,既能够避免手部直接接触滚烫的碗壁,又能显示出奉茶时对用茶人的尊敬。正是这种适应生活需要的改良与创新,才使得中国的陶瓷工艺永葆活力,达到如此之高的成就。

  (二)“美善合一”的设计原则

  美与善的统一,也就是实用与审美的统一,这一原则是中国工艺美术在发展历程中总结出的一条宝贵经验,它使器物的设计不仅能满足人的使用需要,同时也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论语·雍也》中记载:“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其概念引申到设计当中可以理解为要求造型与装饰的统一,追求器物的设计要具备使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双重属性。

  “美善合一”的设计原则贯穿了中国工艺美术发展的始终,即使是在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时期也得到了最突出的体现。原始彩陶的造型与装饰总是十分协调的,其彩绘图案的布局是适应形体的转折变化而变化的,到中国工艺美术发展的集大成时期——明清,更是如此。举世闻名的明式家具,制作精良,简洁大方,田自秉先生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中将其概括为“简、厚、精、雅”四个字。明式家具在装饰上极为严谨,往往仅有简单的金属部件,既起到加固的作用,又能与木材的纹理形成对比,带来不同材质的美感,堪称美善结合的典范。

  (三)与自然相联的设计观念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设计中既体现着“人定胜天”的积极创造精神,又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和谐共生理念,这种与天地万物相始终的观念是中国传统器物设计中所独有的。这种设计观念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密不可分,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是人类文化形态中两个紧密相连的分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作为物质文化生产的直接手段,必然要受到中国哲学、美学、文学等社会思潮的影响,在占据主流的儒家美学和道家美学的相互影响下,形成了一系列的自然设计观。

  《考工记》作为中国最早的手工业著作,提出“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认为好的设计是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的,至今仍可以作为设计的基本准则。在这种万物相合观念的影响下,中国古代工艺美术表现出了深厚的宇宙观和自然观,无论对器物的制作还是欣赏大都是从自然的角度出发。正如明代计成在其著作《园冶》中论述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价值时曾提到,“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认为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中的窗是为了使人接触到外面的自然界,为了满足人与自然之间的交互共融。

  三、传统与现代的源流借鉴

  历史的发展总是相续相禅的,造物活动作为历史的一部分也只有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才能推陈出新。现代设计要蓬勃发展,要枝繁叶茂必然要扎根于传统工艺美术的优秀内涵,而传统工艺美术也只有依托于现代设计才能顺应今天的生活模式,获得持久存续的生命力,二者之间是“源”与“流”的血脉联系。

  (一)双轨并行——现代设计与工艺美术共同发展

  现代设计与工艺美术之间的相互借鉴是建立在二者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就像是天平的两端,任何一方的缺失都会影响整个造物体系的平衡。传统工艺美术的完好保存为现代设计提供了基因母本,而现代设计则是在此母本上不断衍生的具有无限可能的新序列。因此,实现现代设计与工艺美术的双轨并行、共同发展是保证设计这辆火车平稳前进的基本条件。

  在世界现代设计发展历程中,北欧的设计能够独树一帜,日本的设计能够后来居上,其中不可或缺的是他们对自己民族工艺的完整保留。北欧地区拥有悠久的手工艺传统,凯尔特民族的造船工艺在历史文化发展中得到了非常完好的保留,为该地区的设计提供了发展线索。日本的设计曾全面学习西方,而后在柳宗悦民艺运动的倡导下,民族器物和民族工艺得到活化复兴,为今天的日本设计注入生命之源。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作为交替前进的双腿,任何一方受伤都将会影响整个文化脉络的延续。

  (二)美学指导——现代设计继承工艺美术造物思想

  实践活动是思想意识产生的源泉,意识形态又指导着实践的具体方式方法,现代设计的发展离不开设计美学和设计理论的指导。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蕴含的审美经验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思想内化的结果,正如两种审美体系在传统造物中互为补充。中国式的现代化设计除要遵循系统科学的设计程序和设计方法外,还需要熔铸民族美学观念,将传统工艺美学的思想作为指导,在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实用便利的同时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也就要求设计师不断磨砺自己的艺术感知能力,尤其是对民族审美特征的把握,其作品也应散发出东方美学的智慧,达到润物无声、直抵人心的效果。

  (三)工艺借鉴——现代设计发扬工艺美术生产手段

  设计作为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相结合的一种造物活动,必须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对相应的物质材料进行加工才能成为现实,其对技术因素的依赖程度使得设计必须建立在已有的技术基础上,技术的突破往往是设计创新的一大重要因素。中国工艺美术在历史长河中汇聚了多种多样的工艺门类与技术手段,它们作为生产的直接推手为我们的生活创造了如此丰富的物质资源,也推动着社会不断前进。

  时代发展到今天,现代工业革命带来了技术的突破性变革,机械化的大批量生产方式代替了传统的手工制作,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也使得工业生产更加向着无人化、智能化的方向迈进。而对于历史堆积起来的民族文化而言,手工技艺中蕴含了生产生活的直接经验和智慧手段,是人们所不能脱离的根基所在。针对如何在越来越不需要人工参与的设计生产中展现民族特性这一问题,传统工艺美术中生产技术与造物手段的继承与发扬为此贡献了解决方案与思考模式。一系列民间手工艺的发掘与保护,各种民艺活动的兴起与倡导,都为现代设计借鉴传统工艺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对民间手工技艺的横向保护和纵向研究也为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注入了发展活力,为我国的乡村振兴事业提供了设计助力。四、新时代背景下的民族设计

  (一)贯穿民族文化为始终

  从全球范围来看,各地区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生活习惯,反映在文化上便形成了文化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是文化发展的深层底蕴,是文化繁荣的必要条件,也是区分不同民族的首要特征。

  回顾整个现代设计史的发展历程,一个国家的设计要想在世界舞台上脱颖而出,就必须形成自身的设计语言和设计符号,提高产品的辨识度与形象的鲜明性,其中的关键之处正是民族文化。

  设计发展要吸收传统文化的观念内涵,要返乡寻根,展现民族特性的内在之美。民族特性的内在之美除了传统工艺美术中直接的生产造物经验之外,还包括各种美学思想和设计观念。在美学领域,我国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思想大解放,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也是在这一时期,形成了代表中国古代两种传统美学的思想体系,即儒家美学与道家美学,一种强调“入世”,一种追求“出世”。这两种互相补充的美学观又影响了一系列设计观念的形成,如“虚实结合”“文质彬彬”“重己役物”“技以载道”等,这些独特的美学观与设计观中所体现的精神内涵作为当今时代背景下中国设计发展的文脉根基,为民族设计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二)实现设计“真善美”合一

  设计上的“真善美”相统一是指产品的设计从实用目的出发,在技术规定性的基础上实现了产品形式自由的发挥。所谓“真”,要求产品的设计要合乎自然规律,充分发挥技术优势;所谓“善”是指产品实用功能的发挥,这是一种对人有用的使用价值;而“美”则是指产品能够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和审美享受。好的设计必然要实现“真善美”的统一,由此才能做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除此之外,好的设计还要求将形式、结构、材料、功能、工艺等要素综合起来,进行整体的设计考量,在满足人的物质需求的同时也要注重满足人的精神需求。随着人的需求越来越丰富和多层次,设计也要从多个角度去协调。

222.jpeg

  (三)坚持设计双向思考模式

  过去的设计是从生产到流通再到消费,而设计的双向思考模式则要求设计从消费的结果出发,重新思考设计的合理性,这是一种“顺向”与“逆向”双向结合的思考过程,是一种着眼于未来发展的绿色设计模式,只有在这一层面上才能实现设计的可持续发展。中国自古以来便有绿色发展的概念,从“天人合一”“体征生生,以宇宙生命为依归”到今天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碳达峰”“碳中和”等,都是对生态文明的强调和对生存空间的依恋。

  在生态观念越来越重要的今天,设计所要探讨的已经不仅仅是产品对人的作用,而是“设计”这一活动的全过程,以及活动过程中的所有存在空间。正是基于这一设计理念,在生产空间中出现了以节约资源为目的的共享设计,如各种共享汽车和共享自行车层出不穷,既方便了用户偶尔一次的使用需要,又从生产源头上避免了资源浪费。在使用空间中有以便于维修为卖点的可拆卸式设计,例如,瑞士家居品牌宜家的成功不仅在于它独特的设计风格,更在于其拆卸式的安装方式带给用户手工体验的同时也方便了后期的零件更换,而这种用户自行组装的产品在包装和储藏上也能做到最大限度地节省资源。除此之外,还有便于回收利用的可再生式设计等,这些新兴的设计理念在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中探索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永久共存,体现了今天的设计对自然的关注和对生态文明的思考。

  设计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它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并行的。通过探讨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造物传统,我们可以看出设计是根植于生活的,它在兼顾生活实用与审美享受的同时又要与生存空间产生共鸣,这是悠久的历史文脉给我们的深刻启示。中国的设计发展既要做到服务于本地区和本民族的生活方式,又要形成自身独特的民族象征符号,满足人们情感上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也只有这样,中国的设计才能在众多设计流派中脱颖而出,真正形成自己的设计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