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基于“OBE+TRA”的高职院校思政课提质探析论文

基于“OBE+TRA”的高职院校思政课提质探析论文

1

2024-05-08 13:41:00    来源:    作者:heting

摘要:进入21世纪,OBE教育理念逐渐应用于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并在教育改革与创新实践中广泛普及。基于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程的主体地位及思政课程提质的重要性,遵循OBE理念中的“反向设计”原则,关注高职院校学生这一主体的思政课程学习理性行为。分析高职院校学生思政课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构建基于“OBE+TRA”理论下的高职思政课提质机制模型。通过学生主体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及教师、学校、政府形成内外联动以促进高职院校思政课质量的提升。

  摘要:进入21世纪,OBE教育理念逐渐应用于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并在教育改革与创新实践中广泛普及。基于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程的主体地位及思政课程提质的重要性,遵循OBE理念中的“反向设计”原则,关注高职院校学生这一主体的思政课程学习理性行为。分析高职院校学生思政课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构建基于“OBE+TRA”理论下的高职思政课提质机制模型。通过学生主体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及教师、学校、政府形成内外联动以促进高职院校思政课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OBE,TRA,高职,思政课

  2022年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于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中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因此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大学生群体作为社会发展青年中的中坚力量,高校思政课程的不仅对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对构建与确立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起着间接影响,同时关乎祖国和民族。当前我国很多职业院校存在思政课程因理论性强、内容分散、教学方式单一等原因,导致的学习成果差强人意的现象。本文基于OBE教育理念,以高职院校学生为主体,把握思政课程学习理性行为这一切入点,探索高职院校思政课提质机制。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程,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理想和道德观念,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公民。

  一、OBE理念和TRA理论

  (一)OBE理念

  OBE(Outcomebasededucation,OBE)教育理念,简称成果导向教育。此理念于1981被威廉姆•斯帕蒂(WilliamG.Spady)提出,其定义为:在一个教育培养体系中,根据学生在完成所有学习过程后获得的最终结果。[2]他又把学习成果定义为“情境中有意义学习的高质量的顶峰成果。”OBE理念于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兴起,随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并在美国等一些国家进行了多年的理论应用与实践探索。21世纪,OBE理念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逐渐普及。

  当代西方著名的伦理学家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Alasdair MacIntyre)提出学习是一种自我潜能的实现,从而得出学习的根本因素及本质条件藏于学生自身之内。[3]高职院校学生作为我国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主力军,把握其主体地位,探究其在思政课程学习中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是目前思政课提质研究的热点之一。以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程的认可度及养成高素质,矫正高职学生自我认知偏差,打破缓解社会对高职教育偏见的桎梏意义深刻。

  (二)TRA理论

  理性行为理论(TheoryofReasonedAction,TRA)最初由菲时拜因(Fiahbein,M)和阿耶兹(Ajzen,I)提出,此理论逐步应用于预测多样化社会行为的权威理论。理性行为理论将个人的行为意向定义为一组函数,是对自身行为态度及主观规范的预测。该行为理论认为主体的行为态度与主观准则将决定个体行为意向,并将进一步推动最终行为的产生,如下图1。[4]

11.jpg

  目前思政课程存在的学生“学习产出”困境与“学习主体”困境休戚相关。同时思政教师有效供给不足等外部因素加剧学生学习成果薄弱且难以测量的现象。深入探析高职院校学生思政课程学习的理性行为,从内部构建提质机制,并结合外部的影响机制可形成内外联动。

  二、“OBE+TRA”在思政课程运用的维度解析

  (一)OBE理念下的高职思政课反向设计

  为落实育人效果,以成果为导向的教学设计需遵循反向设计原则。总结内部及外部需求后明白培养目标,学生毕业要求是培养目标的体现,课程体系需符合毕业要求。高职教育应满足社会高质量人才有效供给的需求,培养目标为:“德技并修”的特定人才,因此思政课程的提质落脚点往往服务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及“高技能人才的输出”。

  根据反向设计原则的“需求侧”,当前的专业课也润物细无声地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中,凸显课程思政内涵。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其本身对思政课程的学习态度以及价值观念会影响其对于思政课及专业课中思政元素的感知,并基于此指导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TRA理论下的高职学生思政课程学习理性行为

  理性行为理论提出:个人和他所处的社会普遍观念是一个人的态度和价值观念(主观规范)的重要决定因素,而个人态度和价值观念又决定了一个人是否会产生采取某种特定行为的动机,动机最终决定了某种行为是否被主体采纳。[5]

  基于教育学视角并结合高职研究对象,我们将高职院校学生思政课学习过程中的理性行为界定为:基于学生对思政课程学习的前瞻性态度,在课程实践过程中拟合产出的态度转变及行为意向。其具体展开为个体最初积极主动参与思政课发现学习的想法,也可指个体通过思政课程学习内化指导日常行为的趋向。对于学生学习行为的研究既属于教育心理学亦属于教育心理学范畴。我们可参考TRA理论并结合已有的研究对学生思政课程学习进行分解。

  行为态度:基于理论认同下的思政课学习认知。理论认同指学生自身理性认识。TRA理论中行为因素解释的是个体对某件事物所持情感,其反为个体的主观感知,这是个人行为意向导向以及最终行为的重要基础。在高职思政课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思政课程理论认同的程度影响着其对这门课程的学习认知。

  主观规范:基于情感认同下的思政课学习动机。情感认同指TRA理论中的主观规范可解释为内外力作用下的个体动机形成的过程。高职院校学生思政课学习动机的形成基于学生的主观感知,同时受内外推拉作用的影响而形成。此过程需强化情感认同,情感因素在思政课这类主打理论教育基价值观培养的课程中能发挥基础性作用,间接影响学习动机。

  行为意向:基于行为认同下的思政课学习行为意向。TRA理论强调行为态度及主观规范相结合产生行为意向。基于学生思政课学习感知所形成的学生思政课学习动机最终导向学生思政课学习意向,对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成果的预测有重要指导作用。思政课程最终的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等内化,成为日常指导自身学习及生活的行为准则。思政课程往往氛围理论课以及实践课,因此需要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不断调整达到行为认同,最终能够全身心投入思政课程学习中。具体形成轨迹如下图2。

22.jpg

  三、“OBE+TRA”理论下的思政课提质驱动体系

  当前的思政课本身存在现实困境。教学过程层面,思政课整体性未得到全面的贯彻;教师层面,专而不全教学现状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认知,间接影响着教学实效性;学生层面,对于青年学生这一主体的剖析与把握存在欠缺。根据现存问题,结合思政课学习行为理论模型分析提质驱动体系。

  (一)成果导向下的学习认知厘清

  青年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识结构,受家庭背景、所处的社会环境、小初高思想政治可等所有自身经历的所有因素的综合影响,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思政课程的再认识。[6]因此,基于思政课程元素上好大学新生入校“第一课”,实则把握的就是学生对于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阶段思政课程的首因效应。与学生构建本阶段课程学习的思路框架,呈现多元化的课堂组织元素,赋予学生课程主体地位并打破其对本课程的“固化”状态,以达成理论认同。有了这一前馈激发,将引导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师生动性的讲授中来,并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成果导向下的学习动机强化

  学生的思政课程的学习动机受理性判断及感性思考的双重影响,把握好对真理的理性思考以及感性输入过程中对思维惯性的打破,将直接影响其学习成果输出。学生对当前教学内容的态度以及对于当前社会事态及国际局势的关注程度,恰好折射出其动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有坚定的思想政治立意,把握课堂纪律以及教学氛围,关注学生的情感参与。通过激发课堂活力以促进学生参与积极性,通过提升情感认同以达到强化其学习动机的效果。可遵循“人与人、人与事的对话”,例如课前新闻播报、时政热点探讨。同时可拓展课外的教学实践活动,例如:实地参观、实地调研、分主题分组研讨,可行的前提下参与法院旁听。在丰富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的同时,可成立实践基地。

  (三)成果导向下的学习行为意向引导

  基于上述的思政课程学习认知的厘清及学习动机的强化,最终指向学生的行为意向。直观输出为积极参与课程学习,积极结合当下学习情况完成课下作业,并积极参与思政课理论学习及活动等。更深层次的行为意向为: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并更好地深入思考人生,塑成其自身的三观并达成对社会主义的深刻认同。正是因为青年学生,尤其高职院校的学生是需要被引导者的存在着主体意识的“现实的人”,教师需要关注其学习现状,对其行为意向进行一定的引导,并且给予正强化。在理论课堂中,也需形成立体化教学模式,在课程设计中凸显实验性与实践性的特点;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教师作为主导者创设特定的环境与教学环境,在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主体参与体验、主动探究、积极验证。

  (四)成果导向下的学习行为及成果输出

  随着认知的厘清、动机的强化及学习行为意向的引导,微观上,我们的目的是达成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政课程学习行为的主动参与性。避免惰性知识的习得,最终转化为实际技能的体现。例如,除了学习思政课的基础知识,将所学所感平移至其他学科。除了学习具体领域的知识与能力,形成跨学科通用技能的发展与促进。宏观上,也为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时代青年。

  为保证学习行为及成果的输出,调整并形成多元化的评估策略也就显得至关重要。构建基于“OBE+TRA”理论的高职院校思政课学习行为理论模型,反推客观、有效的、可靠的评估模式。学生的学习认知及动机受个人主观情绪影响,学生在评价过程中也容易受情感性学习成果的影响,因此评价手段及模式需更加多元化。同时,需把握理性行为情绪疗法的应用。

111.jpg

  四、总结

  本文从当前思政课程的重要性入手,浅析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思政课程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OBE理论的应用,并分解TRA理论,形成基于“OBE+TRA”的思政课学习行为理论模型。此理论模型可应用于思政课程学生学习的理性行为,并浅析提质模式。

  当前,思政课程地位的重要性也为课程的传授不断提出新命题与挑战。在通过线上线下联动以促进学生学习成果的同时,可平移成果以促进其他学科的技能型学习成果。在课程中遵循反向设计原则以形成一体化培养方案,探索融合路径以协同提质培优。统筹与共享优质思政课程教学资源,加强院校交流,形成区域中高职集群效应。思政课程与产业技能教育密切相关,是培养在全球劳动力市场上有竞争力、有能力、有责任心、精通其专业、面向相关领域并随时准备进行持续职业发展、社会和职业流动的高素质人力资源的精神底气。[7]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N].人民日报,2022-10-26(1).

  [2]Spady G W.Outcome-based Instructional Management:A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J].Australian Journal of Education,1982,26(2).

  [3]MACINTYRE A.Whose Justice?Which Rationality?[M].Notre Dame:University of Notre DamePress,1989:177.

  [4]Fishbein,M.,and I.Ajzen.Belief,Attitude,Intention and Behaviour: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Addison-Wesley,Reading MA."Philosophy&Rhetoric 41.4(1977):842-844.

  [5]雷志柱,雷育生.基于理性行为理论视角的高校教师隐性知识分享实证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33(06):82-85.

  [6]罗浪沙,龚喜洋.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度[J].南方论刊,2022(12):88-90+102.

  [7]杨启光.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中教育集群建设战略研究[J].学术界,2021,(09):5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