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大学生民族文化传承意识的“S-G-U-F”因素模型构建论文

大学生民族文化传承意识的“S-G-U-F”因素模型构建论文

3

2024-05-07 09:34:50    来源:    作者:heting

摘要:民族文化传承意识是民族精神的根源、个体价值观的生命起源,大学生民族文化传承意识对传承、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但是,当下大学生存在民族文化认知内驱力不足化、传承意愿平淡化和学习行为及动力薄弱化的问题。因此,文章构建大学生民族文化传承意识的“S-G-U-F”因素模型,阐明该模型的内涵和价值,提出该模型主要是由“S-G-U-F”的独立运行方式与四方联动、全员、全过程、全时间、全方位协同的运行方式组成的。倡导运用该模型整合多元教育系统资源,铸牢大学生民族文化传承意识,则需在民族文化传承理念中做到观念更

  摘要:民族文化传承意识是民族精神的根源、个体价值观的生命起源,大学生民族文化传承意识对传承、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但是,当下大学生存在民族文化认知内驱力不足化、传承意愿平淡化和学习行为及动力薄弱化的问题。因此,文章构建大学生民族文化传承意识的“S-G-U-F”因素模型,阐明该模型的内涵和价值,提出该模型主要是由“S-G-U-F”的独立运行方式与四方联动、全员、全过程、全时间、全方位协同的运行方式组成的。倡导运用该模型整合多元教育系统资源,铸牢大学生民族文化传承意识,则需在民族文化传承理念中做到观念更新、实践创新,在传承内容中做到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在传承形式上做到多方参与、技术革新。

  关键词:大学生,民族文化传承意识,“S-G-U-F”因素模型

  本研究中的民族文化主要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大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提出“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1]。民族文化历经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繁衍和沉淀而熔铸的文明结晶,集合和荟萃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的璀璨成就,赓续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命脉,“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2]。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根”与“灵魂”,是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精神命脉,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源泉。个体意识是实践行动的起源与内在驱动力,因此,民族文化传承意识是民族精神的根源与精神寄托的家园,是个体价值观的生命起源。大学生作为活力四射、精神魅力无穷的青年,历经基础教育阶段文化的熏陶和洗礼,储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民族文化常识,但是否具备“传承民族文化的意识”和“有效、高效地传承民族文化的意识”尚值得考证,本研究基于此而探索大学生民族文化传承意识的影响因素。

  一、大学生民族文化传承意识的现状

  (一)大学生民族文化认知内驱力不足化

  近几年,社会组织会以各种方式传播中华民族文化,与大学生较为密切相关的是开设民族文化相关课程、借助外界成熟资源把民族文化传统技能引进校园、重大节庆期间在校园的业余生活组织传统民俗专题实践活动、社区根据上级组织规划有计划地开展传统文化的宣传活动。尽管社会组织系统统筹各种资源加大传播和弘扬民族文化,但对影响大学生的民族文化传承意识效果不理想。由于大学生学业的专业性很强,而民族文化教育对他们是属于可选择性的个体业余爱好,因此,他们对民族文化主动认知的内驱动力不足。他们认为学校采用“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方式与效果不及校外文物馆、商业化的民族体验活动更具吸引力,因此采用被动的心态应对各类民族文化的被动性熏陶,不能从心理上激发探索民族文化魅力所在的欲望和好奇心。

  (二)大学生民族文化传承意愿平淡化

  大学生对民族文化传承的意向普遍平静、平和的心态,尚未达到热爱的程度,不能将传承民族文化视为日常生活精神的一部分,在思想观念的潜意识状态中尚未达到传承民族文化的强烈意识与动力,在人格内隐上尚未达到民族文化传承的自在性和自如性。大学生传承意愿浅薄的主要原因:大学生的大部分时间用于系统化地学习学科专业知识与技能,对于民族文化学习属于非硬性规定的学业任务,挤占较少时间和精力学习。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内容掌握不系统、接触的民族文化较为浅显,常常表现在活动的浅层参与,尚未从整体框架轮廓来把握民族文化,对民族文化的解读较为片面化、达不到深层次认知、理解文化意蕴和传承文化,淡化了民族文化传承的意愿,从而采用应付完成任务的心态看待文化传承事宜。

111.jpeg

  二、大学生民族文化传承意识的“S-G-U-F”因素模型

  (一)大学生民族文化传承意识的“S-G-U-F”因素模型的内涵

  社会是人类的实践系统,也是功能主义代表人物帕森斯说的人类行动系统。人作为社会系统中“个体”的最小组成单元,它在不同群体当中扮演着不同角色作用,其中“社会、政府、大学和家庭”是教育领域中最为重要的群体,它们各自扮演自身角色、履行职责和义务,他们之间相互独立发挥各自作用,同时也相互关联共同产生效应。大学生民族文化传承意识的“S-G-U-F”因素模型中,“S”代表社会,社会主要包括社会环境、资源、条件等,“G”代表政府,尤其是指地方政府,“U”是指大学,大学是狭义上的大学,主要指本科和高等职业院校。“F”是指“家庭”。由“S-G-U-F”构成一个闭环教育生态系统,由“民族文化”客观物质作为“输入端”,传入“S-G-U-F”闭环教育生态管理系统,经过系列化的信息流动来带动整个系统的运行,从而由学生“输出端”产生教育效能反应,本影响因素模型的输出效能为:大学生民族文化传承意识。即在大学生民族文化传承意识的“S-G-U-F”因素模型中,以“民族文化”为输入端原料、“大学生民族文化传承”为通道载体、“大学生民族文化传承意识”为输出端效能、“大学生、社会、政府、大学和家庭”作为信息流动对象在闭环的教育生态管理系统中借助系统环境进行相互交互、作用和影响,形成以“社会为动力、政府为主导、大学为主体和家庭为支撑”的大学生民族文化传承意识的因素模型。

  (二)大学生民族文化传承意识的“S-G-U-F”因素模型的运行方式

  1.“S-G-U-F”的独立运行方式

  “S”社会主要包括社会环境、资源、条件等,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民族文化传承意识观念的影响具有潜在的、隐含的特性,而这种隐性的形态特征通过人作用于事与物的实践活动得以体现。在大学生的生活环境中主要受到影响的环境是校园环境和互联网的海量信息、大数据。校园环境有学校的教务管理部门、学生工作处和学院等部门在监管、引导和教育。但是基于大数据的互联网信息的碎片化学习过程中的抉择和监督完全依赖学生自身的价值观和自律性。学校的学生监管部门需正确引导学生在泛在环境的学习,发挥大数据、5G等数字技术的作用,以增强大学生民族文化传承意识观念。“G”主要指地方政府,地方政府采取多样举措推进民族文化传承工作,尤其更加关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它们会在政策、资金等资源、条件上给予教育行政部门更大支持。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多样化的组织形式在高等教育推动民族文化教育与传承工作。由于民族文化教育的专业化发展仅集中在少数群体高校中,会导致民族文化教育和传承辐射面受到限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民族文化教育政策起到导向作用,对高校开展一系列民族文化传承教育产生指引、导向目标的作用。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对高校的民族文化教育监管方式也会对制约或促进高校推进民族文化教育工作。“U”主要指高等院校,包括本科和高等职业院校。高等院校是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的执行方,它会牵引到多方因素影响大学生民族文化传承意识。学校在上级管理部门的目标引领下规划教育措施和方案,目前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工作尚未达到应有的重视程度和效果。主要受到几个方面的影响:首先,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目标不明晰、目标与手段方法的不一致性,导致存在无效成分存在。其次,传承内容繁杂、碎片化、浅显和表层化,尚未形成系统化、系列化。再者,民族文化传承教育方式单一化、简单化,不能将其通过多元方式熔深至校园生活。“F”是指“家庭”支持方。家庭是大学生受“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影响的重要阵营之一,它在大学生的意识观念中起到直接影响作用。首先,家人对当地民族文化的了解、接纳和认同程度会直接作用于大学生的思维观念,即家人的民族文化观和受教育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大学生。其次,家庭的物质和经济支持也直接影响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体验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多,更多的民族文化体验经历会对大学生的民族文化传承意识有更大的正面效应。

  2.“S-G-U-F”的四方联动

  大学生民族文化传承意识的培养是在社会-政府-大学-家庭(S-G-U-F)独立运行和相互作用的融合方式开展的。以社会为动力,政府为主导,大学为主体,家庭为支撑共同齐心推进大学生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工作,创新民族文化教育理念、思路与方式,增强大学生民族文化传承意识,助力提升当地民族文化教育与经济协同发展,提升人民的幸福感。这一影响因素模型有效阐明、理清了大学生民族文化传承意识的内在逻辑和运行方式,从影响因素倒推“社会-政府-大学-家庭”四方联动运行。首先,社会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内在驱动需求方、文化传承的终端表达场域,应该鼓励企业参与民族文化教育传承工作,促进市场经济和人民对民族文化体验感和精神生活质量。充分利用好社会民众现实需求,由政府主导牵引多方企事业单位联动共同参与民族文化传承工作,尤其是在民族文化教育传承工作当中提升大学生的民族文化传承意识,提升大学生的民族共同体的道德观念。其次,政府在民族文化传承工作当中起到主导作用,从整体上把控文化传承方向和进程,调和各企事业单位间作用和联动各方的发挥各自独特优势与特长,利用市场经济调控作用,激活人力财力和物力对民族文化传承作用。再者,大学是民族文化教育传承工作的主要实施方,它主要利用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企业的资料和力量联动发挥教育功能与效能,其中校园场域的民族文化教育传承工作、校企联合培养形成产业学院是两个较为典型的培养方式。学校积极邀请政府、企事业单位进校园宣讲民族文化,邀请各类教育场馆工作人员进校园,促进民族文化教育传承的活力和创新传承方式,促进大学生主动参与政、校、企多方文化传承活动,提高文化传承意识。

  (三)大学生民族文化传承意识的“S-G-U-F”因素模型的价值

  大学生民族文化传承意识是一个较为抽象的观念概念,它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感来体现大学生民族文化传承意识,通过分析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工作现状,发现大学生民族文化认知内驱力不足、民族文化传承意愿不强和民族文化学习动机和行动力薄弱。通过分析现状、探究背后隐藏的影响因素以及影响因素之间的运行机理、运行方式和功能作用。本研究将“S-G-U-F”因素模型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在理清楚何种因素在作用于大学生民族文化教育传承活动,再将其视为重点考虑的要点或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多样化的方式解决和化解它。或者将影响因素反作用与文化传承活动当中,以发挥其正向作用。该影响因素模型的“社会、政府、大学和家庭”是大学生民族文化传承主要组织方,应以政府为主导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育行政部门、大学、企业和家庭的专业与优势,整合资料以联动作用于大学生民族文化传承工作,以充分发挥该模型的系统观作用。由于模型已深度阐述了大学生民族文化传承活动的影响维度和因素,“教学行政部门和学校”也将其维度因素作为评价体系的重要指标内容,换言之,该模型的维度因素一定程度上在反作用于大学生民族文化教育传承工作,发挥其返监督作用。

  三、整合多元教育系统资源,铸牢大学生民族文化传承意识策略

  (一)民族文化传承理念:观念更新、实践创新

  民族文化集合了各民族文化的荟萃和集大成,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高度提炼和总结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和成就,蕴涵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最高境界真善美和幸福生活的精神追求。在民族文化教育传承工作中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工作的主线,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3]在培养方式上始终牢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主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传承创新中承秉“家国情怀、社会关爱和人格修养”的育人理念,在实践中坚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仰,不断修炼“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身心要诀。

  (二)民族文化传承内容: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民族文化是民族自信和自强的根,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灵魂,在坚守民族精神的魂魄基础上高质量发展民族文化,坚持守正创新、与时俱进和推陈出新等原则,在传承民族文化内容中坚持“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和求大同”的时代价值观。[4]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中坚持与时俱进、呼应时代要求,在坚守红色精神的场域中传承优秀文化、摒弃糟粕习俗,根据不同时代文化背景阐释不同的文化价值和红色基因,在时代背景下以坚持红色精神内核,创新精神的表达方式、体验方式和载体内容,使得学生在参与活动的体验过程中触动情感变化、共情于情感与思想、感悟到某一精神魂魄,在真实情境的参与、体验中激活情感共鸣、认知共识、思想共处和价值共同的身心过程,以此熏陶学生思想和价值观,从而提升学生民族文化传承意识。

222.jpg

  (三)民族文化传承形式:多方参与、技术革新

  民族文化既坚守了根又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自我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价值、理想和精神。[5]当代社会强调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改革创新为重心的时代精神,要对大学生产生精神之涵养,则需引导和守正学生的价值观。学生亲临实践的体验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由于民族文化传承的实践方式多元化,当下主流文化传承实践活动方式注重以团队为活动单元,引导多方团队参与、团队内部的有效互动。学校组织方需多主动联络校外文化教育基地、根据实际情况多组织大学生参与校外民族文化交流活动,提供学生更多的对外交流与体验机会。此外,学校在举办民族文化活动中应多邀请兄弟院校的师生参与,加强兄弟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学习,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成长。在活动过程中注重借助数字技术恰当融入“文化元素”中,在吸引学生专注力的过程中引发学生深度互动参与、激活学生的深度学习过程。如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AI、ChatGPT等信息技术承载民族文化客观知识,模拟真实情境最大程度再现原场景,发挥技术的临场感、体验感等功效,促进民族文化传承活动成效和学生的传承意识。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9-28(02).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习近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08-29(01).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5]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