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孝文帝时期的北魏宫廷音乐探究论文

孝文帝时期的北魏宫廷音乐探究论文

0

2024-04-22 11:48:31    来源:    作者:zhoudanni

摘要:北魏从天兴元年设置乐府开始 ,经历了明元、太武、 文成 、献文帝 四朝 , 其音乐创作并未有所发展 , 甚至 出 现 了衰落之象 。孝文帝时期是北魏宫廷音乐发展的分水岭 。

  【摘  要】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 493 年), 北魏朝廷设立 了 以太 常寺为首 的 官署机构 ,开始在 宫廷 中推行汉化 ,将北魏音乐 艺术的发展推 向 了高潮 。孝文 帝亲自制定了一 系列有关音 乐的典章制度 , 并 以儒 家思想为核心 ,对宫廷音乐进行了改革 。孝文 帝的改革对 中 国古代音乐的发展进程产生 了深远 的影响 。 因 此 ,本文就孝文 帝时期北魏宫廷音乐的发展历程及其分类进行分析探究 , 以使人们对北魏宫廷音 乐文化有 更加深刻的了解。

  【关键词】 北魏,宫廷音乐,孝文帝, “ 鲜卑汉化 ”

  北魏从天兴元年设置乐府开始 ,经历了明元、太武、 文成 、献文帝 四朝 , 其音乐创作并未有所发展 , 甚至 出  现 了衰落之象 。孝文帝时期是北魏宫廷音乐发展的分水  岭 。孝文帝之前 , 宫内乐制和雅乐都是残缺的 , 后来经  过朝廷乐部的不 断 改进 , 汉族的雅乐也逐渐恢复和完  善。到孝文帝太和年间 ,北魏“ 汉化 ” 的步伐开始加速, 设置了“ 薪俸”“乐律”, 废除了“ 不雅 ”之风、 “行乡饮  酒 ”之礼、 “建祠 ”之制 , 实施了“三代均田制”, 迁都  至洛 阳 , 逐渐摒弃了鲜卑的风俗习惯 。北魏进行 了这一  场声势浩大的变革 , 不但使得北魏的政治权力达到了前  所未有 的高度 , 也使社会和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 并对北魏的宫廷音乐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孝文帝时期北魏宫廷音乐发展的因素

  公元 477 年 , 孝文帝太和初年 , 因 “ 垂心雅古 , 务正音声”, 孝文帝提出恢复雅乐的要求 ,重新建立乐府官  署 ,使之重新提上日程。据《魏书·乐志》 记载 ,仅在太  和十六年 间 , 朝廷就举行了六次增加和规范雅乐的活  动 。在孝文 帝 “ 汉化 ” 的推动 下 , 雅乐在宫廷音乐中  的地位和价值得到重新凸显 , 并进一步深化 了 “ 雅乐 ” 这一传统的规范与准则 。 到了北魏晚期 , 无论是从思  想上还是从实 际 的运作来看 , 宫廷音乐都比以往更为  贴近 中 原 的传 统 。 与此 同 时 , 各项仪式以及祭祀体系  的完善 , 也为 乐器的完善和人才的培养创造了有利的  条件 , 进一步完善了北魏的乐官制度 ,促进了宫廷音乐  的发展 。北魏宫廷音乐得 以繁荣和发展 , 背后蕴藏着三大因素。

image.png

  ( 一)北方民族融合的必然趋势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融合的一个重要表现 , 就是北方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之间的融合 ,这种融合的趋势也一直持续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北方游牧民族为了能够更好 地适应中原地区的农耕社会 , 开始逐渐学习汉文化 , 这  样一来 , 就在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地区之间形成了一个  互相学 习 、互相借鉴的关系 。而这个过程也是北方少数  民族不断融入中原地区 , 并促进整个北方少数民族融合  和发展 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 中 , 北魏孝文帝为了能够促  进整个北方民族的融合和发展 , 开始推行一系列有利于  鲜卑贵族和汉人进行交流的政策 。这一政策使北魏与南 方汉族和其他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日益频繁。 这种文化交流不仅促进了文化的融合 , 也为宫廷音乐的 发展注入了新的元素 。各民族之间音乐和文化形式的相 互借鉴和融合 , 形成了新的音乐风格和特点 , 丰富 了宫廷音乐的表现形式。

  (二) 孝文帝个人的因素

  孝文帝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 , 他对北魏 的宫廷音 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 因此 ,在登基之后 , 孝文帝就开 始学习北魏宫廷音乐 , 并利用自己的努力对宫廷音乐进 行了改革和创新 。在孝文帝统治期间 , 他对北魏宫廷音 乐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 , 从而促进了北魏宫廷音 乐 的发展 。此外 , 孝文帝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也非常注 重文化建设和艺术发展 。在这一过程 中 , 孝文帝不仅注 重对中原文化的学习和借鉴 , 而且还将这种文化思想和 鲜卑族文化进行结合 。通过这种方式 , 孝文帝成功将鲜 卑族文化融入中原文化中 , 从而促进了北魏宫廷音乐的发展。

  (三) 宫廷音乐机构的设置和发展

  在北魏时期 , 宫廷音乐机构的设置也是非常完备的, 其中包括 了乐府 、乐部 、鼓吹 、总章和太乐署 。这些机构 的设置 , 既能够加强国家对宫廷音乐的管理 , 同时也能够推动宫廷音乐事业的发展 。太乐署是北魏时期最重 要的音乐机构之一 , 主要负责宫廷音乐中的正乐 、清乐 以及燕乐等 。 当时太乐署中的清乐和燕乐都是由当时北方最著名的乐师们来进行表演和演奏的。

  孝文帝在登基之后 , 对宫廷音乐进行了全面改革, 并且在音乐领域也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 。通过这些举 措 , 不仅推动了北魏宫廷音乐事业的发展 , 而且还使我 国宫廷音乐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 因此可 以说 , 孝文 帝时期是我国宫廷音乐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 而孝 文帝所推行的一系列民族政策也为我国宫廷音乐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二、孝文帝时期北魏宫廷音乐的“ 鲜卑汉化”

  北魏是由鲜卑族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 , 其统治 区域 涵盖今东北地区 、华北平原 、甘肃等地 。北魏政权在建 立之初 , 即确立了以鲜卑文化为主体 , 融合汉族文化 的 立 国方针 。但随着北魏政权的进一步发展 , 特别是在孝 文帝迁都洛阳以后 , 北魏政权开始了全面 的汉化 改革,在这一过程中 ,北魏宫廷音乐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孝文帝时期 , “鲜卑汉化 ”是其治国理念的核心内  容 。北魏立 国之初 , 出于巩固政权的需要 , 便开始对汉  文化进行全面 、深入 的学 习 。一是将汉代的律令制度加  以调整和完善 ,制定出新的律令制度 ; 二是推行以“ 礼 ” 治国 的理念 , 确立儒家伦理观念在国家政治生活 中 的地  位 ; 三是强调儒家礼乐制度在维护社会秩序 中 的作用; 四是采取多种措施推行汉化政策 , 其中孝文帝亲政后所  实行 的 “ 迁都 ”政策是首要举措 。把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 , 这在当时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孝文帝从自身出发 , 全面推行汉化政策 。这在当时社会  上形成了一种风气 , 那就是 “ 以汉为师 ”“ 以儒为本 ”“ 以  儒治 国 ”。 在音乐方面 , 最具代表意义 的是崔浩所提出  的 “ 正乐 ”“胡乐 ”之说 。崔浩提出要把汉族音乐融入鲜  卑音乐 中去 , 并对传统音乐进行了改造 。在他看来 , 汉  族音乐在演唱时运用五声音阶来演唱 , 需要 舞蹈来配 合 。而鲜卑音乐也是用五声音阶来演唱的 , 却需要乐器  来伴奏 。通过崔浩的建议之后 , 鲜卑宫廷音乐就有 了一  定 的变化 。 从这时开始鲜 卑 宫廷音乐中就出现了 “ 胡 乐 ”元素 。而且随着北魏皇帝对汉族文化学习程度 的加  深 , 他们对于汉族文化也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和理解。 他们认为汉族文化中虽然也有五声音阶之说 ,但是却没 有 “ 胡乐 ”元素存在 。在这一时期 , 鲜卑宫廷音乐中又  出现了很多新形式 , 如 《胡笳十八拍》《胡笳十弄》 等。 这些新形式的出现不仅丰富了鲜卑宫廷音乐的内容 , 而 且也对汉族音乐产生了重要影响 , 使汉族文化更好地融入鲜卑宫廷音乐中。

  当时孝文帝颁布了一系列 “ 汉化 ”政策 。首先是废 除鲜卑 旧姓 、鲜卑名等 ; 其次是改变鲜卑人服饰 、 习俗 及语言 ; 再次是改革学校教育和科举制度 ; 最后是推崇 儒学 。在这种社会环境下 , 北魏宫廷音乐也发生了 巨大 变化 , 形成了以下发展趋势: 一是 宫廷音乐逐渐汉化; 二是音乐内容具有明显的民族特点 ; 三是音乐形式逐渐 被汉化 ; 四是音乐观念由“ 崇俭 ”变为“ 崇奢”。 这一系 列变化从侧面反映出孝文帝对中原文化的高度认同与喜 爱之情 。孝文帝 即位后 , 不仅继承了北魏传统的礼乐制 度 , 同时还将 “ 鲜卑汉化 ”政策贯穿于北魏宫廷音乐之 中 。这一时期的宫廷音乐既保留了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的特点 ,又体现了汉族音乐文化的特点。

  天兴元年 , 随着迁都平城 , 宫乐建设正式拉开了序 幕 。平城时代的设置 , 建立起了六种不同的宫廷音乐制 度: 宗庙乐 、祭祀乐 、郊祀乐 、宴飨乐 、掖庭乐 、鼓吹乐和四夷乐舞。

  ( 一)宗庙之乐

  “ 宗庙祭祀 ,五礼之冠吉礼也。鲜卑立其正性 ,甚重 汉礼 。三百九十八年 ,迁都平城 , 诏 尚书吏部 郎邓渊定 律 吕 , 协音乐 。及追尊皇曾祖皇祖考诸帝 , 乐用八佾, 舞 《皇始》 之舞 。 《皇始舞》, 太祖所作也 , 以 明始祖之业。后更制宗庙。”

  太祖道武帝拓跋珪 , 为纪念拓跋先祖力微开基的功  绩 , 创作了《皇始》 舞 。天兴六年冬前 , 北魏道武帝所  作《皇始舞》, 本意是祭祀宗庙 ,本应遵循雅乐传统。然  而 ,从《皇始舞》 中可以看出 ,北魏并不知道如何使用, 而是选择 了抛弃 。 因此 ,在创作时 , 融合 了少数 民族 的  《簸逻 回歌》 和胡戎伎的歌舞形式 。也就是说 , 《皇始  舞》 虽然是一种雅乐 ,但其“雅 ”却和中原传统的“雅 ” 有 了很大 的不同 。雅俗交融是这 一 时期乐舞发展的主流 , 四族之乐、清商乐、佛曲入雅 , 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二) 郊祀之乐

  郊祀和宗庙一起被称为郊庙 , 是 “ 冠礼 ”之一 , 也 就是 “ 五礼 ”之一 。所谓 的 “ 郊祭 ”, 就是皇帝率领百 官 ,在四个时辰内进行祭天大典 。宗庙祭祀起源于远古 时代的祖先崇拜 , 是皇帝为表达对祖先的感激之情而举 行的一种皇室礼仪 。郊庙祭祀时 , 使用的音乐大多是雅 乐 , 以编钟和乐队为伴奏 。其 中 , 编钟既是礼器又是乐器 , 使用时有着严格的规定 , 不得逾越 。郊祀用乐主要是以雅乐为主体 ,但随着北魏宫廷音乐的确立以及连年 战争与内乱的影响 , 它已到了消失的边缘 。孝文帝迁都 洛 阳 , 改为中原汉化的封建王朝 。孝文帝不仅要求将 中 原礼乐制度移植到北方 ,还要求将中原汉地的礼仪制度 引入鲜卑的宫廷之中 。 因此 , 孝文帝改革后的宫廷音乐 以礼乐制度为核心 , 同时汲取了中原地区汉文化的因 素 , 呈现出一种融合多元的特征 。 随着孝文帝改革的推进 , 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与汉地政权之间的关系由原先的民族战争逐渐转变为民族融合。

  (三) 宴飨之乐

  “ 宴飨 ”是古代 “ 五礼 ” 中的一种 , 它具有 “ 亲天  下 ”“睦人 际 ”“ 明君 臣之义 ”和 “ 分贵贱 ”等功能 。北魏  宴飨乐主要分为四季宴飨乐和殿上宴飨乐 。北魏天兴元  年 , “正月上 日 , 飨群 臣 , 宣布政教 , 备列 宫悬正乐, 兼奏燕 、赵 、秦 、吴之音 , 五方殊俗之曲 。 四时飨会亦  用焉。” 宴乐设于宫 阙 , 增加了北方和南方的民间音乐、 鲜卑族的民间音乐 , 再加上丝竹合奏 ,初定宴乐 。“宴  飨之乐 ”是对汉族音乐文化的吸收 、借鉴 , 其形成于北  魏孝文帝改革之 前 。 因拓跋鲜卑胡汉杂居而 “ 胡汉之 乐 ”盛行 。 由于礼制与习俗之间的差异 , 少数 民族统治  者们不可能全盘照搬汉族的礼制 , 因而在少数民族与汉族文化交融的过程中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 胡汉之乐”。

  (四) 掖庭之乐

  掖庭 , 是指皇帝后 宫嫔妃居住的宫室 。汉魏 时期, 宫室为帝宫之所 , 皇帝常于此处理政务 。北魏太武帝拓 跋焘于承明元年(公元 476 年 )将宫廷设置于上 阳之北 的云阳 、乐平 、平城 、怀朔四郡 , “东尽阴山 , 西界祁 连 ,南接弘农 ,北尽朔方”。 又设置云阳馆、怀朔馆作为居住之所。当时, “殿省之乐 , 皆令与掖庭宫同”。 掖庭之乐 , 由太常寺掌管 , 以太乐为正声 ,是为“ 正声”。 掖 庭之乐的内容主要有“ 百戏 ”与“ 宴乐”。 到了曹魏、晋 之际 ,掖庭之乐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 除 了宫 廷之外 , 门阀士族都有自己的乐伎 ,掖庭女乐也逐渐成了当时上流社会的一种娱乐形式。

  北魏建 国后 , 其社会体制与文化传统基本沿袭了胡  汉杂糅的旧体制。 《魏书·乐志》 曰: “凡乐者乐其所自  生 ,礼不忘其本 ,掖庭中歌《真人代歌》, 上叙祖宗开基  所 由 , 下及君臣废兴之迹 , 凡一百五十 章 , 昏晨歌之, 时与丝竹合奏。” 在建立掖庭乐制度 的过程 中 , 特别 吸  收 了诸如《簸逻迴歌》《真人代歌》 等 民歌 。在清晨和傍  晚 , 热情的鲜卑族民歌表演与典雅柔和的华夏女子乐构  成了一种特殊的艺术效应 。大同的云冈石窟通过雕刻展  现 了其 “ 佛 国天堂 ” 的景象 , 营造出一种庄严 、肃穆、 神圣 的气氛 。飞天舞女的舞蹈优美动人 ,似是将北魏掖  庭女乐婀娜多姿 、 纵情欢娱的情景栩栩如生地重现出来 ,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证据与审美享受。

  (五) 鼓吹之乐

  鼓吹是由八音之长和乐官所演奏的音乐 。先秦 时, “ 八音 ” 即指金 、石 、土 、革 、丝 、木 、匏 、竹八种乐  器 。在汉代 , 鼓吹与六管乐器的演奏组合称为 “ 鼓吹 ”。 从汉代开始 , 鼓吹中加入了笙和管 。《晋书》 卷八十二 《乐志》 载: “其用乐器: 金号曰钟 ,石号曰磬 ,木号曰  鼓 , 革号曰角 , 丝号曰缦 , 革号曰革笙 , 箫曰箫 , 竹曰  管 。其鼓皆由二人吹之 。有十人吹之者 , 如有鼓声而吹 之者是也。”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 鼓吹已成为宫廷音 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魏建立后 , 为表彰开国功 臣李穆 等人 “ 作鼓吹 ” 的功绩 , 特加封爵 , 并以 “ 鼓吹令 ”作为其官名。

  北魏鼓吹乐 , 是一种具有鲜明胡汉音乐文化特色 的 宫廷音乐 。它在北魏宫廷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 。鼓吹乐 是一种专 门 负责演奏的乐队形式 , 由 战鼓 、大鼓 、筚 篥 、胡笳等乐器组成 。北魏鼓吹乐在表演时 , 经常配合 着号角和胡笳等乐器 。其 中 , 最主要的乐器当属鼓槌和 大鼓 。在北魏的宫廷中 , 鼓槌是用于指挥鼓手们演奏乐 曲 的工具 , 一般人不能触碰 。大鼓是演奏中的最主要乐 器 , 其音色低沉雄浑 , 声音洪亮且浑厚有力 , 是最具代 表性的一种乐器 。胡笳则是用来吹奏乐曲的乐器 , 其声 音悠扬婉转 。 北魏鼓吹乐既有传统的汉族音乐风格特 征 , 又兼有鲜卑民族音乐元素 。拓跋鲜卑作为一个游牧 民族 , 其生活环境并不安定 , 因此鼓吹乐具有鲜明 的胡 汉音乐文化特征 。但在北魏初期的宫廷中 , 鼓吹乐却主 要以汉族音乐为主 。直到北魏孝文帝时期 ,才开始对鼓 吹乐进行改造和创新 。孝文帝在位期间对鼓吹乐进行了 较大规模的改革和创新 , 特别是将汉魏之曲吸收进鼓吹 乐 中 。孝文帝在位期间曾多次与汉族文人雅士进行雅乐交流活动 , 并在中原地区举办了多场雅乐活动。

  (六) 四夷乐舞

  四夷乐舞的起源可追溯至天兴六年。当时以燕、赵、 秦、吴之音 , 于太武帝时期 , 吸纳了许多夷舞 。 《竹书  纪年》 载: “少康即位 ,方夷来宾 ,献其乐舞。” 这说明  在夏朝之前 , 已有少数族群的乐舞进入宫廷 。至武帝拓  跋焘在位时 , 北魏与西域诸国的使臣往来日趋频繁 , 这  也促进了音乐交往范围的进 一 步扩大 。 尤其在太和初  期 , 胡乐已成为北魏朝廷的一种风尚 。始皇之时 , 有吴  夷、东夷、西戎之舞。至于西域的乐器 ,如琵琶、五弦、竖箜篌和铜钹等 ,在宫廷中广受欢迎 。这些乐器 的演奏声“ 铿锵镗镗”, 宏大而震撼 ,让人心潮澎湃。

  高祖非常倾心于古代文化 , 但是当他遍访官吏时, 却发现没有一个人能够达到他的期望 , 这让他感到非常 不安。于是 ,他决定建立“ 方夷 ”制度来解决这个问题。 他在太乐中增加了四夷乐舞以及装饰 , 丰富 了宫 中乐 曲  的 内容 , 以弥补雅乐的不足 。“方乐制 ”是北魏为恢复  宫乐而设立的一种制度 。在雅乐衰微的情况下 , 拓跋鲜 卑族积极吸纳外来文化之长 , 重新构建了宫廷音乐制 度 。清商乐 、汉魏时期的民间俗乐 、胡乐以及鲜卑乐, 都成为北魏宫廷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 并为隋唐时期创立多部乐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 , 这一时期的音乐交流不仅是文化交融的 体现 , 也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相识和相知 。胡乐在北 魏宫廷中的流行 , 不仅丰富了宫廷文化 , 也反映 了北魏 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和借鉴 。 同时 , 西域乐器的传入和流 行 , 也推动了北魏宫廷音乐的创新和发展 。这一时期 的 音乐交流和文化融合 ,对于北魏社会文化的演进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孝文帝时期北魏宫廷音乐对隋唐音乐的影响

  在孝文帝 “ 鲜卑汉化 ” 的大环境 中 , 胡汉文化此消 彼长 , 相互融合 , 最终确立 、发展了北魏宫廷音乐体制 与音乐文化 , 并以其永恒的形式被云冈的歌舞乐伎造像 所记载 。孝文帝实施 “ 汉化 ” 的决心与强度 , 可以说是 辉耀千古 。而 “ 汉化 ” 的举措对于鲜卑族与北地诸少数 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不仅在历史上 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还促进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统一 , 也为开创隋唐时代的鼎盛局面奠定了基础。

  孝文帝因“ 垂心雅古 ,务正音声”, 颁布诏令将古乐 改为雅乐 。这一举措使礼乐制度更加符合北魏时期 的社 会现状与文化氛围 , 同时也影响了宫廷音乐的发展 。这 些影响不仅体现在音乐风格的演变上 ,还深刻地影响了 宫廷文化的整体走向 。 随着佛教的传入和盛行 , 宫廷音 乐也受到了佛教音乐的影响 , 出现了一些具有宗教色彩 的音乐作 品 。 同时 , 宫廷音乐也汲取了其他民族音乐文 化 的营养 , 使其融合了除北魏以外的民族音乐和外国的 乐种 。可 以说 , 从北魏至隋唐时期 , 音乐 的兴盛与其所处时代的大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随着北方民族的南迁 , 北魏宫廷音乐 , 特别是鼓吹  乐 , 也传入南方地区 , 并和当地的音乐融为一体 , 成为  南方地区最受统治者喜爱的一种音乐形式 。后来 , 这种  音乐在上层社会中被广泛地使用 。 隋唐时期的燕乐 , 正  是在这一背景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 隋文帝开皇时期  设立 的 “ 七部乐 ” 中 的清商乐 、隋炀帝大业时期增加 的  “九部乐 ”中的清商乐 ,唐太宗时期的“ 九部乐”“十部乐 ” 中的燕乐与清商乐 , 唐代燕乐中的安乐 、太平乐 , “坐  部伎 ” 中 的燕乐 、福寿乐等 , 以及包括西凉乐和高 昌乐  在内的许多少数民族乐曲 , 都是由胡汉文化交流而产生  的汉乐 。 除了上述音乐特色之外 , 隋唐时期还有一个显  著 的特征 , 那就是乐器的种类繁多 , 比如五弦琵琶 、方  响以及各种鼓乐器等,都是隋唐音乐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 。 也正是由于北魏宫廷音乐的异彩纷呈 ,才有了盛唐音乐  的开端。 《高山流水》《平沙落雁》《十面埋伏》《夕阳箫鼓》 《汉宫秋月》《胡笳十八拍》 等曲目 ,无一不是中国音乐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从这一点来看 , 隋唐时期燕乐就一直存在 , 并且在潜移默化中发挥着作用 。 因此 , 可 以说 , 北魏宫廷音乐 的确立 , 既为隋唐燕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又揭示 了其 与宫廷音乐之间的内在联系 。此外 , 佛教 、 民 间音乐在 隋唐时期的音乐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北魏宫廷音乐在 中国音乐发展史上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 而隋唐燕乐对地方音乐乃至中国音乐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image.png

  五、结语

  对孝文帝时期北魏宫廷音乐的探究 , 是一个复杂而 丰富 的课题 。通过对这一时期的音乐进行研究 , 可 以更  加深刻地了解北魏宫廷音乐文化的内涵与特 点 。 同 时, 也可 以看 到 , 孝文帝的改革不仅推动了宫廷音乐的发 展 , 更在无形中影响了整个社会的音乐审美与风尚 。 因此 , 对孝文帝时期北魏宫廷音乐的研究 , 不仅 具有 学术价值 , 更具有现实意义 。 它提醒人们 , 音 乐 不仅  是 一 种艺术形式 , 更 是 一种文化 、一种精神 、一种力  量 。 只有深入了解与研究音乐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 才能  更好地欣赏与理解音乐 ,才能更好地感受与传承音乐 的力量与魅力。

  参考文献 :

  [1]《魏书·乐志》卷 109[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杨荫浏. 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3]闫铮.“变夷从夏 ”与“戎华兼采 ”—— 礼乐制度视阈下的北魏宫廷音乐研究[J].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23(01):101-106.

  [4]闫铮.“多元一体”视域下北魏宫廷音乐研究[J].黄河之声,2020(18):19-21.

  [5]李方元,俞梅.北魏宫廷音乐考述[J].中国音乐学,1998(02):3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