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视野下川渝黔民歌“薅秧歌” 音乐文化之异同论文

2024-04-22 10:26:04 来源: 作者:zhoudanni
摘要:“ 薅秧歌 ”是我国一种重要的民歌种类 ,通常是指劳 动农民在薅秧除草时自编自唱的民歌 。它在 内容和形式 上区别于北方以舞蹈为主的扭秧歌 , 也有别于近现代的 秧歌剧 ; 从功能起源上看 , 与北方扭秧歌表演承继于古 代傩祭活动的娱神功能相比 , 川渝黔地 区 的 “ 薅秧歌 ” 更多是劳动人民在劳动过程中的自娱自乐 。
【摘 要】 “薅秧歌 ”是我国重要的民歌种类 ,其历史可追溯到秦汉以前 。在长期传承传播过程 中 , 受不 同 地域的地理环境 、语言文化和地域特 色 艺术等 因素影响 ,“薅秧歌 ”在不 同地 区呈现 出不 同 的音 乐特征。 本文通过对川渝黔不 同地区的 “薅秧歌 ”进行深入分析 ,从“薅秧歌 ”的起源和功能作用 、 内容唱词和音 乐特征、表演形式等方面 , 总结并分析了川渝黔地区民歌“薅秧歌 ”音乐文化的共通点和差异性。
【关键词】 川渝黔,民歌,薅秧歌,民族学,山歌
“ 薅秧歌 ”是我国一种重要的民歌种类 ,通常是指劳 动农民在薅秧除草时自编自唱的民歌 。它在 内容和形式 上区别于北方以舞蹈为主的扭秧歌 , 也有别于近现代的 秧歌剧 ; 从功能起源上看 , 与北方扭秧歌表演承继于古 代傩祭活动的娱神功能相比 , 川渝黔地 区 的 “ 薅秧歌 ” 更多是劳动人民在劳动过程中的自娱自乐 。在狭义上, “ 薅秧歌 ”仅指秧歌中的“ 薅秧除草歌 ”这一类 , 并不包 括栽秧歌 。但是在民族学视野下研究川渝黔民歌 “ 薅秧 歌”, 并不对“ 薅秧歌 ” 的类型进行细分。本文的“ 薅秧 歌 ”泛指川渝黔地区民间的生产劳动歌 , 特别指在水稻 田间进行劳动时所唱的民间歌谣 。“薅秧歌 ” 的起源较 早 , 可追溯到秦汉以前 。在四川出土的汉画像砖中就有 “ 薅脚秧 ” 图 , 汉墓中也出土了站在水 田中击鼓助唱的 “ 薅秧歌 ” 陶俑 。到 了唐宋 时期 , 水稻种植地区盛行击 鼓 薅 秧 习 俗 。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民族交流过程中,“ 薅秧歌 ”流传到各个地区 , 并受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民族文化 、语言文化和当地民歌等因素的影响 , 在不同地区呈现出不同的内容、形式和音乐特征。
一、川渝黔民歌“ 薅秧歌” 音乐文化纵览
( 一) 四川地区民歌“ 薅秧歌 ”
川西的柳街薅秧歌最早可追溯到明末清初 , 是流传 于川西坝子的原生态民俗文化 。2014 年 ,柳街薅秧歌被 列为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都江堰柳街薅秧 歌的歌词内容朴实宽泛 , 很多是人们在薅秧过程中现编 现唱的 。在薅秧时 , 一人唱众人合 , 此起彼伏 , 气势恢 宏 , 就像是川西坝子上的盛大民俗交响乐 。柳街薅秧歌 创作方式多为即事编唱 , 演 唱形式 多样 , 以说 唱为主, 具有川西民歌特色 。 由罗廷全采集编撰的 《柳街薅秧歌 300 首》 和 《川西柳街薅秧歌史话》 中 , 详细记录 了柳街薅秧歌曲目和柳街薅秧歌的源流历史发展等。
江油云集 山歌《薅秧歌》 也是 四川地区薅秧歌的典 型代表作 品 。 江 油 , 其名源自东汉时期设置的 “ 江 由 戍 ”, 意为 “ 江水所 由矣 ”。 因读音相通 , 后 “ 江 由 ”被 写为 “ 江油 ”, 今江油属四川省绵阳市 , 因相传是诗仙 李白故乡而享有 “ 蜀道咽喉 , 华夏诗城 ” 的美称 。在地 理位置上 , 江油北抵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西挨北川羌 族 自治县 , 江油市内民族多元 、文化背景丰富 。在多姿 多彩的民族文化影响下 , 江油山歌类型多样 , 形成 了 以 “ 劳动号子”“情歌”“山歌 ”等类型为代表的云集山歌。云 集山歌与其他山歌种类起源相似 , 都是务农百姓在劳作 时鼓舞干劲 、提神解闷时创作的山歌 , 具有浓厚 的 田 间 气息 。江油云集山歌寄托了劳动人民的情感 , 主要 以 即 兴独唱和男女对唱为主 , 歌词直抒胸臆 、信手拈来 、风 趣幽默 , 曲调高亢 、旋律跨度大 、节奏 自 由 , 具有极强 的山区特色和艺术生命力。江油云集山歌以《薅秧歌》 最 为经典 。2011 年 , 云集《薅秧歌》 获中国民间文艺第十届“ 山花奖 ”展演银奖 ,2013 年被列为绵阳市非遗项目。
云 集 《 薅 秧 歌 》 由 《 出 场 曲》《 太阳出来照长坡 》 《薅秧歌》 和《号子》 四部曲组成一个套曲 , 首尾呼应, 内容连贯 。这四部歌曲分别叙述了薅秧途中和薅秧前后 的故事 ,但是在唱腔上却不尽相同 , 各自具有音乐上 的 独特性。 《出场曲》 是短小的引子 ,共 10 个小节 ,五个 乐句 , 属于中华民族五声调式里的徵调式 , 节奏型排列 紧凑 , 风格轻快 , 表现了劳动人民出门薅秧途中的见 闻 , 表达了他们轻松愉悦的心情 。 《太阳出来照山坡》 共五个乐句 , 前四个乐句均为 4 小节一句 , 第五个乐句 为 3 小节一句 , 乐句气息相对《出场 曲》 较为悠长 , 句 子结构也更长 。歌曲中衬词衬句丰富 , 尾音悠长 , 自 由 延长音也较 多 。这首高腔山歌的音域跨度和音高起伏 大 , 高 亢 嘹亮 , 节奏自由富于变化 。 整首歌曲热情奔放 , 音乐形象宽阔有气势 , 无论是歌词内容还是音乐形态 , 都反映了淳朴的民风和劳动人民热爱劳作 、热爱生 活的态度 。第三部分的《薅秧歌》 是套曲中篇幅最长的 部分 , 形式采用男女对唱 , 音乐氛 围轻松 , 属于平腔 山 歌 。在这一部分中 , 女声先领唱 、男声帮腔 , 唱完一遍 后 , 再 由男声领 唱 、女声帮腔 , 形成一 问一答的形式, 基本上是同一个音乐材料的重复再现 。这一部分运用 了 中华民族五声调式中的羽调式 , 滑音和倚音运用得较 多 , 旋律起伏较大 , 节奏 自 由 。歌词 中也充满 了 “ 爪子 嘛 ”“那道原事耶 ”等口语化的词语 , 主要描写了薅秧过 程中男女斗嘴场面 , 展现了劳动人民在劳动过程中 的休 闲热 闹景象 。第 四部分 《号子》 属于农事号子的一种, 具有指挥和协调 劳动 的作用 。 这种号子因劳动强度不 大 , 节奏较慢 , 主要采用一领众和的形式 , 通过前八后 十六和附点前八后十六等节奏音型来增强音乐的律动 感 , 使音乐充满活力 。这一部分展现了薅秧过程 中劳动人民鼓舞干劲、越干越起劲的劳动场景。
与都江堰柳街薅秧歌相比较 , 云集 《薅秧歌》 方言 韵味独特 。云集《薅秧歌》 采用的是江油方言 , 除 了声 韵特色外 ,歌曲中运用了诸如“ 拐拐阳”“活路多”“垮跟 ” “ 背壳 ”等具有方言特色的语汇 , 成功营造 出 了 《薅秧 歌》 套曲 的地方特色 。云集《薅秧歌》 的唱腔多为平腔 与高腔相结合 , 唱腔悠扬高亢 。第二部分《太阳出来照 山坡》 高腔部分需要较高的演唱技术 , 需要演唱者沉下 气息 , 声音清脆 ,要把声音“ 甩出去”, 这一部分多采用 假声演唱 。第三部分音乐旋律与方言声韵相配合 , 真假 声 结合 , 其余两个部分都为真声演唱 。 至 于其 《 开场 曲》, 演唱难度不大 ;而《号子》 则需要饱满有力 。通过 不 同 的唱腔 , 这部分展现了不同的音乐形象和画面 。在 演唱形式方面 , 云集《薅秧歌》 运用到了齐唱 、一领众 和 、男女对唱等多种形式 , 这些形式构造出不同 的音乐情绪。
川东的开江县每逢插秧时节也要唱 “ 薅秧歌”。 开江 薅秧歌 曲调优美 , 极富川东地方特色 , 已被列为非物质 文化遗产 。开江薅秧歌主要包括高腔和平腔两类 , 高腔 薅秧歌高亢辽远 , 多用假嗓 ; 平腔薅秧歌婉转悠扬 , 节 奏紧凑 。高腔和平腔薅秧歌在歌曲长度 、调式使用 、旋 律起伏等方面也存在差异 。在演唱形式方面 , 开江薅秧 歌既有一领众和的形式 , 也有独唱 、齐唱 、对唱等形 式 。开江薅秧歌多配有锣鼓乐队 , 苏东坡描述了川东地 区击鼓薅秧的场景: “四月初吉 , 谷稚而草壮 , 耘者毕 出 , 数十百人为曹 。立表下漏 , 鸣鼓以致众 , 择其徒为 众所畏信者二人 , 一人掌鼓 , 一人掌漏 ,进退作业 , 唯 二人之听。鼓之而不致 ,至而不力 , 皆有罚。量田计功, 终事而会之。” 开江薅秧歌歌唱风格高亢激越 , 场面壮 观热 闹 。开江薅秧歌曲目众多 , 如《闹年花儿红》《十月怀胎》《十二杯酒》《柳连柳》 等。
川南地区的纳西民歌中也有较为典型 的劳作歌 《薅 秧歌》, 其歌词简单 , 大量使用当地方 言 , 衬词 的使用 也让歌词极具口语化 。在旋律方面 , 《薅秧歌》 被分为 “ 老鹰腔”“石包腔”“花河腔”“大河腔 ” 四种唱腔 ,每种唱 腔都采用了五声调式 。纳西 民歌 的《薅秧歌》 采用一领 众和的演唱形式 , 音域跨度不大 , 节奏平稳 , 易于学 唱 。而且 , 纳西民歌《薅秧歌》 中方言的语调 、下滑尾 音的运用与音乐旋律节奏相和 , 增加了作品的诙谐幽默 和音乐的表现力 , 极具纳西地方特色 。另外 , 川北地 区 以《大田薅秧薅上梁》 为代表的平昌薅秧歌也具有浓郁 的地方特色 。其节奏轻快 , 采用五声调式和交替调式, 特别是羽调式 、徵调式的交替使用较多 , 同样采用一领 众和的演唱形式 , 生动呈现了大巴山区平昌劳动人 民 的劳动生产场景和文化精神面貌。
(二) 重庆地区木洞山歌“ 禾籁 ”
重庆垫江高峰地区的薅秧歌曲调优美 , 节奏高亢,在劳动过程中不断被传唱创新 。这些歌曲基本上是 由劳 动人 民 即兴编 唱 , 歌词 朴 实通俗 , 充满民歌的浓郁情 调 。 唱法分为高腔 、平腔和低腔三种 , 演 唱形式 多样, 调式灵活 , 旋律悠扬 。“薅秧歌 ” 已被列为重庆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木洞山歌禾籁也是重庆地区 “ 薅秧歌 ” 的重要组成 部分 。木洞镇位于重庆东郊外的长江南岸 , 历史悠久, 可追溯到巴国时期的古镇 , 是重要的水陆码头 。木洞 山 歌也历经千年 的 历 史演变 , 逐渐在地域特色 、生产方 式 、 民俗文化和方言土语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 形 成了独具地方韵味和民族特色的音乐形态 。木洞 山歌通 常包括禾籁 、盘歌 、啰儿调三类 , 其中啰儿调近似唐宋 流传 的竹枝词 , 而 “ 禾籁 ”则是田间薅秧歌 的别名 。 旧 时在芒种夏至节气 , 种植大户会雇请短工组成薅秧班, 到田间除草保证秧苗茁壮成长 。 薅秧班的领头者称为 “ 禾籁头”, 既能唱“ 禾籁”, 也能指挥安排田间劳作。禾 籁班唱薅秧歌也称作 “ 打禾籁 ”, 木洞 山歌 中 的 “ 打禾 籁 ” 除了人声 ,还会请来锣鼓 、唢呐 、竹笛等乐器组成 的乐队造势助威 。“打禾籁 ”时 , 木洞地区的田间地头热闹非凡 ,成为流传数百年的独特文化景观。
具体说来 , 木洞 山歌 中 的 “ 禾籁 ”还被具体分为高 腔禾籁 、矮腔禾籁 、平腔禾籁 、花禾籁 、禾籁尾子等类 型 , 不同类型都具有不同的音乐特征和演唱特点 。矮腔 禾籁是重庆木洞薅秧歌的核心 , 曲调丰富多样 , 旋律风 格变化迥异 , 歌曲风格也随着唱词内容和表达情感不 同 呈现 出不 同 。具体来说 , 矮腔禾籁多采用民族五声调式 中的徽 、羽 、商调式 , 曲式结构简洁 , 节奏节拍规整, 演唱音域跨度小 , 易于传唱 , 受众面广 。矮腔禾籁最有 特色的就是衬词衬腔的运用 , 除了山歌中常用的“ 哟嗬 ” “ 咿儿哟呀儿哟”“哎哟喂 ”等表达劳动时的感叹和呼喊的衬词外 ,矮腔禾籁还运用了拟声词(模拟打击乐), 以及称谓 、植物 、动作相关的语汇作为衬词 , 衬词数量极为 庞大丰富 。另外 , 甚至还有毫无内容的衬词组成正式 的 乐句 ,如《山歌好唱口难开》, 从歌曲的第 5 小节一直到 结尾都是没有具体内容的衬词 。衬词诙谐幽默 , 让整首 薅秧歌独具特色 , 富有个性 。 同时 , 没有任何歌词 内容 的衬词演唱 , 也让演唱者有充足的时间准备下一句歌词的演唱。
高腔禾籁高亢嘹亮 , 旋律上下起伏大 , 音域广 , 节 奏舒缓 自 由 , 为演唱者提供了较大的发挥空间 。但其歌 唱难度较大 , 是演唱者一展歌喉 、展示高超演唱技巧 的 重要歌种 。平腔禾籁通常是单人清唱 , 可 即兴创作 , 风 格既可接近高腔禾籁的高亢自由 , 也可接近矮腔禾籁的 轻快活泼 。花禾籁是将所有禾籁曲种进行巧妙结合 , 充 分发挥每一种 “ 禾籁 ” 的优点 , 丰富音乐的表现力 。禾 籁尾子通常不作为独立的歌曲 ,而是作为花禾籁的补充和 延伸 ,增加花禾籁的表现力和艺术色彩。其唱词中有“煞 角(sha guo)”, 意为 “ 结束”, 唱词直 白 , 收尾干净 , 是木洞山歌中薅秧歌区别于其他区域薅秧歌的特色所在。
(三) 贵州地区金沙民歌“ 薅秧歌 ”
贵州金沙县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 土地肥沃 , 水 田面积大 , 因此水稻种植业发达 。 自 明清 时期起 , 这里就吸引了大量的移民迁入 , “薅秧歌 ”也 随之传入 。在人们的生产劳作中 ,传统 的 “ 薅秧歌 ”与 贵州当地民歌相融合 , 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贵州金沙薅 秧歌 。在现代农业发展普及之前 , 金沙县茶 园 、安底、 平坝 、岩孔等地都流传着各具特色的 “ 薅秧歌 ”。 其 唱 词多为七言两句或者四句 , 即使是长短不一 的句子也都 按照贵州方言押韵 , 唱词中常穿插方言语汇和衬词 , 平 实朴素且充满机智幽默 。在唱腔方面 , 金沙薅秧歌高亢悠扬 , 节奏 自 由 , 或舒缓 自 由 , 或欢快激扬 。其演唱形式是一领众和的方式 ,领唱者也被称作“ 提腔人”, 偶见 两人对唱或男女对唱形式 。在 内容方面 , 也都是表现劳作场景 ,展现劳动人民的豁达乐观心态。
目前传唱较广的金沙薅秧歌主要有 “ 老 鸹 调 ” 和 “ 薅秧调 ”两种曲调。 “老鸹调 ”通常是在曲段一三句末 尾模仿乌鸦的叫声 , 这种模仿来源于人们劳作时逗引 、 模拟田埂间的乌鸦场景 , 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艺术体 现 。其曲调为五声调式中的徵调式 , 曲式结构通常是三 个乐句构成的单乐段的变化重复 。歌词中具有方言特色 的衬字衬词也极富地方特色和生活韵味 。“薅秧调 ”是 “ 薅秧歌 ” 的主要曲调 ,在演唱形式上 , 由一人提腔 ,众 人应和 , 最终形成整个田坝薅秧的民众一齐应和 , 四面 声起 ,场面十分壮观 。领唱与齐唱的对比映衬也让人在 歌声中心情愉悦放松 , 不觉得劳作 的辛苦 。“薅秧调 ” 的曲式结构通常是由长达 9 小节或 10 小节的乐句组成 的 乐段变化重 复 , 每 一 乐段都会带尾声 。 乐句悠长徐 缓 , 结尾 的 “ 吔 ” 由真声转为假声 , 自 由延长 , 这 既能 让感情得以充分地表达 、释放和升华 , 同时也让歌 曲呈现出宽阔辽远的景象 , 富有意境。
二、川渝黔民歌“薅秧歌”音乐文化异同之比较研究
( 一)川渝黔民歌“ 薅秧歌 ”音乐文化之共通
1.“ 薅秧歌 ” 的起源与功能作用
纵览川渝黔不同地区的 “ 薅秧歌 ”音乐文化 , 尽管 在音乐特质和表演形式方面都有较大差异 ,但都具有相 同 的音 乐起源 , 也具有相同的功能作用 。 各个地 区 的 “ 薅秧歌 ”都是劳动人民在进行劳作 时 唱 的歌谣 , 演 唱 场景都在稻田 间或者去劳作的路途中 ; 具体 的 功 能作用 , 一方面是为了互相鼓劲加油 , 通过演唱薅秧歌或配以锣鼓助唱 , 让人们精神振奋 ,干劲倍增 ; 另一方面也 是让人们在热闹的气氛中放松身心 , 缓解劳作 的辛苦, 同时也通过不同的唱词表达不同的情感 , 抒发劳动人民朴实的感情。
2.“ 薅秧歌 ” 的内容唱词
在 “ 薅秧歌 ” 的内容方面 , 各个地区的 “ 薅秧歌 ” 都是以生活内容为主 , 虽然在题材方面或男女斗情 , 或 借事抒情 , 或托物抒怀 ,但都是反映现实生活 , 抒发 民 众的劳动感受和心情 , 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 。在唱词方 面 , 川渝黔地区的“ 薅秧歌 ”都不可避免地与“竹枝词 ” 相关要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密不可分 。唱词 的句式结构 特点和其中丰富衬词的运用也成为川渝黔地区 “ 薅秧 歌 ” 的共 同特色 。此外 , 这些唱词都采用了当地 的方言 俚语 , 口语化的语汇为 “ 薅秧歌 ”增添了诙谐幽默 的特 点 ,使音乐更具表现力。在方言运用上 , 由于“ 薅秧歌 ” 唱词创编的空间自由度 , 唱词无论是在声母韵母发音, 还是在语调声调方面都与 “ 薅秧歌 ”作品的旋律节奏相 配合 , 同时丰富的衬词运用也让不同地 区 的 “ 薅秧歌 ”呈现出不同的地方风味。
3.“ 薅秧歌 ” 的音乐特质
川渝黔地 区 的 “ 薅秧歌 ”基本上都 以中华民族传统 五声调式为主 , 其中也有五声调式之间的交替变换 , 旋 律舒展动听 , 即使不 同地 区 、不同民歌作品的乐句组成 数量不 同 , 但 乐段之间通常采用的都是重复的旋律结 构 , 旋律和节奏都具有很大的自由性 。在唱腔方面 , 川 渝黔各个地区的 “ 薅秧歌 ”基本有高腔 、平腔 、低腔或 对应 唱腔 , 既 易于学习和传唱 , 又能够通过音乐跨度 广 、演唱技巧高的高腔部分让歌唱者一展歌喉 。在演唱 形式上 , 除了民歌普遍使用的对唱形式 , 各地 区 的 “ 薅秧歌 ”都以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为主 , 同 时也有独 唱、齐唱等形式 。另外 ,在表演形式上 ,与北方扭秧歌不同, 川渝黔地区的“薅秧歌 ”不重视舞蹈 ,而是注重歌曲的唱和 ,这也适应“ 薅秧歌 ”产生和出现的劳动场景和特点。
(二) 川渝黔民歌“ 薅秧歌 ”音乐文化之差异
1.“ 薅秧歌 ”方言唱词的不同特色
由于 “ 薅秧歌 ”与现实生活结合紧密 , 且在唱词方 面具有极大的自由性 , 所以不同地区的 “ 薅秧歌 ”运用 了不同的特色方言 。川南 、川北 、川西 以及重庆 、贵州 等地独特的方言特色体现在 “ 薅秧歌 ” 中 , 不仅让 “ 薅 秧歌 ”更具有生 活气 息 , 还展现了不同地区的地域特 色。如平昌薅秧歌中“ 堰塘里莫水嘛 ,靠天落哎, (伴) 靠天落哎, (独) 贤妹那个莫得郎噻 , 哥哥来帮忙”, 在 演唱中就充满了四川方言特色 。江油云集《薅秧歌》 中 “姊妹诶那多了 ” 的 “ 了 ”字根据江油话发音 ,韵母混淆 读 “lao”, “壳 ”字被唱作 “kuo ”等 。不 同地 区 的方言 特色也都成为 “ 薅秧歌 ”唱词的不同特色 。在衬词衬腔 的运用方面 ,衬词数量的多少和地位也略有不同 ,重庆地 区木洞民歌的“禾籁 ”中衬词数量最为庞大 ,甚至没有具 体内容的衬词也能构成唱词的主体。其次就是贵州金沙的 “ 薅秧歌 ”, 会以乌鸦叫声的拟声作为尾调 。其他地 区 的 “薅秧歌”唱词中的衬词多以语气词和感叹词为主 , 穿插在唱词间 ,增加作品的口语特色和音乐的表现力。
2.“ 薅秧歌 ”音乐特质的差异
“ 薅秧歌 ” 的唱腔多样 ,在不同地区的“ 薅秧歌 ” 中 也有不同的类别和名称 。这些 “ 薅秧歌 ”具有不 同 的 曲 调和搭配方式 , 其中以重庆地区的 “ 禾籁 ”分类最 多, 还具有 “ 花禾籁 ”和 “ 禾籁尾子 ”概念范畴 。贵州金沙 的 “ 薅秧歌 ”则以独具特色的 “ 老鸹调 ”和 “ 薅秧调 ” 闻名 。 四川地 区 的 “ 薅秧歌 ”则与民歌唱腔类似 。在音乐调式和旋律方面 , 重庆地区木洞山歌 的“禾籁 ”呈现出较为突出的尾转式特征 , 旋律也呈现出高抛低落抛物 线型的音乐旋律 , 歌 曲婉转悠扬 。 贵州金沙薅秧歌的 “ 薅秧调 ”乐段结尾的“ 吔 ” 由真声转为假声 ,旋律悠长 延伸 、意犹未尽 。 四川地 区 的 “ 薅秧歌 ”也与不 同唱腔 相配合 , 具有不同风格的旋律特征 , 其中纳西民歌下滑 尾音 的运用 ,平昌薅秧歌五声调式和羽调式 、徵调式 的 交 替使用 , 也是四川地区薅秧歌与其他地 区 “ 薅秧歌 ”不同的音乐特质。
3.“ 薅秧歌 ”表演形式的异曲同工
在表演形式和范式方面 , 川渝黔地区的 “ 薅秧歌 ” 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 ,但是这种差异不大 , 都严格 区 别于北方以舞蹈为主的扭秧歌艺术形态 。 部 分地 区 的 “ 薅秧歌 ”通常是清唱 , 领唱或提腔者只唱无伴奏 。领 唱或提腔者也没有固定的人选 ,谁愿意领唱谁唱 ,谁有 经验领唱谁唱 。演唱形式也较为自由 , 没有规定 的唱词 和规定程序 , 可以完全依靠歌唱者的即兴创编能力 。而 川东和重庆等地区的 “ 薅秧歌 ”不仅会有锣鼓乐队助威 助唱 , 而且还有固定的演唱程序和范式 , 如川北 的 “ 薅 草锣鼓 ”就是打鼓人先说一段吉利话 , 再唱《四句歌》, 然后由两人合吼 、对唱后再唱《十声歌》。 演唱过程 中, 间奏锣鼓 ,然后再唱《借鼓歌》《借锣歌》《取书文歌》 等。 最后唱盘歌结束 。无论是演唱形式还是程序 , 都有 固定 套路 。所以 , 不同地区的 “ 薅秧歌 ”在演唱形式 、表演 方式和程序上也有不同 ,但归根结底 , 都 以群体性 的 即兴民歌演唱为主。
三、结语
综上所述 , “薅秧歌 ”源远流长 、历史悠久 , 歌曲通俗易懂 、婉转悠扬 , 唱词平易朴实 、诙谐幽默 , 深受劳动人民的喜爱并传唱至今 。不 同地 区 的 “ 薅秧歌 ”在 作品内容和音乐特征等方面存在着异同 , 反映着不 同地 区独特的民族文化风情和劳动人民的精神面貌 。对川渝 黔不同地区的“ 薅秧歌 ”进行分析 ,重点对柳街薅秧歌、 江油云集 《薅秧歌》 进行分析研究 , 也对川东 、川南 、 川北等地区的 “ 薅秧歌 ”进行简单了解 , 同时以重庆木 洞山歌的 “ 禾籁 ”和贵州金沙 “ 薅秧歌 ”为代表 , 对重 庆和贵州地区的“ 薅秧歌 ”进行研究 ,进而从“ 薅秧歌 ” 的起源和功能作用 、 内容唱词 、音乐特征 、表演形式等 方面 , 总结分析川渝黔地区民歌 “ 薅秧歌 ”音乐文化 的 共通和差异 。总而言之 , “薅秧歌 ”作为深植于民族文 化土壤中的民间音乐文化 , 具有较强 的适应再生 能力, 能够适应不同地区的地理条件 、文化背景等 。但是 随着 现代农业的发展 , “薅秧歌 ”这种民间音乐文化形态也 逐渐淡出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文化记忆 , 需要进一步结合 不 同地 区 “ 薅秧歌 ” 等 民歌 的特 点 , 探索保护和传承“ 薅秧歌 ”等民间音乐的创新路径。
参考文献 :
[1]郑萍. 江油 云集 山歌《薅秧歌》的音乐风格与演唱特点[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21 年.
[2]龚永红.竹枝歌与木洞山歌禾籁、啰儿调的渊源初探[J].黄河之声,2021(12):88-90.
[3]张荣冠.薅秧歌:渐行渐远的农耕文化记忆—— 对贵州金沙薅 秧歌的田野调查和非遗申报的文化思考与释读[J].文化 月刊,2017(Z3):94-95.
[4]胡小琴.文化人类学视域下的巴渝民歌文化初探[D].重庆:重庆大学,2011 年.
[5]郝志伦. 巴蜀秧歌习俗源流初探[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03):1-3+1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