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黔西南民族民间音乐传播模式研究论文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黔西南民族民间音乐传播模式研究论文

0

2024-04-13 14:21:53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本文以黔西南民族民间音乐为具体研究对象,通过深入调研其当前的发展状况,并结合大数据实效平台,探索其在创新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的有效途径。此举旨在扩大黔西南民族民间音乐的受众群体,提升其传承力度,并推动音乐结构体系的创新,以产生更广泛的影响,即“蝴蝶效应”。此外,通过这一系列举措,也期望能够进一步促进与黔西南民族民间音乐相关的产业链的传承与发展,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双重繁荣。

  【摘要】本文以黔西南民族民间音乐为具体研究对象,通过深入调研其当前的发展状况,并结合大数据实效平台,探索其在创新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的有效途径。此举旨在扩大黔西南民族民间音乐的受众群体,提升其传承力度,并推动音乐结构体系的创新,以产生更广泛的影响,即“蝴蝶效应”。此外,通过这一系列举措,也期望能够进一步促进与黔西南民族民间音乐相关的产业链的传承与发展,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双重繁荣。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黔西南;民族民间音乐;传播模式;创新传承

  不同的地理条件和独特的民族风情赋予黔西南民族民间音乐丰富的内容题材、广阔的探寻空间、独特的音乐文化以及强大的可塑性。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和生产力、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影视商品不断发展和壮大,大量的影视主题曲、综艺和APP主导歌曲通过互联网广泛传播并受到大数据的推荐,使得主流音乐逐渐成为社会音乐文化的主题曲。这一现象导致音乐审美逐渐大众化,而历史流传下来的民族民间音乐痕迹则在某种程度上被逐渐淡化。

  目前,黔西南民族民间音乐的受众及传承者主要以老一辈的学者为主,受限于文化程度和受众群体,其传播方式较为单一。与此相比,在以青年人为主体的网络时代,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播者所付出的传播努力远不及其他类型音乐的传播者。尽管有网络和短视频平台的助力,大众审美观念的转变仍然为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播设置了障碍,使其逐渐消失在时代的洪流中。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传播媒介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地知晓天下事情。结合社会现代化、大数据互联网以及时代背景,可以通过文献研究、访谈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等综合手段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我们应紧跟新时代的步伐,融入现代元素,创造出大家喜闻乐见的音乐文化,在呼应“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自治区特色的前提下,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传播模式。

  一、黔西南典型的民族民间音乐及传播模式

  (一)八音坐唱

  八音坐唱是布依族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形式,被誉为布依族音乐的活化石。它由牛角胡、葫芦琴、月琴、箫筒、刺鼓、包包锣、小马锣等八种乐器组成。八音坐唱主要在布依族的传统节日、婚嫁、建房、祝寿等场合演奏,深受布依族人民的喜爱,主要流传于黔西南兴义、安龙、册亨、望谟县等布依族聚居地区。其代表曲目有《布依婚俗》《贺喜堂》《胡喜与南祥》。在演出时,演员们通常穿着布依族服饰,围成半圈或圆圈,或分为前后两排坐,边奏边唱。具体的排坐方式要根据演出场合而定。

  该曲艺已获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部分地区的八音已被高校纳入课堂学习,拥有固定的曲调和谱子,并经常作为代表到各地进行巡演传播,现已声名远扬。就调研结果来看,各地的八音曲子有所不同,但都经历了从无谱到有谱的过渡阶段。在继承方面,许多传承人依然是四五十岁的人,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来传承和传播。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不懂音乐,靠的是长期的手指记忆和旋律记忆来完成演奏,缺乏必要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支持,包括指法和音准都不尽如人意。

360截图20230404155758815.jpg

  (二)山歌

  山歌作为一种闲暇时的娱乐歌曲出现在人们生活中,是贵州地区广为流传的一种本土歌曲。它的旋律简短,拍子为散拍子,歌词结构以七言四句的起承转合形式为主,句尾押韵。其曲调单一,通常都是采用相同的曲调填上不同的歌词。大多数山歌的调式都为徵调式和羽调式。歌曲分为少数民族山歌和汉族山歌,演唱形式是采用对唱和独唱的形式,通常会在聚会、相亲、劳作、操办喜事等场合出现,腔调为原生态。歌词具有简洁性。

  根据大数据的推荐和调研结果来看,山歌非常受中年人的喜爱,但当代的年轻人对山歌的看法和中年人相反。山歌的传播方式主要是口口相传,传播途径有碟片、抖音、山歌群等。他们通常没有记谱的习惯,靠的是多听多记和山歌的旋律伴奏来学习山歌。

  (三)婚嫁、丧事唢呐调

  唢呐是中国民族吹管乐器的一种,在贵州的丧事和喜事中占据重要地位,主要出现在新婚、老人去世、置办新房、满月酒等场合。在黔西南一带,唢呐主要流行三个号,不同号的唢呐吹出的音色也不同,而使用一号的以少数民族居多。一首唢呐调是由一个包包鼓、两把唢呐、一个马锣、一副铜镲合奏而成。两个唢呐的奏法,有些吹的是齐奏,有些是高八度,有些又是合奏,这些差异取决于地域的不同和师傅技艺的掌握程度。其他乐器则根据唢呐调的拍点规律来进行击打。唢呐调在贵州置办大事的场合中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象征着今天是个喜庆的好日子,同时也起到一定的提示主人家宾客到来的作用。

  根据调研结果来看,民间唢呐队主要由中年人组成,且都是口口相传,但也有相关谱面记载唢呐调。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许多师傅也会通过抖音发布一些演出视频和谱面。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这些师傅没有接受过专业的音乐知识教育,他们的谱面记载往往只是大致的音和节奏,用他们自己能理解的方式记谱。许多音乐家表示,他们听不出唢呐调的音高,只有贵州会吹唢呐的人才能懂。因此,音乐家余孙发老师前来尝试听谱写曲,也未能完全理解。结合音乐和谱面分析,笔者还发现在唢呐调里面的1与专业音乐学里的1是不一样的。

  (四)妈娘歌

  妈娘歌是一种七字一句、带哭腔且拥有固定旋律的农村歌曲,通常在农村女孩出嫁或老人去世时演唱。如今,这一习俗主要保留在老人去世的场合。演唱妈娘歌时,人们通常会在去世老人的棺木前放一个垫子,手拿一块手绢,以带哭腔的音调表达对逝者的哀悼。然而,现在会演唱这种歌曲的人主要是五六十岁的老人,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基本上不会了。

  在过去,妈娘歌是通过母亲口传身教给女儿的方式传承的,也可以通过碟片进行传播。但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和审美观念的变化,这一习俗逐渐被简化,年轻一代基本上不再会演唱。因此,大部分的传统已经失传,仅由老一辈的人坚持传承。随着他们的离世,这一习俗恐怕也将逐渐消失。

360截图20230324162931037.jpg

  二、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黔西南民族民间音乐的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

  民族民间音乐发展向“简化→失传”和“受众人群老龄化”的趋势发展。那导致这一趋势的原因究竟是哪些呢?笔者经过分析,归纳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音乐审美大众化、现代化

  当今娱乐圈的流行趋势主要是通过展现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感人的影视情节来获得人们的内心认可,从而逐渐营造出一个以虚拟情感抒发内心情感的社会状态。因此,人们往往更容易与影视歌曲产生共鸣。此外,由于科技和大数据的广泛覆盖,音乐审美逐渐趋于大众化和现代化,导致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流行音乐,而本土音乐则逐渐被边缘化。

  (二)对传统音乐文化内涵的忽视

  事物的存在是因为它具有一定的意义。现在流传在民间的音乐,每一首都具有它的历史渊源和意义。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音乐文化已经被简化甚至消失。这是由于在发展过程中,这些音乐文化的内涵和历史意义逐渐被淡化,导致人们难以感受到它们真正的存在意义,更无法与之产生深刻的共鸣。

  (三)教育体系的变迁

  随着教育体系的改革和发展,学校更重视主流文化的教育和传授。然而,这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一是教学内容相对单一,大多集中在教授民族、美声、流行唱法上,很少教授原生态唱法。二是与视唱练耳、乐理等学科相比,民族民间音乐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三是学校没有结合地方音乐特色开发地方课程来使传统音乐文化得到弘扬与继承。这些问题都使得传统音乐的培养和传承受到一定的限制,进而使传统音乐的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相对较低,使得学生对其了解不深、兴趣不大。

  (四)城乡差异变小和工作方式的改变

  传统音乐在农村地区的传承相对较好,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年轻人更倾向于迁往城市谋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同时农村也正在向城镇化发展,随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也逐渐发生了变化。这种长期的环境变迁导致了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缺失和逐渐简化。

  (五)民族的逐渐汉化

  汉族作为中国的主体民族,其语言对于很多少数民族来说成为必备的沟通工具。汉族与少数民族结婚后,他们的孩子继承的也往往是汉语,这导致许多人逐渐失去了说本民族语言的能力,或者只能听懂而不会说。因此,许多传统的民族音乐也就这样渐渐地失传和简化了。

  (六)民族民间音乐与传统音乐教学的差异

  传统音乐教学主要侧重于以普通话发音和有技巧性的唱歌,有规范的教学体系和音乐理论知识。而民族民间音乐都是自发性音乐,缺乏相关的理论知识学习,其音调全是方言版音调,与普通话音调相差很大,这也是许多学者来挖掘贵州民族民间音乐时所面临的一大挑战。

  (七)地方政府对民族民间音乐宣传和保护的不足和乡村振兴产业的覆盖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农民生活达到全面小康水平,一直是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务。尽管也有专门打造的少数民族音乐特色村寨,但是除了刚刚宣传发展的那段时间,后期因为监督力度不足和缺乏持续性,这些村寨基本上就荒废了。因此,这项工作在后期逐渐变成了一个形式化的工作。

  综上分析,民族民间音乐发展向“简化→失传”和“受众人群老龄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其中一个最大原因就是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没有直面时代背景,没有充分借助“现代工具”和“新思想”来发展和壮大自身,从而在时代背景变迁和科技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导致传统的传播模式逐渐“失宠”。为了应对这一挑战,需要充分利用当今时代背景,借助大数据平台,丰富和创新传承传播方式,进行一次大变革。

  三、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黔西南民族民间音乐传播模式综合分析

  (一)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间音乐传播模式的好处

  广泛的传播覆盖:大数据技术能够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传播和共享,使得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民族民间音乐能够更加广泛地传播到世界各地,从而增加民族民间音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精准的推荐机制:大数据技术可以基于用户的个人偏好和音乐喜好进行数据分析和挖掘,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音乐推荐服务。这使得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民族民间音乐能够更准确地推荐给对其感兴趣的用户,增加了其曝光度和流行度。

  丰富的内容展示:通过大数据技术,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民族民间音乐能够以多种形式进行内容展示,例如音频、视频、图片等,丰富了音乐的呈现方式,提升了用户体验。

  数据驱动的决策支持:大数据技术可以对音乐传播过程中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获取有关观众群体特征、听众反馈等信息,并基于这些数据进行决策支持。这使得相关部门能够更有效地制定音乐传播的策略和计划,提高传播效果。

  保护传统文化:借助大数据技术,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民族民间音乐得以更好地传承和保护。通过数字化手段进行音乐存档、数字化复原等工作,可以确保音乐的长期保存和传播,防止遗失和流失。

  (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间音乐传播模式与以往的主要差异

  字化传媒的广泛应用:过去,民族民间音乐主要通过传统媒体如电台、电视或唱片等进行传播。然而,现在的音乐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如音乐网站、社交媒体和流媒体服务进行更加广泛和便捷的传播。这不仅增加了音乐的曝光度,还使得人们更容易访问和分享这些音乐作品。

  社交媒体的崛起:社交媒体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分享音乐的主要渠道之一。艺术家、音乐公司和粉丝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直接联系,实时交流并分享音乐作品,从而提高了音乐传播的速度和范围。

  用户生成内容的兴起:用户生成内容的兴起使得音乐爱好者和创作者能够直接参与音乐的创作和传播。例如,人们可以发布自己的翻唱作品、舞蹈视频或原创音乐,并通过社交媒体分享给大众。这激发了更多的创造力和参与度,也为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播带来了新的动力。

  全球化的影响:全球化使得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间音乐有机会在国际舞台上进行推广。通过互联网和数字化传媒,音乐可以超越地域和语言的限制,进入全球市场。例如,音乐作品可以通过在线音乐平台在全球范围内发布、销售和传播。

  (三)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黔西南民族民间音乐传播问题的解决措施及创新策略

  1.解决措施

  支持多样性:相关机构和媒体应该鼓励民族民间音乐的创作和传播,提供多元化的参与渠道,并为其提供更多的曝光机会。

  引导优质发展:政府和相关机构可以引导和支持音乐平台提供更多专门的栏目和节目,特别是针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内容,以保护和传承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

  加强版权保护: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音乐版权的保护,打击音乐盗版和非法传播活动,为音乐创作者提供合理的收益保障。

  加强教育宣传:应加强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教育宣传,增强公众对其重要性和独特性的认知,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欣赏。

  2.创新策略

  创造并抓住热点,精心策划并执行宣传活动,以发现民族民间音乐为主题,借助政府支持和网络平台的优势资源,开展一场旨在发掘和推广民族音乐的特色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这些独特的音乐文化。

  四、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黔西南民族民间音乐传播问题的根源及策略

  (一)相关政策的建立与政府的扶持

  1.加大政策资金支持

  国家可以通过对大数据进行分析推出相关激励政策,鼓励年轻人研究和发展民族民间音乐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传播方式;支持现当代影视圈中具有典型代表的明星来代言和传播民族民间音乐;支持政府部门、文化机构、学生团体、社会各界青年人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作中来,为他们提供培训和资金安排,从而激发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生机和创造力。

  2.完善民族音乐语言制度

  为确保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国家可以出台少数民族语言规范相关政策,规定少数民族民众必须学习少数民族的语言。为此,可以建立民族语言文献资源数据库、推广地方语言课程,并设立少数民族语言认定考核制度,以保护少数民族语言的传承,进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这将有助于民族语言的传播与继承,为民族歌曲的传播提供新的载体和活力。

  3.均衡文化遗产认定

  协调挖掘和重视各地的民族民间音乐题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4.提倡民族民间音乐二度创作

  黔西南的民族民间音乐创作必须是继承与创新的结合。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实现创新,为黔西南民族民间音乐注入新的音乐元素和内涵,黔西南的民族民间音乐才会符合时代发展特点,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才会得到传播和增加受众群体。

  5.重视民族民间音乐审美意识的建立

  加强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教育宣传,提高公众对其重要性和独特性内涵的认知,培养公众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欣赏,特别是加强当代年轻人的思想建设,这一点尤为重要。

  6.打造黔西南特有的民族民间音乐振兴产业

  黔西南是一个充满民族风味的地方,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且民族民间音乐资源也较为丰富,可以利用这些优势打造民族民间音乐圣地,并大力发展和挖掘民族民间音乐瑰宝,将其作为支撑产业,从而使相关音乐得到更好地传承与传播。

  7.鼓励城市优质音乐教育资源向农村延伸

  通过建立城乡学校结对帮扶机制,提高农村音乐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并加大传播力度。

  (二)学校教育体系的建设

  1.各地学校开设地方民族民间音乐课程实践课堂

  鼓励民间艺人走进校园与当地学校合作,让民间艺人担任音乐教师,向学生传授民间音乐技艺。组织民族音乐工作坊,邀请专业音乐人指导学生,提高他们的演奏和演唱水平。建立民族民间音乐视唱练耳教程,用相关教程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民族民间音乐。

  2.举办音乐节或演出

  学校可以定期举办民族音乐节或演出,邀请具有代表性的民族音乐家或乐团来校演出,以吸引学生和社会各界人士观看。

  3.利用多种媒体平台宣传

  学校可以利用自身的官方网站、学校电视台或广播站等媒体平台,定期发布民族音乐相关新闻、文章、视频和音频作品。同时,还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等,积极推广民族音乐,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和参与。

  4.建立合作交流机制

  学校可以与其他学校、音乐学院、民间音乐组织或传统艺术团体建立合作交流机制,共同举办演出、研讨会或培训班等活动,以促进民族音乐的传承和推广。

  5.鼓励学生参与民族音乐

  学校可以设立奖学金或荣誉称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民族音乐的学习和创作。同时,支持学生自发组织民族音乐社团或乐团,为他们提供必要的资源和场地,并组织演出和比赛等活动。

  6.打造时代主流音乐元素与传统民族民间音乐融合教育

  以民间民族音乐歌曲的内涵、唱法为题材,结合时代背景和时代音乐特点创编音乐剧。

  (三)大数据的合理处理

  数据收集与存储:利用数据收集与存储技术,将目前主要通过书籍记载的民族民间音乐表演、传统乐器声音以及遗留下来的文字资料进行完整、永久和大量的存储。

  数据处理与分析:对于收集和存储的民族民间音乐数据,需要进行高效的处理和分析,以挖掘其中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通过数据挖掘、模式识别等技术手段,可以深入探索音乐的特征、风格和传承规律,为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音乐提供科学依据,并促进其传播。

  (四)大数据应用媒介的帮助

  1.影视制片还原民族民间音乐原始形态

  近年来,最受年轻人欢迎的就是各种影视剧,其中多数是以现代的爱情、科技、爱国、亲情等为主题。为此,我们可以抓住这一特点,在保护传统音乐不被破坏的前提下,对传统民族民间音乐进行筛选,选出具有代表性的音乐题材,通过对它的历史渊源、形态、发展、内涵等方面进行剖析,编写出相应的脚本并拍成影视剧进行传播和记录。

  2.完善音乐播放软件

  目前,各大音乐播放软件上主要都是当代流行歌曲,很少有黔西南民族民间音乐的相关内容。因此,我们需要完善这些音乐播放软件,增加黔西南民族民间音乐的收录和推荐,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这些传统音乐。

  3.在网络社交平台上创建专属黔西南民族民间音乐的公众号

  当代主流娱乐软件中,抖音尤其受到广泛欢迎,不管是什么年龄阶段的人都热衷于使用抖音,可见其传播力度之大。对此,我们可以在各大APP上创建与黔西南民族民间音乐相关的公众号,并定期发布介绍黔西南民族民间音乐的相关内容和最新动态,以确保其得到广泛且实时的传播。

  (五)产业的带动发展和音乐文化产业的品牌建设

  旅游业:旅游业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游客的喜好,结合当地民族民间音乐的特点,创造出具有民族民间音乐特色的旅游景区,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套餐,使游客在游玩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感受民族风情,还能体验音乐文化的内涵。

  房地产业:在住户的娱乐场所打造“地区特色音乐”活动场所,举办相关地区音乐活动赛场或节目,可以在推进产业宣传的同时也让音乐得到了传播、继承和发展。

  乡村振兴产业:乡村振兴产业能够带动地区音乐的传播与发展。地方音乐特色的建设更是对乡村产业起到了推动和宣传作用。

  加强乡村音乐文化产业链建设:从创作、演出到销售,完善乡村音乐文化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六)音乐版权与盗版的解决方式

  法律措施:例如在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于2017年6月1日正式实施。该法对网络侵权行为进行了具体规定,同时也对个人用途进行了明确划分,如有盗版行为,将追究法律责任。

  技术防范措施:例如,数字版权管理(DRM)技术,这种技术可以限制用户在受版权保护的数字内容上的非法复制和传播。此外,民族民间音乐也可以通过数字水印等技术手段来保护版权。

  产业自律措施:例如,音乐下载网站要求用户下载音乐前必须实名签署协议,明确禁止侵权行为。实名制也可以避免用户使用虚假账号。此外,民族民间音乐产业组织也在制定统一标准来规范数字音乐版权管理。

  五、结语

  民族民间音乐是中国音乐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反映了中国人民在生活中对音乐的追求和向往,是人们精神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表现。它与中国传统文化互相交融、联系、发展,凸显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气质。因此,传播民族民间音乐对于树立中国音乐形象是非常重要的。面对当今世界的数据化和科技化,我们要去改变传统的传播方式来避免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消失殆尽,抓住时代的特性利用时代的工具对黔西南的民族民间音乐进行传播。在改革和优化的过程中,社会各界的力量都不可或缺,包括国家的政策支持、学校的改革举措、大数据和互联网的利用以及政府的监督等。

参考文献:

  [1]穆好强.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和传播模式[J].记者观察,2023(21):54-56.

  [2]刘娜.黔西南布依族八音坐唱研究[D].贵阳:贵州民族大学,2013年.

  [3]刘鑫.黔西南布依族民歌收集整理研究[J].艺术评鉴,2018(11):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