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吉他曲《教堂大厦》音乐与演奏的探究论文

2024-03-18 10:10:04 来源: 作者:liyuan
摘要:《教堂大厦》(Building the Church),由美国著名电吉他演奏家、音乐制作人史蒂夫·范(Steve Vai)创作于2005年,乐曲以复杂多样的演奏技巧和激情澎湃的音乐语境,塑造了教堂大厦气势恢宏的音乐形象,表现了充满人文情怀的音乐氛围。本文是电吉他乐曲《教堂大厦》的音乐与演奏分析,结合演奏实践对电吉他演奏技巧的综合应用,从演奏艺术理论研究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
摘要:《教堂大厦》(Building the Church),由美国著名电吉他演奏家、音乐制作人史蒂夫·范(Steve Vai)创作于2005年,乐曲以复杂多样的演奏技巧和激情澎湃的音乐语境,塑造了教堂大厦气势恢宏的音乐形象,表现了充满人文情怀的音乐氛围。本文是电吉他乐曲《教堂大厦》的音乐与演奏分析,结合演奏实践对电吉他演奏技巧的综合应用,从演奏艺术理论研究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电吉他;音乐特色;演奏分析
《教堂大厦》的乐曲作者史蒂夫·范(Steve Vai)是美国现代著名电吉他演奏家和音乐制作人,被美国吉他杂志《吉他世界》(Guitar World)评为世界上最优秀的十位电吉他手之一。《教堂大厦》是一首宗教题材的电吉他独奏曲,但宗教题材并非宗教音乐,乐曲主题与信仰无关。乐曲出自史蒂夫·范2005年发行的录音室概念专辑《真实的幻觉:映像》(Real Illusions:Reflections),讲述的是神派来的人物潘帕什(Pamposh)所访问的城镇和他对城镇中教堂的建设,这种新奇的构思被作者形容为“摇滚寓言”。正如这首乐曲的标题一样,乐曲以丰富多彩的音乐语汇,塑造了教堂大厦气势恢宏的音乐形象,营造出动人肺腑的音乐感染力。
一、乐曲结构概述
该曲为复三部曲式,全曲速度为♩=94,节奏为4/4拍。乐曲通过各段不同调式的转换,将音乐主题不断发展。A乐部是乐曲的主部,包含A、B两个主题乐段,A乐段包含a、b两个乐句,主题核心音调使用了下行级进和四度上行跳进的创作手法。B乐段包含c和c1两个乐句,与A主题进行对比。乐曲的主部在反复时使用了相同材料进行变奏,听觉上带来了新鲜感。乐句中的附点连线切分节奏,使旋律的发展更加复杂多变。
B乐部是乐曲的中部,具有对比乐曲主部和进行展开的功能。这一乐部中使用了新主题材料构成C乐段,引子材料也在这一部分进行展开。A1乐部是乐曲的再现部,仅包含一个B乐段,是对主部结构的减缩再现。A1乐部后的连接部分是在A、B乐部间连接部分的基础上进行扩展,由4+4小节扩展为4+13小节,以扩展伴奏吉他金属连复段的形式,增强了乐曲的力量感并衔接至尾声。尾声部分分解了D Aeolian的音阶,以拍压摇把的演奏形式渐弱结束,使乐曲更显韵味悠长,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二、音乐艺术特色
(一)调式
乐曲的引子部分应用了D小调五声音阶(第1—8小节),用双手点弦技巧奏出的复调乐句,模仿了教堂中管风琴的演奏,描绘出教堂内部的雄伟高大和回音激荡的音响效果。在塑造乐曲音乐背景的同时,也为音乐主题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素材。这一部分使用了巴洛克式的复调技巧进行创作:上方声部和下方声部分别发展,下方声部虽然没有发展出清晰的旋律线条,但具有对位的特点。
乐曲的主题部分采用中古调式。乐曲的A乐部和B乐部以小调类调式的Aeolian调式为主,其中A乐部的b乐句单独使用了同为小调类的Phrygian调式进行创作。乐部间的两个连接部分使用了大调类的bD Lydian调式,以音阶下行的形式重新回到D Aeolian调式,分别连接至乐曲的中部及乐曲的尾声。中古调式的使用,弱化了大小调音乐中各音级的功能,使乐曲的旋律流动性更自由。
乐曲的旋律部分使用了同主音转调和远关系转调多种方式进行频繁转调。在主部A乐部中,A乐段的a乐句由D Aeolian进行同主音转调至D Phrygian调式的b乐句,使乐句间产生平和的色彩对比。A乐段后的连接句又将调性转变至C Aeolian,连接至B乐段的D Aeolian调式,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丰富了乐曲的主题。乐部间的连接部分由具有大调特点的bD Lydian转为具有小调特点的D Aeolian,分别衔接到乐曲中部及尾声;旋律变为以二分音符为主的音阶下行旋律发展,使两个乐部间的衔接更为自然。调性的频繁转换,使乐曲的色彩更加突出鲜明,增强了乐段间的层次对比。
(二)节奏
附点连线切分节奏音型作为乐曲的主要节奏动机,贯穿于整首乐曲。在弹奏这种典型的摇滚节奏时,要注意对音符时值的把握。在A乐段的a乐句中,倚音后的二分音符连接至第三拍的八分附点音符,紧随其后是一个十六分音符的半音预推弦。这种摇滚节奏作为本乐曲创作动机的一部分,打破了规整节奏带来的僵硬感,配合旋律的发展使乐曲更加跌宕起伏。
在乐曲的旋律发展中,史蒂夫·范设计了多处不规则时值节奏的乐段:引子部分由三十二分音符快速点弦弹奏出重音变化的切分节奏,左右手弹奏不同的节奏音型,演奏出具有对位特点的复调旋律。从乐曲的B乐部起,旋律节奏的变化更加多样。不规则节奏的密集音符组成的速弹乐句将乐曲推向高潮(第71—74小节),引出双手点弦弹奏的速弹乐段。双手点弦速弹乐段的节奏沿用了引子乐段的音型变化,使音乐层次对比更加鲜明。大量的节奏变化展现了丰富的细节,渲染了乐曲的音乐气氛。
三、乐曲演奏分析
在这首乐曲中,作者充分应用了电吉他的双手点弦、拨片泛音、摇把滑奏等特殊演奏技巧,以重金属摇滚节奏烘托出跌宕起伏的旋律发展,使乐曲具有特色鲜明的音乐表现力。这首乐曲中的演奏难点,笔者结合练习实践分别依次做出解析。
1.电吉他作为电声弹拨乐器,点弦技巧(T)将电吉他的发音方式——弹弦发音,变为由右手指捶击弦发音。在这首乐曲中,史蒂夫·范独出心裁地使用左手反向与右手同时点弦的演奏技巧,弹奏出两部对位的复调旋律,在电吉他演奏史上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在演奏双手点弦技巧时,左手改变常规按弦方式从琴颈后伸出来,和右手一样击弦发音。右手无名指负责敲击二弦、中指负责敲击三弦、食指负责敲击五弦;左手中指负责敲击一弦、食指负责敲击四弦。在乐曲的引子材料展开段以谱例1为例,左手弹奏的旋律沿指板在一弦和四弦上下捶击行进,右手的食、中、无名三个手指分别在二弦、三弦和五弦上击弦演奏,这需要左右手密切配合才能完成。在♩=94的速度下连续演奏这段三十二分音符的旋律,极易发生按弦不实造成的发音模糊和触碰杂音,因此除了要求左右手的协调配合之外,对手指的耐力也有较高的要求。只有不断练习提高手指灵敏度,从慢速反复确认练习,熟练记忆指法音位,演奏才能得心应手。在进行双手交叉配合点弦的练习时,要注意手指按弦落点的准确,尽量控制噪声,从而弹奏出清晰的、具有颗粒感的音符。
2.推弦(C)是电吉他的常规技巧,其技巧要领为在左手按弦右手弹奏发音后,左手迅速将琴弦向一侧推或拉,构成新的音程变化,也被称为张力滑音;其技巧原理为不改变弦长而是通过推拉琴弦改变琴弦的张力,从而构成上滑音或下滑音,具有丰富乐曲的韵味及增强音乐表现力的功能。电吉他推弦技巧有1/4推弦(Q.C)、半音推弦(H.C)、全音推弦(C)、小三度推弦(1H.C)等。在《教堂大厦》这首乐曲中,史蒂夫·范令人称绝地运用了电吉他的大三度推弦技巧(2C)。在乐曲B乐部的d1乐句中(谱例2),小三度推弦(1H.C)弹奏出的三连音及两拍时值的五连音节奏,引出第68小节的大三度推弦(2C)的音符,并以推弦后的揉弦效果将音乐的情绪充分渲染出来,此处是较难掌握的推弦技巧。
推弦技巧的要领是左手手腕转动发力,辅助按弦的手指推动琴弦。技巧要求左手大拇指的配合以抵消琴弦对按弦手指的张力,其中,音准的把握是推弦的关键之处。无论是先弹奏后再推弦的上滑音,还是预推弦发音后的下滑音,都要准确地把握推弦音准的变化,否则会导致前功尽弃:不仅无法增强音乐韵味,反而破坏了旋律的发展。练习推弦时,音准的听辨至关重要,在反复练习推弦力道手感的同时,也应注意推弦手型变化的控制,把握音程的线形变化。
3.摇把技巧(Arm.)是电吉他演奏的特殊演奏技巧,电吉他摇把装置是通过下压和上拉摇把,牵动琴桥的弹簧机械装置随之改变琴弦张力,从而使演奏的音高产生变化,构成大小滑音及不同的音程变化。史蒂夫·范在代言使用Ibanez的电吉他后充分利用了双摇装置,摇把装置可改变的上下幅度及稳定性大大增加,创作出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音响效果。在乐曲中摇把技巧被多次使用:充满歌唱性效果的急颤音、充满刺激的俯冲下滑音、回声叠荡的大颤响和在旋律中用摇把变化音高的特殊技巧。在第65、66小节中(谱例3),史蒂夫·范用摇把在连续的十六分音符节奏进行中巧妙地构成了音准变化,使乐句充满张力的对比变化,产生令人称奇的效果。
此段的演奏难点在于右手准确地把握对摇把的操控,敏捷细腻地控制音准变化且不能破坏乐句的节奏时值。演奏第66小节的摇把俯冲技巧时,要注意左手的护弦,防止出现杂音。史蒂夫·范在这首乐曲中对摇把技巧的应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在乐曲结尾的独奏处,用摇把的急颤音配合左手滑音技巧,描绘出悠远深长的意境,完美地诠释了乐曲主题的音乐内涵。
4.电吉他的演奏技艺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除了各种演奏技巧之外,效果器的音色调制和音箱的扩音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这首乐曲中,史蒂夫·范除了用经典的失真音色外,还巧妙地将哇音和混响等音色应用自如。在乐曲的B乐部,作者使用哇音踏板的音色把击勾弦和滑音技巧点缀的三十二分音符上、下行乐句以及急速分解和弦琶音制造出犹如人声歌唱似的音色效果,将音乐渲染得充满激情,逐步把乐曲推向了高潮。哇音踏板是动态操控,在演奏时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哇音的脚控的幅度要控制得当,滤波幅度过快或太慢,都会影响旋律的声线。二是不能把哇音踏板的操作当成用脚打拍子,否则非但起不到音色变化烘托渲染的作用,反而会因哇音波幅的延缓破坏了音乐的节奏律动。
5.在这首乐曲伴奏声部的编曲配器方面,史蒂夫·范同样显示出过人的音乐才华和创作实力。乐曲伴奏吉他采用的特殊定弦,从六弦起依次为CGCFAD。降低空弦音定弦,既更好地突出了重金属音色的雄厚刺激的音响,又体现出摇滚强力五和弦的效果。伴奏声部的特殊定弦和重金属节奏的应用,都显示出史蒂夫·范丰富的音乐创造力。演奏者在准确地演奏乐曲的旋律及和声的同时,还要理解和把握史蒂夫·范独特的演奏韵味,才能将“教堂大厦”的情景氛围描绘得栩栩如生。在乐曲的伴奏中以“重金属”摇滚乐和弦节奏连复乐句作背景,不断持续重复,在强劲厚重的过载和失真音色节奏音型的衬托下,与精彩纷呈的独奏声部形成强烈的音响对比效果。作曲家将艺术摇滚器乐曲与重金属节奏律动两种不同风格的音乐相互碰撞与融合,充分体现了特定环境中的音乐语境,对乐曲的音乐形象作了充满现代气息的诠释,产生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视听效果。在乐曲最后一个连接部分(第88—96小节),独奏吉他与伴奏声部互相交织,演绎出一段精彩的重金属节奏乐段。重金属(Heavy Metal)在现代流行音乐的演艺实践中,有两层特定的含义:(1)硬摇滚音乐风格;(2)电吉他效果器的强失真的金属音色。作者以重金属摇滚乐的和弦连复句,描绘出教堂大厦的建筑风格:两个声部在强劲的重金属音色和模进叠加的节奏律动进行中错落有致、交相辉映,独奏吉他的拨片泛音和摇把俯冲下滑音将强劲、硬朗的重金属节奏点缀得灵动洒脱,突出了艺术摇滚的音乐特点。
结语
《教堂大厦》是史蒂夫·范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首精彩纷呈的乐曲中,将电吉他演奏的常规技巧、特殊技巧与效果器音色切换融汇贯通,突出了现代流行音乐的音响效果,与音乐主题的发展相得益彰,而且毫无炫技之嫌,恰到好处地展现了电吉他演奏艺术的感染力,彰显出史蒂夫·范不同凡响的音乐创作力和独具匠心的艺术特色。
参考文献:
[1][美]戴维·斯托克.乐谱集Steve Vai-Real Illusions:Reflections[M].美国:哈尔·伦纳德出版社,2008.
[2][美]乔伊纳.美国流行音乐[M].鞠薇,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3][德]约翰·欣里希·克劳森.教堂音乐的历史[M].王泰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