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态视域中民俗舞蹈文化的多元融合研究论文

2024-03-09 10:59:28 来源: 作者:liyuan
摘要:文化生态视域下民俗舞蹈文化传承与发展是在自然、历史、社会与内在自由意识中建构与完善的。本文探讨了自然环境(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自然产物)与民俗舞蹈文化的关系,社会文化与民俗舞蹈的传承发展关系,以及内在自由意识与民俗舞蹈的精神文化境界的形成,阐明民俗舞蹈文化多元融合文化生态因素体现于自然条件和社会文化中的人与人、人与集体、人与社会组织制度的相互关联,以及人自我内在自由意识下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生存方式等方面,并指出民俗舞蹈文化的传承发展呈现多元融合的态势,以及民俗舞蹈文化研究应纳入文化生态领域范围之
摘要:文化生态视域下民俗舞蹈文化传承与发展是在自然、历史、社会与内在自由意识中建构与完善的。本文探讨了自然环境(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自然产物)与民俗舞蹈文化的关系,社会文化与民俗舞蹈的传承发展关系,以及内在自由意识与民俗舞蹈的精神文化境界的形成,阐明民俗舞蹈文化多元融合文化生态因素体现于自然条件和社会文化中的人与人、人与集体、人与社会组织制度的相互关联,以及人自我内在自由意识下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生存方式等方面,并指出民俗舞蹈文化的传承发展呈现多元融合的态势,以及民俗舞蹈文化研究应纳入文化生态领域范围之中。
关键词:文化生态;民俗舞蹈文化;多元融合
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历史是在不断与自然界奋争的进程中,从而掌控并利用和改造环境,使自身得以存续发展的过程,由此文化应运而生。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文化是人创造的,没有人创造的文化,也就没有人自己。”他认为:“中国文化在特殊意义上具有历史性,又紧密地与文化的社会性相联系。”因此,人类社会的存在就是文化的存在,体现了人与文化及文化之间的关系构成,即为文化生态。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教授斯图尔德认为,文化生态学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所追求的是不同区域之间的特殊文化特质与模式的解释。它是将环境与文化的关系放在特定社会文化结构之中。在文化生态中,自然、历史、社会与自我内在的自由意识的关系,反映出文化生态的多元关系。
我国民俗舞蹈文化发展历史悠久,其文化生态结构不同程度地反映出民俗舞蹈文化的自然环境、历史、社会传承脉络印迹,正如人类学者许烺光在《祖荫之下》所论述的:“中国人生活中祭祀祖先仪式中香火延续的观念,是它代表的亲属制度的历史性。”一方面,民俗舞蹈文化的口口传授与代代相传的传承方式已具有悠久的历史,如同族人的繁衍一样顺应自然。另一方面,社会性作用为民俗舞蹈文化传承与发展敞开了大门。社会性正是民俗舞蹈文化生态多元化的体现。学者黄正泉先生指出:生存——转换与转换——生存的动态系统,是人类文化和行为与其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民俗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及生存,表现在物质生产上的特征,主要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一是地域性。不同地域风俗习惯不同,由生态自然环境条件所决定。如河北井陉拉花由于河北井陉县地处冀、晋要冲,历史上战乱频繁,当地人的生活和心态情绪深受这种地理和人文环境的影响,逐渐演变成拉花动作深沉、刚健、有力的艺术风格。流行于河北唐山地区昌黎、乐亭县、秦皇岛一带的地秧歌,又称“昌黎地秧歌、河北地秧歌、冀东地秧歌”,是河北省境内影响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民俗舞蹈之一。河北唐山地区位居燕山南麓,地势北高南低,自西、西北向东及东南趋向平缓,直至沿海。北部和东北部多山,海拔在300-600米之间;中部为燕山,山前为平原,海拔在50米以下,地势较平坦,地秧歌表演形成“跑秧歌”,带有幽默、风趣、欢快的特点。可见,不同民俗舞蹈艺术风格同地域特征密切相关。二是季节性。每年固定季节进行民俗文化活动是我国民俗舞蹈文化的重要特征。如河北省黄骅县每逢元宵佳节当地都兴办《麒麟会》庆贺丰收。《麒麟会》具有高跷、狮会、旱船等综合性的表演艺术特征。表演者身披五彩鳞甲、高大威猛的麒麟,表演有三摆头、荷花缸戏水、出焰火等,在铿锵有力的锣鼓音乐中跳跃。还有每逢秋冬时节都要敲打的赵县战鼓。相传古代作战时,击鼓进军,擂鼓助阵,动作刚劲有力,豪放挺拔、威严激烈、气势磅礴的独特风格,使观者振奋人心,鼓舞斗志。另一传说在公元前424到公元前387年,邺县百姓为纪念西门豹治邺的功德,每逢秋冬时节和年节都要敲打太平鼓。还有逢节便舞的招子鼓和狮子舞等都是一种节日性的民间集体舞蹈。由此,季节性是我国民俗舞蹈文化的社会特征。三是功能性。作为物质生产的民俗舞蹈文化,为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求而产生。河北省武安市流传一种旱船,是我国北方独具特色的一种民俗舞蹈。据《武安县志》载:“农闲或春秋佳节时,聚集一起,三五对唱,音调抑扬合协,竟夜浩歌,其乐陶然,以庆欢愉之情”。邢台广宗县,每逢春冬两闲季节和喜庆节日,都有“跑竹马”。流传上千年,百姓们自娱自乐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为纪念隋唐英雄。因此,民俗舞蹈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特定的地区社会群体,是在一定的文化生态环境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物质文化。
一、自然环境与民俗舞蹈文化
特殊的自然环境(指生态意义)决定不同民俗舞蹈文化的产生。在不同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自然物产决定了自然人化文化。北方高原气候环境较南方寒冷,民俗舞蹈文化热情火辣,动作粗狂豪放。分布在内蒙呼伦贝尔盟的鄂温克族人在农忙时节之后跳的《天鹅舞》,极速抖动肩膀后,迅猛展开双臂,动作奔放而热烈,表现出鄂温克族人把天鹅视为吉祥之鸟的传统习俗,满族“萨满”民俗舞蹈主要流传于吉林省长春市、黑龙江省牡丹江一带和辽宁省新宾、宽甸、凤城等满族集中地区。舞者在手舞足蹈过程中,手持羊皮抓鼓,围火池奔跑与歌舞,动作疯狂,挥动双臂,跳《跑火池》舞蹈。蒙古族歌舞的粗犷豪放之风,在舞者身体上多有体现,动作表现出癫狂、粗狂的特征,多以“击鼓旋转跳跃”和“以鼓缠头”模拟猛虎,舞姿腾挪跳跃鼓点丰富多变。
自然气候对民俗舞蹈文化的影响。如分布在青海黄南州同仁县,长期与藏族杂居的土族深受地域和气候影响,加之与藏文化融合舞蹈动作体态沉稳、脚下刚柔并举,节奏动律多以颤膝为主。地处华北平原的龙舞主要分布在保定易县清西陵的“摆字龙灯”。动作平缓,脚下轻柔漫步,伴随舒缓的节奏,如同在诉说着故事原尾:从清乾隆年间到民国初年,摆字龙灯市西陵守陵衙门拜年时多次保受皇封,流传至今。保定清苑县的“绣球龙灯”为另一龙舞。相传“绣球龙灯”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其动作节奏随着灯的舞动时缓时稳,似行走在平原之上。以变化队形和摆字为主。“绣球龙灯”摆出的“天下太平”“五谷丰登”字样,表现“大舜耕田”;不同队形寓意不同。常用的舞蹈图案有大小滚龙、抄水燕、月亮门等。通过各种构图表现双龙出水、双龙盘玉柱、鲤鱼跳龙门、双龙献身。分布于黔东南台江、丹寨等县苗族,每逢年节欢庆活动时在铜鼓坪上妇女们身着民族盛装模仿锦鸡踱步、跳跃、飞翔跳《锦鸡舞》。身姿端庄稳重,动作简单、古朴,时而缓慢而安祥,时而飞挪跳跃。表现舞者们将自身化身为“羽人”回到祖先身边,为民族的富足和安宁求福。
民俗舞蹈文化传承过程是自发和渐进的变化。民俗舞蹈文化是用语言和行为进行传承,是历时和共时相结合的传承过程,不断顺应自然环境这种变化是民俗舞蹈文化机能的自身适应,也是民俗舞蹈文化生命力所在。没有改变的民俗舞蹈文化是不存在的。自然条件(地理、气候、自然物产)是文化生态的形成与发展的必要条件,为民俗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自然生态。
二、社会与民俗舞蹈文化
社会是由文化构成的统一体,其结构关系为文化生态关系。社会文化包含物质文化、思想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以及生活方式、风俗信仰、宗教文化等。民俗舞蹈文化存在于社会文化生活中。河北正定东柏棠竹马,又称跑竹马。其竹马戏有一百多年历史。传说一,清康熙年间流落民间的宫廷艺人路过正定传授给柏棠村民;传说二,清咸丰年间直隶高腔戏班来正定柏棠一带演戏,柏棠人将戏中跑竹马场面学习并演练流传下来。跑竹马表演内容为皇家打猎场面动作套路多变,表演时边舞边唱。主要套路有:《六合》《蝴蝶》《梅花》《八卦阵》《蟠龙阵》等以及浑圆唱腔台词,在空场地上随着笙笛唢呐鼓等乐器的伴奏载歌载舞故名竹马戏。后因取消唱腔台词故又名竹马舞。传承发展至今,柏棠竹马已演变成一种十分成熟、完整的民间花会表演艺术形式。邢台广宗县的跑竹马同样来自民间。据跑竹马老艺人口传,发源于隋唐时期古战场的广宗县北塘疃乡后旧店村(据《广宗县志》)。竹马在发展演变过程中,融入民间舞蹈、武术、杂技等多种技艺,形成一种传统文化独特形式。在冀南平原上是一种稀有的文娱活动方式。张家口二人台自康熙年间政府放宽出塞垦荒禁令之后,河北、山西、陕西等地的农民涌入张家口长城一带垦荒,携家小长期定居。商贩、手工业者和民间艺人流落该地,形成坝上蒙汉杂居区。每逢冬闲时,人们演唱民歌和民间传说自娱,称“丝弦坐腔”。后经改进融入社火表演和叙事性民歌情节故事,在光绪初年形成角色小生、小旦、小丑为主的二人台,其种类有歌舞、小戏、大戏等。传统二人台小戏程式规范在开场曲后戏文正式开始时演绎故事,舞蹈动作粗狂豪放活泼,节奏强烈,道具运用多以彩扇、霸王鞭、八角巾为主,技巧动作独具特色。
由此民俗舞蹈文化中体现出人与人、人与集体、人与社会组织制度的关系。马克思在讨论社会的结构关系时这样说:社会是从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分划出生产关系,并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由此,社会实践(社会生活)进入社会文化。人类学家莱斯利·怀特(LeslieWhite)在对社会文化的阐述中认为单纯的文化符号系统是某些视觉形象或者声觉刺激。在民俗舞蹈文化中,呈现的视觉效果、歌唱和人声的尖叫等行为,显现着文化符号化的能力,一种文化特质语言,是文化的内核。在民俗舞蹈文化中,人们在交流时表达的社会背景,对话者的社会身份及语言的策略性都反映出社会文化的直觉感受,美国文化人类学者罗伯特·F·墨菲认为:人类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并对新的自然变化环境形成适应规律,同时将这些知识作为社会传承传递给年轻的一代。由此,人类生活的世界是社会与文化的世界、是文化生态世界。民俗舞蹈文化的生成是社会文化发展的结果,社会文化与其所在的文化生态的融合发展造就了民俗舞蹈文化。
三、自由意识与民俗舞蹈文化
人生活在社会之中是社会文化意识的总和。人类的自由是先天存在的,西方人对自由的解释:按照自己的欲望和计划行事的自主支配性的自由。自由在文化生态之中体现为自我意识。人类的自我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民俗舞蹈文化中处处体现了人们自由意识的社会习俗的伴随。流行于河北沧州地区落子具有活泼欢快的特点,自古以来,当地人民有习练武术的传统,由于落子受武术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民俗舞蹈风格。沧州落子起源最早追溯至清雍正时期到清末民初时,沧州落子曾达到一个高峰,它与民间小戏、吹歌、武术及其他民间花会活动相互影响且发展迅速。《沧县志》记载:“其演唱方法先击鼓鸣乐,人员上场疾走队形,出场高声独歌,歌毕而退。美女持板,公子持乐子(霸王鞭),且歌且舞,以相调笑……”现在的落子表演已发展成为集体舞、群舞等多种表演形式。衡水景县七巧灯相传清末由景州人马腊从福建学会传入。它有百种图案,形式以动物和植物为核心。每年从新春到元宵节,传统的迎春花会、灯会、礼火,特别活跃,七巧灯运用道具进行舞蹈表演,动作丰富多样。现今传统的灯舞表演由广场搬上舞台,在歌舞声中变化队形,组成美丽的画面,体现出百姓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高跷也叫“高跷秧歌”,是一种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的民间舞蹈。河北三河县、北京通县一带的小鼓高跷有“文跷”和“武跷”(也称“跑跷”)两种表演形式。其内容主要突出逗技巧与情趣表演,动作幅度大且难度高,有扑蝶、金鸡独立等高难动作。踩跷节奏较缓,动作舒展大方,主要有“过仙桥”“跳桌子”“跳双凳”“大劈叉”“蹲走”等技巧动作。2009年初,河北省白洋淀永生高跷艺术团受邀参加电视台节目广受关注。之后在央视春晚和元宵晚会中均有上乘表演。
可见,社会文化生活现状中的自由意识是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生存方式。人们内在的自由意识在中国社会文化生态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有研究者认为:自由意识的形而上是哲学的、无限的;自由意识的形而下又是文化生态的。自由意识的两重性是精神境界,又是文化生态境界……
结语
现代社会文化生态中体现了多元融合的民俗舞蹈文化,透视出人类文化生态思想。从黄正泉先生提出的人类文化生态的生存—转换与转换—生存的特性,越来越显现出来。同时,世界各国提出的自然生态保护到文化生态保护,使人们开始意识到我们生存环境现状的岌岌可危。当下民俗舞蹈文化呈现多元文化融合的势态,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发展起来的民俗舞蹈文化打破以往研究者所认为的单一生存状态。在整个文化生态中,自然环境体现在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自然物产等方面;在社会文化中突出人与人、人与集体、人与社会组织制度等方面;在社会文化的自由意识中反映在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生存方式上。这些因素的融合使濒临灭绝的民俗舞蹈文化重新焕发了青春,这正是在文化生态中的民俗舞蹈文化传承发展方向,也正是研究者未来可以纳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罗意著.生态人类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1.31.
[2][美]马丁·N·麦格.族群社会学[M].祖力亚提·司马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3.
[3]巫允明著.中国原生态舞蹈文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12.
[4][美]罗伯特·F·墨菲著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7.
[5]谷传华著.社会创造心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