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教学伊始的黄金时间论文

2024-03-07 10:29:18 来源: 作者:heting
摘要:导入环节作为课堂的开启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良好的课堂导入,不仅为整个授课过程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快速地集中注意力,准备接受新知识的学习。相比语数外等课程,音乐课程的参与度、自由性、趣味性,都相对更为优越。所以,音乐课堂的导入也应更为生动、活泼、多样,充满趣味感。因此,在课堂伊始的黄金几分钟里,音乐教师要贴合学科实际、结合学情,科学地开展导入设计,充分发挥教育智慧,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活用导入技能,做到因材施教。有效的导入设计能提升整个课堂的活跃度和学生的参与度,从而进一步
摘要:导入环节作为课堂的开启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良好的课堂导入,不仅为整个授课过程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快速地集中注意力,准备接受新知识的学习。相比语数外等课程,音乐课程的参与度、自由性、趣味性,都相对更为优越。所以,音乐课堂的导入也应更为生动、活泼、多样,充满趣味感。因此,在课堂伊始的黄金几分钟里,音乐教师要贴合学科实际、结合学情,科学地开展导入设计,充分发挥教育智慧,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活用导入技能,做到因材施教。有效的导入设计能提升整个课堂的活跃度和学生的参与度,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与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利于构建高效音乐课堂。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课堂,导入技能,方法策略
抓住教学伊始的黄金时间——此处说的“黄金时间”,是指课堂刚开始的5-10分钟左右的时间。能否运用好这段时间,使学生快速地集中注意力,进入课堂学习状态,对新知识产生渴求和期待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开启一堂好课的关键。在这黄金几分钟里,教师要用生动精彩的语言、活动等方式来吸引学生,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在这段黄金时间里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和方式,通常指的就是教师的导入技能。所谓导入技能,指的是教师在一项新的教学内容之前,为迅速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促使学生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而采用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那么同样,良好的课堂导入也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可以说,导入环节的设计,就基本决定了一节课的成败。音乐课堂导入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能引导学生尽快地进入音乐学习的状态,情绪饱满地投入到音乐知识的学习中,是每个音乐教师都必须掌握的教学技能。音乐学科是一门基于音乐基础知识、教会学生学会聆听,继而能够从中培养音乐情趣、丰富情感体验、提升人文素养的学科。想要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就需要教师在音乐课堂的开始部分,通过生动的课堂导入,创新教学、有效引领,在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中让学生拥有音乐学习的动力与需求,力求在课堂教学序幕拉开之时,就让学生满怀期待。导入技能种类繁多,此处,笔者选择了五种最常用的导入方法,结合中小学音乐课堂的实际开展情况,一一做出说明。
一、衔接导入法
衔接导入法,主要是通过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逻辑关联,从而找准知识之间的联结点,以旧引新或温故知新。
【案例1】
师:同学们,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蒙古族的民歌《银杯》。歌曲情绪真挚饱满,旋律豪爽奔放,凸显出了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特点。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还发现了歌曲《银杯》节奏整齐,结构工整,旋律优美,是一首非常典型的蒙古族短调民歌。那今天我们要再来学习一首蒙古族民歌,请同学们来听一听,你觉得这首民歌的情绪、风格和我们上节课学习的《银杯》一样吗?
(播放长调蒙古族民歌《牧歌》)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运用的方法便是衔接导入法中的复习导入法。通过复习歌曲《银杯》的相关知识——它的旋律、情感、歌词、结构等内容,强化巩固学生对短调的理解。随后,教师再通过《银杯》抛砖引玉,通过让学生聆听、辨别两首歌曲的旋律、情感、风格等元素,巧妙地引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长调民歌,以此来作为一个衔接,过渡自然。
衔接导入法可以细分为两种具体的导入法,除了上述案例中提到的复习导入法,还有一种是练习导入法。例如,在学唱长调民歌《牧歌》之前,让学生温故、复唱短调民歌《银杯》,以歌唱练习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短调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再自然过渡到长调的学习上;又例如,在学习新知识“4/4拍”之前,教师带领学生演唱2/4的乐曲,通过复习节拍知识的强弱规律,从而引出4/4拍的节奏律动,使学生自己发现节拍中的强弱关系,然后再开展4/4拍歌曲的学习。这一种方法就教练习导入法。
练习导入法常常用于歌唱、演奏、视唱等技能技巧方面的训练。先让学生演唱、奏上次课练习的内容,了解学生是否能够熟练掌握,教师再在演唱、奏中进一步指导和深入,最后自然而然地引出新知识,传授新技能。
二、直接导入法
直接导入法,如果用一个成语来形容,那就是“开门见山”。也就是指,教师在课堂伊始部分就直接点题,讲明这节课所需要学习的内容及要求,从而使学生做好心理准备,让学生对即将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个整体上的把握。这种导入方法极为简单易行,新任教师也常采用此法,因为他们对每个年级、每个班级的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爱好还不太了解,往往需要一定的过渡再引出新知识新内容。
【案例2】
师:有这样一首歌,它悲壮、深沉;有这样一首歌,它庄严、雄浑。这首歌伴随着无数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把自己的青春和生命献给伟大的党;这首歌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一步一步走向成功、走向辉煌。这首歌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国际歌》。这是共产国际史上有着里程碑意义的歌,也是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一路前行的信仰之歌。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学习这首《国际歌》,感受它与中共百年党史的交汇与融合。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运用的就是直接导入法。教师通过寥寥数语,直截了当地导入新课,点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国际歌》,用简洁、直接的语言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与动力,从而能够快速地投入到新课学习。
直接导入法通常在高年级采用,而在低年级运用此法则效果不佳。为什么低年级使用此方法效果不佳呢?笔者认为原因不外乎这两点:一是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相对没那么容易集中,如果开展新课教学时直接教授新内容,没有旧知识的衔接过渡,低年级学生可能无法较好地进入课堂状态;二是低年级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较弱,他们可能还沉浸在课间玩耍的情绪中,无法立马投入新课的听讲。而此时教师对旧知识的回顾,也是在告诉他们赶紧调整状态,投入新课的学习。所以通常情况下,一般在高年级运用直接导入法较多。
三、情境导入法
那么,什么方法针对低年级学生用得比较多、效果比较好呢?那就是情境导入法。要知道,低年级学生通常注意力不够集中,自我约束力较低。他们对新鲜事物更感兴趣,不喜欢强硬灌输的课堂。如果在上课伊始,教师就用大段大段的文字进行知识轰炸,低年级学生就容易产生畏惧心理,会立马失去对本节课内容的期待,学习欲望也就降低了。而情境导入法,就是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语言、图片或音乐,来制造一种符合教学内容需要的情境,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获得新知。这种用故事等为学生创设情境的导入方式,更容易吸引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也更有利于后续教学的展开。
【案例3】
(播放音乐《动物狂欢节》)
师:(用活泼的声音讲述)一年一度的森林狂欢节要到啦!每当这个时候,国王就会带领着它的动物子民们,一起唱歌一起跳舞,热热闹闹的,别提多开心啦!不过今年,国王去大草原了还没回来,整个森林里面群龙无首,小动物们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转变为低沉的音调)这时,诡计多端、阴险的狐狸偷偷盘算着:既然国王不在,那我就要让森林变成我的天下!猫头鹰先生在树上听到了狐狸的自言自语,赶紧回去告诉了大家伙。这下,小动物们可吓坏了!不过惊吓并没有持续太久,喜鹊姐姐带来了一则好消息:国王正在回来的路上啦!在国王正式到来与同学们见面之前,音乐渲染了一种氛围,同学们仔细听一听,你觉得这段音乐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呢?
(继续聆听一小段音乐,随后请学生交流回答)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运用到的就是情境导入法。教师在背景音乐的衬托下,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给学生勾勒出森林狂欢节的画面,以一种“讲故事”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入音乐情境中,不知不觉地就被故事内容吸引住,有了往下继续探知的欲望和冲动。教师根据所要教学的音乐内容,合理编排情境作为导入,是低年龄段课堂中较为常用的方法,也更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运用情境导入法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善于创设情境。教师必须从教学内容出发,巧妙构思、精心编排,一切为课堂服务,创设符合教学内容所需要的情境。教师要善于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辅以生动形象的文字讲述,创设有趣的音乐活动情境,循循善诱。二是要加强诱导、激发思维。教师创设情境应有明确的目的,不能只为激发兴趣,而是要以激发思维为主,让学生通过情境来感知其背后想要引出的知识点。而这就需要通过教师的启发和诱导,引导学生一步步“透过现象看本质”,使学生“透过情境引深思”,深入领会音乐作品的内涵。
四、设疑导入法
设疑导入法是依据学生心理特质来进行导入。青少年拥有较强的求知欲,他们对自己所感兴趣的内容会打破砂锅问到底,这是求知欲外在的一种体现,也是教师应重点关注并加大保护的一种心理品质。有疑才有问,才有所思,才有所得。教师应充分利用好学生的这一心理特质,在开展导入教学时,就牢牢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使学生产生疑惑,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更好地引入新课内容。
【案例4】
(播放音乐:S.H.E的歌曲《不想长大》)
师:在正式开始今天学习的内容之前,我给大家播放了一首动感十足的歌曲。有同学能告诉老师,这是什么歌曲吗?是谁演唱的呢?
生:这是S.H.E组合的歌曲《不想长大》。
师:没错,这是S.H.E演唱的一首非常有名的歌曲——《不想长大》。这首歌曲在2006年还获得了TVB8金曲榜颁奖礼金曲金奖、新城国语力颁奖礼新城国语力歌曲奖等奖项,当时可谓火爆全网。
师:接下来,老师要再给同学们播放一段音乐。请同学们找一找,在这段音乐中,有没有和《不想长大》类似的音乐元素出现呢?如果你听到了,可以举起你的小手提示老师哦!
(播放莫扎特《第40号交响曲》)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使用的就是设疑导入法。歌曲《不想长大》的副歌旋律是采用了莫扎特《第40号交响曲》中的主题,但是,这个问题对初中生来说仍有一定难度。与流行音乐相比,学生对古典音乐的涉猎较少。这个问题会使学生处于困惑状态,所以他们会竖起耳朵认真聆听,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力量来找到答案。而此时他们急于探究答案的心情,就是教师进入新课教学的良好时机。所以,巧妙地通过提问让学生产生困惑,随后再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究与回答,能更好地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印象,课堂开展形式也能更加多元、丰富。
五、实践导入法
音乐学科教学往往需要通过聆听、欣赏、歌唱、演奏、表演、编创等形式来开展,是一种综合性极强的学科教学。实践导入法是一种用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来导入新课,参与课堂的方法。常见的有律动导入法、声势导入法、节奏导入法,等等。在教学开始时,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形式参与课堂实践,活起来、动起来,在实践中亲身感知音乐的旋律,从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案例5】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新疆维吾尔族的民歌《青春舞曲》,旋律欢快,热情洋溢,唱起来律动感十足。今天,老师特地带来了一段视频,里面出现了好多新疆的水果,有西瓜、有葡萄、有哈密瓜、有李子等等。请同学们跟随背景音乐里的《青春舞曲》,看到葡萄就拍手,看到西瓜就拍腿,看到哈密瓜就捻指,看到李子就托帽,我们边唱边来活动一下身体,玩一玩好不好?
(播放视频,同学们跟随水果的变化做出不同的声势律动)
上述案例中,教师使用的就是实践导入法中的声势导入。教师带领学生,跟随音乐一起加入声势感受,来体验音乐的律动。我们的身体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乐器,教师通过让学生拍手、拍腿、捻指等动作,充分地活动身体,使学生饶有兴致地参与音乐,一下子就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体验。并且,教师还根据乐曲风格,加入了新疆舞蹈特色的手部动作“托帽”,更具有浓浓的少数民族气息。这样“歌唱+声势”的形式让音乐课堂更显丰富多彩,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中,跟随音乐一起“玩”起来,寓教于乐,在不知不觉中加深了学生对歌曲的了解,突出了音乐教育的愉悦性特点,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音乐课堂的导入方法多种多样,但所有的方法都是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让学生能更好更快地掌握新知。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灵活运用恰当的导入法,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打开思维,顺利地进入新课学习的阶段。
导入虽然只是课堂环节的一小部分,但它却是顺利开启整个课堂教学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教师在选择导入法时,要明确清楚自己为什么选择这种导入法,这种导入法与教学内容、目标的达成有无关联,导入的内容是否恰当合理等。如果教师能通过精彩的导入,在课堂伊始就牢牢抓住学生的眼球,让学生自主地跟随教师的脚步进一步往下深入学习,那么这个课堂导入就成功了。所有的教学方法都是为了内容、为了学生而服务的,方法贴合内容,目标贴近学生,只有让所有学生都能乐于参与其中,这才算是一节成功的课堂。
参考文献:
[1]袁善琦.音乐教学技能[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崔学荣.音乐微格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
[3]徐晓娟.多样导入建构高效音乐课堂[J].小学生(下旬刊),2021(11):92.
[4]陈忠标.初中音乐优质课堂导入设计的研究[J].新课程导入学,2021(05):75-76.
[5]朱玲.设计好音乐教学中的导入环节[J].江苏教育,2021(09):79-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