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八音弹唱的社会功能研究论文

2023-12-13 10:05:08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八音弹唱是活跃于平塘地区的一种民间曲艺。八音弹唱虽有独特的民族特征和地域特色,但是受到学界的关注较少。本文从功能理论的视角出发,认为新时代八音弹唱有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娱乐功能、凝聚功能和经济功能等社会功能。
【摘要】八音弹唱是活跃于平塘地区的一种民间曲艺。八音弹唱虽有独特的民族特征和地域特色,但是受到学界的关注较少。本文从功能理论的视角出发,认为新时代八音弹唱有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娱乐功能、凝聚功能和经济功能等社会功能。
【关键词】八音弹唱;新时代;平塘;社会功能;凝聚功能
随着非遗保护工作从“重申报”转向“重保护”,贵州省曲艺类非遗逐渐受到学界的关注。目前,研究者对贵州省曲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布依族“八音坐唱”、嘎百福和水族双歌这三种曲艺上,研究的主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起源问题。石尚彬、商韵从民间文学的角度探讨了“旭早”的起源,以及其发展演变的过程。杨鹓等认为嘎百福是起源于唐宋,发展于元明,繁荣于清代甚至民国时期的一种曲艺形式。二是艺术特征。刘丹丹认为八音坐唱在表演形式、器乐以及八音和戏曲等艺术形态的融合方面具有多元性特点。张燕从乐队特点、音乐表演的仪式程序和音乐形态三个方面分析了八音坐唱的音乐文化。三是文化内涵、文化价值等方面。易小燕认为水族双歌体现了自然伦理意识和动物伦理意识,这对当下人们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毛兴杰认为嘎百福体现了情与婚姻中的善恶观、新旧思想碰撞里的道德判断,以及个人行为中的道德价值坚守等伦理规训。四是非遗传承路径研究。
韦家燕以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八音坐唱课程为例,提出了增设八音坐唱主修课、加强实践课理论教学、编创新作品和改革考核模式等措施,从而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也有关于“八音坐唱”等曲艺的综合性研究。如硕士学位论文《黔西南布依族八音坐唱研究》,该文对八音坐唱进行了全方位论述,包括八音坐唱的起源、社会功能、地理分布、艺术形态、艺术特征,以及发展中面临的困境和解决策略。这些理论研究成果为贵州省曲艺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研究方向。
从以上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有关贵州曲艺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少,很多曲艺还未进入研究者视野。有研究表明,西南少数民族曲艺的社会功能有待于深入挖掘。八音弹唱,即布依八音(平塘县)是主要流行于平塘地区的曲艺艺术,从艺术特征、文学特征和地域特色等方面来看,它都有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因此,本文结合功能理论的相关观点,构建八音弹唱社会功能的主要要素,然后以此为基础分析其社会功能。
一、八音弹唱社会功能的要素
社会功能,这一术语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领域普遍存在,它究竟是什么?这需要大家既要综合相关研究成果,又要结合社会现实,这样才能明确八音弹唱社会功能的内涵。
何星亮从西方学术界关于“功能”的理论成果出发分析功能概念,认为从文化性质的角度来说,文化有三大类功能:生理性功能、社会性功能和心理性功能;其中社会性功能包括五个方面:教化的功能、规范的功能、整合的功能、凝聚的功能、适应的功能。何星亮指出了文化的社会功能具体包括哪些元素,且对每个元素做出了诠释。有研究者认为在艺术理论中,艺术最主要的社会功能有三种,即: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字光亮在《浅议曲艺的社会功能》中认为,曲艺的社会功能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满足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二是对群众进行政治时事教育;三是弘扬文学剧本和戏曲音乐;四是促进中国优秀文学名著的传播;五是丰富我国文艺节目内容。但是,社会功能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迁。那么,在新时代背景下,八音弹唱的社会功能包含哪些要素呢?有研究者认为,艺术的社会功能即艺术价值,有三个方面:一是审美价值;二是人文价值,包括艺术的认知价值、道德的感化价值、人类信息的传承价值、文化的认同价值、真理的揭示价值;三是艺术的经济价值,包括促进艺术消费和促进经济增长。关于艺术的经济价值,2022年国家对文件《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进行政策解读,指出要让演出产业赋能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提出要依托各类演出机构,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开发乡村演出项目、培养乡村演出队伍,发展提升乡村舞蹈、戏剧、曲艺、游艺、杂技等业态。”这为认识八音弹唱的社会功能提供了基本的理论基础和方向。
综合以上理论研究成果和政策性文件,结合新时代八音弹唱的实际情况,八音弹唱的社会功能应包括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娱乐功能、凝聚功能和经济功能这六大方面。这些功能不是孤立地发挥作用,而是相互作用、辩证统一。
二、新时代八音弹唱的社会功能
八音弹唱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及其周边地区的经济、文化密切相关,有着明显的地方特色。八音弹唱的发生、发展和繁荣,是当地人民精神需求和社会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又对当地人们和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八音弹唱的认识功能
艺术来源于生活,八音弹唱也不例外。八音弹唱的唱词、曲调、乐器等都来源于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是认识生活、认识现实、认识民族、认识国家的一面镜子。如杨通怀创作的《布依感谢共产党》,唱词如下:“太阳出来哟光芒万丈哎,山山水水都照亮,布依感谢共产党呀,共产党,村村寨寨变了样。党的政策哟真英明哎,和谐社会一条心,领导带头干实事呀,干实事,建设布依新农村。一条大路哟过门前哎,水利湾湾绕山间,电灯电话家家有呀,家家有,享受幸福好家园。好家园。”这首曲子创作于1982年,从唱词内容可以了解到,改革开放初期,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布依族人民过上了幸福生活,兴修水利、修路铺路,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家家户户装起电灯电话,这首曲子的内容是20世纪80年代当地社会生活的真实缩影,是认识20世纪80年代平塘地区政治、社会、群众生活等方面的重要资料。
又如曲目《好年好月是今天》(杨光金词曲,杨通怀整理),唱词如下:“某年好哎好某月,好年好月是今天,是今天,今天主家办喜事呀方方满来处处圆。哎哟方方满来处处圆哎。荣华富贵发万年哎!今天是个哎好期成,姊妹二人来成亲,来成亲,恩恩爱爱一辈子呀白头到老心相应。哎哟白头到老心相应哎。今天是个哎好时间,夫妻二人得团圆,得团圆,明年今天生贵子呀主家老幼笑开颜。哎哟主家老幼笑开颜哎。好年好月哎是今天,主家喜事办得圆,办得圆,我们八仙祝福后呀荣华富贵发万家。哎哟。”这首曲目是在办喜事的时候表演的,那么为什么当地群众在办喜事时要请八音弹唱乐队班来助兴呢?不仅是因为乐队有渲染氛围的功效,更是因为八音弹唱乐队中“八仙”的祝福。王汉民认为,“八仙”自唐宋出现后,历经元明清时期传承和发展,已成为人们祈祷、合欢乐的神仙群体。艺人在曲目《好年好月是今天》中唱道:“我们八仙祝福后呀荣华富贵发万家”,可见这些艺人自称为“八仙”,当地群众也是这么认为的,认为“八仙”来到仪式现场可以带来好运,这是群众的一种主观认识,是“八仙”寓意深入人心的现实表现,这是一种民族精神体现,更是民族认同的体现。因此,八音弹唱的腔调、唱词、表演者、乐器甚至“八音弹唱”本身,都是认识当地人、地方风俗的重要载体。
(二)八音弹唱的教育功能
这里的教育功能不同于学校教育,是自由的、非功利的,指八音弹唱对人们在思想上、道德上所产生的教育意义,这种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无意识的或有意识的。八音弹唱是集表演和艺术于一体的曲艺形式,有着一定的规范,如:说唱动作、演出人数、队形、唱词、腔调等,这些规范就是在耳濡目染下进行教导的,在表演过程中传播价值观念。其中,八音弹唱唱词的教育功能是最为直接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常怀感恩之心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仅体现了个人的人格魅力,而且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助溶剂。何安明等研究者认为,感恩是“个体在认识到施恩者所给予自己的恩惠或帮助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感激并力图有所回报的情感特质,是知、情、行的有机统一,是一种积极的、具有道德意义的人格特质;把感恩的操作定义界定为即时性或持久性感知和体验、表达和回报他人、社会及自然恩惠的情感特质”。因此,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感恩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八音弹唱的唱词在为群众助兴的同时也发挥着感恩教育的作用。例如曲目《十九大会议闪金光》(杨通怀词曲),唱词内容如下:“十九大会议闪金光,人民心里亮堂堂,亮堂堂,永远跟着共产党,致富道路走定了,致富道路走定了。走定了。高举特色伟大旗帜,迈步走进新时代,新时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夺取新的伟大胜利,夺取新的伟大胜利。伟大胜利。党的政策真英明,小康社会要建成,要建成,全国人民高声唱,永远不忘党的恩,永远不忘党的恩。党的恩。走定了,走定了,致富道路走定了。”这首曲目在歌颂党的同时也在教导人们要怀有感恩之心,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不能忘本,教育人们要在感恩中生活。
2.尊老爱幼
尊老爱幼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且是每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非常重视尊老爱幼教育。八音弹唱作为地方性曲艺,开展的各类活动具有较强的社会性,所以八音弹唱无形中也成了社会教育的主体。八音艺人将尊老爱幼教育融入唱词中,在仪式活动中对老中青进行尊老爱幼教育。例如《祝寿歌》(杨通怀于2015年整理),唱词内容如下:“儿女祝寿在堂中,高寿老人好面容,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主家老人很有福,盘儿盘女也捞绿,家中儿女孝敬你,老人要坐壹百陆……改革开放几十春,尊老爱幼讲文明,小康生活过得好,老人今天也落心……自从今天唱过后,荣华富贵万年红。”这首曲词的中心思想是祝寿,但是在祝寿的同时也在传播孝敬长辈、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
3.遵纪守法
遵纪守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是公民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八音艺人自觉将遵纪守法与艺术相结合,将遵纪守法融入日常生活中,培养公民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例如《远离毒品是好人》(罗应祥、杨通康、杨通怀编写),唱词内容如下:“国家法律讲得清,远离毒品中国人,历史记载忘不了,戒毒硝烟在虎门,在虎门!远离毒品是好人,愿你有个好家庭,两袖清风精神爽,脸上保青春,保青春!生活好了要记清,毒品害人害家庭,男女青年要谨慎,莫让毒品来缠身,来缠身!远离毒品好处多,拿钱子弟去上学,发展路上要文化,为国为家是楷模,是楷模!提醒广大群众们,贩毒吸毒不得行,各种诈骗不能做,危害社会害自身,害自身!”这首曲目直接提醒广大人民群众要远离毒品,有警示教育的作用。
(三)八音弹唱的审美功能
八音弹唱是一种说唱艺术,艺术本身就是美的,而美是通过表演者的演唱和操持乐器、舞蹈动作和观众相互作用才能体现出来的。八音弹唱的表演者、乐器、唱词、曲调等都能表现出独特的审美功能。
一是表演者之美。八音弹唱的表演者在表演时运用面部表情、眼神等肢体语言、嗓音、乐器等营造出或欢乐、或温情、或庄严的氛围。因此,表演者的美主要是指他们在表演时传递出的情感之美,使观众从精神上充分感受到美感。同时,一般情况下,一支八音弹唱队伍有男性,有女性,男性有阳刚之美,女性有阴柔之美。中国古代美学中有“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它们不是孤立的、毫不相干的,是辩证统一的,因此这种组合本身就能使观众有强烈的审美感受。此外,表演者的服饰也给观众带来一定的视觉之美。表演者的服饰颜色以青、蓝色为主,领口、盘肩、袖口、衣摆、裤脚等处镶有花边;女性一般用青色、蓝色、白色、粉色等颜色的帕子包头,男性一般用青、蓝色帕子包头或直接不包头;女性一般穿裤装或裙装,男性穿裤装。他们的服饰简洁朴素,以花纹图案点缀,反映了当地人们独特的审美观念和美学追求。因此,表演者的服饰仅仅从视觉上就传达给观众新鲜感、别致感、家乡感等不同的视觉体验,这种视觉体验是温暖的、美妙的。
二是乐器之美。在表演八音弹唱时,用什么乐器一般取决于表演者和曲目,一般从大胡、中胡、二胡、小胡、京胡、板胡、唢呐、月琴、三弦琴、笛子、竹点等乐器中进行选择,这些乐器每一件都是艺术品,有着与生俱来的造型美。同时,用于八音弹唱的乐器主要是吹管乐器竹笛、弹拨乐器和拉弦乐器,它们能够演绎出或高亢、或低沉、或厚重的音色。在八音弹唱乐队表演时,表演者、乐器和曲调、唱词、演出场合等融为一体,将表演者的情感完美地表达出来,从中能感受到乐器的音色之美,也能感受到情感之美。
三是乐曲之美。八音弹唱的调式基本上是以商调式和宫调式为主的五声音阶旋律构成的,演奏的旋律和韵律蕴含着当地人的情感,是当地人熟悉的旋律,是牵动着当地每一个人内心的旋律,有着别样韵味的美。同时,从音乐内容来说,八音弹唱的音乐内容来源于生活,他们用声音、旋律表达情感,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家乡的热爱等。如乐曲《庆丰收》:“咚咚的响,锣鼓敲得咚咚的响,美丽的田野上,收呀是收割忙,老也忙,少也忙,金黄的稻子完完满满呀是装进仓,劳动者,每年只望多打粮,烤缸美酒尝一尝,心里暖洋洋,年年夺丰收(那个)生活奔小康。啪啪的响,鞭炮放得啪啪的响,政策落实了……幸福万年长。”这首曲目主要歌唱了丰收的场景、人们喜悦的心理、丰收的原因等,这是人们生活与内心感受的直接表达,是当地人对生活美直接的演绎。
(四)八音弹唱的娱乐功能
荀子指出,“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故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这就是说,荀子认为音乐是人的内在需求,音乐能够表达人的内在需求。陶钝在1981年的中国曲协座谈会上指出:“曲艺是语言、音乐、表演三结合,并且以语言为主,以语言来说唱故事和人物的群众性艺术”。八音弹唱就是这样一种民间艺术,它主要在娱己和娱人中满足着人的内在需求。
八音弹唱从乐曲内容到演出场合,都反映出八音弹唱同当地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是当地人重要的娱乐方式。八音弹唱参与节日庆典、婚嫁等活动时,演奏《欢乐的节日是今天》《好年好月是今天》《今天是个好期成》等曲目,表演主体和观众都是以娱乐为目的,主人家请八音弹唱队也是为了营造欢乐氛围。如在欢迎客人时会演奏《迎客歌》,唱词如下:“平塘是个好地方,欢迎客人欢迎客人到我乡走访观看风光,农家米酒为你做呀,布依山歌为你唱,米酒芳香心陶醉,歌声优美四方客人把名扬。平塘平塘奇石多,欢迎客人到我乡走访看看心欢乐,要看石头现出字呀,请到掌布浪马河,现出字样真形象,专家考证恰是神仙把笔落。平塘有个天文台……”唱词表达直接,节奏明快,通俗易懂,情感充沛,好客的心理和心情溢于言表,从乐曲内容到演出场合再到乐人和观众都充满着欢乐气氛。在商演时,表演主体身着布依族盛装,音乐富有地域特色、欢快活泼,用服饰吸引观众眼球,用旋律、唱词等为观众带来一场视觉盛宴。
同时,唱词中的衬词也传达出了八音弹唱的娱乐性。在八音弹唱的唱词中有“呀”“哟”“哟喂”“啊”“哎”“嘞”“那个”等较为常见的衬词,这些衬词不仅起协调乐曲结构的作用,还有烘托氛围的作用。例如曲目《欢乐的节日是今天》中唱道,“欢乐的节日是今天呀,锣呀锣鼓响呀,鞭呀鞭炮鸣呀,唢呐吹得闹洋洋呀,主家的脸上添红光。呀!鲜红的彩绸迎风飘呀,红灯高高挂呀,姊妹好团圆呀,自由婚礼心也甜呀,恩恩爱爱到百年。呀!动人的笛子前头飞呀……”这首曲目是在婚礼时演奏的,衬词“呀”贯穿整首曲子,将婚礼愉悦喜庆的氛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使主人家和参加婚礼者的身心更加欢愉。
(五)八音弹唱的凝聚功能
“中华文化是在各民族文化汇聚、互鉴、融合中丰富、发展而形成的,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以巨大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兼容并包,对其他文化的吸收融合从未止步,各民族文化如涓涓细流持续不断地汇入中华文化的长河。”八音弹唱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与地域文化、中华文化交流碰撞、相互结合,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进了民族文化认同,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八音弹唱表演者自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写进自己本民族的音乐中,在节日庆典、嫁娶等仪式活动中传播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杨通怀既是八音弹唱的表演者和改良乐器、制作乐器的践行者,又是八音弹唱创新发展的推动者,他有着强烈的文化自觉意识,自20世纪80年代起就自觉搜集且编创八音弹唱曲目。在创作过程中,自觉将尊老爱幼、感恩致谢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曲目中。如在庆祝丰收时自豪地唱道:“……农民有希望,跟着共产党(那个)幸福万年长。”二是学习汉语,助力八音弹唱走出去。当前,平塘地区有汉语言障碍的民众在努力学习汉语,以增进群众间的交流,用更流利的汉语演唱八音弹唱。如黔南交警队组织八音弹唱队用汉语宣传交通安全《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三是八音弹唱承载着当地布依族人民的精神追求,凝聚着当地人民的精神力量。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越来越多的当地人外出谋生,但是不论走到哪里,只要听到八音弹唱就会有家的归属感。同时,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之下,越来越多的当地人加入八音弹唱队,他们不仅通过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让八音弹唱走出去,而且主动走进景区、学校等地方,这凝结了民族内部的精神力量,也体现了他们在努力寻求建构多元文化下的民族文化认同的新方式。四是八音艺人歌颂家乡、歌颂幸福生活、歌颂伟大创造,以此来增强凝聚力和认同感。在八音弹唱的很多曲目中都有“团结一心”“幸福生活忘不了”“美丽的平塘是我家”“最大的天坑在我乡”“中央的政策催人奋”等赞美家乡、赞美中国天眼等唱词,它们承载着当地人们的共同记忆,这是当地人们共同创造或参与创造的集体成果。表演、传唱这些曲目,可以充分激发人们的内心情感,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
(六)八音弹唱的经济功能
平塘县环境优美,有“天眼”“喀斯特地貌”“平塘特大桥”等世界级景观,孕育了牙舟陶、毛南族打猴鼓舞、八音弹唱等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是平塘地区乃至贵州省旅游业和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八音弹唱作为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地参与当地的经济建设,为当地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组织商业演出,增加群众的经济收入。近年来,当地政府高度重视八音弹唱的发展,帮助群众组建八音弹唱艺术团,通过商业演出增加个人收入。二是跨界融合,文化赋能经济发展。双河村以“数字田园·八音双河”为总体打造思路,围绕以果为特、数字赋能、文化为魂三个方面积极开展州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点建设,探索发展农文旅融合创收型集体经济。同时,当地积极开展“文化+旅游”活动,以“六月六”等民族文化节日为契机,进行文艺汇演,同时售卖农产品、八音乐器等,以八音文化带动乡村旅游,以乡村旅游带动经济文化发展,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三是建立文化产业项目,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当前,乡村振兴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文化产业可以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精神动力、经济动力、集体意识支撑,以及“智力”支撑。因此,要想实现平塘地区乡村全面振兴,应因地制宜地发展乡村文化产业。为此,平塘县正在建设“布依八音”文化产业项目,规划“建设文艺表演(训练)场、乐器制造工坊、商贸中心、景点观光、研学(教育)基地、户外露营、酒店民宿、商品市场”等,“以布依‘八音弹唱’文化为引领,按照‘保护与发展并重’的方针,打造中国‘民族音乐’产业振兴样板,构建布依族音乐文化产业”。
三、结语
创新发展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保护民族文化。八音弹唱活跃于平塘地区婚丧嫁娶、节庆等活动中,也频繁出现于校园、社区等场所,不断满足着人们的精神需求,也在传递引导着人们的价值观,具有增强文化认同、娱乐等社会功能;同时,八音弹唱积极参与“文化+产业”,赋能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新时代,八音弹唱积极融入社会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中,是为了寻求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更是为了寻求文化、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石尚彬,商韵.论水族曲艺“旭早”的源起及嬗变[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03):40-46.
[2]杨鹓.简论苗族嘎百福歌的体裁属性及其起源与断代问题[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1(06):91-94.
[3]杨鹓,吴培华.浅谈苗族“嘎百福”歌的起源及其断代问题——与李子和等同志商榷[J].贵州文史丛刊,1987(01):113-116.
[4]刘丹丹.论布依族八音坐唱的多元特点与文化内涵[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4年.
[5]张燕.黔西南布依族八音坐唱的音乐文化阐释[J].四川戏剧,2021(07):104-106.
[6]易小燕.水族双歌的生态伦理价值[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10):35-39.
[7]毛兴杰.古苗疆走廊“嘎百福古歌”中的伦理规训[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4):119-122.
[8]韦家燕.高校音乐教育中的“非遗”课堂——以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八音坐唱课程为例[J].民族音乐,2022(06):118-120.
[9]刘娜.黔西南布依族八音坐唱研究[D].贵阳:贵州民族大学,2013年.
[10]韩利,谭勇.西南少数民族曲艺研究现状与前瞻[J].民族学刊,2017(03):84-89+126-127.
[11]何星亮.文化功能及其变迁[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5):33-41.
[12]王宏建主编.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358-3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