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电影声音“真实感”在动效中的表达论文

电影声音“真实感”在动效中的表达论文

86

2023-09-03 09:31:42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摘要:“真实感”是电影声音创作的 一 个重要追求,也是衡量创作成果的重要标准 。 然而在实际创作中,会发现 一 个现象,完全符合生活真实的动效声未必能满足电影声音创作需要 。本文围绕如何更好地在动效中表达“真 实感”而展开,从“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两个角度出发,论述了何为电影声音“真实感”;分析了影响电影声 音“真实感”的两个重要因素—— 声 画 关 系 以及心理认同;探究了动效录音中如何塑造“真实感”,拿到 一 部影 片 时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怎样抓住声音设计风格 、选择合适的材质与质感,不 同

  摘要:摘要:“真实感”是电影声音创作的一个重要追求,也是衡量创作成果的重要标准。然而在实际创作中,会发现一个现象,完全符合生活真实的动效声未必能满足电影声音创作需要。本文围绕如何更好地在动效中表达“真实感”而展开,从“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两个角度出发,论述了何为电影声音“真实感”;分析了影响电影声音“真实感”的两个重要因素——声画关系以及心理认同;探究了动效录音中如何塑造“真实感”,拿到一部影片时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怎样抓住声音设计风格、选择合适的材质与质感,不同的人物及其情绪应如何设计与表现;如何通过编辑的技巧选择与组合声音元素,思考在整体声音设计中每一声动效应该居于怎样地位,恰当运用减法思路、修辞手法才能让动效更好地体现声音的“真实感”。

  关键词:电影;声音;“真实感”

  关键词:电影;声音;“真实感”

  1927年华纳出品的电影《爵士歌王》标志着有声电影时代到来,电影也由纯粹的视觉美学艺术逐渐转变为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的艺术,大大增强了电影的整体表现力和感染力。自那时起,声音工作者便着力于制作贴合画面的、富有“真实感”的声音,以此来满足观众对于听觉体验和观影感受的需求。随着现当代科技水平快速发展,当今众多优秀的电影工作者仍然致力于将丰富且真实的声音呈现给观众。

  一、关于电影声音“真实感”

  《电影艺术词典》中电影录音部分对于声音真实感给出了这样解释:“声音真实感,是影片中的声音,与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声音的相似程度。电影中声音的真实性是按照创作者的要求,根据场景、叙事、任务、情景等的需要而创作的艺术真实。”“生活真实”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艺术真实”是对客观世界的再现,具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它是依照自然发展规律和声音创作者的审美观念,从“生活真实”中提取和创造出来的。当观众认为自己所经历的是电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时,就意味着承认了声音的真实性。

  (一)影响“真实感”的主要因素

  1.声画关系电影由画面和声音两大部分组成。虽然人们已经习惯于主要依靠视觉感受对事物进行认知,但这并不表示听觉在认知过程中是无关紧要的。声音相较画面来说更有空间上的优势,因为声音不仅可以使二维或三维画面更加具象化和立体化,同时还可以扩展画外空间。要塑造“真实”的声音,先要处理好声音与画面的关系,这是动效录音、编辑和混录得以实现的基础。声音不仅能够塑造电影场景的真实性,强化视听效果,也能以其独特的方式塑造世界观、推动叙事。马塞尔曾提出:“音响增加了画面的逼真程度,画面的可信性(不仅是物质方面的,而且也是美学方面的)几乎是大幅度地增长”。

  在电影中的同一叙事时空下,声画关系同步与不同步既是时空上的,又是情感情绪上的。声音使画面具有深层意蕴和强烈的情感色彩,更重要的是声音与画面形成的特殊关系,使作品获得了声音与画面二者单独不可能产生的表现意义。选择声画同步还是声画不同步的创作手法与很多因素有关,需要根据不同的影片类型、影片风格进行具体分析。通常来说,在一部影片中,声画同步和声画不同步的创作手法都会出现,从创造电影意境的角度来讲,同步化的声音更多一些,但也会对音效、环境声等做一些艺术化处理。不论是什么影片,都不会采用单一的声画关系,电影声画关系的变化是多种多样、没有止境的,创作者也在不断地探索与实践中创造出更多新的声画语言组合种类。

  2.心理认同

  除了上述声画关系,心理认同也是影响声音“真实感”表达的重要因素之一。电影是一门具有双向性和互动性的视听艺术,电影声音必须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才能更好地传达电影情绪和内涵。声音通过声波这种传播方式,对观众耳朵产生刺激,随后观众会从主观角度出发,将声音与心里所想联系起来,应用自身的听觉感知经验,判断与否认同听到的声音。同时,在欣赏电影时,观众通常会有一定的审美期望,通过理解与感知声音,从而得到审美愉悦,对电影声音的好坏、真实与否进行评判。在这个过程中,听觉心理声学中的期待感对创作者来说显得格外重要,它是能否使声音得到观众认可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电影声音的“真实感”应当建立在听觉感知和审美期待的心理认同基础之上。

  根据人耳的听觉特性,人们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观看电影时,都不可能关注到声音中的每一个细节。因此,在声音创作过程中要做到层次分明、主次分明,灵活选择、分布和运用声音元素,引导观众将注意力集中于创作者想要他们关注的主体上,让观众从感知层面认同声音中传达的内容。

  (二)动效中的“真实感”

  动效也叫作拟音声效,它在电影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大致可分为三大类:脚步声、点动效声和衣服摩擦声。虽然大部分观众不会像关注导演、演员那样单独关注拟音师、拟音录音师,但毋庸置疑的是,所有观众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动效影响。

  随着技术设备的不断革新、创作观念上的改变,以及多轨录音技术的成熟,电影录音工艺也发生改变。分轨录音的出现使创作者开始了新的尝试和探索,将动效分成一个层次接着一个层次展开更细致制作。不再仅仅是现实复原,也逐渐开始追求音色的创新和独特性,动效功能和艺术效果愈发凸显出来。

  在如今的动效制作中,也不难发现,由于声源在电影银幕上会被放大,如果仅仅运用于画面中相同的表演情绪和道具,声音会不够放大,并不能很好地还原真实感。因为物理真实不等于心理真实,正如阿尔特曼在文章《声音中的声音》中提到的:“在电影中,一个声音的替代品有时要比真正的声音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较多情况下,大家也无法在录音棚内使用与拍摄时完全相同的道具,而且有时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和效果,还会根据影片风格和导演意图使用特殊道具进行拟音。所以在录音过程中要根据影片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充分发挥想象力,并不断试验,最终创作出富有个性、生动感与真实感的动效。

  二、塑造富有“真实感”的动效

  人耳接收到声音时,先会对其外形、体积、材质和运动特点进行心理感知,从而引发联想,将声音与声源联系起来。动效制作本身就是运用“欺骗”的手法,让观众听感产生错觉。充分利用思维定式、心理期待,让人产生“相似联想”,使观众自然地认为影片场景中的声音构成元素就应如此。作为现代录音工艺的一部分,动效录音不仅能够弥补或替换同期中的动效声,还能创造出现实中完全不存在的各种声音(相较于声音素材库,在适配性、生动性和可塑性上有更大的优势)。以高成本电影动效制作为例,想要出色地完成动效部门工作,必须在开始录制前认真阅读剧本,观看全片,开创作会议,结合影片内容深入探讨声音风格设计,选择空间、条件合适的录音棚,分类常规动效和特殊动效,准备好基本道具,并制定详细的录制计划。

81d1da7e1ba142629967fea196c73e0e.jpg

  (一)动效录制中的要点

  1.声音设计风格

  一般来说,电影声音设计风格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写实主义风格,另一种是表现主义风格。写实主义风格的声音设计会从客观角度出发,以现实生活中的声音作为参考标准,强调声音真实感,但不是完全一比一复制,而是表现声音的“艺术真实”。符合故事发生的时代、地域、具体时间及地点,音色、音量大小、空间感等特质与画面中呈现的保持一致,不做刻意改变或夸大。遵循现实生活原则,制作出符合自然规律的声音,让观众感知到声音的真实感。而表现主义风格的声音设计往往从主观角度出发,注重表现内心情感,是人物心理感受的外化,通常会使用抽象或者夸张手法,其主要功能是渲染情绪、烘托气氛。这两种声音设计风格虽截然不同,但也会在一部电影中同时出现。因在动效制作的过程中,要根据电影风格在设计上选择不同的侧重点,创造出更符合情景的声音。

  2.材质与质感

  动效录音是一门十分需要想象力、创造力以及细心和耐心的工作。为了制作出真实、自然的声音质感,在前期筹备阶段,动效负责人就需要与同期录音师联系,了解道具情况,提醒录音师尽量保存特殊道具,记录特殊场景的地面质地,拍摄完毕时通知动效组领取或租借特殊道具。

  在后期筹备阶段,对影片做好充足了解后,就要选择出符合时代、贴合人物的道具材质与质感。动效道具的设计重点在于其发声原理要与片中器物发声原理一致,这样才能保证声音的“形似”与“神似”。正式录制动效之前,还要确定音色和话筒型号,对主要场景地面、主要人物脚步和身段、主要道具、特殊道具进行试录,实验不同材质,以呈现最真实、最自然的声音效果。

  在录制阶段,要随时参照同期声的音色。根据不同空间采取正确的拾音方式,以符合画面景别要求。录音工程需按照脚步、点动效、摩擦等进行大致分类。对于制作成本较高的电影,还要将不同角色的动效放到各自对应编组中,这样会在编辑和混录阶段更加有条理、层次更清晰。最重要的是要与声音指导保持良好沟通,并根据得到的反馈,调整道具材质以及传播介质,这样才能最终敲定呈现在银幕上的音色。经过精细设计的、具有艺术感染力的、“真实”的声音元素,会更易于引导观众深入情境之中。

  3.人物及情绪的处理

  使用音效库做出来的声音不见得会贴合人物表现,和画面可能不完全匹配,因此动效录制的重要性得以凸显,它会让声音依照画面节奏、人物性格和情绪,更清晰地跟随画面细节做出相应变化。

  进入到动效录音环节之前,片方通常会提供一个人物小传来帮助了解人物。年龄、性别、体型、性格上的差异,都会产生不同的声音效果。若拟音师没有掌握人物外形特征、身份职业,制作出来的声音就会与画面有一些差别,缺乏真实性。

  一名合格的录音师要具备对生活的感知力,善于捕捉情绪差异,必须要根据画面内容和剧情把握好人物情绪差异,及时作出变化,并在创作中发挥自身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制作出来的声音才会更贴合人物性格特征,不脱离影片需要,真实、灵动且具有个性,观众更容易接受。

  (二)巧妙运用编辑手段

  每一部电影在动效录音之后都必须要进行动效编辑,对于动效来说,录完之后最多完成了六成创作,还有三成在编辑,一成在混录。数字音频工作站的发展给电影声音创作提供了更多便利,编辑在音频工作站中将录制的素材整理好,与画面里的每一个节奏点匹配,对素材进行有效筛选并调整比例,将它们的声相Pan到相应位置。在笔者看来,要把动效编辑好,至少需要具备预混的思考能力,才能更好地展现出动效的“真实感”。

  1.精挑细选的“真实”

  “在有声片最初出现时,人们几乎录下了麦克风所能录下的全部声音。人们不久便发现,直接再现现实反而不能造成真实感。所以声音也必须像画面一样,经过‘选择’”。从感官角度来看,观众在视觉上能够自主选择画面中想要关注的内容,但是在听觉上却无法进行过滤,只能被动接受。因此,能否做好声音元素的选择,将极大地影响观众的观影体验。录制过程中,录音师常常会录制相比画面呈现内容更丰富的动效声,利用多层声音元素合成一个整体声音,但这些动效声真的全部都是影片需要的吗?什么值得保留,什么应当删除,这就需要动效编辑进行取舍了。

  尤其是人物、信息、元素、层次多的电影,动效编辑拿到的录音工程少则有六七十轨,如果只是简单地对点编辑完摆在那里,听感会十分混乱,且没有层次和质感。因此,必须抓住画面表现焦点,确定每个时刻该突出的重点,在响度够的同时保留动效中细腻、细节的部分。在横向上,要完成声音的叙事表意;在纵向上,要完成单场戏声音元素的组合叠置。同时,保证声音响度、动态能够达到技术标准。合理选择与组合素材在编辑中尤为重要。

  2.恰当运用减法思路

  现实中声音的元素非常丰富,几乎所有东西都会发出声音,人们不会觉得混乱,是因为人的耳朵总是有选择地去听,自动屏蔽了一些无效的声音信息。从某种意义上说,编辑工作就是在还原这个选择性(即鸡尾酒会效应)。从心理声学角度来看,人耳能同时接收到的信息是有限的。汤姆林森·霍尔曼指出:“我们一次只能注意到三种声音,但注意力可以在更多种声音之间来回转移,因为我们的大脑一次只能处理这么多信息,但是可以对不同的听觉流进行切换。”因此,在编辑时要合理运用声音元素,做出必要取舍,否则会将含有重要信息的声音淹没,影响影片情感、内涵和意义传达,必须对声音元素做减法,以突出声音的动态变化,不能引发观众的听觉疲劳。在编辑时,把和讲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情绪无关的元素一律去掉,只保留与之有关的元素,并控制其音量变化,尽力做到精确有效,吸引观众关注声音中的细节。表达声音“真实感”的同时,推动影片剧情发展,这正是声音创作的魅力所在。

  在动效编辑中,可以将声音元素大致分为三种,一种是对情节发展有推动意义、聚焦观众注意力、调动观众情绪的声音,这类声音是最主要的,在编辑时一定要保证它们的清晰度和可懂度;第二种是为了体现整体的真实感而存在的声音,它必不可少,但不需要被观众清晰感知到,只需起到一个补充作用,展现背景环境即可;第三种是既没有传达重要信息,也没有特殊作用的声音,在编辑时应当毫不犹豫地删除掉这类声音,以保证最终完成的声音能够具有清晰的结构。要处理好这三种声音的比例、层次、关系与分布,做到精确有效。要根据画面内容逐个判断,将画内动效全部对准同步,跟随焦点把声音元素调整至合适音量,Pan到对应位置;由画内运动到画外声音,出画后做淡出处理,只保留几声后便可消失;画外环境背景声则要淡淡地铺在后面,剪掉其中特别突出、会分散观众注意力的声音。先在感知层面让观众对声音“真实感”产生认同,才能充分调动观众的感情体验、文化积淀和艺术修养,接受声音的感知,并产生共情效果。

  3.扩展表意空间

  在动效制作中,单纯地还原画面真实是不够的,还要根据画面内容做适当夸张变形等艺术加工,营造氛围感。这种处理方式会让声音更加出彩,也更能调动观众情绪。可以在原始素材采集完成之后,使用采样器和合成器处理,以达到理想效果,这也是电子技术发展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创作方法,在影片的后期制作中已经非常普及,它可以使得人很容易实现声音的创作和数字化修改。

  在动画、科幻或动作片中,随着观众对声音可塑性的逐渐熟悉和接受,声音设计会对部分音色进行夸张或变形处理,声音要素中声音响度、频率、时长、速度等都可以被利用作为夸张表现,这时夸张的声音甚至是满足观众心理需要的结果。

  对比在声音中的运用,例如《夺冠》中,中巴大战的最后一球,整个场馆瞬间安静下来,除了解说之外,只留有长混响的很重的击球声,省略了脚步、球落地、击掌等动效声,凸显了决胜球时人们心中的紧张感,这样的处理手法与画面上升格的处理相匹配,也比较符合观众心理预期,有效调动了观众紧张情绪。

  三、全景声对声音“真实感”的扩展

  从模拟时代到数字时代,从机械记录方式到磁性记录方式,再到现在的数字记录方式,从单声道、立体声、环绕声(杜比5.1、7.1声道),一直到现在的杜比全景声,技术的不断革新,为观众带来了更加自然逼真的声场,令观众全方位被声音包围。通过栩栩如生的感官体验,带来新的艺术感受,将观众带入影片故事当中,极大地提升了电影声音的真实感与体验感,“真实感”逐渐变成人们日常生活中对声音的一种印象和感觉。

  杜比全景声的应用相较以往,增加了顶部和侧方环绕音箱数量,有效扩大了声场和空间感,使声音不再受到声道限制,可以精确地在三维空间中分布和移动,对线性效果具有很好的表现力,能展现出更加饱满、细致且有深度的音效,为声音创作者提供了无限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同时,也要求在动效制作中展现出比从前更多的细节,把握每个声源的声像位置,以及方位变化,分出明显层次,从点到线再到面,全方位构建场景,营造与画面匹配的空间感,从而展现电影声音的“真实感”。

  总体来说,全景声技术的发展对电影声音“真实感”的传达有很大的扩展作用,也为电影声音设计者创造具有“真实感”的声音提供了更坚实的物质条件。只要合理地、充分地运用好全景声技术,便能赋予声音形象更丰富内涵,向观众传递更加真实的电影声音,让电影声音越来越多地承担着表达、传递感受的功能。

  四、结语

  电影声音“真实感”实质是一种经过提炼和加工的“艺术真实”,是从观众视角出发的,当观众相信他们自身的经历就是电影组成部分的时候,就意味着具备真实性。本文从理论层面分析了影响声音“真实感”的两个重要因素:声画关系、心理认同,以及动效“真实感”的表现方式;并通过总结实践中的经验,说明了后期制作中应如何塑造富有“真实感”的动效;探讨动效制作应如何在“仿”与“真”之间求得平衡;最后更好地为电影的叙事和人物塑造服务。


参考文献:

  [1]周传基.电影艺术中的一个被忽视的方面——声音[J].电影艺术,1981(03):26-38.

  [2]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M].崔君衍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

  [3]贝拉·巴拉兹.电影美学[M].何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

  [4]林达捆.影视录音心理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5]许南明,富澜,崔君衍.电影艺术词典[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6]宋维强.从心理学角度看艺术活动——电影声音创作中的心理运用[J].现代电影技术,2013(10):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