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手观音》中“手舞”的审美特征研究论文

2023-08-17 08:54:35 来源: 作者:xiaodi
摘要:高金荣教授以莫高窟敦煌壁画为素材创作的舞蹈《千手观音》受到了国内外同仁和广大群众的认可和喜爱。本文重点分析《千手观音》“手舞”部分,通过搜集敦煌手姿的相关资料,充分了解认知敦煌舞的基本特点,
摘要:高金荣教授以莫高窟敦煌壁画为素材创作的舞蹈《千手观音》受到了国内外同仁和广大群众的认可和喜爱。本文重点分析《千手观音》“手舞”部分,通过搜集敦煌手姿的相关资料,充分了解认知敦煌舞的基本特点,并以此为基础对《千手观音》“手舞”的审美特征进行探讨。《千手观音》中手舞千姿百态,随着音乐的变化和舞蹈的开展,在敦煌基本手姿的基础上不断变化,展现佛光普照的意境,塑造慈悲仁善的千手观音形象,使得舞蹈具有浓厚的中国古典美,具有独特艺术风格和突出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千手观音;敦煌手姿;审美特性
敦煌手舞富有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作为舞蹈专业的学生,阅读敦煌文化的相关历史资料、欣赏不同形式的相关艺术并将所了解到敦煌文化的内涵与自己的专业知识相结合,有利于对敦煌手舞及敦煌舞蹈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体会。唯有这样才能实现在更好地演绎敦煌手舞的同时,汲取中国传统舞蹈之精华,从而进一步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舞蹈文化。敦煌手舞离不开我国一代又一代舞蹈艺术家的奉献,他们将敦煌彩塑和敦煌壁画中突出展现手部动作的造型进行舞蹈艺术化的加工和编创,并最后呈现出无与伦比的形态特征和极具独特艺术风格的舞蹈。手舞不仅是敦煌壁画中手部形态的简单再现,也是自魏晋至元朝以来历代舞蹈的特征和不断发展状况的展现。敦煌舞蹈的传承与发展,蕴含着中华民族积极传承传统文化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气质。正是对敦煌文化不断研究与发展,使得敦煌文化历久弥新,以符合时代不断进步所要求的形式,不断地流传下去。
经典敦煌舞蹈作品《千手观音》中,舞蹈演员的手部动作鲜活生动、千变万化,配以舞蹈演员妩媚的神态、肢体,尤其是手臂部分细腻流畅的线条,以及以“拧”“扭”为基础的圆润体态,形成了纤细洒脱的舞姿,塑造出观音的多种形象。敦煌舞蹈有着完善的训练体系,其训练内容全面而又系统,从基础的舞蹈姿态和基本动作开始,逐渐推进到更高难度、更加深入的课堂练习组合和教学实习剧目。这种全面又系统的训练方式,使得舞蹈演员敦煌舞蹈的舞姿造型和动作韵律、节奏既具有西域民族特色,又极具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风味。敦煌舞蹈中手舞的训练,突出了手部的动作,将千百年前的古代西域舞蹈形象从流传下来的壁画平面形式转化为立体空间的舞蹈形式再现给世人。使得千百年后的今天,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仍能一睹千百年前古代丝绸之路沿途西域各国的文化和舞蹈风采。
一、相关研究背景与研究路径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化自信概念的推广及深入,敦煌文化研究如火如荼。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体的敦煌文化源远流长。而敦煌舞蹈作为敦煌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部分,对其的深入研究,也在与其他学科交融发展、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的同时不断进行创新发展。
千手千眼观音是佛教中最重要的菩萨之一。观音的千眼暗示着智慧无穷,千手则是法力无边的体现,千手千眼说明观音具有巨大神力,可无所不为。佛教密宗经典《千手千眼观音经》中千手千眼观音的故事是千手观音的图像灵感来源。由于无法实现将“千手”“千眼”完全画出,为了绘制不同造型和风格的千手千眼观音画像,古代画家主要采用以少代多、以虚代实的办法。我国现存《千手千眼观音经变》图像最丰富的地方便是敦煌莫高窟,其绘制时间最早为盛唐,最晚为元朝。在莫高窟壁画中,千手观音每一手或持各种法器宝物,或姿态各异,精妙绝伦,这些壁画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不同的舞蹈都有着其独一无二的地方,因此对某种舞蹈的研究离不开对其起源和发展中的影响因素,即历史背景、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等的研究。敦煌舞蹈是敦煌学的重要部分之一,受到敦煌史学以及中国历史学中包括唐宋历史、元代历史和西北区域史等多种历史背景的影响。从古至今,大量的专家、学者屈服于敦煌舞蹈别具一格的魅力,对此进行挖掘和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末起,敦煌舞流派创始人高金荣教授为了更好地研究敦煌壁画舞姿,便多次进入敦煌莫高窟采风,并以此为依据编创了敦煌舞教材。原名为《敦煌手姿》的《千手观音》是1991年甘肃省艺术学校学生首演的,由高金荣教授运用敦煌舞蹈的手势和手臂基本动作创编的便于敦煌舞蹈教学的节目。其最早的创作灵感来自莫高窟千手观音画像中精美绘制于元代的莫高窟第三窟《千手千眼观音经变》。《千手观音》中,主要通过舞者手姿的千变万化和包括垂、扬、俯、仰、背向、转侧等在内的身体姿态不断变化,塑造出慈悲仁善的菩萨观音形象。
敦煌文化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对敦煌文化的舞蹈部分进行研究,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我国的文化自信。本文回归到敦煌舞蹈研究初期的作品《千手观音》,通过分析其中手舞的审美特征,以了解其发展并实现对敦煌舞蹈手部动作审美特征的深入认知。
敦煌舞蹈的手部动作受宗教因素影响,极具特色。敦煌的文化艺术涉及众多学科,其手部动作千姿百态,在敦煌舞蹈表演中表现力极为丰富,被称为敦煌舞的“第二张脸”。目前,国外暂时没有敦煌舞手部动作的相关研究,国内亦没有关于“手舞”的专著。
作为敦煌舞的重要部分,国内有众多学者关注到了敦煌舞的手部动作,并与宗教学、历史学等学科及其他舞蹈类型的知识交汇,将此作为毕业设计的研究方向或在各大刊物发表相关研究成果,但是大部分的文献资料仍停留在对手舞的表层研究和教学上,对敦煌“手舞”本身的研究仍较为匮乏。
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大量查阅了相关学术期刊、文献等,对其进行分类归纳,并对现有的敦煌舞蹈手部动作的相关研究理论及研究成果进行整理,为论文写作奠定基础。在搜集敦煌舞《千手观音》历年不同版本的视频进行对比分析后,选择具有最佳手部动作拍摄角度的版本,仔细欣赏并进行初步赏析认知。随后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千手观音》包括其历史背景、宗教信仰、动作来源等在内的文化背景。同时,采用观察分析法,通过欣赏敦煌舞学派开创后历年的敦煌舞蹈经典作品、桃李杯精品组合课之敦煌舞和高金荣教授的敦煌舞教程等视频,重点关注敦煌舞的手部动作部分,充分了解认知敦煌舞的基本特点,将其与查阅的文献相结合,并以此为基础对《千手观音》“手舞”的审美特征进行探讨。
二、《千手观音》中“手舞”的形式结构
舞蹈形式以舞蹈内容的方式存在,通过感受器官形成审美感知。其中,视觉形象是舞蹈形式的感知结构中的首要构成。敦煌舞源自佛教宗教艺术,因此在作品《千手观音》中,舞蹈演员的妆容造型在吸收了莫高窟中观音服饰等造型特点的基础上,为方便舞蹈进行略加改造,并选择了象征佛法的金色作为服饰的颜色,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人们在宗教场所见到的观音形象。此外,在灯光的选择上,以黄光为主,使舞台上的主色调为金色,塑造出庄严、慈悲的观音形象。在舞蹈的高潮部分加入红光,与黄光相结合,营造出佛教的华丽神秘。
《千手观音》中舞者手佩金色长甲,一方面借助此延长了舞者的手指,再现了敦煌壁画中千手观音纤长手指的手部姿态;另一方面放大了舞者的手部动作,符合《千手观音》作品创作时展现敦煌舞手部动作姿态的目标,更有利于观众感受敦煌舞手姿的魅力。敦煌舞中手的形态被敦煌舞学派的创始人高金荣教授归纳整理为合掌式、抱拳式、平托掌、兰花式、鹿角式、荷花一式、荷花二式、佛手对腕一式、佛手对腕二式、吹奏式、抱笙式等十七种形态,而手的位置则被归纳整理为上合掌、下合掌、翻立掌、击鼓掌、双立掌、提腕平托及反弹琵琶等十三种位置。在《千手观音》舞蹈中,舞者手臂的装饰和变化丰富的手臂形态,以及手腕与肘部之间有棱有角的配合,使得观音的形象时而千手各异,时而影像重叠,符合佛教中千手观音的形象,并使整个舞蹈具有浓厚的中国古典美。
作品《千手观音》主要可以分为“开头”“发展”和“高潮”三个部分。在开头部分,随着音乐的响起,舞蹈演员在舞台中后区形成模拟敦煌壁画的造型,充分展现主题。这一部分的动作节奏较慢、其幅度转换较小,队形变化也不大,仅出现了竖线、横面和圆形的舞蹈画面造型,主要给观众留下大致的观音印象。虽然这一部分节奏缓慢,但每个舞蹈演员通过手臂和面向的变化特点充分塑造观音的形象,敦煌舞通过手臂的屈伸贯穿于舞蹈中各个造型的始终。在作品的发展部分,音乐节奏加快并以跳跃式节奏为主,舞蹈演员反复展现合掌式、佛手对腕式、鹿角式等不同的动作,将其与气息进行配合,并加入盘腿和旋转的动作,动作速度、力度和幅度发生改变。这一部分使千手观音“活”了过来,进一步加深了观众对千手观音的感受,避免因所呈现的观音形象过于呆板而使观众感到乏味。进入高潮部分,音乐再次发生改变,加入了佛经的吟唱,使观众仿佛置身于佛寺中,舞蹈演员的动作重新放缓,并重新形成开场时的造型,即舞者在一竖排上进行动作,重点展现舞者的手部动作,利用手臂的轮回变化将佛光普照的意境展现得淋漓尽致,塑造出庄严肃穆的千手观音形象。三部分的整体动作节奏对比较为鲜明,各个部分中的动作亦是动静结合,让舞蹈具有更强的表现力及吸引力;通过舞者之间的配合将各种动作的变化表现得非常逼真,充分发挥了舞蹈所具有的形态美;将手姿的动作运用得淋漓尽致,并运用呼吸和躯干使千手观音形象深入人心。
三、《千手观音》中“手舞”的审美特征
观音的造像在传入中国之初与其他菩萨一样都是男性面相。不同的是,佛教中,观音菩萨能够以男性面相或女性面相出现。传入中国后,佛教需要在国内进一步普及、发展,因此女性面相的观音造像在隋朝开始出现,并在宋元时期基本完成女性化进程。女性面相的千手千眼观音作为观音的核心形象,具有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亲切仁善的特点。《千手观音》形象正是来源于千手千眼观音。舞蹈动作是塑造舞蹈形象的主要表现手段,在《千手观音》中,舞者的躯干保持曲线的基本形态,即通过歪颈、拧腰、出胯、勾脚的三道弯体态展现刻画出女性柔美与含蓄的特点。在《千手观音》的发展部分,随着音乐节奏的变化,动作也更加短促有力,充分运用了《敦煌舞课程教材》下肢基本舞姿中的膝部和胯部动作,与手臂共同构建了多种曲线,通过与作品主题结合,将肢体的曲线美上升到更高层面上的人性美。舞蹈作品中的音乐和舞台美术亦是塑造舞蹈形象的辅助手段。在《千手观音》中编导选用了具有西域特色和佛教元素的音乐,在服饰上复原了莫高窟壁画上观音服饰,并选择了金色作为服饰和舞台灯光的主色调,这些元素的协同作用展现了观音慈悲仁善的形象特征,给观众以美的享受。
舞蹈演员的动态风格影响着整个舞蹈的韵味,作品《千手观音》重视舞蹈造型,通过舞蹈演员对内心、动作及作品思想的理解体会,展现出“柔慧”的动态特征。在舞蹈的开头部分,在手臂变化的基础上融入了手腕、手势变化,运用呈多曲线特征的双平托、上斜平托、下斜平托等手臂姿态,以及折腕、弯肘、五指合并等手姿,以三人在同一水平面的不同高度上呈现,形成三头六臂的舞姿。此外,在作品中多次出现双手抬起、赤手空拳的合掌式和结合了中国传统哲思理念的兰花式,配以手腕动作的变化,使得舞蹈的“千手接应”更准确地表现出来。舞蹈本以莫高窟中的千手观音壁画为原型,壁画中观音双腿盘坐、以受人朝拜之姿出现,因此在《千手观音》中双腿盘坐、双膝跪地动作较多。舞者围绕领舞形成圆,利用单一的双托掌动作与呼吸及身段相结合,形成朝拜的情形。手舞中简单的佛手绕弯,通过短促呼吸与延展呼吸的结合,由缓慢的抱拳式到拨弹指,达到“点与线”和谐连贯的艺术效果。在呈现出千手观音舞蹈形象造型感的同时,通过手臂的动态动作增加了千手观音的生动感。
舞蹈艺术具有直觉性、动作性等特性,为满足这些特性和观众的审美需求,舞蹈作品需要有形式美。在《千手观音》中,形式美在其“手舞”部分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整个舞蹈中,手部动作主要是由简单的动作反复构成,并在此基础上随音乐和舞蹈的发展而在节奏、速度上进行改变。同时,舞者“手舞”动作既对称均衡,又有对比变化,并在主题动作即上文提到的合掌式、兰花式等动作的基础上进行动作形式上的进一步变化与发展。上述《千手观音》的“手舞”特点,是舞蹈形式美的基本规律中最高形式“多样统一”的体现。“手舞”与舞蹈的其他部分之间形成了辩证统一的关系,在以舞蹈的整体为原则的基础上协调各种元素,实现了众多元素的和谐统一。《千手观音》形式的多样统一使得“千手”舞动时各司其职、千变万化,而舞者手部在伸出时有速度上的快慢变化,丰富了视觉效果,使塑造的千手观音形象更加栩栩如生,其传递出与其节奏、速度相互映衬的安静祥和之意和佛法震慑之感,令观众得到直观视觉体验的同时感受到心灵的洗涤。此外,在敦煌舞蹈中,“曲”“伸”是常用的连接不同舞蹈造型姿态的运动轨迹,这些运动轨迹贯穿于《千手观音》整个作品中,以手臂动作的不断轮回暗示了佛教中轮回的相关思想。通过出神入化的手部动作的使用,构造了佛光普照之意境,以女子的娴静优雅姿态展现观音的仁善特点,并形成被佛教认为是圣物的孔雀的最具代表性形态,即孔雀开屏这一横面上的造型。这不仅紧扣了千手观音这一主题形象,同时暗示作品受到了敦煌壁画的启发,通过以实化虚、以虚表实,实现形象与表意的统一,使得作品极具审美价值。
四、《千手观音》和敦煌手舞的传承与发展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敦煌舞蹈需要得到更好的传播,并以此来实施对敦煌舞蹈乃至敦煌文化的保护及传承发展。笔者参与了华南理工大学“百步梯攀登计划”中的《“创意舞蹈”对小学生创造力培养的研究——以“美育浸润行动计划”的华南理工大学团队教学为例》的项目。该项目主要关注动作教育的过程,即“创意舞蹈”。通过这种教育模式,在舞蹈教育中引导学生运用动作要素等,以表达其内心情感、认识身体,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创造力以及审美意识。舞蹈作为一种审美性语言,加入中小学的课程中有利于学生体验舞蹈艺术之美,同时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在关注到《千手观音》中“手舞”极具特色的审美特征后,笔者将《千手观音》“手舞”的审美特征与《“创意舞蹈”对小学生创造力培养的研究》这一项目的研究方向相结合,进行了将“手舞”融入创意舞蹈教育的思考。课题组对课题具体实践的初步构想为采用游戏引入、故事引导和自主编创的方式。教师可讲述与敦煌文化相关的历史或艺术文化发掘过程,将学生带入特定的环境,让学生结合自身对故事的感受自发地舞动。敦煌舞蹈极具特色,而手姿是敦煌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亦可选取敦煌舞蹈经典作品《千手观音》中的几个代表性手姿,让学生利用所选取的敦煌手姿以不同速度完成,并形成小作品。笔者认为,这两种方式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作意识、提升其创造力,而且能增加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及兴趣,同时有利于敦煌文化的传播,以及敦煌舞蹈尤其是敦煌手舞的进一步传承与发展。在项目的后续开展中,课题组将会结合实际进一步完善此构想。
五、结语
敦煌“手舞”是作为典型的敦煌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之一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应该在深刻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不断深入研究,对其进行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千手观音》作为展现敦煌手舞的重要作品之一,其经过将莫高窟中敦煌壁画的形象与历史文献中所记载的西域文化相结合,才形成了极具西域特色且蕴含着浓郁民族风格的千手观音舞蹈形象。在《千手观音》中,编导将灯光、服饰、音乐和舞蹈动作等多种元素进行充分有机结合,此举符合舞蹈形式美中的“多样统一”这一最高形式,不仅成功塑造了具有柔美端庄、大慈大悲等多种特点的千手观音形象,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敦煌文化之美传递给每一位观众。在整个作品中重点通过手臂与手的变化即敦煌手姿中代表性动作的不断重复、发展,塑造千手千眼观音的形象,并通过与敦煌文化相关史实资料及敦煌舞蹈特点的结合,表现千手观音慈悲仁善的特点,给观众以安详沉静和肃穆之感。
参考文献:
[1]李婷婷.论敦煌舞蹈中飞天伎乐形象的独特表现手法[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0(02):33-34.
[2]郭丽娟.敦煌造型艺术再生问题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3]谢生保,谢静.敦煌艺术中的千手观音[J].寻根,2005(04):8-19.
[4]金亮.敦煌壁画舞姿与敦煌舞蹈[D].兰州:西北民族大学,2013年.
[5]段婷婷.敦煌舞蹈语汇研究[D].兰州:西北民族大学,2020年.
[6]王敏.菩萨造像的中性化与观音造像的女性化[J].民族艺术,2011(03):125-127.
[7]陈采莹.敦煌壁画手姿对美的诠释——谈对舞蹈人物画创作的启示与应用[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8年.
[8]尹沽.追本溯源——敦煌舞的由来[D].兰州:西北民族大学,2022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