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打击乐理论研究取向与发展趋势解析论文

2023-07-06 09:00:28 来源: 作者:xiaodi
摘要:本文首先讨论了民族打击乐的发展历史与现状,随后采用学科建设与理念创新等方式,对当前民族打击乐的理论研究体系进行分析,提出在当前多元化文化融合的背景下,民族打击乐的未来发展趋势,尝试探索其发展路径。民族打击乐发展不应脱离民族土壤,应当在加大其传承与弘扬力度的基础上,制定更贴合当今时代的宣传推广方案,使其焕发全新生机,并能够持续健康地发展。
摘要:本文首先讨论了民族打击乐的发展历史与现状,随后采用学科建设与理念创新等方式,对当前民族打击乐的理论研究体系进行分析,提出在当前多元化文化融合的背景下,民族打击乐的未来发展趋势,尝试探索其发展路径。民族打击乐发展不应脱离民族土壤,应当在加大其传承与弘扬力度的基础上,制定更贴合当今时代的宣传推广方案,使其焕发全新生机,并能够持续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民族打击乐;民族文化;研究取向;发展趋势
民族打击乐是一类古老但较为常见的音乐演奏形式,且根据历史文化的变迁,所呈现的形式变化也具有多样性。根据相关资料分析能够发现,打击乐这一概念诞生于石块以及劳动工具等碰撞或制作过程中而发出的声音,根据其发声形式将其命名。随着生产技术的逐渐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民族打击乐的类型以及相关制造业也逐渐得到发展与创新,这也出现了诸多新型打击乐乐器与演奏形式,这使得我国民族打击乐越来越多样化。随着近年来国家对传统文化重视程度的提高,民族打击乐得以传承与发展。分析我国民族音乐发展情况,能够发现,打击乐作为我国最早出现的乐器类型之一,在我国乐器中占据较为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如今传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必须涉及的工作内容。
一、民族打击乐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一)发展历史
根据相关研究资料分析,民族打击乐诞生于远古时代,人们在开展生产或祭祀活动时,会通过敲击器具的方式使其发出清脆的响声,以此辅助完成相关活动。龟甲响器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诞生时间最早的打击乐器,多由巫师手持或佩戴于腰间,使其在双手及全身舞蹈的带动下发出具有节奏的响声。先秦是我国历史上打击乐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根据《尔雅》《礼记》等书籍记载,这一时期出现了如石磬、莽皮鼓等新型打击乐器,并已有较为完备的演奏流程。魏晋南北朝时期,打击乐器与吹奏乐器盛行,使得两者合奏形式的音乐逐渐受到人们的欢迎与追捧,加之当时中原文化与周边文化已呈现沟通与交融的状态,使得打击乐器在其影响下出现了达卜(手鼓)、齐鼓、羯鼓等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新型乐器。研究隋唐时期的相关资料发现,当时已出现十数种全新的鼓类乐器,且逐渐在皇室演奏中占据重要地位,其中诸如羯鼓等独具民族特色的打击乐更成为当时主流乐器,无论皇室还是民间百姓,都非常喜爱这一乐器,备受人们追捧,民间甚至还出现了许多善于演奏鼓乐器的乐师。宋代是民族打击乐的又一个发展巅峰,在这一时期,除去常见的鼓乐器外,还出现锣、镲等打击乐器,进而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打击乐体系,同时在多个地方的戏曲表演中获得了民众的喜爱。民族打击乐的发展最高峰为明清时期,随着许多新型打击乐器的出现,不仅让其演奏形式得到有效创新与丰富,还促使其发展进度加快,在歌舞、戏曲以及说唱等音乐艺术表演中占据较为重要的地位。由此可见,民族打击乐自诞生以来便在持续发展,且活动区域多以民间为主,在传承中持续焕发生机。
(二)发展现状
民族打击乐在现当代得到有效继承与发展,主要归功于新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发展热潮,在科技进步的引领下,民族打击乐的演奏技巧与乐器制作工艺等方面得到充分革新与改良,使得乐器更具多样性、精确性与系统性。随着排鼓的研发成功,将民族打击乐推向新的巅峰。排鼓自问世起,便得到人民群众以及职业演奏者的喜爱,这也让排鼓的形态得到充分发展。根据作品需要,一位排鼓演奏者需要演奏多个排鼓,在持续发展过程中,充分展现了传统民族打击乐特色,同时,也为其他中国鼓类乐器注入了全新生机,提高了其音乐表现能力。
二、民族打击乐的理论研究取向分析
音乐院校等阐述的理论体系相较于民间而言,更具有系统性与标准性,独具优势。专业院校不仅能够引导国内学术思想潮流,还能够通过学科建设、国际交流展示、学术研讨、申报课题、民间采风考察舞台等方式,开展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不断寻求理论创新,促使民族打击乐的理论体系研究能够站在最前沿。
(一)重视学科建设
20世纪60年代,我国提出相应文化方针,以保障民族特色艺术能够在其保驾护航下获取更为理想的发展环境。此外,民族音乐的发展同样需要高质量专业人才的支撑,1961年7月,中央音乐学院组织在校学生赶赴广东参加音乐采风学习,以了解当地特色民间文化。在采风学习结束后,通过举办音乐晚会的形式,将学习成果进行汇报。中央音乐学院率先开设民族打击乐演奏表演专业,之后我国其他各音乐学院也相继开设民族打击乐专业。我国教育改革进程的加快,以及相关内容的普及,也是让民族打击乐飞速发展起来的重要原因,在这一背景下,国内各大音乐学院与艺术院校招揽相关人才,对自身民族打击乐专业进行创办与完善,并聘请相关专家开展教学工作,这一现象表明民族打击乐逐渐受到人们重视,并成为我国一类不可或缺的专业学科。高等音乐院校在开展民族打击乐专业人才培养时,需要设定相应的课程并撰写教材,当前专业课程设置常以专业个别课与专业合奏课为主,其中加入部分重奏课,以提高课程之间的联系性与完整性。民族打击乐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让学生具有较为良好的独奏能力与合奏协调能力,以使其在未来能够适应独奏工作或乐团协奏工作。而在设计相关科目时,不能只根据民族打击乐进行设计,还需要将当前世界打击乐的发展趋势,以及国内现代民族管弦乐团的发展表演需求作为参考,才能够促使科目安排具有科学性。教学应当以民族传统乐器为主,并加以西方打击乐理念作为辅助,做到中西兼学。在教学中,民族打击乐应该以排鼓、大鼓、板鼓,以及梆板类、镲类、锣类,还有其他少数民族乐器为主,西洋打击乐则多以马林巴、小军鼓、定音鼓,以及其他常用打击乐器作为教学内容。教材撰写应该科学,否则将影响民族打击乐学科的发展持续性,因此只有保证其质量才能够从根本上保障民族打击乐的发展。民间乐器工作者多以收集与整理相关音乐为主,加以创作,为民族打击乐教材提供相应依据。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组织编撰的《华乐大典·打击乐卷》不仅收录了有关中国打击乐的史论、乐种、乐人、乐器、乐事等种类繁多的文献,还搜集了传统的地方性乐种,以及现当代创作乐曲,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民族打击乐的发展与研究过程中,相关音乐艺术研究团体通过举办研讨会或相关比赛的方式,挖掘民间以及各大高校所培养的优秀人才,并在不断交流过程中了解民族打击乐的时代发展,促使民族打击乐得到深化改革。
(二)分析研究理论资料
艺术实践是证实理论内容的重要环节,理论内容又能通过发展完善而起到指导艺术实践的效果。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文化习俗也存在不同,这也使得我国不同地区的打击乐演奏效果存在差异性,例如潮州的大小锣鼓和京剧锣鼓便存在明显不同,新疆手鼓也与前两者存在明显差异。受方言等因素影响,锣鼓经的念法不同,形成了较为鲜明的民族性与地方性特色。《华乐大典·打击乐卷》中收录有关打击乐的概论资料共6篇,相关历史研究资料共12篇,乐种研究十番锣鼓共6篇,西安鼓乐资料共4篇,潮州大锣鼓资料共5篇,山西锣鼓乐资料共5篇,其他地方锣鼓乐资料共9篇,少数民族锣鼓乐资料共13篇,戏曲锣鼓资料共3篇,教学研究与创作相关研究资料共24篇,通过阅读与分析本书中资料,可以了解近现代的民族打击乐发展趋势。2001年11月上旬,中国管弦乐学会的打击乐委员会承办第一届全国民族打击乐学术研讨会,国内八十多名民族打击乐研究专家与爱好者出席本次盛会,并在交流过程中不断充实自身理论与实践基础。在本次研讨会中,嘉宾各抒己见,在理论交流过程中还进行民族打击乐的组织表演与创作等活动。在交流活动中,相关专家对民族打击乐近年来的发展状况进行解析,并提出相关发展方向,为民族打击乐提供参考依据。
2002年3月,20多名专家发表的论文被相关组织收集并编辑成册,鼓励打击乐研究人员相互交流与学习,以此提高自身理论研究水平,促使民族打击乐理论体系更加完善。相较于其他民间乐器而言,打击乐的节奏感更强,且所能表达的感情更为多样,能够最大程度地丰富听众的视听体验。因此,在开展民族打击乐的创新理论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对当前内容的拓展与延伸,并突破传统创作与发展形势,将民族特色、传统文化与现代打击乐进行有效融合,以此展现出更具新颖性的创作理念。在此过程中还需重视对乐器音色的开发,在保有原本民族性特色的同时,还需对演奏形式进行有效创新,在丰富民族打击乐素材的情况下有效满足人民的审美需求。
三、民族打击乐未来发展原则与路径探索
(一)基本原则
只有创新才能够为其提供长久健康的发展动力,促使其能够在更广阔的环境中得到充分发展。但当前民族打击乐的发展仍然受到传承困难及创新作品较少的局面困扰,使得其无法有效满足当前社会的主流审美。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任何事物脱离实际生活都无法满足时代与人民的需要,因此应当促使民族打击乐贴近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要让人民体会到其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又具有较强的艺术性,以此引发人们深层次的共鸣与思考。
(二)发展路径探索
1.扎根民族土壤
我国民族打击乐受民族地域特色影响,在民俗与地形的影响下所形成的文化背景与音乐风格也各有不同,这也使得我国民族打击乐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分析相关研究资料能够发现,当前民族打击乐器有几十甚至上百种,其中最具有地方特色的乐器为朝鲜族的“四物锣鼓”、山西锣鼓乐、十番鼓、湘西土家族“打溜子”、东北大小锣鼓、戏曲锣鼓、西安鼓乐、潮州大锣鼓等,这些都是民间传承的打击乐演奏形式,是极具独特性的宝藏与研究资料。
2.与时代相结合的传承与发扬
随着民族打击乐的发展与历史变迁,其已逐渐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并拥有较多爱好者,且在不断钻研下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教学体系。由此可见,为使民族打击乐得到进一步传承和弘扬,还需对其发展前景以及路径进行深入探索与研究,保障民族打击乐在持续发展过程中能充分将时代元素融入传统表演形式中,进而在创新乐种与技法的同时进行文化继承与传播。此外,在发展民族打击乐的过程中,演奏者还需学习西方打击乐思想,并促使中西两种打击乐进行有效融合,以此达到合作共赢、一同发展的目标。此外还需根据相应的民族特色文化管理保护方案,对相关制度体系进行有效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强化演奏者以及相关人员的文化保护意识,以此有效促进民族打击乐的发展。
在开展民族打击乐相关继承与发展工作前,研究人员需提前收集与整合相关资料,将其以文字、录像、拍照等形式进行记录,避免出现遗失或资料不完整的情况。随后还需强化相关学习与从业人员的培养工作,进而保障民族打击乐发展过程中的人才需求得到满足,应当鼓励与培养更多具有天赋或专业能力更强的人才参与其中,以此传承与发扬民族打击乐。最后还需扩大民族打击乐在民众间的影响力,将其塑造为大众喜爱的乐器,以此获取较为坚实的群众基础。为做好民族打击乐的传承与发展,笔者提出下列相应的几点意见:
其一,推动全民学习打击乐演奏。若要促进民族打击乐的发展,就需要让演奏者熟练掌握乐器的演奏技巧,以及熟知其演奏特点,这样才能有效推动全民学习打击乐。由于打击乐乐器的种类丰富多样,使得其工艺、乐器外观,以及演奏技巧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这要求演奏者在开展演奏前必须对所演奏的乐器进行了解,以保障最终的演出效果。民族与现代的打击乐乐器种类极多,其中包括排鼓、板鼓、大鼓、铜响器等,这也使得不同类型乐器的演奏形式、技巧,以及所表现出的音色具有明显差异性。正因如此,为保证演奏方式与音色的准确性,就需要根据相关资料对其分类了解,以此提高对该乐器的掌握程度,再通过反复锻炼,以研究其演奏方法,从而做到熟练使用各地区的乐器。只有做到上述内容,才能够在演奏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乐器的表演作用,给予听众更为美好的视听体验。此外,充分了解乐器之间的不同点以及差异性,有助于在开展宣传演出活动时解答听众疑惑,促使其对民族打击乐的兴趣得到提升,形成良好的全民打击乐演奏浪潮。
其二,需要加强校园内的民族打击乐教育。打击乐的发展不可越过校园教育而存在,因此在对打击乐消费市场进行充分规划的同时,需要营造具有地域性与民族性的打击乐文化氛围。例如通过院商协作的方式,与打击乐器的制造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以此对自身教材以及打击乐知识等内容进行充实,保障所培养的人才更具备实践性,此外该方法还能够有效避免不良因素对民族打击乐发展的约束,开拓打击乐市场,同时还能够对市场运作进行分析与干预,以保障市场能够形成健康良好的运转模式。此外,民族打击乐教育时演奏者还需要对民间的打击乐资源进行整合,以编制更具有民族特色的教材,保障民族打击乐能够更符合时代发展潮流,更符合当代人民的审美需求,由此方可达到文化传承与发展目标。
其三,保障民族打击乐的创新发展。若要促使民族打击乐得到高水平发展,就需要促使其与西方打击乐进行有效融合,以此才能够在文化继承的过程中充分融入创新发展理念,进而充分展现出音乐艺术的文化包容性,促使民族打击乐及其文化得到有效发展。此外,若要保障民族打击乐的健康发展,就需要从其演奏技术、乐曲风格以及演出表现等方面入手,提取精华部分,促使其能够得到创新传承与发展。相关材料表明,多数戏曲需要通过打击乐与演员的表演营造氛围,根据曲调旋律以及其强弱的变化转变击打乐器的方式与力度,进而形成环境氛围所需的音乐,促使艺术表现力得到有效提升。当前民族打击乐的表演形式通常以剧场与广场为核心,根据其不同要求,节目编排内容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同,因此更需要关注其细节性内容。因此在开展打击乐表演时,不仅考验演奏者对乐器的精准掌控,更需要其通过富有激情的表演将生动的情感传达给观众。此外,民族打击乐的创新发展还需要立足于实践,优秀的作品应该脱胎于群众生活,要能有效传达情感共鸣,而非束之高阁,成为少数人的娱乐,但也要避免其作品陷入媚俗,要让人们能够体会其真正的魅力。这也说明,打击乐曲创作过程离不开时代的发展与人民的生活,只有紧跟时代发展,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够给予人们更深层次的思考。
其四,必须加强各个地域的鼓乐交流。我国地域辽阔,民族较多,这也使得打击乐因为地域以及民族差异,所呈现的演奏风格也各有不同,这也是其具有独特民族性与地域性的原因。在进行打击乐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注重交流与融合,以此达到共同发展的目标。此外,通过分析相关乐谱发现,民族打击乐中多描绘的是古代故事,而鲜少有对现代事迹的描述,这也使得题材方面的创作存在较大空白,需要进行更深入的挖掘。因此保障民族打击乐的发展,就需要促使其与时代进行融合,以打破音乐局限性与地域性,在保证其不失去民族性与独特性的过程中,充分融入时代与文化因素,从而焕发生机。
其五,带动打击乐加工等相关工业发展。由于民族打击乐种类繁多,且演奏多表现当地特色,在耳濡目染的影响下,很多人认为这类音乐十分寻常,不具备发展潜力,进而导致民族打击乐乐器的工艺水平低于正常水平,最终对演奏效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在传统工艺制作过程中,应当引入现代化手段进行改善与优化,并寻找更合适的新材料,以保障乐器能够发挥更为理想的演出效果。
其六,对民间打击乐乐曲进行创新编排。时代的变化速度极快,这也要求相关从业人员不能固守传统,应当积极尝试对传统乐曲进行创新性改编,通过转变细节,以及调整节奏等方式,使乐曲焕发生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民族打击乐的发展自古时起直至今日已经历漫长且复杂的历史发展,而其能够流传至今,离不开人民群众对鼓乐这一音乐表现形式的钟爱,更离不开专业院校的演奏家、作曲家以及民族打击乐相关从业人员的辛勤劳动。在他们的努力下,民族打击乐艺术才能够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进而创作、整理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打击乐作品。这些作品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民族打击乐的发展过程,在当前多元文化融合的背景下,如何正确看待民族打击乐,促使其发展至顶峰,屹立于世界民族艺术之林,是当代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吴俊菲.中国民族打击乐的继承,发展与创新研究[J].艺术评鉴,2020(21):50-52.
[2]蒋聂,杨雨姗.新媒体快速发展背景下对民族打击乐传播的影响[J].艺术评鉴,2021(23):12-15.
[3]王以东.锣鼓声声,再攀鼓乐高峰——中国民族打击乐七十载回望[J].人民音乐,2020(01):38-41.
[4]吕佳.组合打击乐的演奏与发展探究——以民族打击乐独奏曲《角》为例[J].艺术科技,2022(24):102-104.
[5]陈铃丹.论新时代中国民族打击乐的振兴与发展[J].喜剧世界:中,2021(10):73-75.
[6]王秋颖.民族打击乐器教学实践与探索[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21(11).
[7]吕政道.中国打击乐社会艺术教育发展现状研究[J].四川戏剧,2020(02):182-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