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河北滦县民歌的艺术特色及传承方式研究论文

河北滦县民歌的艺术特色及传承方式研究论文

17

2023-07-01 23:20:27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民歌是人民群众在生产劳动中创造、积累的智慧结晶,是地方文化交流的沉淀,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滦县民歌作为河北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经历了千百年的发展与时代变迁之中仍保留着独特的韵味,是具有探究价值的民歌资源。本文从全面了解滦县民歌的地理环境、人文历史、风俗习惯等方面出发,探究滦县民歌的艺术特征,深入挖掘传承滦县民歌的有效途径,为传承与保护地方民歌寻找有效出口。

  摘要:民歌是人民群众在生产劳动中创造、积累的智慧结晶,是地方文化交流的沉淀,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滦县民歌作为河北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经历了千百年的发展与时代变迁之中仍保留着独特的韵味,是具有探究价值的民歌资源。本文从全面了解滦县民歌的地理环境、人文历史、风俗习惯等方面出发,探究滦县民歌的艺术特征,深入挖掘传承滦县民歌的有效途径,为传承与保护地方民歌寻找有效出口。

  关键词:滦县民歌;艺术特色;传承与发展

  一、滦县方言存在的特定环境

  滦县地处京津唐的金三角地带,隶属唐山市,位于河北省冀东地区。其地理位置优势明显,自然资源丰饶,文化底蕴深厚,形成了天然的、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方言是记录一个地方地域性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会随着所处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承载着所处地域的历史文化记忆,并经常以诗文或歌谣的形式表现出来。由此可知,滦县民歌作为滦县“老呔”方言的代表性表现形式之一,承载着滦县方言文化的发展,记录着滦县民歌本身的韵味和时代记忆,也为民歌文化的传承留下了清晰的可循之迹。

  二、滦县民歌的分类

  “老呔”方言作为滦县民歌的显性特征,生动形象地将滦县民歌的旋律特点、衬腔形成、唱腔演绎等特征表达了出来,使得滦县民歌具有明显的、鲜明的地域性特色,并且也将其风格类别、题材形式、体裁形式都表达得淋漓尽致。查阅《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河北卷》可知,滦县地区的民歌可划分为劳动号子、花会歌曲、小调等类别,并没有山歌、儿童歌曲、少数民族歌曲及生活音调类歌曲记载,所以由此可知,滦县民歌的产生和分类更多依托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和风俗习惯等方面。所以,滦县民歌是地域性文化的承载者,更是表现者,在历史的长河中绽放着属于其自身的独特的魅力和光芒。

  (一)滦县民歌的体裁分类

  1.劳动号子

  民歌歌曲的源头为号子音乐,号子音乐一般以“哎、咳、嘿、呦”作为其歌词的主要内容。自先民的“邪许”就记录了号子音乐的存在,号子音乐一般被应用于集体劳动之中,其作用是减轻劳动强度、协调劳动步伐、提高劳动生产力。但是,劳动类的号子音乐代表着不同的劳动形式和劳动的强度。查阅《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河北卷》可知,滦县地区常见的劳动类号子音乐为搬运号子、打夯号子,并没有开山号子和渔民号子,这种情况的出现和滦县的地理特征息息相关。劳动号子更多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即兴发挥,他们一般想唱什么唱什么,见什么唱什么,所以在劳动号子的歌词中,其地域性语言特征十分显著,例如:滦县地区的搬运号子《抬木料》《扛包号》中的歌词“(嘿)猫腰(个)挂(吧,嘿!呦来呦的嘿)!”“猫腰(个)端(那),起来了(哇)。”中的“猫腰”一词就是典型的滦县方言,意为弯腰。由此可知,号子音乐可以对一个地方的语言进行直接表达和展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劳动号子的基础上也产生了具有生活气息的、朴素流畅的叫卖调,但在滦县地域并没有原产谱例记载。由于滦县的地理环境因素,其与其他地方常有经济上的往来,所以时常也能听到叫卖调的吆喝声,例如:唐山市玉田民歌《磨剪子,戗菜刀》。

  2.花会歌曲

  花会歌曲被滦县人民群众应用于重大的节日、庙会期间,是在其自发举办的场面比较盛大的“秧歌”类表演活动时所歌唱的民歌称号。花会歌曲在演唱时,人们一般手拿花扇子、彩绸等道具,以锣鼓、唢呐等传统的民间乐器为伴奏。在这个环境的渲染下,人们在欢快、高亢、清脆的声音下翩翩起舞,主要场所集中于广场或街头,这给表演人员提供了广阔的表演空间,使其可以尽兴地表达内心的欢乐和幸福之情。花会歌曲品种丰富,在具有载歌载舞性质的滦县地区的民间歌舞小曲的演唱与演奏领域占有突出的地位,并且为滦县地区的花会活动发展打下了基础,同时也促进了滦县民间歌舞小曲的繁荣。滦县地区代表性的花会歌曲为《花鲜鼓儿圆丢丢》。

  3.小调

  小调在滦县民歌中是蕴藏量最大的一种民歌体裁。形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小调这种歌曲可以表现社会各行各业人们的生活内容和社会意识,另一方面小调这种民歌体裁所具有的艺术性是非常丰富的,易于传唱且容易被大众接受。滦县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这为小调民歌的发展提供了便捷的条件。并且滦县的文化底蕴深厚,最早可追溯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成语“老马识途”等典故的发源地,又是辛亥滦州起义的纪念地,同时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两朵奇葩——评剧、皮影戏的发源地。在这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环境中,滦县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格,为小调民歌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条件。

  滦县民歌可将小调分为抒情性小调、叙事性小调和数唱性小调三大类。抒情性小调多为表达情感的抒发,有着鲜明、强烈的艺术渲染性,用歌声表达着歌曲主人公对于社会和人生的感叹,例如:滦县民歌《万年愁》。但抒情性小调也常常被用来表达爱情、婚姻,例如:滦县民歌《张生游寺(一)》《梁山伯下山(一)》《合钵(二)》等。抒情性小调寓情于景,含蓄委婉地表达着人民的心情和愿望;叙事性小调常以民间传说、日常生活故事为主要的题材来源,多为客观的叙述,感情色调是比较温和,例如:滦县民歌《小放羊》;数唱性小调以大白话为主,具有极强的方言性特征,旋律性朗朗上口,内容风趣幽默、诙谐讽刺,例如:滦县民歌《夸北京》中的最后一句“咱把那北京城夸上一夸呀哎哎哎哎哎哎哎哎哎哎哎”,非常的通俗易懂。小调这种民歌体裁大多会与当地的风俗活动相联系,题材内容以当地的风俗习惯为创作依据,并且小调这种民歌体裁能够深刻体现滦县民歌中的艺术风格和个性特征。由此可知,小调音乐是地域性民歌文化的精髓,也是体现一个地方音乐艺术水平的最高表现形式之一。

  (二)滦县民歌的题材分类

  1.生产劳动类

  生产劳动是人民群众赖以生存的生活方式。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人民创造了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精神财富。查阅《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河北卷》可知,滦县民歌中反映生产劳动类的民歌主要集中于打夯号子、搬运号子两大类别。搬运号子是直接反映劳动者的生产劳动过程的,并且也被直接用来服务生产劳动,例如:滦县民歌《拉大件》《扛包号》《抬木料》等。其中《抬木料》是劳动者在进行木料的搬运过程中产生的,目的是鼓动搬运工人的情绪、统一搬运工人的动作。整首歌曲以“嘿、哟、咳”等情感调动词直接贯穿,结合当地的“猫腰”“张腰”“撂吧”等方言词汇,歌词通俗易懂,旋律朗朗上口,被滦县的劳动者在搬运的过程中广泛歌唱。由此可知,在劳动生产的过程中,人们更倾向于选择想唱什么就唱什么、见什么就唱什么的音乐形式。

  2.婚姻爱情类

  婚姻和爱情是人类生活的永恒性课题,滦县民歌中,表达婚姻爱情类的歌曲不在少数。例如:滦县民歌《张生游寺(一)》《茉莉花(三)》《合钵(二)》《探亲家》等。其中,《合钵(二)》是在宋朝时期流传下来的,其是对河北昌黎民歌《合钵》的继续延伸,描述的是《白蛇传》的故事情节。其以跌宕起伏的旋律线条讲述了白素贞与许仙的爱情故事,将曲折的情感故事用歌唱的形式表达了出来,从而引发了听者的共鸣。在滦县民歌中,婚姻爱情类的民歌以小调体裁居多。由此可见,小调音乐是最能以歌曲的形式诉说、表达细腻情感的体裁,其可以引发听者的强烈共鸣。

  3.历史故事类

  民歌的歌词大多起源于日常生活、历史故事、民间风俗活动等,而民歌在传唱的过程中,也使得其背后的故事被传承了下来。通过对于民歌的学习,人民群众既了解了历史、学习了历史,同时也记录了历史,例如:滦县民歌《合钵(二)》《茉莉花(三)》等。其中,《茉莉花(三)》是在河北昌黎民歌《茉莉花》的基础上继续延续发展的,全曲以叙述的方式歌唱了《西厢记》前段张生与崔莺莺相恋、相爱的爱情故事。歌曲有感染作用、启迪作用,可使听此民歌的人民群众愿意主动去了解民歌背后的历史故事,由此深入了解我国经典文学名著《西厢记》。从长远角度看,这样的行为可推动人民群众主动去学习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微信截图_20230422185747.png

  三、滦县民歌的特点

  (一)语言的独特性

  滦县民歌的演唱语言采用的是当地的“老呔”方言,俗称老呔话。其主要分布在河北省唐山市的东南地区,包括滦南、乐亭、唐海、丰南等地;秦皇岛市的昌黎、卢龙等地,属于冀鲁北方地区的官话体系。其声调变化极具戏剧性、旋律性、色彩性,上调下滑,属于天然性的歌唱语言。而滦县民歌就是以这种纯天然的语言为词曲基础的,“老呔”方言的延续、升华、美化,产生了独属于滦县民歌的魅力,例如:滦县民歌《叫五更》《万年愁》等。其中《叫五更》中运用了许多模拟自然音响的衬词,比如:“蛐蛐叫,吱吱吱吱吱”“蛤蟆叫,呱呱呱呱呱”等,将本地丰富的语言结构和方言的创造性融入了民歌唱词之中,以独特的语言表达了滦县民歌的艺术表现力,同时使滦县民歌形成了具有其地域性的独特的语言魅力。

  (二)独立的色彩区

  滦县位于河北省的东北地区,属于冀东音乐色彩区,同时其也受到了东北文化“二人转”的影响,具有浓厚的“老呔话”味道。滦县民歌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结合了当地的方言语调使其在调性上形成了独有的特性,例如:滦县民歌《探亲家》中的歌词由羽调式“亲家母落坐呀细听我来说”转为宫调式“你的闺女怎么那么拙”,又转为羽调式“不会抢锅,不会做活”,形成了一句一转、调式交替的特色,形象地描述绘了亲家母二人对坐炕头,婆婆诉说其对于儿媳妇的不满的故事片段,使其在方言语调的基础上彰显出了独立的调性色彩。

  (三)旋律的抒情腔

  滦县民歌多用于表现婚姻爱情类的主题,其以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配之富有旋律性的衬腔技巧来展示滦县地区独特的地理地貌、历史文化、淳朴民风。例如:滦县民歌《茉莉花(三)》,运用了大量优美、抒情的衬句、衬词,将《西厢记》中张生与崔莺莺的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为民歌的旋律锦上添花。由此可见,民歌的精髓为衬词、衬句。这种优美的、抒情的旋律腔不仅仅抒发了歌曲中的人物情感,还可以更加精准地表达音乐形象,例如:滦县民歌《叫五更》中的唱词“蛤蟆叫,呱呱呱呱呱”“金鸡叫,咯咯咯咯咯”等,表现出了在五更这个时间段中动物的叫声。滦县民歌对抒情腔的运用已经到了成熟阶段,其将方言语调同民歌衬腔结合,使得滦县民歌更具特色、更具魅力。

  (四)充分的表现力

  滦县民歌的发展已经到达了相对成熟的阶段,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色音乐表现手法。其主要的特征有:其一,衬词、衬句、衬腔的运用达到了相对成熟的阶段,在滦县民歌《茉莉花(三)》中,为了展现出张生与崔莺莺相恋、相爱的爱情故事,大量运用了衬词、衬句来显现人物情绪。其二,调式交替运用娴熟,例如滦县民歌《探亲家》中的唱词,以一句一转的形式进行羽调式与宫调式运用,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婆婆对于儿媳妇的控诉和不满。其三,“老呔”方言的传承与发展,滦县民歌将冀鲁的北方官话以歌曲形式进行升华、美化,使其得以用全新的面貌继续延续和发展。由此可知,滦县民歌在表现手法运用上非常齐全、充分,具有明显的地方性特色,凸显了当地音乐风格。

  四、滦县民歌在当代音乐文化中的传承

  (一)保持地方方言在民歌中的活力

  一个地方的方言往往会受这一地方历史文化、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等多种因素影响,且一个地方的方言更是地方民歌的显性特征,能将民歌的旋律特点、衬腔形成、唱腔特征等直接表现出来。滦县“老呔”方言的声调、语调直接影响了滦县民歌的旋律、节奏、风格特点。民歌是表达人内心情感的窗口,与人的主观意志息息相关,而方言是人主观意识的表达与客观地理环境的集合。所以要想传承好民歌,就要了解、掌握好一个地方的地理环境、人文历史、民俗习惯等,深刻挖掘、还原、理解民歌中所表达的情绪,从而才能学习好民歌本身的艺术语言,凸显艺术语言在民歌中的韵味和活力。例如滦县民歌《拉大件》《扛包号》《抬木料》等,其中《扛包号》是劳动者在木料的搬运过程中产生的歌曲,目的是用于鼓动搬运工人的情绪、统一搬运工人的动作,整首歌曲以“嘿、哟、咳”等情感调动词直接贯穿,结合当地的方言“猫腰”“张腰”“撂吧”,凭借其通俗易懂的歌词、朗朗上口的旋律,被滦县劳动者在搬运过程中广泛歌唱。语言不仅仅是传达情感的工具,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态度、一种自然风光、一种理想境界。语言是表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好载体,为了使滦县民歌得到传承发展,某种意义上来说,学习好、保护好滦县“老呔”方言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保持“老呔”方言在滦县民歌中的活力更是当代音乐文化中传承与发展好滦县民歌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与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

  滦县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可追溯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成语“老马识途”等典故的发源地,又是辛亥革命时期北方地区规模最大的武装起义之一——辛亥滦州起义的纪念地,同时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评剧、皮影戏的发源地。评剧起源于唐山市滦县一带的“对口莲花落”,后又受东北“二人转”文化、河北梆子“打击乐”、乐亭大鼓、京剧等唱腔和表演形式影响,经过吸收与发展之后,形成了评剧。评剧具有善用板腔体、歌词浅显易懂、生活气息浓厚、形式自由活泼等艺术特点,受众群体广泛,且经过长时间的沉淀,为地方其他艺术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位于冀东地区的滦县民歌中就有评剧的影子,例如滦县民歌《夸北京》中的最后一句,“咱把那北京城夸上一夸呀哎哎哎哎哎哎哎哎哎哎哎”,民歌展现出浓重的乡土气息,做到了雅俗共赏,拓宽了听众范围。皮影戏至今已有三四百年历史,因发源于唐山乐亭、滦县一带,又称“乐亭影”“滦州影”,是集精美的雕刻技艺、灵活的操纵技艺、抒情的演唱技艺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皮影戏抗战时期常在农村表演,所以受大众喜爱,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特别是唱腔大众尤为喜爱。由于皮影戏的唱腔受众面广,所以皮影戏丰富多元的演唱腔体常常被当地民歌所借用。例如滦县民歌《丢汗绢》中的上挑下滑声腔就是借用了皮影戏中的伴奏胡琴弹奏手法。由此可知,借用评剧、皮影戏的表现手法,可以为滦县民歌的艺术表达增添依据,更凸显其风格,也能在新时代得到新的发展。

  评剧、皮影戏早已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以评剧、皮影戏的传承受到了人们广泛关注。在评剧和皮影戏的学习之中,可渗透滦县的民歌知识,这对于滦县民歌的传承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滦县民歌可借用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头,达到传承好滦县民歌的目的,这是传承与发展好滦县民歌的有效途径之一。

  五、结语

  民歌是人民群众在生产劳动中创造、积累的智慧结晶,是地方文化交流的沉淀,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滦县民歌隶属于河北民歌,既是河北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经历千百年的发展与演变仍具有探究价值的民歌资源。滦县民歌有着独特的音乐语言、独立的音乐色彩、抒发情感的衬腔、充分的音乐表现手法,虽然不像唐山市昌黎县民歌那么突出,但从其本身所蕴含的价值来讲,也能在众多民歌资源中脱颖而出,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前进不断散发其光芒。


 参考文献:

  [1]刁艳.中国民歌——中国国粹艺术读本[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1.

  [2]齐易.中国民族民间音乐[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13.

  [3]吴凡.民间音乐[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4]刘荣德,李殿明著.冀东民歌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5]习化娜.昌黎民歌的保护与传承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6]薛婷婷.昌黎民歌的唱腔特色研究[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4):119-122.

  [7]杨春晖.论方言在歌唱语音中的运用[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06):97-99.

  [8]陈章太,李行健.普通话基础方言基本词汇集(语音卷)[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

  [9]耿生廉.浅议民歌中的衬词和衬腔[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