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作品中的东方元素研究论文

2023-06-15 09:18:53 来源: 作者:xiaodi
摘要:与追求散点式构图、书写性线条语言、自然超脱审美趣味的西方绘画不同,东方绘画因其平面性的表现手法、直线式的画面分割,给梵高带来了极强的视觉冲击力。梵高早期画风是极其阴郁沉重的,如作品《吃马铃薯的人》《纺织工的小屋》。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梵高摒弃了西方传统写实性绘画的表现方式,开始以东方人的视角观察世界,在技法层面使用红、黄、蓝三原色平涂画面,又以书写性的笔触丰富画面整体细节。随着对东方绘画的深入研究,梵高开始关注自然,进而对东方绘画的理解上升到一定高度。分析梵高作品中的东方元素,不仅能解析梵高艺术
摘要:与追求散点式构图、书写性线条语言、自然超脱审美趣味的西方绘画不同,东方绘画因其平面性的表现手法、直线式的画面分割,给梵高带来了极强的视觉冲击力。梵高早期画风是极其阴郁沉重的,如作品《吃马铃薯的人》《纺织工的小屋》。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梵高摒弃了西方传统写实性绘画的表现方式,开始以东方人的视角观察世界,在技法层面使用红、黄、蓝三原色平涂画面,又以书写性的笔触丰富画面整体细节。随着对东方绘画的深入研究,梵高开始关注自然,进而对东方绘画的理解上升到一定高度。分析梵高作品中的东方元素,不仅能解析梵高艺术风格的独特魅力,也能对梵高与东方绘画的关系一探究竟,对艺术领域的跨文化交流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梵高;东方元素;东方绘画
欧洲人对东方绘画的了解最早可追溯到汉唐,而航海技术的发展使东学西渐达到顶峰,由此在西欧国家掀起一股“中国热”潮流。19世纪中期,摄影技术的精确性使焦点透视构图发展到极限,这一发明使得西欧传统写实性绘画黯然失色。正如贡布里希所指出的那样:“艺术家受到越来越大的压力,不得不去探索摄影术无法仿效的领域。”强烈的革新需求使欧洲艺术家们将目光转向了极具异域风情的东方绘画,以梵高为首的印象派画家们或学习东方艺术的绘画技巧,或直接将日本屏风等日常生活用品作为描绘对象,以全新的绘画形式对欧洲写实性绘画发起了挑战。东方绘画的传入使梵高摒弃了沉重压抑的冷色调,转而采用明度最高的纯色,营造清新明快的画面效果。诚然,浮世绘明亮鲜艳的色彩对梵高的绘画风格产生了直接影响,但仅凭这一点就抛去中国传统绘画而只谈浮世绘对其产生的影响,是不合实情的。除了色彩方面的突破,梵高作品中也体现了平面性的装饰效果、直线式的画面分割、书写性的线条语言以及自然超脱的审美趣味,这些表现形式都与中国传统绘画暗自吻合。
一、东方元素
东方元素主要指东方美术在绘画形式上所表现的不同于西方写实性绘画的艺术特征,如:平面性表现方式、俯瞰式散点构图、书写性线条语言,以及思想层面关注自然、与自然共生的美学意蕴。
浮世绘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深受中国传统美术与中国民间木刻版画的影响。日本与中国最早的美术交流可以追溯到公元630年(唐贞观四年)。从公元7世纪开始,已经具有完整绘画体系的中国传统绘画成为日本绘画的学习对象。日本人沿袭中国传统绘画的作画步骤,学习使用墨在纸和绢上作画。日本学者真保亨指出:“以历史的眼光纵观日本绘画的发展,中国绘画的影响是始终如一的。抽去这些影响,近代绘画将无从谈起。”
雕版印刷技术在中国源远流长,17世纪初,中日文化交流不断加深,中国版画随着通商货物在日本一经出现,便迅速成为日本画师们的最好范本。被誉为中国绘画教科书的《芥子园画谱》,也成为后来浮世绘发展过程中的直接参照。郑振铎先生在《中国版画史图录》中说道:“近年,欧洲美术研究者都对日本浮世绘非常重视,其实,浮世绘是日本人对我国传统民间版画的借鉴。”这一观点也深受日本学者们的认同。以上不难看出,梵高从浮世绘中学到的表现手法,恰恰来自于中国传统美术。梵高不仅与日本艺术有过直接接触,也从中国传统绘画中受到了启发。
二、东方元素在凳高作品中的体现
(一)对日本趣味的简单模仿
1886年,初到巴黎的梵高因这个时尚之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激情。当时正值东西方绘画交流的高峰,浮世绘的传入使他开始接触一些日本绘画。在这个过程中梵高对东方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开始收藏价格相对便宜又富有特色的日本浮世绘。这些缤纷艳丽的浮世绘作为绘画素材,为梵高提供了与众不同的创作灵感。这一时期是梵高接触东方艺术的初期,通过后期绘画作品对比,可以明显感受到这一时期画家对于东方艺术的借鉴还只是停留在表面性的模仿上。如作品《铃鼓咖啡馆的阿戈斯蒂娜》,梵高将浮世绘以画中画的形式呈现,画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女人背后右上角有一幅梵高收藏的日本版画。
在当时巴黎市的蒙马特区,唐吉老爹的画材店是艺术家们经常光顾的地方,他对这些还没有出名的穷画家们给予了很多画材上的资助,出于对唐吉的感激之情,梵高创作了《唐吉老爹》。此时可以看出梵高的画面中逐渐呈现出东方艺术的表现手法:阴影被抹去,画面以二维的空间形式呈现在眼前,色调也变得鲜亮起来。梵高将画材店的日本浮世绘作品布置成这幅肖像画的背景,唐吉端坐在画面正中,双手交叉放在腿上,微微上扬的嘴角流露出善良慈祥。
(二)平面性的空间表现
中国传统绘画剔除光源的平面性表现方式对日本浮世绘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色彩平涂手法以及非对称的截取式构图也使西方艺术家们深受启发。据考证,当时印象派画家们在创新研讨中论及浮世绘时,首要关注的并不是明丽的色彩,而是让光源消失以及由此衍生出的空间处理法。1887年,贫困的梵高重金买下歌川广重的《龟户梅屋铺》。在《龟户梅屋铺》中,歌川广重以竖构图的形式和俯瞰式的视觉角度来营造空间位置,通过大面积的留白增添整个画面的趣味性和装饰性,描绘了春天樱花盛放的灿烂景象。梵高模仿歌川广重的绘画形式,以块状的色彩平涂画面,不同的是歌川广重笔下的树干是光滑剪影。
而梵高则将枝干描绘成粗糙不平的形象。值得注意的是画面旁边两条像对联一样的汉字,其实梵高并不认识这些汉字,这些文字是梵高用油画笔从另一幅日本版画上临摹下来的。他写这些汉字的目的只是出于对东方绘画的喜爱。
西方绘画通过光线与阴影的表现强化对象的质感和体积,同时追求三维空间的塑造,东方绘画里则不存在焦点透视法,而是凭借单纯平面的色彩、细腻流畅的线条、简洁明朗的形象去表现形式与内容。正如本雅明曾就印象派兴起时代的情形指出:“当时,绘画的信息功能日渐失去了意义,作为对摄影技术的反映,绘画应首先强调色彩的造像功能。”梵高在这些有别于西方绘画的手法中找到了灵感,借溪斋英泉《身穿云龙大褂的花魁》创作了《日本情趣:花魁》。梵高在描绘日本和服时用了纯度极高的红色和黑色来填充和服上的装饰纹样,用黄色作底色烘托整个画面色调,用蓝色凸显了水面的纯净,最后又用微妙的笔触增添画面的细节。这一次画家没有再引用汉字去点缀画面,而是借鉴了中国传统绘画中常见的动植物,画中女人置身于竹林中,仿佛在观赏这些盛开的荷花和翩翩起舞的仙鹤。这个梵高想象而来的装饰背景其实也充满了隐喻:法国白话中鹤有时会被用来指代交际花,而青蛙意味着水性杨花的女人。
(三)色彩的突破创新
中国版画在表现手法上更加注重画面中所体现的空间塑造以及装饰效果,使日本版画深受启发。鲜艳的平涂色彩是浮世绘的最大特征之一。高纯度的色彩极度夸张,同时强调补色关系,突出了画面的装饰性。这种绘画手法自梵高来到阿尔之后,在作品中得到更强烈的表现。看这一时期的作品后会发现画家开始使用明度最高、色度最纯的色彩。梵高放弃了西方写实性绘画的艺术标准,转而在色彩和画面空间上悉心经营,他在这座法国南部的小城阿尔找到了东方版画特有的“清透的气息和充满活力的色彩效果”。如《阿尔的吊桥》所描绘的那样,画面色彩清新,剔除光源的表现手法减少了画面的景深感,呈现出东方绘画的典型特征。此时梵高对于东方绘画的探索已经明显超越了《唐吉老爹》时期那样简单添加异国符号的水平。
色彩是绘画中极其重要的表现语言。色彩的强弱会使人产生兴奋、低落、开心、忧虑等不同情绪。《卧室》是梵高的经典之作,体现出梵高对色彩表现力的自信,仿佛是一首激情澎湃的摇滚乐。他在信中写道:“构思是多么的简单,所有的阴影和半阴影都被我免除了,色彩在这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一切都是用均匀的纯色画出,就像浮世绘那样。”画中的卧室是梵高在得知好友高更决定来阿尔生活之后,特意为高更布置的房间。画家有意抹去了阴影,鲜亮的色彩打破了轮廓线的生硬感,从而使欣赏者体会到韵律的动势,营造出一种矛盾与和谐之间的特殊美感。
日本绘画是让梵高变成以色彩为主的南方艺术家的催化剂。浮世绘为梵高提供了一个新方向,帮助梵高简化了构图,加强了色彩,强化了亮度。黄色是梵高最喜欢的颜色,梵高认为黄色是万物生命力的象征,代表着光和热,就《播种者》而言,大色块的暖黄色平涂占据画面上半部分,金黄的太阳和主人公身后大片黄绿色的天空,暗含希望的力量。下半部分梵高以紫色的细小笔触去描绘田间的小麦,前景的灰黑色树干是画面中为数不多的重色。高纯度的黄紫色对比成为画面的亮点,强烈的纯色并不会使欣赏者感到过于刺眼,反而透露出一种稳定的平和感。受浮世绘影响,《播种者》画面构图也如歌川广重的《龟户梅屋铺》,有意压低的视平线使天空占据画面一半,粗壮的树干极度拉近,增加了画面的趣味性。
(四)书写性的线条语言
传统的绘画形式很难去描绘滴落在地面上的雨滴,浮世绘是最早以线条的形式去表现雨的绘画形式。歌川广重的《大桥骤雨》通过线条疏密充分地表现了河流的汹涌和雨势的猛烈。画家采用了东方绘画中俯瞰式构图的表现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在大桥上穿着蓑衣冒雨奔跑的行人。在梵高模仿歌川广重的《大桥骤雨》中也有一些勾线的部分,比如桥上路面的线条,还有蓝色细长的雨丝。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在歌川广重的作品中主要以长直线表现从天而降的雨滴,梵高则通过似连非连的短线进行表现。这些细线与点状的笔触和平涂的大桥形成了丰富的画面节奏感。
通过临摹,梵高领悟了东方绘画的特色:“他们的绘画自然而又精确,仅仅使用几笔简明的线条就能抓住一件物品的精髓。”这种不同于西式的绘画特点为梵高指明了一个新方向,帮助他的笔触转向了一种更为精妙而有力的表现方式。
浮世绘在中国传统绘画的基础上淡化了唐绘固有的中国样式,演变出了具有日本独特情趣的曲线线条,流露出丰富的曲线美感,更加突出了装饰性。这种独具日本趣味的曲线线条在梵高的作品《麦田里的丝柏树》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婉转优美的曲线勾勒出丝柏树的美妙形态,同时增添了树木的装饰性和向上升腾的动势。空中云朵和近处的麦田也以曲线的形式描绘,渲染了风吹麦浪的清新感。同样类似的表现手法还有梵高的另一幅作品《鸢尾花》。花朵姿态曼妙,呈散点状分布,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与其说《鸢尾花》是一幅油画,倒不如说是中国画。画家将花草先用线条勾勒后着色的绘画步骤,与中国传统绘画步骤相吻合。唯一的区别之处在于,画家的作画工具不是毛笔和国画颜料,而是用油画笔和油性颜料。
与西方绘画不同,东方绘画赋予了线条更多的美学意义。因制作特点和绘画手法的影响,东方版画非常注重细节的表现。画家们用画笔勾勒出丝线一般的雨丝,通过雨丝的疏密程度表现雨势的大小、通过倾斜程度来表现风力的强弱。而西方油画大多忽视对雨的细致描绘,转而在朦胧的环境下渲染风雨交加的氛围。
在《唐崎夜雨》中,歌川广重描绘了一个暴雨倾盆而下的寂静孤岛,倾泻而下的雨水和乌云密布的背景烘托出压抑的气氛。《瓦兹的雨》画面构图也如《唐崎夜雨》,梵高借鉴歌川广重的笔法去表现从天而降的雨滴,并用东方绘画的表现手法去处理画面中的点、线、面。这幅作品体现了梵高对线条的研究,他开始用长线和短线去表现画面。梵高成功地将东方元素融入了自己的绘画之中,画面中体现出一种“书写性”的绘画美感。
(五)自然超脱的审美趣味
东方绘画除了从表现手法上,也在精神本质层面引起了梵高的关注。这一时期的印象派画家们已经完全屈服于他们的视觉印象,而梵高却认为,除了光线和色彩的光学性质以外别无所求,艺术就处于失去强烈性和激情的危险中。在给弟弟提奥的信中,梵高毫不吝于表达对东方绘画的赞美与热爱:“如果你研究日本艺术,你看到的是一个充满智慧、哲思和悟性的人把时间用来做什么呢?研究地球与月亮的距离?不。研究俾斯麦政策?不。他研究一片草叶。这难道不是日本人教给我们的真正的艺术吗?他们简单地生活在自然之中如同花儿一样。”
阿尔小镇的迷人风景使梵高找到了托付自我性情的契合之处,梵高在之前绘画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探索如何用绘画抒发情感。正如作品《丰收》所描绘的那样,法国南方温暖的阳光、清新的空气慰藉了梵高的心灵,融入自然的快乐心情使梵高沉浸在这短暂的美好与宁静之中。
据考证,梵高阅读了大量有关东方绘画的书籍,最喜欢的是皮埃尔·洛蒂的《菊子夫人》。书中描写的岛国秀丽山川和禅宗文化使梵高印象深刻。梵高体会到东亚和尚是可以把生命奉献给佛的,这一点使牧师出身的梵高与东亚僧人产生了共鸣。于是他拿剃刀将头发剃光,将自己塑造成东亚和尚的形象,创作了《献给保罗·高更的自画像》作为礼物送给好友高更。画家对眼睛和眉毛的细节刻画,一方面描绘出一个受到巨大折磨的心灵,另一方面又表达出眼神中高度信仰的纯粹。正如作家余光中所说:“梵高的自画像很多,变化亦富,往往是通过‘丑’的外表来探审内在的真情,并不企图美化。”
1888年梵高在给弟弟提奥的信中写道:“画家理解自然、热爱自然,并教会我们去欣赏。”在《星月夜》中,梵高确实做到了这样。他教会我们如何去欣赏星空,也许不是如何去欣赏,更多的是如何去感受。梵高清晰地描绘了一个我们从未见过的星夜,它仿佛与生俱来充满一种魔力,吸引着我们。梵高曾赞美过葛饰北斋的作品《神奈川冲浪里》,形容这幅作品可以通过画面听到浪声,并将画中的海浪比喻为“魔爪”。如今我们在欣赏梵高的《星月夜》时,也惊叹于像流水一样旋转卷曲的星云,同时隐隐感受到梵高到对浮世绘技巧的研究与化用。
法国南部夜晚的星空是最美的,地中海气候使空气干燥凉爽。每一颗星都在夜空中散发着明亮的光芒。在写给弟弟提奥的信中,梵高提及了关于《星月夜》的创作构思:“我一定也有一个长满柏树的星空,或者星空下是一片成熟的玉米田,这里有一些美好的夜晚。”“我从我的窗户里看这个村庄看了很久,那些晨星看着很美很大。”这幅作品不仅是梵高对圣雷米的观察和记忆,也是情绪起伏下的内心表达。延伸到地平线尽头平坦开阔的星空,城市是静止的,反衬了其他物象的夸张部分:柏树像火焰一样摇曳,星云在空中波动翻涌。通过星夜,我们看到了一个最孤独的心灵,在跟宇宙对话。
1889年梵高接到了弟弟提奥的一封信,信中说梵高家族即将迎来一个新的生命,他们决定给新出生的儿子取名为“文森特”,意思就是以梵高的名字来传习整个家族。梵高很高兴,创作了暗含象征意义的《盛开的杏树》,湛蓝的天空下有一棵充满生命力的杏树,表现了春天新生命绽放的美。日本版画在形体和色彩方面的绝对清晰,使梵高摒除了在巴黎期间受印象派画风影响而形成的质感模糊的画法。梵高通过粗黑的轮廓线来表现树干遒劲有力,将各个部分的树干错落穿插,营造出一种视觉上的平面装饰效果。仔细感受会觉得这张画很像宋朝的折枝小景,饱含了生命的昂扬之美,充满了生命的喜悦,使人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
三、结语
梵高从未去过东亚,却对东方艺术如此痴迷。东方绘画对于梵高后期作品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线条勾勒的轮廓外形、平铺直叙的绘画手法、明快鲜亮的色彩表达、流畅的书写性线条、融入自然的审美趣味,这些梵高作品中的东方元素都体现了梵高对艺术的追求,造就了其艺术风格的独一无二。
参考文献:
[1][英]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M].范景中译,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127.
[2]王勇.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7艺术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3]郑振铎.中国版画史图录[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
[4][美]H.安娜·苏.梵高手稿[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156.
[5]王才勇.印象派与中华美术无关吗?[J].上海文化,2017(12):103.
[6][荷]文森特·梵高.梵高论艺术[M].李华译,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02:90.
[7][荷]文森特·梵高.亲爱的提奥:梵高对生活、艺术及未来的言说[M].平野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1.
[8][英]苏立文.东西方艺术的交会[M].赵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249.
[9][美]欧文·斯通.梵高书信选[M].澹泊等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230.
[10]余光中.余光中讲梵高:追寻生命[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9.
[11][德]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王才勇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