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唯物史观视域下新质生产力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论文

唯物史观视域下新质生产力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论文

6

2025-10-31 17:25:03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本文以唯物史观为研究的基础,系统分析了传统教材上关于马*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主要内容。马*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主要内涵包括生产力的本质、要素和关系三个方面。

  本文以唯物史观为研究的基础,系统分析了传统教材上关于马*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主要内容。马*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主要内涵包括生产力的本质、要素和关系三个方面。然后结合时代的发展以新质生产力为切入点研究其对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创新,认为新质生产力相较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本质维度、要素维度和关系维度三个方面实现了创新。基于此,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应当从科技创新、要素优化和建设新型生产关系三个方面着手用力。


  2023年9月,习*平总*记于黑龙江考察期间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的理念,强调应优化资源配置,加速科技创新,着力培育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领域,增强“新型生产力”的整体发展水平。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与委员围绕新质生产力展开了热烈探讨,这一议题随即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焦点,并广泛吸引了全国各行业的高度关注。习*平总*记以马*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为根基并结合中国发展的实际,创新性地提出了“新质生产力”。马*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根基在于生产力理论,这一核心命题构成了其基本理论架构。新质生产力理论在继承这一传统的基础上,实现了对唯物史观的创新发展,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了深化。马克思在对人类历史发展尤其是对资本主义演进过程的深入剖析中,基于对实践的不断探索中建立起来的关于人类生产力的理论体系。新质生产力实现了生产力质量的飞跃性提升,对生产要素进行了全面优化与升级,并推动生产关系实现了创新性变革,推动了马*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与进步。

  马*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概述


  在马*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生产力指的是人类在生产实践活动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以满足人们需要的能力。生产力不断变化发展,具有历史性,生产力的本质内涵、核心要素及生产关系都在不断发展与演变。马*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构成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受到苏联理论的影响,对生产力理论的解释有生产过程的“两要素”及“生产力一元决定论”。研究新质生产力理论的演进过程,须以马*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基本内涵为认知前提。


  一、马*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本质论


  唯物史观的诞生,使得人类思想史上将历史的现实基础——生产实践考虑在内,克服了之前将人类社会视为绝对理念、道德情感等精神层面及形而上学地推论思想理论的弊端,促进了人类思想领域的发展。马克思着重指出,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物质生产活动作为人类存续与发展的基石,不仅提供必要的先决条件和物质基础,还体现人类探索与改造自然界的本质需求,蕴含着自然属性。物质生产活动被概括为“生活资料的生产”“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及“新需求的催生”三大层面。生产力理论的核心,在于揭示人类认知并改造自然界的能力,这种能力根植于人与自然之间实践性的互动关系之中。


  二、马*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核心要素论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提出了“三要素”理论,其中包含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劳动者根据自身知识、经验和技能,通过操作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施加影响,从而创造出新事物的过程就构成了劳动过程。劳动者在劳动中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劳动资料不仅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工具和设施等物质手段的总和,而且是桥梁,能够连接劳动者与生产对象;劳动对象即劳动过程中所改造的事物“三要素”理论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强调,生产力与科学技术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为提升整个系统运作的综合效率,应当将管理、教育等因素融入劳动力、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这三大基本要素之中。


  三、马*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关系论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马克思指出,人的劳动从根本上讲,是自然力量的一种展现,进一步延伸至社会领域,旨在满足人类的需求,实现从“原始自然”向“人为自然”的转化。生产力的水平,可以通过生产工具的先进程度和生产效率的高低来具体衡量。在社会形态更迭中,生产力及生产关系起决定性作用,且生产关系会随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而生产关系离不开实践主体人,也离不开物质资料生产的过程。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生产工具的改进,使得劳动者之间存在的交换关系及分配关系也会发生变化,从根本上讲都是生产力发展导致的。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平只有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才能更好地提高生产的效能。


  新质生产力对马*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


  新质生产力从根本上来讲还是生产力,这是一种具有时代特征、更为先进的生产力,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新质生产力对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可以从本质、要素、关系三个维度来进行展开。


  一、本质维度:新质生产力是对生产力质的飞跃


  新质生产力本质上是先进生产力,仍属于唯物史观的范畴。“新质”是生产力的核心特征,其中“质”指的是事物本质的特性,这一特性使其能够与其他事物明确区分开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深刻变革,体现了生产力“质”的飞跃,催生出现代化先进生产力体系。当今时代要把握有具体形态的质向没有具体形态的质的转变,即以劳动力、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等有具体形态的要素为依托的传统型产业转向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等没有具体形态的质为依托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现为人的对象化能力的质变和生产产品的质优。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推动生产力得以在“质”的层面飞跃,这是一个螺旋上升发展的过程。新质生产力是在改造自然能力提升的基础上生成并发展的。


  二、要素维度:新质生产力对生产力要素优化与提升


  新质生产力相较传统生产力,利用科技创新对传统生产力要素进行了“质层面的重塑”,这种重塑不仅体现在生产力“三要素”的革新,还体现在多种要素的优化组合。以科技为创新支撑,将组织、管理、知识等渗透性要素和数据、信息等新型生产要素融入传统“三要素”中转化为实体性要素,从整体上优化和更新生产要素。从实体性构成要素而言,“三要素”理论的要素涵盖了高技能劳动力、高效率生产设备以及高品质原材料。首要是提升劳动者的素质。劳动者素质的提升构成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和关键驱动力。劳动者已转变为掌握尖端科技知识与技能的高技能人才,他们不再仅仅是从事技术含量低的简单体力劳动,而是投身于技术含量高、科技效果显著的脑力劳动中。在新质生产力的框架下,劳动者的主体意识显著增强,他们不仅具备创新思维,能在生产实践中独立分析并解决问题,而且能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推进生产力进步。因此,劳动者素质的提升构成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和关键驱动力。其次是劳动资料质的变革。将数智、高效、绿色理念融入其中,将传统的劳动资料如土地、生产工具等转化为与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相关的高效生产工具,实现了生产力要素在广度和深度方面的全新拓展。最后是劳动对象的拓展。新质生产力拓宽了劳动对象的范围,将数据、信息等虚拟形态融入其中,市场成为很重要的劳动对象。数据等新型劳动对象的功能价值远大于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对象。


  三、关系维度:新质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创造性发展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关系会随生产关系的发展而发展。新型生产力的涌现促使新型生产关系形成,该关系涉及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多个环节及其内在关联,是在新质生产力的基础上创新形成的,需要厘清政府、市场、社会三者相互关系,推动形成政府引导支持、市场有效驱动、社会高效协同的发展格局。从分配方式来看,借助全面深化改革的策略,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新型生产关系体系,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领域有效聚集,进而提升生产率。新型生产关系通过完善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等激励制度,建立起高效协同的技术创新架构,从而为新质生产力注入“核心创新力”。


  马*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视域下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


  新质生产力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力,但新质生产力不会无故产生,需要从新质生产力的科技创新、要素优化以及新型生产关系建设三个维度去实现。


  一、新质生产力的科技创新


  新质生产力突出强调科技在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将科技融入新质生产力中,强调以科技发展去推进生产力质量与效能的提升。科技创新对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起引领和主导的作用,以强大的动力去推动传统生产力转化为先进生产力。邓*平在1988年就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强调了科技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为此要激发全体人民科技创新的热情。为了在新时代背景下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应健全科技创新评估体系、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及促进科研管理机制的优化。通过这些措施,激励科研人员积极创新,利用科技力量为新质生产力注入动能,从而实现生产力质的飞跃。

  二、新质生产力的要素优化


  技术革命性发展是生产力转向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科学技术并非孤立地存在,需要与“三要素”理论说中的要素进行结合才能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以科技引领全要素生产力的提升,推动政府、社会及市场等协同发力,进而提升生产效能。对新质生产力进行优化组合,所谓优化意味着通过改变要素之间的比例和组合结构去提升效率。


  从新型劳动者角度来看,要切实发挥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对现存的教育体制进行改革以培养高知识水平和强创新能力的脑力劳动者。要加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建设,培养一批高质量、高技能、高精尖的科技人才。推动劳动者成为高素质劳动者不仅具有知识文化水平,而且具有科技创新能力。此外,不仅需要通过人才引进等机制改革去留住人才,而且需要通过定权力给科研人员、建立权责清晰的人才评价机制去用好人才。


  从新型劳动资料来看,要扩大其范围,要将数智、高效、绿色理念融入其中,促进高科技设备和智能工具等的快速发展,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创新机制引入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当中。不仅要改革相关的体制机制以促进科技创新、鼓励创新并加强对基础性研究的支持力度,而且要使得企业在科技创新中发挥引领的作用、用更高的创新水平引领企业生产力的提升,以此带动社会全要素生产力的发展。通过健全人才创新和激励机制,加大创新型人才供给力度,推动“万众创新”,培育创新精神。


  从新型劳动对象来看,范围在不断拓展,市场成为很重要的劳动对象,为此要发挥市场的作用。不仅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提供更优质、更高质量的供给去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多样的需求,而且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释放市场需求。处理好政府和市场两个主体的关系,既保持市场高效的同时,又让市场处于政府的监督之下。


  三、推进新型生产关系建设


  新质生产力的涌现标志着生产力水平的进步,在当前时代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新型生产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新型生产关系本质上仍是生产关系能对生产力发展起能动反作用,推动新型生产关系的发展需要全面深化改革。为促进生产力解放与生产关系革新,深化全面改革至关重要。通过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可有效推动新型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凭借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及优化生产关系,进而充分释放生产力的巨大能量。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全面深化改革需针对当前存在的显著问题,精准破解阻碍新发展格局构建的瓶颈因素。在塑造新型生产关系时,应聚焦于生产、分配、交换及消费全过程中的制度机制建设,确保全面深化改革的措施能够深入渗透到全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