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党史文化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实践教学研究论文
2025-10-31 15:16:05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中唯一一门带“史”字的课程,发挥着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肩负着在历史叙事中实现价值引领的使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中唯一一门带“史”字的课程,发挥着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肩负着在历史叙事中实现价值引领的使命。将地方党史文化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有利于将课程“讲深、讲透、讲活”,拓展纲要课内容,增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性、理论性,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创新。
山东党史文化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的学理分析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性发展的时代之需
当前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动荡变革期,高校思政课教育应紧随时代发展适时调整,契合时代所需,把握好地方党史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将地方党史文化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传承革命文化、厚植学生爱国爱党家国情怀的有效路径。山东党史文化资源丰富,将党史文化资源融入纲要课,实现新时代思政课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突破传承思政教育思维模式、优化教学理念、推进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方式,不仅可以使思政课课堂内容讲“活”的同时,也是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性”发展的时代之需。
二、构建“大思政”体系的应有之举
地方党史文化有着红色的历史文化底蕴,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价值追求,以全方位推动“大思政”建设为契机,将地方党史文化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充分利用好党史文化在价值引导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功能,同时有利于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内容,优化新时代大思政课教学环境和方法改革,增强青年学生思想认同、价值认同和实践认同,坚定文化自信,为培养时代新人提供思想动力。

三、加强“四史”教育的现实推动
2021年2月20日,习*平总*记在党史*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普及党史知识,推动党史*习教育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人心。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中唯一一门带“史”字的课程,发挥着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肩负着在历史叙事中实现价值引领的使命。在“大思政”建设背景下,将党史文化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有利于将纲要课“讲深、讲透、讲活”,增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思想性、理论性。
四、坚定历史自信的文化情怀需求
党的二*大报告明确指出,全党同志要“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将党史文化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有利于推动高校思政课育人体系的创新,实现革命文化在现代语境下的创新和发展,坚定历史自信。
山东党史文化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的现实依据
一、教学内容政治性与学理性不突出
传统“纲要课”教学内容局限于有限的书本史学知识,存在历史知识浅表化倾向,教学内容高度不够;教学内容阐释上未充分处理好讲历史学术和讲政治理论的关系,教学内容或只讲政治理论,或只讲学术,没有理清楚历史事件所隐含的理论,更没有融入大历史观的现实思考,难以将教学提升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层面;或重学术阐释轻政治理论表达,忽视政治价值的引领作用,史料融入及历史知识拓展的深度不够,课堂讲授内容的设计政治性与学理性不突出。
二、教学创新性与多元化缺乏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动着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当前青年学生惯之于“网络原住民”称谓,对互联网、新媒体技术等有着充分的依赖,这些客观环境因素都促使思政课教师教学方式、模式要转变。而传统“纲要课”教学多以灌输形式向学生传递知识,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度低,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教学模式数字化融合深度不足,创新性与多元化缺乏,课堂感染力不够,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教学的实效性难以保障。
三、教学评价过程性与动态性缺失
“纲要课”传统考核模式注重学生学得怎么样,缺乏对人文素养的评价,教学评价方式单一、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无法匹配学生个性化差异化需求;评价形式缺乏激励性,学生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培养和家国情怀素养评价欠缺。总体上讲,“纲要课”传统考核教学评价温度不高,过程性与动态性缺失。因此,“纲要课”教学评价亟须过程性与动态性相统一,提高教学评价的温度。
山东党史文化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的价值意蕴
一、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高校通识教育课,重在育人,而育人的核心在于价值引领。因此,在课程教学中纲要课教师以突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塑造为核心,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主题,依据学生认知规律,以学生获得感为重要指向,通过“以案导思、以问导学、以理导析、以践导行”等多种授课方法并用,引导学生用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让学生勇于质疑,敢于挑战,既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内化理解高度的理论知识和能力养成,又厚植了青年学生浓浓的历史情怀和责任担当,使学生的情感认知和发展得到延展性保障,在历史知识学习中感受纲要课的温度。
二、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亲和力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纲要课作为融合了历史知识与思政理论的通识教育课程,肩负着铸魂育人的使命,教师在充分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历史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将课程教学设计与学生专业相结合,创新教学模式,综合运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种教学途径,将“课前预习—课中内化—课后践行”三环节有效衔接,在课堂活动中教师用充满情真意切和富于濡染力的话语表达,以更加立体生动的方式引发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同频共振的效应,实现师生共学的“双向奔赴”,从而提高了思政课的实效性和亲和力。
三、实现教与学生态良性互动
将山东党史文化资源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既充分发挥了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优势,又带动了学生主动性、自主性、创造性参与课堂的实践,教师在课前设计课程、课中答疑解惑课程、课后践行这三个阶段均融入学生参与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直面学生的思想实际和问题困惑,与学生平等对话,既为课堂上实现师生之间角色互换与平等对话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又加强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建设了良好的话语生态环境,进而形成一种动态、和谐的关系。
四、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和吸引力的重要抓手
依托“大思政课”建设背景,立足于宏大的历史学科视野,融入“互联网+思政”的探索实践,将线上与线下有机结合,教师通过多环境创设教学环境、构建立体化的教学内容,教师用通俗化、大众化语言进行讲解,把沉睡的历史知识复活,把深奥的历史道理讲成生动的历史实践,使学生可信、可知、可观地感触历史,增强了纲要课的时代感和吸引力,提升了纲要课教学的质量。
山东党史文化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的创新举措
一、顶层设计,系统升级课程知识构架和能力培养新体系
依托“大思政课”背景,紧密结合党*央关于思政课高质量发展要求,优化整合“纲要课”课程内容体系,形成有高度、有宽度、有温度的教学内容体系,突出课程时代感,使各内容之间既有层次性,又有贯通性、衔接性,实现“纲要课”内容因时而进,实现课程育人。

一是重构有“高度”的内容体系。以齐鲁儿女建设山东迈向强省为主线,将地方党史文化发展的轨迹、脉络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以近距离的案例给学生讲清楚山东党史故事,如:讲述马克*主义在山东宣传的故事、山东省工委成立的故事、济南解*战争的故事、山东的社会主义改造故事,培养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道路和文化的政治认同、价值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
二是重构有“宽度”的内容体系。融入厚重包容的黄河红色文化,沂蒙山精神、孔繁森精神、焦裕禄精神等红色文化等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选择和人格培育。建设“一刊两库”的教学资源,实现教学内容延伸。以《协和话题面对面》为宣传平台,多方汇聚资源,充实“协和人”案例库和红色影音库等课程资源建设材料,实现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统一。
三是重构有“温度”的内容体系。及时将山东省经济发展的最新成果、最新经验如黄河滩区的整体搬迁工作、三涧溪脱贫攻坚实践经验、相公庄军民融合发展社区治理模式等融入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的鲜活性,使教学内容紧跟时代,有趣;贴近实际,有用;结合专业,有情。
二、价值引领,建立“教与学”双主体内生动力培养新机制
课前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调研,结合学生需求和专业特征,通过学习系统发布学生课前学习任务,将课程内容以案例视频、交互媒体等形式呈现,组织积极性高、参与性强的互动环节,激发学习内在动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设置基础性和高阶性目标,关注学生课堂反馈及课程目标的达成,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创设课堂主题情境,注重课程资源的整合与生成,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以提升思政课教学成效为引导,将地方党史文化融入青年学生培养之中,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意识。
三、应用信息技术,构建立体化实践育人体系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主题,依据学生认知规律,以学生为主体,依托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种教学途径,实现“课前预习—课中内化—课后践行”三环节教学。如:在讲述中国共*党早期组织创建的问题时,教师在课堂上以近距离的山东党史人物王尽美评述开场,以关注时事发展和现实需要为出发点,教学过程中教师直面学生的思想实际和问题困惑,课上,综合运用主题讨论法、角色体验法等多种授课方法,采用“以案导思、以问导学、以理导析、以践导行”的方式,强化问题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产生情感认同,调动内生动力,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内化理解和能力养成,提高“纲要课”教学效果。
四、跨校协作,形成区域虚拟教学协同可持续发展生态体系
依托智慧化教室、VR虚拟仿真实践平台、超星学习通、MOOC等线上教学平台,运用多种实践教学基地等资源,打破时空限制,搭建人文、智慧课堂,构建沟通新通道,实现学习环境延伸,形成互动、合作、探究式新型教学形态。突破学校边界与教育边界,构建校内和校外、课上和课下(暑期实践)、线上和线下的立体化实践育人体系,拓宽育人途径;组建区域基础课程群虚拟教研室,形成协同可持续发展生态结构,协作共享、共建优质教学资源,带动思政课通识教育课程群整体发展,形成持续发展机制。
五、完善闭环管理,建立多元教学评价方式
坚持以生为本,重视发展性评价、激励性评价等,将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考核相结合、期末考核与平时专题测验考核相结合、理论知识评价与社会实践评价相结合,激励性评价贯穿教学评价始终的多元考核方式,构建知识能力并重、线上线下结合的多元考核评价方式。
山东党史文化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模式研究,发挥以史育人的作用,使学生在教师的引领和带动之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课堂,构建了新型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提升了思政课教学的凝聚力、引领力和影响力,为思政课教学改革深入研究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