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反内卷视角下文化提升教育强国 “六力”的路径分析论文

反内卷视角下文化提升教育强国 “六力”的路径分析论文

13

2025-10-23 15:30:39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 反内卷与教育强国“六力”理论紧密相连。反内卷教育理念追求教育公平、注重个体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为“六力”发展营造了良好生态,教育强国“六力”的发展也助力打破教育内卷困境。

  反内卷与教育强国“六力”理论紧密相连。反内卷教育理念追求教育公平、注重个体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为“六力”发展营造了良好生态,教育强国“六力”的发展也助力打破教育内卷困境。文化在教育中具有基础性作用,优秀文化滋养思政引领力,深厚文化底蕴提升人才竞争力,文化创新推动科技支撑力发展,文化教育体现民生保障力,文化凝聚社会协同力,文化传播提升国际影响力。


  习*平总*记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这“六力”为教育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然而,在教育内卷的背景下,实现教育强国的“六力”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打破教育内卷的困境,促进教育的公平与质量提升,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热点。


  反内卷视角与“六力”理论的内在联系


  一、反内卷为“六力”发展提供良好生态


  从思政引领力来看,反内卷有助于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在教育内卷的状态下,学生往往被沉重的学业负担和激烈的竞争所困扰,无暇顾及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而反内卷强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留出了空间和时间。在反内卷的教育生态中,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思政教育,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提升思政引领力。


  反内卷为人才竞争力的提升创造了良好条件。

  反内卷鼓励学生培养多元化的兴趣爱好,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学校可以开设各种特色课程和社团活动,如科技创新、艺术创作、体育竞技等,让学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更强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提升我国的人才竞争力。


  科技支撑力在反内卷的教育生态中也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反内卷促使教育更加注重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智能化进程。在反内卷的环境下,学校有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投入教育科技的研发和应用中,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在线教育平台、智能教学设备等技术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增强了科技支撑力。


  民生保障力的提升同样受益于反内卷。教育内卷导致优质教育资源的过度集中,使得部分学生难以享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反内卷致力于实现教育公平,通过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优化资源配置,缩小城乡、区域和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的扶持力度,改善学校的基础设施,配备优秀的教师,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从而提升民生保障力。


  社会协同力在反内卷的教育生态中也能得到充分发挥。反内卷强调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协同合作,各方应该理性地看待教育,形成教育合力。政府应加强对教育的宏观管理和政策引导,学校要发挥教育教学的主体作用,家庭积极配合学校教育,社会各界为教育提供支持和资源,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提升社会协同力。


  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也与反内卷密切相关。反内卷的教育理念和实践能够向国际社会展示我国教育的创新和进步,吸引更多的国际关注和交流合作。在反内卷的背景下,我国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进一步推动教育理念在国际上的传播,为世界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从而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二、“六力”发展助力打破教育内卷困境


  思政引领力在引导教育理念转变方面具有关键作用。通过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追求分数和升学,更是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价值。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下,学生能够更加理性地看待竞争,避免盲目跟风和过度竞争,这种教育理念的转变有助于缓解教育内卷带来的焦虑和压力,营造健康的教育氛围。


  人才竞争力的提升为打破教育内卷提供了多元路径。随着人才竞争力的增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多元化,不再局限于高学历和高分数的人才,这就促使教育培养模式更加多样化,同时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了单一的应试竞争模式,减少了学生之间不必要的竞争,缓解了教育内卷的压力。


  科技支撑力的增强为教育内卷问题带来了新的解决方案。科技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如在线教育平台、智能教学工具等,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丰富的学习资源,不再局限于本地的教育资源,从而减少了对稀缺教育资源的竞争。此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个性化学习辅导,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针对性的学习建议和资源,能够让学生更加高效地学习。


  民生保障力的提升对促进教育公平、缓解教育内卷具有重要意义。民生保障力致力于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政府可以加大对教育薄弱地区的扶持力度,改善学校的基础设施,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素质,缩小城乡、区域和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实施教育扶贫政策,为贫困家庭的学生提供资助和支持,确保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业,避免因经济因素导致的教育机会不平等,从而缓解了教育内卷的程度。


  社会协同力的强化能够整合各方资源,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从而打破教育内卷。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通过协同合作,形成教育合力。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引导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学校可以加强与家庭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家庭可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合理引导孩子的学习和发展;社会各界可以提供各种资源和支持,如企业提供实习机会、社会组织开展志愿服务等。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营造出一个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减少了教育内卷带来的负面影响。


  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为打破教育内卷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加强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方法和经验,拓宽教育发展的视野,推动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进一步开展国际教育交流项目,让学生和教师有机会接触不同国家的教育模式和文化,促进教育理念的更新和创新,为打破教育内卷提供新的动力。


  反内卷视角下文化驱动“六力”发展的路径分析


  一、以文化创新增强思政引领力


  运用文化传播手段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能够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新媒体平台具有信息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互动性强等特点,通过新媒体平台开展线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如线上主题班会、线上知识竞赛、线上红色文化展览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文化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文化节、艺术展览、文艺演出等,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其中,让学生在参与文化活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二、依托文化传承提高人才竞争力


  文化传承是培养人才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通过深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增强人才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为人才竞争力的提升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文化传承活动是培养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如举办传统文化讲座、展览、比赛等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邀请专家学者举办传统文化讲座,讲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当代价值;开展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组织学生参与传统文化传承实践活动,如社区文化服务、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活动和传统节日庆祝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增强自身的文化自信。

  三、借助文化交流促进科技支撑力提升


  国际文化交流在促进科技教育合作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文化交流搭建起的桥梁,能够实现科技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激发合作创新活力,为科技支撑力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在国际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各国之间的科技教育资源共享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不同国家的高校、科研机构以及企业等,通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建立合作项目、定期互派教师和学生进行访问学习等方式,实现了科技教育资源的互补与融合。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国、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科研人员通过合作,将不同的技术和算法进行融合,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教育创新方面,国际文化交流能够促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交流与借鉴,推动科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四、基于文化公平强化民生保障力


  保障文化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是实现教育公平、强化民生保障力的关键举措。政策制定在文化教育资源均衡分配中起着引领和规范的作用,政府应制定全面且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政策,明确文化教育资源的分配原则和目标,确保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群体都能平等地享有文化教育资源。资源调配是实现文化教育资源均衡分配的重要手段,政府应加大对文化教育的资金投入,提高教育经费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为资源调配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确保教育经费的合理使用,避免浪费和滥用,将资金重点投向教育薄弱地区和学校。实施“特岗计划”“支教计划”等,选派优秀教师到农村和偏远地区支教,提高当地的教育教学水平;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确保不同地区的学生都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教学服务。


  五、凭借文化认同增强社会协同力


  以文化为纽带构建教育共同体,文化认同犹如一条无形且坚韧的纽带,将教育与社会各界紧密相连,成为促进双方合作的强大动力。文化认同能够促进教育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社会组织通常具有丰富的社会资源和专业优势,能够为教育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譬如一些公益组织与学校合作开展教育扶贫项目,为贫困地区的学生提供资助和教育资源。文化认同还能够促进教育与社区之间的合作,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与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基于文化认同,教育与社区能够共同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学校可以利用社区的文化资源,如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遗址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社区也可以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如教室、师资等,开展社区教育活动,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


  六、利用文化传播拓展国际影响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魅力。通过积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全方位展示中国教育的特色和优势,提升中国教育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赞誉度。在国际教育交流活动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展示往往成为焦点。孔子学院作为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平台,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开展汉语教学和文化交流活动。截至2023年年底,在160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496所孔子学院和757个孔子课堂,为各国学生提供了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文化的机会。在孔子学院的课程中,不仅有汉语语言教学,还涵盖了中国传统艺术、历史、哲学等丰富内容,学生通过学习书法、绘画、武术、京剧等传统艺术形式,亲身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许多孔子学院还举办中国文化节、传统节日庆祝活动等,让外国友人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和魅力。在这些活动中,学生身着传统服饰,参与书法比赛、京剧表演、传统手工艺制作等,体验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也让中国教育的特色和优势得到了充分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