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小学一体化视阈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研究论文
2025-10-23 14:58:10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 2019年3月18日,习*平总*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2019年3月18日,习*平总*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他强调,思政课教师是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关键力量,应切实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大中小学一体化视阈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价值指向
思政课程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在高职阶段,这一根本任务体现在培养具有高尚品德与卓越技能的高素质人才。高职阶段是学生从校园迈向社会的关键过渡期,思政课教师承担着培养德技并修、知行合一的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职责。在“立德”方面,要求高职思政课教师与中小学阶段有效衔接,形成完整的育人链条,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三观。在“树人”方面,高职学生处于“拔节孕穗期”,思政课教师通过了解思政课一体化的整体目标体系,结合高职学生实际,围绕“理论认同—价值内化—行为自觉”逻辑链,实现理想信念教育、职业道德培育与社会责任养成的协同发展。
二、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
作为连接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桥梁,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兼具高素质与技术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职责。思政课教师既是政治信仰的引领者,也是工匠精神的培育者,其队伍建设直接影响“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根本任务的实现。在思想引领上,高职阶段是学生从校园迈向社会的关键节点,思政课教师需帮助学生从宏观视角审视个人职业发展与国家社会需求的联系,筑牢理想信念根基;在品德塑造方面,教师结合职业教育特点,运用鲜活案例和互动讨论,将敬业、诚信等价值观融入课堂,帮助学生领悟职业道德内涵;在能力培养上,思政课教师依托产教融合政策,与企业共建实践基地,引导学生理解职业精神与社会责任,助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三、推动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关键环节
思政课教师是学生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的核心力量,同时也是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落地的关键力量。当前,高职思政课面临教学内容同质化、教学方法单一化等现实困境,亟须通过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突破发展瓶颈。只有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视野广的教师队伍,才能精准把握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特色,进而优化教学方法、创新思政课堂等。此外,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强化师资协同育人能力,高职思政课教师主动对接中小学阶段的教学成果,深入研究职业教育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成长规律,通过开发模块化课程、设计阶梯式教学目标,实现大中小学思政教育的有效衔接,这为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
大中小学一体化视阈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自身素养方面
教师一体化意识薄弱。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贯穿全学段、多维协同的育人机制重构,需各学段教师深刻认知思政教育的整体性、层次性与协同性。然而,部分高职思政教师对一体化政策内涵与价值定位理解不足,未把握“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教育规律,缺乏从全流程宏观视角审视教学目标进阶逻辑和内容体系递进关系,无法精准对接中小学思政教育基础,难以预判本科深化方向,导致出现教学孤立、碎片化现象,严重阻碍学段间有机衔接,无法发挥思政课协同育人效能。
教师知识结构层面存在明显短板。高职作为基础教育与职业发展的关键节点,要求思政教师具备跨学段课程融通能力,但教师普遍存在“学段认知壁垒”,对中小学思政情况研究不足,教学内容衔接不畅,难以构建特色思政育人体系。此外,知识结构平面化使教师对职教政策理解不深,跨学科知识融合能力欠缺,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难以结合,制约了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教师教学能力方面
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思政课教学应是师生认知互动、价值共构的具身化过程,但部分教师仍采用“单向灌输”的讲授范式,忽视高职学生形象思维活跃、实践偏好显著、职业导向明确等认知特质与学习规律,传统讲授法难以激活高职阶段学生具身认知潜能。同时,教学方法的线性化割裂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要求的“螺旋上升”逻辑,使中小学已运用的情境体验、项目探究等方法,无法与高职产教融合实践梯度衔接,导致教育方法链断裂,消解了“德技并修”育人目标。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不足。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不仅要求在内容与目标上实现“螺旋上升”,还需在教学手段上达成“技术赋能、资源共享”的协同效应。然而,一方面,部分高职思政教师信息化能力薄弱,难以适应数字化教育变革,无法创设针对高职阶段学生所需的学习情境;另一方面,教师信息化素养缺失,限制了对一体化数字资源的开发整合,难以与中小学资源有效衔接;此外,教师对新兴技术的认知不足,难以实现教学评价从中小学阶段的“经验驱动”向高职阶段所需的“数据驱动”的转型,阻碍“技术赋能教育”目标的实现。
三、教师队伍结构方面
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合理的年龄结构有助于教学经验传承与创新能力提升,然而部分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年龄断层严重。年轻教师理论素养和信息化能力较强,教学经验不足,难以领会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的层次性与连贯性,无法精准把握职校学生的认知特点与需求;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课堂把控能力出色,却在接受新思想、新技术时迟缓,教学方法创新和数字化资源整合存在短板。年龄断层既降低了教师队伍整体效能,也阻碍了高职院校思政课与中小学的衔接。
教师学科背景单一。多数思政课教师毕业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跨学科知识储备普遍不足,单一学科背景限制了教师的视野与思维,难以满足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求根据学生认知特点、成长规律和兴趣偏好设计教学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跨学科素养,整合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理论资源,优化教学实践,以更好地满足高职院校学生需求。
四、管理与保障方面
培训体系不完善。当前,针对一体化的专项培训稀缺,内容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对高职学生特点的针对性指导,难以帮助教师将理论转化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培训方式以集中授课为主,互动性和实践性不足,难以激发教师参与热情。此外,培训内容与普通高校或中小学趋同,未能充分考虑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的特殊性,缺乏精准指导,制约了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激励机制不健全。学校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定偏重科研项目和论文发表,对教师在一体化教学中的创新实践缺乏明确评价标准和奖励机制。同时,学校对教师参与跨学段教研、课程开发和教学改革的支持力度不足,经费保障和政策倾斜缺失。此外,对教师在一体化建设中的阶段性成果未能及时表彰宣传,导致教师成就感和荣誉感不足,极大影响了教师参与积极性,阻碍了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在高职院校的深入开展。
大中小学一体化视阈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
一、提升教师自身素养
强化教师一体化培训意识。学校应定期开展专题培训,邀请权威专家分享跨学段教学经验,组织教师分组研讨教学难题,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帮助教师明晰高职阶段思政课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同时,鼓励教师参与跨学段教学交流,走进中小学课堂听课,了解教学模式,创设适合高职学生的学习情境。通过评课活动,从教学内容、互动等维度进行点评,增进对不同学段教学内容体系的认知。
优化教师知识结构。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设计系统化培训课程,帮助教师深度把握高职学生的思维、需求,设计契合高职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案。同时,教师还需加深对“产教融合”“德技并修”等职教政策的理解,将职教元素融入思政教育。此外,学校应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与实践案例,提升教师跨学科知识融合能力,助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二、增强教师教学能力
丰富教学方法。针对高职学生实践性强、职业导向明确的特点,学校应组织教师开展教学方法实践演练与交流活动,鼓励教师将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社会实践等方法结合,推动教学创新。同时,教师需注重与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方法的衔接,借鉴中小学阶段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结合高职学生认知规律,设计循序渐进的教学活动,实现教学方法的无缝对接。
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学校应开展新媒体、新技术应用培训,帮助教师掌握线上教学平台、教学软件操作及多媒体课件制作等技能,开发整合一体化数字资源,实现与中小学资源的有效衔接。教师可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推动各阶段思政课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此外,教师需加强对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了解,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精准把握高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升教学实效性。
三、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优化教师年龄结构。构建“老中青”教师梯队协同发展的长效机制,实现经验传承与创新活力的有机统一,通过建立“师徒结对”机制,促进不同年龄段教师在知识、经验、技术上的代际互补。同时,鼓励老教师参加新思想、新方法培训,学习先进教学理念与信息化手段,提升教学创新能力,发挥“传帮带”作用,激发年轻教师创新活力,形成良性互动。
拓宽教师学科背景。扩充教育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背景的师资力量,打造跨学科融合的思政课教师团队,提升育人实效。同时,鼓励现有教师参加跨学科培训学习,考取相关证书,打破学科壁垒,有助于精准把握不同学段学生特点,实现思政课在大中小学的有效衔接,提升教学质量与育人效果。
四、完善教师管理与保障
完善培训体系。学校应丰富培训内容,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专项培训,增加教学实践案例分析、模拟课堂等环节,提升教师对教学实践的指导能力。同时,创新培训方式,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实地观摩等多元化培训方式,增强互动性与实践性,并根据教师个性化需求定制培训课程。此外,学校需精准定位对象,制定针对性的培训内容,确保培训精准对接高职思政教学实际,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
健全激励机制。学校应优化考核评定,将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创新实践纳入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定指标,合理设置科研、教学、实践成果等权重,激发教师参与一体化教学的积极性。还要加大支持力度,设立专项经费,支持思政教师参与跨学段教研、课程开发和教学改革工作,并在项目申报、资源分配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同时,及时表彰宣传思政教师在一体化建设中的阶段性成果,通过校内表彰、媒体宣传等方式,增强教师的成就感和荣誉感。激励机制的健全,学校能够为思政课教师提供全面支持,助力其专业成长和教学创新。
加强高职阶段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是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关键举措。高职阶段衔接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是培养德技并修、知行合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其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直接影响思政课一体化目标的实现。因此,通过多维度举措推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既能更好凸显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关键作用,也能为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提供重要保障,进而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