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课堂中的赛教融合:进阶式培养模式与实践成效研究论文

2025-10-02 17:29:43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文章以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为例,探讨了赛教融合模式在声乐教学中的本质内涵、实施路径与实践成效。研究指出,赛教融合通过将比赛项目与课程教学深度结合,构建了“教学-竞赛-反思-改进”的良性循环,形成了兼顾艺术标准与教育标准的进阶式培养框架。
摘要:文章以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为例,探讨了赛教融合模式在声乐教学中的本质内涵、实施路径与实践成效。研究指出,赛教融合通过将比赛项目与课程教学深度结合,构建了“教学-竞赛-反思-改进”的良性循环,形成了兼顾艺术标准与教育标准的进阶式培养框架。该模式以四个学期的递进式课程设计为核心,从基础技能训练到综合能力提升,最终实现职业实战应用。实践表明,赛教融合显著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动机和综合素质,同时促进了教师教学方法的优化与专业成长,实现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良性循环,此外,该模式打破了传统声乐教学的局限,实现了课堂与舞台的有效衔接,为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关键词:声乐教学;赛教融合;进阶式培养;学前教育;实践成效
声乐教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不仅是传授歌唱技巧,还包括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舞台表现力和教学能力。近年来,赛教融合模式逐渐成为声乐教学改革的热点,它将比赛项目与课程教学有机结合,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方式提升教学效果。本文以本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为例,探讨赛教融合的本质内涵、实施模式及其成效。该课程通过将比赛项目与课程教学紧密结合,设计了具有针对性的进阶式能力培养框架,为赛教融合模式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典型案例。
一、声乐课堂中赛教融合的本质与内涵
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中,赛教融合的本质在于建立了教学与比赛的共生关系。这种融合不只是简单地将比赛项目引入课堂,而是将比赛与课程进行深度的互动,重新构建了声乐教学的完整体系。[1]
与专业音乐教育不同,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承担着双重使命,既要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又要发展其音乐教育能力,这种双重性决定了其赛教融合必须兼顾艺术标准和教育标准。从竞赛项目设置来看,学前教育声乐课程赛教融合竞赛项目的设计与幼儿园音乐活动息息相关,都具有鲜明的专业特点,而比赛项目的设置也体现了对幼儿教师音乐素养的全面要求。首先,即兴演唱考查的是学生根据给定曲谱即兴演唱儿歌的能力,这也直接对应了幼儿园教师日常工作中对儿歌掌握的基本需求。第二,非即兴演唱(即独唱)着重考查学生对经典声乐作品的演绎能力。第三,弹唱项目则是考查学生运用钢琴边弹边唱的能力,内容为幼儿喜爱的儿歌,这种设计使竞赛成为连接课堂与幼儿园的桥梁,有效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从更深层次来看,赛教融合体现了“以赛育人”的教育理念。通过参与竞赛,学生不仅提升了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教育思维。同时,竞赛的反馈机制也为教学改进提供了重要依据,形成了“教学-竞赛-反思-改进”的良性循环。
总体而言,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的赛教融合是通过竞赛与教学的有机互动,而构建起的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既遵循了声乐艺术规律,又体现了学前教育的特点,实现了从专业技能到教育能力的转化,为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幼儿音乐教师提供了有效路径,其价值不仅体现在竞赛成绩的提升上,更在于促进了学生向合格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2]
二、声乐课堂中赛教融合的实施模式
在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构建一个循序渐进的赛教融合培养体系至关重要,该体系需要充分考虑学生专业成长的客观规律,同时紧密结合各类技能竞赛的具体要求。本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通过将比赛项目与课程设计相结合,建立起了进阶式能力的培养框架,下面我们就从四个学期的声乐课程设置出发,详细探讨该培养框架的具体实施路径。
(一)大二上学期:《声乐I》——夯实基础的关键期该阶段的教学重点在于帮助学生打好扎实的基本功。
在课程设计上,教师采用“三步走”策略:基础发声训练、音准节奏培养和简单歌曲演唱。在发声训练中,教师运用“可视化教学法”,如通过触摸横膈膜感受呼吸、观察口腔状态、练习呼气控制等,使抽象的发声技巧具象化,以此增强学生的理解和兴趣。在音准和节奏训练方面,采用分步实操的教学方法。节奏训练通过朗诵歌词结合手打拍子的方式,将语言韵律与节拍相融合,有效强化学生的节奏感知能力。音准训练则要求学生边唱谱边打节奏,配合钢琴伴奏,实现多感官协同训练。课堂设置“回课”环节,每位学生进行单独展示后,师生共同按照比赛评分标准进行即时反馈,既指出音准、节奏等问题,也肯定音色、表现力等优点,实现技能提升与鉴赏能力培养的双重目标。考核采用渐进式实践体系,从每周的“迷你音乐会”模拟演练到期末舞台展演,逐步提升学生的舞台表现力,同时,采用同学互评机制,这种形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也培养了他们的专业评判能力。该阶段虽然不直接参加正式比赛,但通过训练,学生们已经初步具备了竞赛所需的基本素质,为后续的竞赛表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大二下学期:《声乐II》——初试锋芒的竞赛准备期
大二下学期是音乐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随着首届专业技能大赛的举办,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均进行了系统性调整。首先,本学期加入了右手单旋律弹唱训练。学生通过分解练习掌握右手单旋律弹奏,随后过渡到哼唱配合,最终实现完整弹唱。为了强化教学效果,课程还设计了“你弹我唱”互动游戏环节,要求两人一组交替进行弹奏与演唱,这种模拟幼儿园师幼互动的形式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协作能力。还课则采用现场回课、视频改进、结构化互评相结合的方式,每位学生都需进行展示和点评,这种评价机制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自主改进。其次,本学期增设了儿歌即兴演唱训练模块。教师采用随机抽选方式,从包含幼儿园常用曲目及技能大赛指定曲目的曲谱库中选取儿歌,要求学生进行即兴演唱。这不仅有效提升了学生的音乐即兴表现能力,为技能大赛的应赛做好了充分准备,同时也为学生未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奠定扎实的儿歌演唱实践基础。最后,针对本学期参与非即兴演唱比赛的学生群体,将分别从选曲、演唱、舞台表现等方面实施了一对一的指导,这种针对性的辅导模式不仅有效提升了参赛学生的演唱水平,更培养了其舞台表演的综合艺术表现力,为竞赛取得优异成绩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大三上学期:《声乐III》——综合能力的提升期
随着学生进入大三学年,其专业能力培养逐步转向更高层次的综合实践。本阶段的课程设置围绕音乐会实践、双手弹唱强化两大核心模块展开,通过系统性训练与创新教学方法,显著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与舞台表现力。首先,在音乐会形式的引入方面,课程突破了传统考核模式,以市级比赛为参照标准,采用全流程模拟实战训练。与单一比赛不同,音乐会要求学生在持续演出中保持稳定的表现力,这对学生的舞台持久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教学团队设计了渐进式训练方案,指导学生掌握体力分配与声音状态维持的技巧。在组织实施上,学生全程参与海报设计、节目单制作及现场主持等环节,培养其综合实践能力。实践证明,这种沉浸式体验不仅提升了专业技能,更强化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第二,双手弹唱训练是本学期的重点突破领域,与上学期单手弹唱相比,这项训练对学生双手协调能力、节奏把控以及声乐表达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多数学生初期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弹奏与演唱难以同步,或是专注弹奏时音准失控,投入演唱时节奏紊乱。针对这一问题,课程采用了循序渐进的训练方法:首先要求学生分左右手单独练习,确保每个声部的准确性;随后加入节拍计数,强化节奏感;待双手配合熟练后,再逐步融入演唱。练习过程中特别强调从慢速开始,待技术稳定后再逐步提速,最终达到乐曲原速。这种分层递进的训练模式,既符合技能形成的客观规律,也能有效降低学生的学习焦虑,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3]
(四)大三下学期:《声乐IV》——职业能力的实战期
在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的最终学期,教学重点完全转向实践应用,通过分层教学的方式,使学生在就业或竞赛中具备更强的专业表现力。由于学生在经过两年多的专业学习后,技能水平呈现显著分化,教师需根据个体差异制定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具体而言,对于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强化其教学技能,包括课堂组织、幼儿互动等。针对有意向参加市级技能竞赛的学生,课程将设置更高强度的专项训练,课程采用“模拟+实战”相结合的训练模式。每周由老师进行一对一指导,组织模拟比赛,从技术准确性、音乐表现力、教态仪容等多个维度进行指导,确保其技术能力达到竞赛标准。这种分层模式不仅优化了教学资源的分配,也有效提升了整体教学效率。
通过这样四个学期的递进式培养,学生们不仅掌握了扎实的声乐技能,更重要的是具备了将艺术能力转化为教育实践的本领。这种赛教融合的模式,既促进了学生的专业成长,又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声乐课堂中赛教融合的成效分析
(一)学生发展的多维提升
首先,赛教融合模式最直接的成效体现在学生专业技能的全面提升上。通过比赛导向的训练,学生在演唱能力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不仅能够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准确演唱歌曲;在音乐表现上,能够对作品的处理细腻入微,以此来传达音乐情感与内涵;在舞台呈现方面,演唱声情并茂,肢体语言自然流畅,能够以富有激情的表演打动观众。这种将演唱技术、音乐理解和舞台表现力有机融合的能力,充分体现了其专业的声乐素养和艺术表现力。第二,学生的学习动机持续增强。比赛机制的引入显著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比赛与阶段性成果的展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动力。采用赛教融合模式后,学生课堂参与度与课后自主练习时间都有了极大的提升,这种转变源于比赛带来的明确目标感和成就感,使学习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第三,学生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的发展。除专业技能外,赛教融合还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在团队协作方面,分组练习和互评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与沟通能力;在心理素质方面,通过模拟比赛和公开表演,学生的自信心和抗压能力得到显著增强;在文化素养方面,通过对声乐作品的深入学习,学生的审美能力也获得了极大的提升。这些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具备更强的适应性和竞争力。[4]
(二)教师发展的双向促进
首先,赛教融合对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产生了深远影响。比赛的高标准要求促使教师不断反思和优化教学策略。实践中,教师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和歌曲难度梯度设计教学方案。在歌曲处理环节,教师加强了对强弱控制、咬字技巧、情感表达等细节的指导,使教学从单纯的“教唱歌曲”转变为全面的艺术培养。此外,通过引入观摩与模仿训练,学生的舞台表现力得到系统培养,这种多维教学方法显著提升了教学效果。第二,比赛不仅是学生的竞技场,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在指导学生参赛过程中,教师能够及时发现教学中的不足,通过总结比赛经验不断完善教学体系。同时,比赛为教师提供了观摩学习的机会,使其能够了解各院校优秀选手的表现,收集更多教学曲目和先进方法。这种交流促使教师不断更新知识储备,专业能力与水平得到持续的提升,形成了“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5]
(三)教学改革的深层影响
首先,赛教融合打破了传统声乐教学的局限,实现了课堂与舞台的无缝衔接。比赛内容的多样性丰富了教学资源,各种风格、形式的作品被引入课堂,拓展了学生的艺术视野,使声乐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第二,技能比赛代表了行业的最高标准,将其引入课堂教学能显著提升高校声乐教育的艺术水准。比赛对于作品的诠释、舞台的表现、心理素质等方面的严格要求,促使教学向更专业、更全面的方向发展。第三,赛教融合为学生创造了丰富的实践机会。除正式比赛外,校内定期举办的音乐会、表演会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舞台。这些活动不仅检验了学习成果,更培养了学生的舞台表现力和心理素质。
四、结语
本研究通过对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中赛教融合模式的实践探索,系统分析了其本质内涵、实施路径及实践成效。研究表明,赛教融合通过将竞赛项目与课程教学深度结合,构建了进阶式能力培养框架,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动力和综合素质。同时,该模式对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与专业成长也起到了双向促进作用,实现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良性循环。此外,赛教融合打破了传统声乐教学的局限,丰富了教学资源,提升了教育的艺术水准与实践性。未来,可进一步探索赛教融合在其他专业领域的应用潜力,从而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更多借鉴与启示。
参考文献:
[1]韩萍.论声乐比赛在高等院校专业声乐教学中的作用[G].戏剧之家,2021(24).
[2]路颖.走出课堂走进舞台——高校开展声乐艺术实践的重要性[J].艺术科技,2013,26(01).
[3]郭秋燕.声乐比赛对高校声乐教学的影响[J].大众文艺,2019(18).
[4]张媛.声乐比赛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作用[J].大众文艺,2021(19).
[5]张芳芳.以歌唱比赛的艺术实践促进声乐教学[G]珠江论丛,2021(Z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