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全民阅读背景下图书馆电子书服务模式研究论文

全民阅读背景下图书馆电子书服务模式研究论文

4

2025-10-01 15:00:41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在全民阅读背景下,信息技术的发展、阅读终端的普及和读者阅读行为的改变促使图书馆电子书服务模式发生根本性改变。文章依据图书馆电子书服务现状,从用户体验、内容精品建设、技术赋能及产业链整合等方面分析并构建图书馆电子书服务模式,详细探讨图书馆电子书订购、借阅及推广模式,将为图书馆电子书服务提供参考。

  摘要:在全民阅读背景下,信息技术的发展、阅读终端的普及和读者阅读行为的改变促使图书馆电子书服务模式发生根本性改变。文章依据图书馆电子书服务现状,从用户体验、内容精品建设、技术赋能及产业链整合等方面分析并构建图书馆电子书服务模式,详细探讨图书馆电子书订购、借阅及推广模式,将为图书馆电子书服务提供参考。


  关键词:图书馆;电子书;电子书服务;服务模式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图书数字化进程的加快及便携式阅读终端的普及,电子书市场规模迅速扩张,电子书内容丰富,易操作保存且体积小方便携带,读者对电子书的需求持续增长,在全民阅读背景下,电子书阅读行为呈现需求个性化、多元化、碎片化及交流共享社交化等特点。为适应读者阅读习惯行为的变化,图书馆加大对电子图书资源的建设力度,超星电子图书、Apabi电子教学参考书及书生之家等数据库已经成为高校不可或缺的资源,图书馆不仅为读者提供各类电子书的检索、阅读和下载服务,还利用读书征文比赛、书评比赛、图书推介、图书展览及名著名篇朗诵等途径引导读者利用电子书资源,提升读者阅读兴趣、支持终身学习。


  在全民阅读背景下,电子书服务模式成为图书馆情报领域的重点。然而,在采购、借阅和使用电子书时,图书馆长期面临着服务模式过于单一的局面,一个方便、快捷、全面、链接作者、出版社、服务平台商、渠道运营商、硬件制造商、图书馆、读者并且各方都参与的电子书服务模式急需建立。


  一、图书馆电子书服务运行模式


  图书馆电子书内容经历了从E-book1.0、E-book2.0到E-book3.0的发展。E-book1.0是印刷图书扫描转化后对应的电子版图书,早期超星、方正阿帕比等国内电子平台提供的图书主要是E-book1.0。E-book2.0指创作、编辑到发布都是数字化的电子读物,主要是作者自助出版物,包含网络文学作品。E-book3.0不仅包含文字、图表等内容的数字资源,还集成了声音、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数字资源,主要是多媒体数据库。随着电子书内容形式丰富和形态多样,图书馆电子书服务方式从“直接发布资源、读者下载浏览”简单型服务转向“用户、资源与馆员实时交互、智能化服务”复杂型服务。图书馆电子书服务运行模式如图1所示:

  1.用户体验


  图书馆电子书服务评价重要指标之一是为读者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电子书服务用户体验包含“阅读前+阅读中+阅读后”三段式服务体验过程。


  在读者阅读电子书前,需要先借助检索工具查找到自己需要的电子书资源。将电子书检索入口直接放置在图书馆网页、微信公众平台及微博的醒目位置,支持一框式检索、多字段组配的高级检索和专业检索,按电子书的内部特征(分类、主题和关键词)及外部特征(书名、责任者、出版社等)设置多种检索途径,方便读者快速准确地找到自己需要的电子书。检索结果页面不仅显示电子书书名、主题词、作者、页数、中国分类号及图书简介等基本信息,还提供二维码方便读者扫描在线阅读,关联相关电子书,揭示用户评分、评论内容等信息,提供可视化知识图谱,实现知识发现和筛选,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电子书查找服务。


  阅读电子书阶段,图书馆电子书服务平台要注重电子书使用的便捷性和分享的互动性。读者能够根据自己的阅读习惯手动缩放页面调整文字大小,支持对内容进行标记、添加注释、收藏、内容检索、在线翻译及复制、粘贴、打印、设置个人书架等操作。服务平台支持基于云技术的阅读服务社交功能,读者可以在网络社区、微信、豆瓣网等交流平台查看其他用户对本书的评论,与其他读者、责任者互动讨论,促进阅读内容的分享进,满足读者深度阅读与学习需求。


  读者阅读电子书后,图书馆需要定期对读者电子书使用行为进行跟踪统计分析,分类整理用户所需的信息,了解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实际需求,并形成用户个性化信息库。后期如果用户对电子书感兴趣,可根据对应纸质图书的出版情况,线上预约或在网上购买借纸质图书,线下通过快递送到用户手中。


  2.技术赋能


  信息技术是图书馆开展电子书服务的保障,也是全民阅读背景下图书馆推动电子书服务创新的主要因素,图书馆电子书服务对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资源库建设阶段,需要利用数据关联技术、云计算、数据库技术对资源进行搜集、筛选和整合,在用户使用阶段,需要利用VR虚拟技术、AR交互技术、多媒体技术展示电子书资源,增强用户使用体验感。


  随着数字化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及移动终端的普及,数字出版和自出版内容形式更加丰富,图书馆一般通过与电子书资源集成商签订订购合同获得电子书的使用权,在电子书服务过程中,电子书直接免费向用户开放,读者很容易获取电子书。电子书因携带方便、传播速度快和共享性强等特点,加大了电子书版权保护的难度,并且因传统出版业“首次销售原则”并不适用电子书的管理,电子书版权问题很难界定;在电子书产业链中,版权权利种类众多,电子书的版权处理和防盗版过程更加复杂,管理更加复杂[1]。


  在电子书服务平台中,出版者通常采用数字版权管理DRM技术来控制电子书使用权。图书馆应该密切关注新技术的发展,积极与出版商合作全流程监管电子书资源使用轨迹,管控用户资源检索行为与内容分发行为,针对数字版权抄袭、盗取等侵权行为主动预警,避免传播存在版权争议的电子书,维护电子书版权主体权益。


  3.内容精品建设


  图书馆电子书资源建设要遵循“动态配置,优质可靠;共建共享,丰富多元;智能存储,可视呈现”的原则。


  (1)动态配置,优质可靠:用户需求驱动采购,不能只考虑当前畅销或者读者喜好的电子书,还要跟踪读者电子书的使用情况,考虑读者未来可能会需要的内容,动态调整采购策略,避免盲目的整库采购、重复采购,补充相关电子书,实现资源的延展性[2]。电子书资源建设由“厂商提供,打包购买”粗放型模式转向“专家筛选,按需购买”精细型模式,关注用户偏好,挖掘用户真正的需求,帮用户筛选高质量电子书,从而保证资源优质可靠。


  (2)共建共享,丰富多元:读者阅读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图书馆应以读者需求为中心,通过自建、共建、外购、征集及接受捐赠等多种渠道整合电子书精品资源,构建丰富多元的电子书资源体系[3]。图书馆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馆藏特色资源数字化,补充需要的电子书资源,在引入电子书资源时应加强与电子书作者及出版社沟通,获取电子书授权,与其他图书馆以联盟的形式进行联合共建或采购,实现电子书资源共建共享。


  (3)智能存储,可视呈现:电子书与传统纸质图书在形式、格式、DRM、授权模式上存在差异,不同的电子书平台电子书格式不统一,有PDF、Epub、JPG、Word、TXT等,为实现数据的标准性、开放性及在电脑、手机等不同终端使用,图书馆需要利用关联数据、知识化图谱、可视化等技术统一各类数据的格式,将电子资源与纸本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服务商提供MARC编目数据,通过图书馆OPAC接口整合元数据,通过知识化管理,实现数据间的关联建设、知识关联和知识推荐,将电子书录入资源发现系统,为第三方系统提供开放数据服务接口,实现电子书跨库检索、纸电合一的检索,解决电子书平台相互孤立、无法与纸本馆藏相通、查询不便捷等问题,提供统一的浏览、检索、阅读界面,检索结果利用AR、VR等技术展示电子书资源,资源按照主题进行打包推送给读者,方便读者获取受DRM保护的电子书并使用,还提供对应纸质图书购买链接,读者可凭喜好购买图书,为读者提供良好的阅读体验[4]。


  4.产业链整合


  与传统纸质书出版比起来,电子书产业链极大扩容,构成要复杂得多,上游主要是作者、出版社等内容提供商,中游主要是OverDrive、爱学术、超星等中外文电子书服务平台商,下游主要是渠道运营商、硬件制造商和消费者。


  在图书馆电子书产业链中,电子书创作者、出版社是电子书的主要提供者,他们一直担心“读者到图书馆借阅电子书太容易”“电子书没有损耗”及“电子书可以共享”等使得读者不愿意购买电子书,从而采取“提高电子书价格”“限制图书馆电子书的借阅次数”“只允许图书馆出借其若干年前出版的旧电子书”等措施保护自身的经济利益。


  电子书服务平台商是电子书服务产业链中的重要角色,其凭借先进的技术、雄厚的资本、广泛的渠道及完善的支付系统等优势,整合各类电子书资源,开发阅读APP,满足消费者阅读需求。设备制造商、网络运营商和渠道运营也不可或缺,手机终端、操作系统、电子书格式及网速都会影响图书馆电子书服务效果。


  图书馆作为产业链的参与者和整合者,为了用户实现电子书资源的多层次与多方式利用,还要保持与各利益相关者的沟通,做好各角色之间的相互协调,平衡各方的利益需求,拓展服务内容边界,不局限于向读者提供电子书,更多地注重知识的深度与广度,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


  二、图书馆电子书服务模式分析


  1.图书馆电子书订购、借阅模式


  电子书订阅的商业模式主要有固定付费模式、串流计费模式、IP地址控制模式及广告植入模式。图书馆一般采用IP地址控制模式,采购前,图书馆要根据高校的专业设置、采购预算经费、服务平台的资源及商业模式等筛选电子书平台服务商。确定电子书平台服务商后,图书馆、电子书平台服务商、书店签订合同,合同明确采访员直采金额与读者决策采购PDA金额比例、采购触发条件、采购资源种类数量、服务截止时间、单本最高金额及副本量限制等款目。具体订购、借阅模式如图2。

  图书馆首先向服务商提供IP地址范围、读者数据、馆藏数据及流通数据等,双方沟通明确读者电子书的阅读需求,确保服务商提供电子书资源的准确性,方便平台对读者身份、电子书采购及读者借阅的控制。基于合同,图书馆预付给平台服务方款项,平台参考图书馆预付款的金额控制基础上,提供一批可供货的电子图书书目,图书馆员根据馆藏需要、学科设置及读者需求对书目进行内容筛选部分采购,选中电子书向读者开通试读和下载服务。


  读者可以在IP范围段内查看并阅读试用资源,当用户的使用记录达到双方协商设定的触发值(如试读人数达到一定的量、阅读达到一定时长或下载达到一定的数量)时,系统会向图书馆发送读者采购需求,图书馆工作人员审核采购需求,确认采购后对这些内容资源进行自动扣款购买。若读者需要纸质书,需要通过平台APP、手机微信或PC端推荐采购,图书馆工作人员根据馆藏情况审核书籍是否允许购买,如果允许购买,则与书店直接联系采购纸质书,快递给读者,读者借阅完后,将书归还给图书馆。图书馆再对这些图书进行编目加工,补充图书馆纸质资源,合同期内结算。书店可以与服务商进行合作,提供畅销书目,以便服务商及时更新电子书资源。


  采访员直采金额与读者决策采购PDA金额少于预付金额,双方按实际发生金额结算款项,年底会将采购的电子书镜像到本地,成为机构用户可以永久使用的资源。如果采购金额等于或超过预付金额,则平台上所有电子书切换至试读和荐购模式,合同结束[5]。


  2.图书馆电子书推广模式


  图书馆采购电子书资源后,不能让电子书变为“电子僵尸”,要引导读者知晓、使用电子书,提高读者利用图书馆电子书的频次和黏度,发挥图书馆电子书的服务效能,电子书推广模式如图3所示。

  (1)知晓电子书资源


  图书馆重视电子图书在网站、微信公众号的栏目建设,在首页醒目位置专门设置“电子图书”链接,从而使读者一目了然;此外,还可以推出“新书动态、好书精选及专家推荐图书”等电子书版块,帮助读者筛选电子书资源,提高读者对电子图书的知晓度和使用度。不仅仅单纯使用图书馆、微信公众号主页进行推广,还采用传单、社交媒体、图书馆展示台、博客等方式进行宣传。


  (2)使用电子书资源


  为方便读者使用电子书内容平台的资源,图书馆要经常开展针对电子书资源数据库的使用培训,告知读者如何使用电子书资源,发放操作指南手册,解决读者使用电子书过程中经常碰到的问题[6]。利用每年的新生入馆教育和信息检索课程向读者讲解电子书相关资源情况,包括电子书资源数据库介绍、操作指南、使用规则、演示视频和帮助等,使读者方便快捷地使用图书馆电子书资源。


  (3)提升电子书资源使用黏度


  在全民阅读背景下,图书馆肩负培养用户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重任,要利用自身的优势主动出击,扩大电子书用户群体。图书馆采购热门新书,要及时更新电子书资源库并在网站、微信公众号及电子公告屏等平台发布告知用户,保持用户对电子书的关注。图书馆与数字阅读平台进行阅读联动,经常性开展线上线下读书会活动,如征文、书展、读书分享会等,逐渐有目的性的培养用户阅读兴趣,吸引读者参与并推广利用电子图书资源,从而增加用户长期使用电子书资源的可能性及提升用户使用电子书资源的黏度。


  三、结论


  第二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23年数字化阅读方式(电脑端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Pad阅读等)的接触率为80.3%。在全民阅读背景下,信息技术和终端的发展、读者阅读习惯行为的变化对图书馆电子书提供的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整合产业链精品出版物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吸引读者自觉参与电子书阅读,提高图书馆电子书服务效能迫在眉睫。文章根据前期研究成果构建图书馆电子书服务模式,详细探讨电子书订购、借阅及推广模式,研究结果有助于推进图书馆电子书服务向常态化、长效化纵深推进。

参考文献:


  [1]朱荀,范心怡.国外电子书内容平台建设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7,(11):57-63.


  [2]刘炜,谢蓉.图书馆电子书服务宣言:原则与最佳实践[J].图书馆杂志,2014,33(02):10-13.


  [3]刘术华,谢强.产业链视角下图书馆电子书服务模式构建[J].图书馆杂志,2017,36(04):11-18.


  [4]王念祖,隋鑫.价值链视角下图书馆电子书服务的问题与挑战[J].图书馆建设,2013,(08):40-043,49.


  [5]杜玉玲,赵旭鹏.国内馆配电子书平台PDA方案对比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8,(04):40-47.


  [6]陈铭.国内外高校图书馆电子书管理服务现状比较分析及发展策略[J].情报资料工作,2015,(04):7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