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与人格培养 ——由先验感性论引发的思考论文

2025-09-06 17:57:28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康德在他的美育理论中提到了先验感性论的概念,他认为人的认识可以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先验的,由层次较低的感性认识升华而来,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直觉,直觉有别于先天的无意识,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康德在他的美育理论中提到了先验感性论的概念,他认为人的认识可以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先验的,由层次较低的感性认识升华而来,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直觉,直觉有别于先天的无意识,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形成,美育是培养这一认识的重要途径。
最早提出“美育”一词的是德国诗人、教育家席勒,席勒延续了康德的审美思想,认为美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在他看来古希腊时期的个体人格是完整的,感性和理性这两种互相对立的性格在他们身上结合成和谐一致的整体,因此他们的性格具有整体性。现代大工业社会物化的侵蚀造成了原本完整的人格的矛盾与破碎。他的一系列观点集结在1975年发表的《美育书简》中。这一思想在20世纪初由王国维引入我国,《论教育之宗旨》是我国最早的系统阐释美育问题的文章,王国维在文中延续了席勒的观点,将教育的终极目的定位于“使人为完全之人”。他认为人有两种能力:“一曰身体之能力,一曰精神之能力。”那么精神又可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知力、感情与意志”,而这三个部分又分别对应“智育、德育及美育”。他的美育观点结合老庄思想,试以道家“无用之用”实现改造人格精神的美育之“有用之用”,时任教育部长的蔡元培提出一系列基于美育思想研究的文章,主张感性启蒙怡养精神。王国维、蔡元培、梁启超等共同承袭了康德、席勒的部分美育理念,形成了中国第一代美育思想。
中国当代文艺思想中,毛泽东提出了“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明确文艺扎根人民大众的目标。邓小平《在中国文艺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中指出,人民是文艺工作的母亲。王朝闻的《美学概论》与李泽厚的《美学四讲》奠定了新时期实践美学的基础,也是我国第一个成体系的美学思想。叶朗教授主编的《现代美学体系》中提到了美育要反映时代精神,提出了要融合中西美学的观点,并将审美的旨期归结到了提升“人生境界”,延续了王国维的“境界说”,此后还有曾繁仁的生态美育说等一系列反映现代观点和时代需求的美育学说。
人格与美育
这种内部心理机制决定着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动机,是由后天的实践与学习中积累培养起来的。康德在他的美育理论中提出了“先验感性论”的说法,这个先验是由感性认识升华而形成的理性认识。你感知到艺术品的美,不仅是因为这件艺术品具有美的属性,还因为我们的意识能鉴赏并感受出艺术品的美。朱光潜在《谈美》中举了一个例子,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一棵古松,用幼年人与成年人的心态分别去看,由于心境不同,心中古松的面目亦不同。如让木商、植物学家、画家同时观察,他们直觉中反映的东西同样有差异,由于心习不同,木商知觉到的是木料和价值,植物学家知觉到的是植物和谱系,画家的知觉则是以审美的心态观看一棵古松的风姿。各人眼中看到的古松都是心习的反映,随性格和情趣的不同而变化。禅宗的艺术化理论中有“直观”的概念,“直观”是主体对客体事物表象心理层面的直接把握,也就是看事物的第一感觉。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也提出“直觉的知识”这一概念,他认为知识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直觉的,另一种是逻辑的,分别由意向和概念产生。上面提到的先验、直觉都是作为主体的人对客体事物的心理反映,但这种反应与无意识的反应不同。弗洛伊德提出的三重人格理论,认为人的人格在潜意识中体现的结构分为三重,分别是本我、自我和超我,无意识就是先天的本能,也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人格构成第一重——“本我”,“本我”在人的发展与成长过程中是不变的。先验和直觉都是通过前期的感受汲取经验,形成了我们对客观事物的内在认知,而后升华为自己特有的一套感官经验系统,成为构成人格的重要因素,影响着人的心理和行为,是可以通过后天习得的。
美育就是培养这种直觉知识的重要路径之一。鲁迅在《拟播布美术意见书》中谈到美术之目的,可以“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今以此优美而崇大之,则高洁之情独存,邪秽之念不作,不待惩劝,而国又安”。他认为美育可以作为辅助的道德教育,可以让精神崇高无邪秽之念。蔡元培在《以美育代宗教》等一系列阐述美育观点的文章中,分析了几种提升精神与道德境界的方法,如美育与宗教,美育与德育。他认为美育可以“陶养人之情感,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在他看来美育可以去除分别心、功利心,使得情感高尚纯洁,是提升精神与思想道德境界的最优途径。就人格塑造而言,相较于由外而内的思想教育,由内而外生发的审美情感体验可以更好地达到育人养格的效果。
美育之于人格培养的价值
情感——铸就和谐之美。席勒在《美育书简》中谈道:“要想使现代人破碎的片面状态有所改观要通过更好的艺术即审美教育来恢复他们天性中的这种完整性。”王国维在他的美育思想中指出,“审美境界不关利害之境界,故气质之欲灭,而道德之欲得以生,与物质境界中,人受制于天然之势力,于审美境界中,则远离之”。可见通过美育可以让道德生发,内心平衡,以达到“身、心、灵”和谐统一的状态。和谐与孔子美学思想中的重要观念“中和”,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也是中华美学的核心内容,作用于个体的“中和”分两方面,一是外在行为的持中秉正,行为不偏不倚恰到好处;二是内心情感的中正平和,人的情感由感性与理性构成,感性多于理性,易冲动不平和,理性多于感性,易功利失本心,如何平衡两者,使身心达到和谐的状态,是中和的目的。荀子的艺术观念也有“调和”的思想,他认为人有审美的情感需求,可由内而外调和情感的本源,使之达到圆融和谐之境,以艺术带动审美情感的生发有利于个人及社会的协调发展。
气韵——形成气质之美。“气”是中华文化中独有的概念,前有孟子文中的“吾养吾浩然之气”,后有谢赫的“气韵生动”美学学说。“气”这个词源起于《周易》的“气之动,则生阳,气之静,则生阴”,中国哲学思想认为“气”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概括而言,这个气就是指“元气”,“元”为天地之始,“气”为万物之本,即认为元气是万物的本源和本体。“韵”起源于汉魏之间,与音乐有关,现代汉语中常用义为风度、情趣、意味等。古时评论人物风格时,也常用“风气韵度”一词,是指个人的思想性格,才能气质的外在显现。康有为在民族危亡的大背景下提出“元气论”,此中的元气指的是满怀浩然之气,敢于在困顿中开创新局面,善于想象,又勇于投身现实的元气淋漓之人,这是康有为美学理论中树立起来的人格形象。
2020年中*中央办公厅、国*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以美培元”的建议,这里的“元”指的就是元气,是内在的生命向外流动呈现出的状态。在中医中,指构成人体及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能量,气不畅则滞,气不和则瘀。黑格尔在《美学讲义》中指明人的存在,是被限制的。人常常处在不安、痛苦的状态,而常陷于矛盾之中。美或艺术可以从中恢复人的生命力,并作为主体的自由的希求。孟子有“养气”的概念,他认为培养浩然之气就要从培养人的自然本性入手。道家思想认为世间万物的能量都是可以相互“流动”的,这一流动的媒介就是“气”,由“气”来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道家的哲学观念崇尚“天人合一”,指的就是世间万物的气与本我的气相互融合,达到无分别心的至臻境界。艺术作品是创作者内在“气”的延伸,通过审美活动中艺术形象对客体的情感激发,唤起欣赏主体的内在情感,并将“内”“外”两股情感力量交汇融合,将这种“生命之气”传递,以美培元正是以此激发个人的内在热情与活力。
性情——怡养性灵之美。“性灵”一词最初出现在《文心雕龙》中,篇中一共出现了五次,释义各有不同,其中最接近我们这里所谈的是钟嵘在《诗品》中评价魏晋时期名仕阮籍的《咏怀》之作,可以陶性灵,发幽思。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洋洋乎会于《风》《雅》,使人忘其鄙近,自致远大。他强调创作中“真性情”的抒发,推崇诗文审美创作真情实感的抒发。这里的“性灵”指“性情”“心性”,阮籍是魏晋名仕的典型代表,有着自己独特的性情与心性。这一时期局势动荡仕途无望,于是在文人中兴起老庄思想,望藉由道家思想超然于乱世,找到一方精神净土,道家思想的精髓本就是美学思想的源头。徐复观在《中国艺术精神》中说,竹林名仕,实为开启魏晋时代艺术自觉的关键人物,这一艺术自觉的关键之处在于,发现内在不可见之性,即要发现人之为人之本质与根源。“性”是内在的、生命的本然状态,而“情”是外显的部分。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认为,事物的生成和发展由“质料”和“形式”构成。以泥土为例,泥土是质料,最终的形式可以是土坯房可以是泥塑,“土坯房”与“泥塑”这些现实中完成的最终状态就是形式。另外的“动力因”是质料成为形式的驱动力量,“目的因”是事物存在的目的,都可以归为形式因之中。质料是潜能,形式是现实,现实之于潜能,犹如正在进行建筑的原材料之于能够建筑的东西。关于这个理论,席勒认为,什么事物质料被形式控制,也就是被生命力控制,我们就感受到了美,他举了个例子,马和鸭子的质料相差很多倍,鸭子是笨重的,马是轻巧的,在鸭子身上是质料支配了力,而在马身上是力支配了质料,体现了生命的张力。借助潜能,将形式的张力释放到极限的状态常常是在个体精神自由的环境之下,席勒认为,美从天性方面使人能够从他自身出发为其所想为——把自由完全归还给人,使他可以是其所应是。海德格认为“心境愈是自由,愈能得到美的享受”。“美的本质就是对生命的肯定。”卡西勒亦认为艺术“是给我们以用其他方法所不能达到的内面地自由”。通过审美活动由内而外,由性及情,调和内在本质与外在呈现的平衡与发展,使人的个体意识觉醒,感情得以自由抒发。魏晋时期的名仕们虽身陷时代的桎梏,但都活出了自我的性情与风采,这性情中都体现了艺术的人性之美,是生命本真和精神的外在生发。
如王国维所说,美育就功利而言,是无用之用。但实则是无用之用有大用,美育可以从以上多个不同的方面提升综合素养,塑造整体人格,达到个体内在的和谐平衡与自由精神之境,实现培养完整的人的理念。现今提倡的“大美育”概念,需要从社会、家庭与学校共同推进审美教育的普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美育为途径,以立德为旨,以树人为本,塑造正确“三观”,实现以美育人、以美立人的良好愿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