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民间非遗音乐在沂源地方院校的教学转化与传播发展研究论文

民间非遗音乐在沂源地方院校的教学转化与传播发展研究论文

3

2025-08-27 16:08:55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民间非遗音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多彩文化、丰富思想和真挚情感,是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素材。

  摘要:民间非遗音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多彩文化、丰富思想和真挚情感,是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素材。当前,在民间非遗音乐的创新传承中,以学校教学为载体,对优秀的地方音乐进行教学转化也成为开拓非遗音乐传承发展的重要渠道。本文以沂源县第二中学教学为例,对地方非遗音乐在教学课堂中的应用进行了丰富实践,探讨了非遗音乐融入地方院校中进行教学转化和传播发展的现实意义与实践途径,并为非遗音乐与美育教育的融合实践提供有益建议。


  关键词:美育教育;民间非遗音乐;教学转化;传播发展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肩负着建设伟大祖国、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及青少年教育时,曾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明确了美育的重要性,同时也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遵循和理论指导。沂源县作为山东古人类发源地,历史悠久、文脉绵长、风光旖旎、资源富集,孕育了丰富多样、异彩纷呈的非遗音乐文化,能够为美育教育的深入实施提供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丰富素材。因此,立足新的发展阶段,如何推动民间非遗音乐在地方院校中进行教学转化和传播发展,激活它们的时代活力,发挥它们的美育功能,已成为当前学校音乐教育领域重点探索的问题。


  一、民间非遗音乐在沂源地方院校的教学转化与传播发展的意义


  齐鲁灵根地,悠悠沂水源。沂源地区的民间非遗音乐依托沂河流域灵秀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历史文化而生,在形成发展中吸收、凝聚了这片文化沃土的思想精华和智慧结晶,是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学精神的集中载体。因此,地方院校将它们融入教育体系中进行教学转化和传播发展,不仅能够丰富实施美育的形式和内容,而且能够促进民间非遗音乐的深入发掘和多元阐发,推动它们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一)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


  审美观是表达美、创造美的重要基础,无论对于学生的个人成长,还是对于社会的整体发展,都有着深刻的影响。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文化的多元融合,人们的审美观念逐渐呈现了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就学校教育而言,深入实施美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已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论语·述而》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形象地道出了音乐的审美特质。沂源民间非遗音乐作为民族音乐中的宝贵财富,不仅曲调优美、旋律悠扬,能够给听者带来美好的艺术享受,而且蕴含着丰富的内涵美、情感美、思想美、意境美,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美的独特认知和执着追求。将它们融入教育体系之中进行教学转化和传播发展,带领学生深刻感受其中蕴含的美学元素和美学精神,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感知美、鉴赏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是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对新事物充满探索的欲望,但由于缺乏正确辨别是非的能力,往往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出现思想或行为偏差。面对纷繁复杂的外界环境,深入实施美育教育,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重要。


  早在古代社会,人们便认识到了音乐对于道德的深刻影响。《礼记·乐记》中提到:“然先王之为乐也,以法治也,善则行象德矣。”意思是说,古代帝王通过音乐来辅助法治,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思想和行为,进而达到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沂源非遗音乐根植于钟灵毓秀的齐鲁大地,汲取了礼乐思想的精髓,承载着山东人民勤劳、朴实、宽厚、豪爽的道德品质。因而,地方院校将其融入教育体系之中进行教学转化和传播发展,引导学生通过聆听和学习非遗音乐,感知其中蕴含的美学规律、思想情感、文化底蕴、精神内涵,对于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厚植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自信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各国之间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建设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人民创造力的重要手段。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提出了“坚定文化自信,构建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战略目标,并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推进文化自信中的重要作用。


  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文化自信直接影响着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沂源非遗音乐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种类丰富、特色鲜明,承载着绵延千载、生生不息的沂河文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厚植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素材。地方院校将其融入教育体系之中进行教学转化和传播发展,带领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感受和了解本地区的发展历史、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审美情趣,有助于深化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进而能够以高度的文化自信肩负起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


  (四)促进非遗音乐的创新与传承


  民间非遗音乐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文明发展过程中创造并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明饱经沧桑却赓续绵延、未曾断绝的生动见证,同时也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维系民族深厚情感的纽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民间非遗音乐逐渐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其传承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抓早抓小、久久为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总书记的讲话既是对青少年成长的殷切关怀,也是对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指导。地方院校将民间非遗音乐融入教育体系之中进行教学转化和传播发展,不仅有助于推进美育工作的深入实施,对于推动民间非遗音乐的创新传承也有着重要意义。第一,学校结合育人需求,在教学中融入非遗音乐,能够促进非遗音乐资源的发掘和利用,激发它们的时代价值和生机活力。第二,在教学中融入非遗音乐,培育学生的兴趣和热爱,能够推动非遗音乐得到更加广泛的保护、传承和弘扬。


  二、民间非遗音乐在沂源地方院校的教学转化与传播发展的有效路径


  地方院校作为国家培育后备人才的重要阵地,肩负着知识传授和文化传承的双重使命。在将民间非遗音乐融入教育体系进行教学转化和传播发展的实践中,既应深入发掘非遗音乐的美育元素,将其融入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全面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又应充分发挥教研优势,推动非遗音乐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实现:


  (一)开发非遗音乐校本课程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校本课程开发逐渐成为各级学校落实人才培养目标、体现教育教学特色的重要途径。《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与管理的意见》中,明确了校本课程的重要性,并提出多项措施保障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构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协同育人的教学体系,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立足当前的教育背景,地方院校可以通过开发校本课程的方式,对民间非遗音乐进行教学转化和传播发展,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带领学生深入了解非遗音乐及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历史、思想、情感等深层元素,润物无声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及保护、传承非遗文化的意识和能力。例如,学校可以与戏曲、秧歌、舞龙、舞狮等地方非遗项目建立合作,从中提取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的动作,与民间小调相融合,创编彰显地方文化魅力和本校育人风采的健身操。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提升学生文化素养,还能推动非遗音乐文化在校园中实现创新传承。需要注意的是,学校在开发非遗音乐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应以本校教师为主体,以保证课程能够符合学生的需求和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开展非遗音乐欣赏教学


  教育部在2023年最新修订的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教学理念,并在理论、演唱、演奏等传统课程的基础上,融入了较多的欣赏课程,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音乐欣赏是一门通过欣赏、分析、讲解具体的音乐作品,带领学生感受、体验、理解音乐艺术的课程,对于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感知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民间非遗音乐融入地方院校进行教学转化和传播发展,可以通过开展欣赏教学的方式来实现。教师在开展非遗音乐欣赏教学时,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应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讲解示范、趣味游戏、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提升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主动性,培育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使学生真正能够从欣赏课程中学有所得、学有所获。第二,应灵活运用多媒体资源,创设生动的音乐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舒缓情绪、释放压力,沉浸式地感受非遗音乐的旋律、曲调、节奏和情感,从中受到精神上的熏陶和启发。第三,应注意融入不同类型的非遗音乐形式,丰富课程内容的同时,使学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民间非遗音乐,感受它们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

61e7dc3359fe18eba70c4a56046651e0.png

  (三)建设非遗音乐传承基地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各地中小学掀起了“非遗文化进校园”的活动热潮。山东省积极响应国家的文化教育号召,将非遗文化传承发展作为推进中小学教育工作的有力抓手,支持建设了一大批优秀的非遗传承基地,极大地促进了非遗文化的创新传承,同时带领学生感受和体验了地域文化的深厚内涵,卓有成效地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地方院校可以通过建设传承基地,将非遗音乐融入教育体系之中,深入发掘非遗音乐的教育价值,积极创新非遗音乐的传承模式,以此搭建人才培养与非遗保护之间的沟通桥梁。非遗音乐传承基地的构建,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第一,应选择本地区的非遗音乐建设传承基地,便于与项目单位、传承人沟通联系的同时,避免引入外地项目,给本地非遗音乐带来新的威胁。第二,传承基地的建设应紧密联系学校育人需求,遵循学生成长与认知规律,符合非遗音乐原真性、活态性的传承发展原则,着力构建教育教学与非遗文化有效融合、协同发展的机制。第三,传承基地的建设应采取多种形式,通过讲座、课程、社团、大师工作室、主题文化墙等形式的有机结合,全面推进非遗音乐与学校教育的深度融合,使更多孩子能够爱上非遗音乐,在非遗音乐的陶冶和熏陶中,成长为具有文化自信、责任意识、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


  (四)组织非遗音乐实践活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的诗句道出了实践的重要性。实践是创新的基础,无论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还是对于民间非遗文化的传承,都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对于非遗音乐这项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艺术形式而言,学生只有亲身参与和实践,才能深切感受其中蕴含的韵律之美、情感之真、意境之远、内涵之深。


  地方院校在将非遗音乐融入教育体系进行教学转化和传播发展的过程中,应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使学生能够近距离接触和感受民间非遗音乐的独特魅力,进而将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例如,学校可以邀请快板书、民间唢呐、鲁西梆子等地方特色非遗音乐的传承人进校授课,为学生搭建体验原汁原味民间非遗音乐的平台,使学生能够通过传承人的悉心指导,更好地掌握民间音乐的基本演奏、演唱技巧,提升音乐文化素养。再如,学校还可以依托沂源地区“红色精神之河”的资源优势,组织开展红歌传唱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现青春活力的舞台,同时发挥红歌歌曲培元铸魂的教育功能,引领学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革命精神。


  结语


  综上所述,沂源地区的民间非遗音乐不仅是一种生动的艺术形式,更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无穷智慧,饱含着中华民族真挚、深沉的情感追求和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新的时期,沂源地区的地方院校更应肩负起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的职责使命,积极探索非遗音乐融入教育教学的有效途径,提升人才培育质量的同时,为地方非遗文化的传承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梁晓.鲁中民歌古筝弹唱在初中音乐社团教学的应用研究[D].南宁师范大学,2022.


  [2]李霖.小学音乐课堂中综合性艺术表演教学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鲁东大学,2017.


  [3]刘林奕.沂源跑马灯的风格特征及传承发展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23.


  [4]李雪锦.信息化视野下山东民间音乐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J].戏剧之家,2022,(1):176-177.


  [5]王苏.山东民歌融入初中音乐教学的实践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21.


  [6]夏圣翔.新课标视域下初中地方音乐教学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