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流课程建设探索论文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流课程建设探索论文

2

2025-08-27 11:28:09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我校是应用型本科高校,以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为办学定位。《歌曲写作》课程是音乐表演专业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2024年山西省一流课程建设课程。

  摘要:我校是应用型本科高校,以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为办学定位。《歌曲写作》课程是音乐表演专业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2024年山西省一流课程建设课程。建设过程中,根据我校办学定位,以全面讲授歌曲创作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为导向,开拓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和想象力。本文通过对本课程建设的特色与创新、教学设计、混合式教学模式、资源建设与课程评价,以及教学中的问题与改进措施等多方面的研究,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与一流课程建设为主要思路,较为深入且全面地进行了分析,旨在拓展课堂教学与音乐创作实践结合的互动教育教学模式,启发式教学的新型模式,并将实践成果真实有效地呈现出来,并投入社会实践中。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一流课程;歌曲创作;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


  引言


  应用型本科高校是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的本科高等院校,以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为本职使命。侧重于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校建设有助于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并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应用型本科高校通常与学术型大学相对,更加强调与产业界的联系和合作,以及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逐步扩大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和课程的权利。


  高校音乐专业开设相关课程时,应以培养学生音乐素养、提升知识技能为目标,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赋予他们专业能力。当前,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正积极探索创新与优化音乐专业教育模式,力求为社会培养更多人才。高校应将新技术、新知识、新理念融入音乐人才培养过程,这有助于加快理论体系创新,深化专业发展,推动专业课程的不断进步,从而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音乐人才,以教学改革为核心,全面提升高校音乐专业教育质量。

  一、课程介绍


  《歌曲写作》是音乐表演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本课程旨在系统、全面地讲授歌曲写作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写作技巧。通过歌词的写作技巧,旋律的发展手法,基本的曲式结构等理论知识与实际的旋律写作实践相结合,构建锻炼学生自己作词、作曲的特色课程。如何为歌词谱曲,写一首完整的歌曲作品,是本门课程学习的重点。结合古诗词的学习与研究,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又可以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本课程建设始于2018年,起初的培养目标和方向是锻炼学生在歌曲创作方面的实践能力,主要从简单的旋律和儿歌入手,以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和歌曲写作热情。练习紧密结合教材,考核方式以指定歌词谱曲为主。2020年开始投入线上资源的使用,结合本专业学生的学习成效,在与视唱练耳、曲式作品分析等课程的衔接上更加科学、合理。2023年,本课程正在尝试将原有的写作考核转为歌曲写作与实践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并于最近一学期举办首场“《歌曲写作》课程学生原创作品汇报音乐会”,充分调动学生创作的积极性,展现学生的学习成果,体现OBE理念与高阶性教学要求。


  根据我校“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创新、创业、创造”三创精神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结合学生歌曲创作能力与经验不足的学情,确立本课程主要学习目标。第一,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歌曲写作中的歌曲体裁类型、主题写作、发展手法运用、乐段结构的歌曲创作、单二部曲式等结构的歌曲写作技巧,以及歌曲的附加结构写作等;第二,能力目标,根据我校办学定位,通过知识的掌握,以开拓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和想象力,全面巩固学生的歌曲创作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为导向,使学生达到音乐表演专业的创作作品、理解作品、演唱与演奏作品的能力,以培养全面的音乐表演专业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将所学到的歌曲创作知识与作品汇报音乐会的实践技能应用于音乐表演专业社会实践中。


  二、课程特色与改革创新


  课程特色:运用“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本课程负责人在前修课程《音乐基础理论》中已进行实践,并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荣获教学成果“二等奖”。将“对分课堂”运用在《歌曲写作》这一应用型课程中,进一步丰富了教学成果。学生运用相关课程知识进行分组讨论,分析歌曲谱例并上台讲解,成为课程主导。教师进一步深化解析,“对分课堂”给予学生更多自由空间去选择、探索,创造性行为显著增多,更实践性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应用型课堂的教学优势。


  改革创新点一,将教师的原创歌曲融入课堂教学。《歌曲写作》课程训练的是音乐创编能力,是音乐专业学生未来从事相关职业所需的必备素质,让学生熟练地将所学的音乐理论知识综合运用到音乐创作上,为其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具有课程延展性与导向性教学方向(OBE),高度符合我校培养应用型高质量人才的培养目标。本课程的改革创新之处在于,将教师自创的歌曲最直观、最直接地投入到教学环节当中,通过分析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在传达积极向上的思政元素的同时,更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如本课程负责人在抗疫期间创作并发表的歌曲《生命的脚步》,获得省级“抗疫优秀作品”奖,作品中奉献精神的传达,将课程思政元素有效与课程结合,教学过程丰富又创新,课堂反响很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与创作热情,鼓舞并激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积极发挥自我价值。


  改革创新点二,举办首场学生作品音乐会。“《歌曲写作》课程学生原创作品汇报音乐会”以课程评价为契机,高度体现本课程的“两性一度”,创作作品体现创新性,自弹自唱体现高阶型,音乐会汇报演出进一步体现挑战度。通过这样的实践应用,最终达到提高学生音乐素养与内涵的艺术水平,将所学的歌曲创作知识与作品汇报音乐会的实践技能应用于音乐表演专业的社会实践中。体现OBE理念与高阶性教学要求。以开拓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和想象力,全面巩固学生的歌曲创作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为导向式教育,使学生达到音乐表演专业的创作作品、理解作品、演唱与演奏作品的能力,全面培养音乐表演专业学生成为应用型人才。


  三、课程资源建设与课程教学设计


  本课程是音乐表演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所授内容包括歌曲体裁的分类、演唱形式与音色的特点、歌曲中的音高与时间形式、歌曲主题的写作与旋律的发展手法、乐段、单二部等结构的歌曲写作、词曲结合关系以及歌曲的附属结构等。


  资源建设方面采用线上资源与线下资源相融合的方式。其中,线上资源建设引用了湖南科技学院方新佩的《歌曲写作》示范包,为学生提供线上资料的学习,具体包括大量音频聆听和歌曲视频欣赏等。本课程还增加了作业提交与试题发放等应用,学生完成作业后提交学习通,教师进行批阅与管理,并可进行在线实时讲解,提高教学环节的效率。线下资源则体现在教学环境方面,我校为音乐学院教学环境建设提供了电钢教室,学生每人一台电钢,可以通过边弹琴边创作完成歌曲写作,提高学生的实践创作能力与演奏能力。


  本课程的教学设计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传统教学环节的基础上加入多途径的教学互动,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歌曲创作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效率与成果。总体上分为课前学习、课堂导学和课后学习三个部分。第一,课前自学,教师提前发布本次课程讲授内容的教学计划,包括教学重点、难点,网上学习资源以及参考资料。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整理共性问题以备课堂讲解;第二,课堂导学,课堂导学是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核心环节,是将学生通过课前自学将知识点内化和疑难问题解决的重要途径。具体为以下五个环节:引入【教师为主,10分钟】(线上或线下)—新课(剖析)【教师为主,20分钟】(线下)—课上练习1分组讨论(对分课堂)【学生为主,20分钟】(线下)—课上练习2创作【师生互动,30分钟】(探究)(线上线下结合)—点评与总结【教师为主,15分钟】—布置作业:【教师为主,5分钟】(线上);第三,课后学习,课后除完成作业外,学生还需自主对学习通《歌曲写作》资源示范包进行学习,开放型作业撰写等题目,增加课程延展性,丰富教学资源。

  四、混合式教学实施情况


  混合式教学模式是一种将在线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旨在优化教学效果并提高学生的学习深度。混合式教学是将在线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的一种“线上+线下”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不仅利用了信息技术的优势,还保留了面对面教学的即时互动性。混合式教学从外在表现形式上是采用“线上”和“线下”两种途径开展教学的,线上的教学不是辅助性的,而是必备的活动,线下的教学则基于线上的学习成果进行更深入的教学。


  本课程混合式教学具体如下操作:


  (一)引入课程(由分析谱例或分析学习通作业情况引入)。


  线下模式,例如选取具有课程思政的谱例《长城谣》引入分析,通过为学生讲解音乐作品中体现出的人民群众对战争胜利的坚定信念与爱国情怀,然后具体展开曲谱分析引出歌曲中的音乐主题内容;线上模式,通过学习通作业情况展示,分析前课歌曲中的音高形式与时间形式的作业,总结共性问题并引出歌曲音乐主题的新课内容。


  (二)讲授新课


  线下模式,例如针对学生线上作业中歌曲主题写作不明确、乐句终止式写作不合理等问题,教师进行总结并引出新课。第二部分为谱例分析和创作演示,是混合教学的重点部分。首先选取具有课程思政意义的作品进行谱例的展开分析与板书的结合,运用钢琴弹奏乐谱、学生视唱以及多媒体音频聆听等教学形式展开。这里特别加入教师自己创编的歌曲,如抗疫原创歌曲《生命的脚步》,这是一首具有共情意义的励志歌曲,课程思政元素贯穿整曲,为学生讲述歌颂白衣天使的奉献精神,激励并激发我们克服困难的坚定信念。通过思政点切入与导向,经过作曲技术手法的分析讲解,由实践回归理论,体现高阶思维能力,在达到课程思政目标的同时,又训练了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通过OBE理念进行每个谱例的讲解,为本课程的混合教学增添了“直观”“高效”“生动”的优势。


  (三)课堂练习


  线下模式,例如运用“对分课堂”模式,学生对课上谱例进行分组分析,组长组织,全员完成分析笔记,小组代表上讲台讲解具有课程思政元素的歌曲分析成果,并进行交流;线上线下混合,按要求使用各自手机中的键盘软件APP,完成指定的创作练习,学生运用钢琴弹唱自创作品,提高弹奏能力,围绕本专业培养目标提炼出专业精神,也是课程思政理念的体现。


  (四)布置作业


  线上模式下,学生需将完成的创编作业上传至学习通,对优秀歌曲作品进行线上展示与弹奏,并自行分析作品中的思政元素,通过学习通进行作业展示。


  综上所述,混合式教学模式结合了在线教学的灵活性和传统课堂教学的即时互动性,通过科学的设计和合理的实施,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满意度。但在推进过程中,也需要克服一系列挑战,以确保其长期可持续发展。


  五、课程成绩评定方式


  课程成绩的评定方式通常包括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的综合评定。过程性考核关注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而结果性考核则主要评估学生在课程结束时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为了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更全面、更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激发学生的潜力与学习兴趣,需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本课程成绩的评定方式主要通过平时成绩、期中成绩、期末作品与“原创作品汇报音乐会”进行。线上成绩评定主要从学习通任务点完成情况、线上作业与期中考试等方面进行。期末“原创作品汇报音乐会”在最近一个学期加入到课程评定方式中,具体对参加音乐会的作词作曲原创者、演唱与演奏任务的学生进行适当加分,体现教学的高阶性,以培养全方位的音乐表演专业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向(OBE),更加全面且较有深度地完成本课程的成绩。


  六、课程改革成效


  本课程在经过两个学期的完善期建设后,进行了多方位的课程评价,其中学生评价是重要的一环。本课程在成功举办了首场学生“原创作品汇报音乐会”后,就课程的知识点掌握情况、音乐会的参与感受以及对本课程的学习感受,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得到了全面的能力提升,知识体系的学习以及实践创作的探索,都是学生在传统教学中所达不到的学习效果与高度。具体的课程改革成效最重要的方面体现在学生成效上。首场学生作品音乐会——《歌曲写作》课程原创作品汇报音乐会,首次尝试,反响较好,积极推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找到了学习的目标与实践应用的途径,打破了传统课堂“满堂灌”和沉默状态的方式方法,训练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申辩式思维能力,并对知识点的运用与作品的实践运用掌握逐渐提高。未来计划继续扩展,提高教学改革效果。学生原创歌曲作品80首,其中8首为精品式歌曲作品,并进行了后期的制谱工作。将通过与“数字版权中心”进行企业对接,为这8首精品式或更多作品进行数字版权申请工作,以学生为中心,初步尝试并实现校企合作项目,与现代产业技术相连,体现我校应用型办学目标。


  七、教学中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歌曲写作是一门作曲技术理论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过程,学生的知识基础、专业方向与能力以及创作思维与灵感存在差异。课程发展前期只重视作品的完成度,高阶性的歌曲创作能力并没有得到有效训练,因此产生作品成熟度不高的问题。本课程在前期建设中重视学生的歌曲创作能力,学生创作出歌曲后以曲谱形式进行考核,因此缺乏演唱与演奏自己作品的能力。由于学生专业不同,演唱与演奏的能力也参差不齐。音乐表演专业以培养学生的演唱与演奏能力为主要教育目标。我校学生学情现状是有一定的演唱演奏基础,但缺乏上台演出的经验,因此学生演出的心理素质较弱,导致紧张与胆怯的心理。


  另外,歌曲作品的主观评价较为常见,一首作品的好坏因听者审美感受不同而异。因此,本课程歌曲原创作品的评价体系具有一定主观性,不同个体的音乐感受与理解也存在差异。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并实施以下解决方案与措施。


  本课程根据我校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加强横向课程的能力培养,针对学生演唱能力,在视唱课上增加谱例难度和数量,让学生进行训练。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学生弹谱、教师讲谱的方式,通过老师的指导,增强钢琴弹奏能力,运用学生弹唱自己创作的歌曲的方式,加强实践弹奏能力,帮助理解歌曲作品的内涵,提升学习的挑战度。通过一对一辅导,学习优秀歌曲的创作思路,先让学生进行模仿写作,并通过大量课上谱例分析与创作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创作旋律不够流畅、歌曲完成度不够成熟等高阶性问题。


  通过“对分课堂”“翻转课堂”等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模式的实践,以及弹奏弹唱自己的作品,尽可能让学生“走上台去”“去讲,去说,去表演”,锻炼沟通能力和口才,提高心理素质,提升自信心,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将有很大的帮助,全面培育应用型高校人才。本课程训练学生的歌曲创作能力,最终完成一部原创歌曲作品。艺术作品的主观评价较为常见,一首作品的好坏不同听者有着不同的审美感受。针对这种情况,应指导学生创作主题大众化且思想高度一致,在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况下,积极正确地发展自身的创作风格与音乐特点。这样完成的作品基本符合思政内容,主观评价差异不会较大,也可以在音乐旋律特点与风格差异中获得美的评价。


  今后五年建设中,计划完成一到两场较大型的学生原创歌曲作品汇报音乐会,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最终目标是培养出音乐表演专业的应用型人才。指导并完成至少20首精品学生原创歌曲,通过校企合作申报学生作品的数字版权,并积极推荐优秀作品参加原创歌曲大赛,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结语


  一流课程建设是一场持久战,需要不断思索与打磨。这也是我们作为教师,讲好一堂课、一门课的思考与磨炼。音乐教育乃至艺术教育,要确保学生在艺术实践环节中获得真正的审美体验和音乐艺术价值,必须确保专门艺术实践的教师具备高水平的音乐技能和高层次的音乐素养,并以强烈的热爱情怀和高尚的教育情操对音乐表演专业的艺术实践活动作出贡献。


  音乐表演专业的一流课程建设,从实践出发,通过理论研究与提高,最终回归到实践,势必要通过课程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与拓展能力。只有真正意义上的音乐表演专业实践类教学,才能使学生毕业后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闪亮登场。只有在不断强调艺术实践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性及其深度影响,保证所开创的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结合互动的新型模式,才能够从问题的本质出发,在真正意义上提高音乐表演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市场竞争力,符合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多元化完全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丁琰彦.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培养目标的研究与思考——从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互动的视角[D].辽宁师范大学,2014:52.


  [2]胡会娟.基于泛雅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电工基础》课程中的实践探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1,(33):175-176.


  [3]贾俊,董廷旭,王建华,胡运海.地方高校应用导向型“地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探索——以绵阳师范学院为例[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9,(11):125-128.


  [4]庄丹丹.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参与国际交流项目的现状与对策[J].智库时代,2019,(20):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