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善德“爱情”主题艺术歌曲创作特征及演唱分析论文

2025-08-26 15:39:02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丁善德是二十世纪中国乐坛最为杰出的作曲家、钢琴家之一,创作了许多经典的音乐作品。丁善德音乐功底深厚,创作领域广泛,作品包括钢琴曲、协奏曲、交响乐、电影音乐等众多类型,展现了自身卓越而精湛的音乐才华。
摘要:丁善德是二十世纪中国乐坛最为杰出的作曲家、钢琴家之一,创作了许多经典的音乐作品。丁善德音乐功底深厚,创作领域广泛,作品包括钢琴曲、协奏曲、交响乐、电影音乐等众多类型,展现了自身卓越而精湛的音乐才华。丁善德一生恪尽己任、深耕细作,创作出了三十二首旋律优美、结构严谨、和声丰富、情感真挚,融合民族音乐元素与西方创作技法的艺术歌曲,为中国音乐事业发展作出了不朽贡献。其中,以“爱情”为创作主题的艺术歌曲占据了重要地位,将这个人类永恒的情感追求进行了生动的艺术诠释和呈现。在本文研究中,以丁善德“爱情”主题艺术歌曲《夫妻船》《槐花几时开》《爱人送我向日葵》三首音乐作品为例,结合自身的演唱实践,对这类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及演唱技巧进行了深入分析,从而对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和演绎产生新的启示。
关键词:丁善德;“爱情”主题;艺术歌曲;创作演唱
一直以来,“爱情”主题是曲作家、词作家热衷的创作内容,为我国的艺术歌曲创作增添了丰富的情感色彩。在优美的音乐旋律和唱腔中,塑造了鲜活的人物形象,传递了真挚而深刻的艺术情感。在丁善德的艺术歌曲创作中,也围绕“爱情”主题进行了丰富的艺术探索,以传统音乐为创作基调,从不同的作品演绎中赞美了人类追求爱情的美好愿景。
一、《夫妻船》创作特征及演唱分析
《夫妻船》是音乐套曲《滇西诗钞》中的一首爱情题材的音乐作品,歌词取自戴洪麟的同名诗歌,描述了一对夫妻在银涛萧风中打鱼的场景。寥寥数语,既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又展现了渔民生活的艰辛,歌颂了夫妻二人风雨同舟、同甘共苦的美好爱情。
(一)创作特征
1.旋律技法
在这首作品中,和弦运用是歌曲创作的一大特色。作曲家在传统和声的基础上,融入了四五度等多种特殊和弦,有效丰富了旋律音响,赋予了歌曲空灵幽远的旋律特点,使人听起来心胸开阔,与歌词中描绘的辽阔景致相得益彰,将一幅唯美的云南山水画卷展现在听众面前。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三句“团山亭中凭栏看”的曲调安排上,作曲家巧妙融合了擅长塑造男性形象的G宫调式和降B调式,激昂豪迈、深沉浑厚,以及擅长塑造女性形象的G羽调式,柔润温婉、如诗如画,通过亦刚亦柔、刚柔并济的旋律色彩,生动展现了渔民夫妻劳作间隙凭栏眺望的场景,是对劳动人民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同时也展现了他们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2.节奏特点
歌曲整体采用了中速,曲调平和流畅,意境悠远淡雅,情感质朴抒情,很好地契合了爱情主题。需要注意的是,歌曲的声乐部分和钢琴伴奏采用了不同的节拍。这种不规则节奏型,极大地丰富了情感表达,提高了音乐的艺术表现力。声乐部分运用了单拍子,3/4拍,轻盈、优雅、欢快,既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又不失流动的美感,营造了一种微风摇曳、碧波荡漾的唯美意境。伴奏部分则运用了复拍子,6/8拍,以自由多变的节奏特点,塑造了较强的音乐层次感和律动感,仿佛是在模拟行船的声音,或是湖上的风浪,从而塑造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画面,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美学思维。
(二)演唱技巧
1.吐字行腔
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讲究“字正腔圆”。“字正”是指咬字吐字准确、清晰,“腔圆”是指唱腔圆润、流畅。演唱者应以字生腔,在字清的基础上注重腔体的通畅、优美,进而与流动的旋律紧密结合,使听者闻其声解其意,深入了解歌曲的情感内涵和艺术魅力。这首歌曲的吐字行腔,有两点内容需要重视。一是旋律中的重音处理。歌曲虽只有短短四句,却通过重音的精妙运用,显著增强了情感表达,提升了艺术效果。例如,第一句“夫妻双双立船头”中,“夫”“妻”“双”“立”均为重音,起着交代环境、营造意境的作用。在演唱时,应合理安排呼吸节奏、强调节奏律动,将几个重音从整句中突显出来,同时保证换声区的平滑转换,将听众自然而然地带入歌曲情境当中。二是转折部分的演唱。“团山亭中凭栏看”为全曲的转折句,在内容上由自然景观的描绘转为个人情感的表达。句首的“团”字应做好归韵,“凭”字前可稍作停顿,突出音乐的条理性,帮助听众更好地理解音乐内容的变化。
2.气息运用
民族音乐有“善歌者,必先调其气”的说法,艺术歌曲的演唱也是这个道理。气息控制是演唱好一首艺术歌曲的重要前提。就这首《夫妻船》而言,由于歌曲具有较强的抒情性,在演唱时应尤为注意协调气息与音色,声情并茂地表达出歌曲的韵味和情感。例如,歌曲的第二句“绿波银涛风萧萧”,为承前启后的过渡句,在演唱时应处理好与前后乐句的衔接,运用平稳、均匀的气息,保证乐句自然、流畅、完整,避免因气息不足而导致音高不稳甚至间断、停顿的现象。同时,由于声乐部分与钢琴伴奏运用了不同节拍,在演唱时通常采用八分音符的二连音来处理。演唱者应协调好气息和声音,以平稳、顺畅的气息,确保声音能够准确地落到音高上,以免与钢琴伴奏相互干扰。
二、《槐花几时开》创作特征及演唱分析
《槐花几时开》原为四川土家族的一首传统山歌,采用宜宾地区的方言演唱,通过问答的形式,表达了土家姑娘对远方爱人的思念之情。1951年,丁善德将其改编为一首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艺术歌曲。歌曲以优美动听的旋律、朗朗上口的语言、浓郁的民族特色,获得了音乐界的广泛认可与喜爱,至今仍活跃于艺术舞台,被艺术家们反复演绎。
(一)创作特征
1.旋律技法
歌曲既延续了传统山歌宛转悠扬的旋律特点,又通过现代音乐技法的运用丰富了和声进行,体现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完美融合,对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首先,歌曲采用了民族音乐五声音阶,以宫、角、羽三个音为主,呈现了一种平和、舒展、温柔、甜美的音乐氛围,具有浓郁的土家族音乐风格。其次,在民歌结构的基础上,通过融入引子、间奏、尾声,进行了旋律扩展,进而更加生动、完整地展示了歌曲意境和内容,提升了歌曲的艺术价值。再次,作曲家为突出民族音乐旋律特点,淡化西方和声的功能性,巧妙运用了多种创作技法,如省略三音结构和弦,运用小二度倚音、小三度间音、空五度和弦、四五度叠置和弦等。由于当时我国艺术歌曲仍在摸索阶段,这些积极尝试和创新表达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推动了中国艺术歌曲的形成发展及民族音乐的继承和发扬。
2.节奏特点
运用引子为丁善德音乐作品的一大特点。在这首艺术歌曲创作中,作曲家将引子精心设计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10个小节,慢板(lento)节奏,给人以舒缓、自由的感觉,营造了宽广辽阔的山野氛围,同时融入了小二度倚音,使音乐更加流畅、动听。第二部分,为11个小节,节奏转为中速行板(Andante),平稳、自然、优雅、抒情,展现了主体的部分内容,起到了铺垫主题的作用。主体部分延续了民歌作品的2/4拍,节奏明快舒展、简单自由,旋律柔美流畅、悠扬悦耳,展现了土家山歌跌宕起伏、热情活泼的特点,与简洁、质朴的歌词相结合,将土家姑娘思念情郎却羞于启齿的复杂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此外,歌曲在第二、三句和第三、四句间均加入了间奏,起到了过渡和连接作用。在演唱时,应注意音与音之间的连贯性,以流畅自然的过渡准确表达音乐情绪的变化。
(二)演唱技巧
1.吐字行腔
这首艺术歌曲由传统山歌改编而来,在咬字行腔上应吐字清晰、语调纯正、行腔流畅,突出地域风情和民族韵味。一是正确使用宜宾方言。宜宾方言的语音、语调、语汇均与普通话有着明显区别。例如,第一句“高高山上吔,一树哟槐哟喂”中,“山”“上”“一”“树”的发音依次为“sān”“sāng”“y锓sù”,且语调起伏较大,有着天然的音乐感。因而在咬字时,应通过抵住上龈或接近上颚找准舌尖位置,运用清晰、地道的发音,准确演绎出独特的音韵之美。二是注意高音的演唱处理,表现出山歌高亢婉转、自由奔放的特点。例如,首句“高高的山上哟”的“高”字,为全曲的最高音,在演唱时应把握好音区,深入理解歌曲的情感意境,以情带声,塑造出一种打破山谷宁静的感觉,将听众带入故事情境之中。
3.气息运用
在山歌风格艺术歌曲的演唱中,合理控制呼吸十分重要。就这首《槐花几时开》而言,旋律起伏较大,音域较广,具有较强的跳跃性与抒情性,尤为需要深沉、稳定、均匀的气息支撑,保证声音饱满、连贯、灵活,以生动诠释出歌曲的意境和情感。例如,在演唱高音部分时,可以采用头腔共鸣,通过鼻咽腔和软腭的控制,使声音流畅地进入头腔,产生清晰明亮的共鸣,增强穿透力和感染力。在演唱练习时,可以通过哼唱“M”音或发“Lu”音、“Yi”音来寻找共鸣位置。此外,歌曲中运用了多处拖腔,有效丰富了旋律线条,增强了唱腔的层次感和表现力。在演唱时,可以采用腹式或胸腹式呼吸法,深吸一口气再慢慢呼出,使发出的声音更加稳定、悠长,犹如连绵不断的溪流,富有诗意与美感。
三、《爱人送我向日葵》创作特征及演唱分析
《爱人送我向日葵》也是一首艺术歌曲中国化的经典之作。歌词取自邹荻帆先生的同名诗歌,以新中国成立初期新知识青年下乡为背景,通过女知青自述的方式描述了当时的生活状态,体现了中国社会的建设发展,并以花为媒,歌颂了劳动人民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表达了青年男女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丁善德将其改编为艺术歌曲,为作品注入了新的艺术活力。
(一)创作特征
1.旋律技法
《爱人送我向日葵》以独特的旋律技法和细腻的情感表达深受人们喜爱。歌曲旋律既继承了西方作曲严谨、多变的创作特点,又通过创新性的艺术表达,展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体现了作曲家深厚的创作功底。其一,在结构上,歌曲延续了丁老擅用引子丰富旋律、深化主题的创作思维。作曲家结合歌词内容,巧妙设计了引子部分,运用降G大调营造明亮开朗、接近宣叙调的音乐氛围,突出了歌曲的时代性。其二,在调式上,运用了丰富的转调技巧,旋律多变、和声新颖、富于意境,具有较强的西方印象派音乐特征。其三,歌曲运用了丰富的附加音和弦,有效增强了旋律色彩,强化了民族特色,提高了艺术表现力。
2.节奏特点
歌曲采用了4/4拍,节奏宽广稳健、平缓抒情且富于流动变化,与旋律、调式相辅相成,共同体现了印象派自由、朦胧、缥缈,力求摆脱传统音乐构思束缚的艺术追求,同时与爱情主题及新中国成立初期人们满怀激情,投身国家建设的时代背景形成呼应,彰显了新时代的新气象。在演奏时,应深刻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和情感内涵,准确把握音乐的整体感觉,关注律动强弱,确保时值准确,以规则、稳定、连贯的节奏,表现出“向日葵”所象征的蓬勃生机和美好爱情。
(二)演唱技巧
1.吐字行腔
歌曲以青年姑娘的主观视角,将她与爱人的深厚情感娓娓道来。在演唱这类歌曲时,应尤其注意“依字行腔”,准确处理每个字的发音、节奏和音量,根据歌词的声调变化调整旋律,以更好地展现歌词的语言形态,使之与旋律和谐统一,表达出歌曲的意境和情感。演唱者应在音准、音量、音色、语气运用上多下功夫。一是,通过反复练习,保证每个音准确、清晰地传递给听众。二是,运用合适的音量,来表现歌曲的情感变化,避免过高或过低影响声音美感,破坏音乐氛围。三是,根据歌词和音乐的情绪变化调整音色,使听众能够真实、自然地感受到歌者的真挚情感,从中获得共鸣。四是,注意语气的把握,依据歌词内容和音乐情绪调整语气,使音乐形象更加鲜活立体,能够触动听众心弦。
2.气息运用
《爱人送我向日葵》是一首抒情性的艺术歌曲,应运用平稳的气息来支撑情感表达。在演唱时,可以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吸气时,保持轻松、自然的状态,从喉咙开始往下延伸打开,一直延伸到丹田位置。在这个过程中,两肋打开,胸腔、腹腔有弹性地向外扩张,以此获得更深、更稳定的气息;呼气时,腰部、腹部缓慢收缩,横膈膜上升,肩颈放松,将气息慢慢地吐出来。演唱者平时可以采用“闻花香”“打哈欠”“吹蜡烛”等方法进行练习,最好能对照镜子练习,以便及时发现和调整问题,养成正确的呼吸习惯。
结语
总而言之,丁善德的艺术歌曲很好地体现了“洋为中用”的音乐思维,在中国现代音乐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爱情”是艺术歌曲创作的永恒主题,将人类内心深处涌动的情感进行艺术化呈现,以大众更易接受的方式传递了爱情的真谛。丁善德“爱情”主题艺术歌曲的创作,融入了中西结合的创作手法,赋予了中国艺术歌曲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和音乐价值。因此,我们要立足当代,艺术歌曲的创作应积极借鉴老一辈艺术家的创作经验,同时勇于探索、开拓创新,以更多彰显民族音乐特色、体现时代精神特征的艺术歌曲,推动中国音乐、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戴志明.丁善德艺术歌曲特色分析——以《爱人送我向日葵》为例[J].喜剧世界(下半月),2024,(8):109-111.
[2]周昌印.丁善德艺术歌曲《槐花几时开》的审美探究与钢琴伴奏分析[J].黄河之声,2023,(15):74-77.
[3]聂大幸.论丁善德艺术歌曲中民歌元素的运用[D].三峡大学,2022.
[4]程佳蕾.论丁善德艺术歌曲中“爱”的艺术表现与演唱处理[D].四川音乐学院,2021.
[5]张万翔.《槐花几时开》演唱难点及解决技巧[J].戏剧之家,2019,(15):50.
[6]张丁.丁善德艺术歌曲演唱风格探究[D].上海音乐学院,20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