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苗族元素与人物形象设计课程融合路径论文

2025-08-01 14:51:16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文章研究探索广西苗族盛装元素在人物形象设计课程教学中的融合路径,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将苗族的服饰、技艺和装饰艺术融入课程内容中。
摘要:文章研究探索广西苗族盛装元素在人物形象设计课程教学中的融合路径,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将苗族的服饰、技艺和装饰艺术融入课程内容中。从文化认知、妆容设计、服饰创作、整体形象构建四个模块入手,结合案例教学、实践体验和数字化工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文化素养。
关键词:广西苗族盛装元素;妆容设计;人物形象设计;服饰创作
广西苗族盛装元素样式丰富、鲜艳的色彩、独特的纹样和精湛的工艺闻名,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然而,随着社会现代化与城市化的加速,少数民族盛装文化面临传承与发展的挑战[1]。在人物形象设计课程中,如何将这些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民族盛装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成为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本文以广西苗族盛装元素为切入点,探讨其在人物形象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从而,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升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与文化自信。
一、广西苗族盛装元素概况
广西苗服服饰有盛装和便装之分,盛装只有在节日和婚嫁等重大场合时,才会穿着出席。盛装一般使用黑、白、红、青、黄五种色彩,追求浓郁的颜色和厚重的艳丽感,图案大都来源于日常生活之中,如花鸟鱼虫、田野山川、日月星辰等象征美好的元素。苗族女子在穿着盛装时,会佩戴精美的银饰,如银冠、项圈、银锁、耳环、手镯等,这些银饰与苗服上的刺绣、挑花、织锦、蜡染等工艺相映成趣,如同一幅幅精美的画卷穿在身上。百鸟衣更是苗族盛装的代表之一,它以鸟、蝴蝶、花草等图案绣在衣服上,并以幸福果、土珍珠、百鸟羽毛等作点缀,色彩斑斓、千姿百态,展现了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广西苗族盛装元素以其独特的色彩、图案和工艺,展现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之一。
二、广西苗族盛装元素与人物形象设计课程相融合的意义
(一)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遗产
苗族盛装元素作为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意义。通过将这些元素融入课程教学,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民族服饰、妆容和配饰的历史渊源、工艺特点和艺术美感。通过设计实践使传统文化得以现代化传承,同时激励学生用创新方式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与热爱从而推动苗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增加文化自信。
(二)丰富课程内容,赋予文化内涵
传统的人物形象设计课程往往集中于潮流趋势与技术技能方面,而忽视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将苗族盛装中的刺绣、银饰、色彩搭配等设计语言融入课程,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全新的创作灵感和思路,也帮助他们在妆容设计、服饰搭配和整体造型构建中提升创意思维,探索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创新设计方法,从而,促进传统技艺的现代应用。
三、广西苗族盛装元素的特点与艺术价值
(一)广西苗族盛装的特点
1.丰富的纹样与图腾
苗族盛装的纹样是其视觉表现的精髓,多以自然界的动植物为题材,如蝴蝶、龙、鱼、鸟等,这些图案并非仅仅为了装饰,它们蕴含着深厚的苗族文化意义,是苗族信仰、历史与生活的生动象征。蝴蝶在苗族文化中被视为祖先的化身,象征着生命的繁衍与延续;龙则代表了力量与神圣,是神话故事中的重要角色。纹样的排列往往具有叙事性,通过层次分明的设计表现出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
2.鲜明的色彩搭配
苗族盛装以鲜明的红、黄、蓝、绿为主色,辅以黑色和白色作为对比,使整体色彩既丰富又和谐。这种搭配体现了苗族人民热情奔放的性格,也蕴含着喜庆和吉祥的寓意。在盛装上,颜色的分布和叠加展现出美学意蕴,每一种颜色都被赋予了特定的节日庆典或宗教仪式的意义,使得盛装不仅仅是服饰的展示,更是文化的传承与表达。丰富的色彩在庆典中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不仅彰显了苗族独特的民族特征,更营造了一种庄重而热烈的氛围。
3.精湛的银饰工艺
银饰是苗族盛装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头饰、项链、手镯、腰饰等各个细节中,是整个人物形象设计造型中最具特色的部分。银饰通过锻打、镂刻和编织等技法制作而成,花纹细腻,造型复杂,如凤凰、鱼龙或花卉等图案。这些银饰不仅是美的象征,还蕴含了保平安的文化传统。
4.层次丰富的服装造型
苗族盛装以多层叠穿著称,上衣、百褶裙、披肩和腰带等多种结构相互搭配,形成了层次感极强的服饰效果。每一层都有其独特的功能与装饰性,例如披肩上的刺绣细节和百褶裙的纹样设计均体现了苗族的服饰技艺。多层结构既增强了服装的立体感,也为展现细腻的刺绣技艺提供了充分的空间,使每一层都成为独立而协调的视觉焦点。
(二)广西苗族盛装的艺术价值
1.文化传承的载体
广西苗族盛装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承载了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民族精神,通过独特的纹样、色彩和工艺形式记录了苗族的迁徙历史以及神话传说。例如,服饰上的蝴蝶纹样象征着生命繁衍与祖先崇拜,龙纹则对自然力量的敬畏。盛装在节庆场合中,成为苗族文化的重要符号,体现其纹样与装饰不仅表现了集体记忆,也传递了苗族对自然、生活与民俗的深刻理解,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这种文化象征性使盛装成为苗族团结的纽带,也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体现。每一件盛装都像一本活着的史书,是苗族文化的符号化表达,为后代传递了民族的精神。
2.工艺美学的典范
苗族盛装制作包含了刺绣、蜡染、挑花、银饰锻造等多种工艺形式,过程精细复杂,是手工艺术的典范。刺绣的针法多样,有平针、挑针、滚针等,不同的工艺手法赋予服饰鲜活的质感;蜡染工艺则体现了古老的染色技术,色彩自然且具有层次感。银饰锻造更是展现了苗族匠人的创造力,其工艺复杂程度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中独树一帜。苗族盛装将实用功能与艺术审美完美结合,是工艺美学的重要体现。
3.现代艺术设计的灵感来源
广西苗族盛装的元素为现代艺术设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设计师们可以从苗族服饰的色彩搭配、纹样设计和工艺细节中获得启发,将其运用到人物形象设计、时尚服饰、视觉艺术中。通过与现代设计理念的结合,这些传统元素焕发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使苗族文化得以更广泛传播。例如,在国际时尚舞台上,苗族刺绣纹样和银饰设计被融入现代礼服设计中,成为民族文化与现代艺术结合的成功案例。
四、广西苗族盛装元素与人物形象设计课程相融合的路径
(一)构建民族服饰美学体系
1.系统梳理历史与美学特征
民族服饰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涵盖历史、工艺、纹样与色彩等多维度的美学特征。开设与民族服饰史、民族纹样的分析与应用、服饰色彩学等相关内容的课程,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民族服饰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例如,分析广西苗族服饰中的蝴蝶纹、龙纹和鱼纹等图案的象征意义,深入探讨这些纹样如何体现文化认同与审美理念。
2.提升审美能力与设计思维
苗族服饰独特的多层结构、色彩运用和精湛的工艺为现代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在教学中,通过分解苗族服饰的设计结构,帮助学生理解其美学逻辑。例如,苗族盛装的上衣、裙装、腰带、银饰等部分的搭配,体现了对称与平衡、繁复与简约的对比美学。学生可以通过对这些美学规律的学习,将其应用于现代人物形象设计中,创造出既符合现代审美又具有民族特色的作品。
3.实践教学与文化传承
通过组织学生参观民族博物馆、与非遗传承人交流、开展传统工艺工作坊等活动,能够让学生深入了解民族服饰的历史背景与文化象征意义。在实践教学中,将传统工艺融入现代设计是实现文化传承的重要路径。例如,学生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将苗绣、蜡染的经典纹样转化为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图案元素,或利用3D建模技术重构苗族银饰的工艺特色,设计出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感的饰品。此外,学生还可通过手工制作体验传统技艺的细节与精髓,如苗绣的平针与挑花技巧、蜡染绘制的分色工艺等,从中汲取创作灵感并掌握文化元素的创新表达方式。这种教学模式既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又推动了民族服饰文化在设计领域的活态传承。
(二)探索传统工艺的现代应用
1.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融合
苗族服饰以其多层次的服饰结构、复杂的纹样和精美的银饰著称,体现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精湛的手工技艺。例如,苗族蜡染的“冰纹”肌理和几何纹样,不仅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还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这些传统元素为现代设计提供了独特的视觉语言和文化符号[2]。通过解构与重构,学生可以将传统纹样与现代剪裁相结合,创造出兼具民族特色与时尚感的服饰设计。
2.工艺技法与创新转化
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将传统工艺融入现代设计。例如,将苗绣的刺绣纹样与现代服装剪裁结合,利用数码印花技术将传统图案转化为适应现代服装的纹样形式。此外,传统蜡染工艺可以运用于现代舞台服装设计,通过色彩渐变和图案排列,营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银饰工艺的雕刻与镂空技法,结合3D建模技术,可以设计出具有现代感的耳饰、项链和发饰等配饰,为人物形象增添民族韵味。
3.数字化技术的赋能
数字化技术为传统工艺的现代应用提供了新的可能性[3]。通过3D建模软件,学生可以模拟银饰的现代造型,探索传统工艺与未来设计的结合点。例如,某高校设计团队以苗族“蝴蝶妈妈”图腾为原型,利用参数化设计生成动态网格结构,再结合传统银丝编织工艺,制作出可随光线变化的立体胸针。此外,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也为传统工艺的展示与传播开辟了新途径。例如,通过AR技术,用户可以在虚拟形象上叠加银饰配饰,实时调整纹样密度与佩戴角度,体验传统工艺的数字化魅力。
4.实践教学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在实践教学中,学生不仅需要掌握传统工艺的技法,还要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通过实地考察、非遗传承人讲座和工作坊等形式,学生可以深入了解苗族服饰与工艺的历史渊源和象征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设计实践,将传统工艺转化为具有现代审美价值的作品。例如,可以苗族蜡染为灵感,将传统纹样与现代廓形结合,通过数码印花技术实现批量生产,既保留了传统工艺的美学特征,又适应了现代市场的需求。
(三)赛事驱动教学模式创新
1.课程内容重构与赛事主题对接
在课程设计中增设苗族文化专题模块,全面解析广西苗族盛装的文化特征,包括服饰形式、纹样寓意及工艺技法等内容。教师可结合“民族服饰创新设计”“非遗元素现代转化”等赛事主题,引导学生开展对广西苗族盛装元素的解构与重组。例如,将传统百褶裙的多层次结构融入现代廓形设计,或利用数码印花技术,将象征生命与繁衍的“蝴蝶妈妈”图腾转化为时尚纹样,在妆造模块中,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苗族“亮布”的深蓝底色与银饰的光泽特性,开发“非遗光影妆容”课题,运用金属箔片、蓝紫色眼影等现代彩妆材料,模拟传统服饰的色彩质感,呼应“民族美学”。
2.建立以赛促学的评价体系
建立以赛促学的评价体系,将赛事获奖纳入学分认定。通过赛事实践积累的优秀设计作品,可整理为系统的教学案例资源。例如,参赛作品开发了资源库和作品集,作为课程教学的辅助资料,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苗族服饰的文化内涵与工艺特点。这一评价模式不仅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还以赛事为契机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文化自信。更为重要的是,赛事实践逐步培养了具有民族文化理解力与设计创新力的专业人才。
3.田野考察与技艺传承融入课堂
通过组织学生深入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等地区进行田野调查,全面了解苗族传统盛装文化与工艺实践。例如,学生可以实地研究盛装的裁剪工艺、观察银饰制作流程、学习苗绣中的平针技法等,在实践中扩展民族文化知识。同时,邀请非遗传承人入驻课堂,现场演示亮布制作、蜡染绘制等传统技艺,引导学生需在传统工艺框架内完成创新。如要求服饰设计组用苗族锡绣技法表现抽象几何图案,妆造组以蜡染冰裂纹为灵感设计裂变式面妆,确保技艺传承的真实性,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四)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1.建立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
通过与民族服饰设计企业、影视造型团队等行业机构合作,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真实商业项目的实践机会。课程内容可围绕苗族盛装元素展开,如苗族主题的服饰设计、影视民族妆容造型、大型民族演出服装等项目。学生在项目中将课堂理论应用于实践,不仅深化对民族文化的理解,还能激发创造力,实现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的结合,最终产出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设计作品。
2.推动文化产业转化与双向赋能
通过企业与学校双合作教学模式,优秀学生作品可直接进入市场应用,如开发苗族主题服饰、文创产品等。部分学生也通过参与创业大赛项目,将苗族传统工艺转化为现代设计,实现创业目标。这种实践不仅为市场提供了具有文化特色的产品,还让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了人才培养与文化传承的双向赋能,推动民族文化与现代设计的深度融合。
五、总结
本文探讨了广西苗族盛装元素与人物形象设计课程融合的途径,旨在通过传承与创新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通过分析苗族服饰的历史、纹样、色彩等美学特征,使学生理解其文化价值。创新应用传统工艺,结合现代数字技术如3D建模、虚拟现实等,将苗族蜡染、苗绣、银饰等工艺转化为现代设计元素。并提出本课程产学研合作路径,将苗族元素应用于影视造型、舞台设计中,满足市场需求。不仅为人物形象设计课程注入民族文化的元素,还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创新能力,为促进广西民族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伍琳.论广西少数民族妆饰元素与现代人物形象设计相融合的途径[J].艺术品鉴,2019(32):192-194.
[2]黄曦.中国传统文化在标志设计中的应用[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9(01):124-126.
[3]罗志佳.融媒体背景下主题出版物营销策略研究[J].出版广角,2022(05):47-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