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流行歌曲对西柏坡文化的推广研究论文

流行歌曲对西柏坡文化的推广研究论文

3

2025-07-26 15:33:52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流行歌曲集通俗性与娱乐性于一身,在表现手法和风格上较为自由,具有传唱度及辨识度高的特点,流行歌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文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社会文化的发展趋向。

  摘要:流行歌曲集通俗性与娱乐性于一身,在表现手法和风格上较为自由,具有传唱度及辨识度高的特点,流行歌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文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社会文化的发展趋向。西柏坡历史文化深厚,将其历史文化内涵融入流行音乐,创作具有鲜明特色的西柏坡流行音乐作品,对当地红色文化传播、增强地域文化自信具有深远影响。


  关键词:流行歌曲;西柏坡;文化自信


  一、流行歌曲简述


  流行歌曲又被称为现代流行音乐,其具有内容通俗、节奏明快、易于记忆和传唱等特点,在短时间内能广泛地被大众接受和喜欢。流行演唱开始于美国黑奴时期,来源于原始黑人的民间演唱。在我国流行歌曲最早推溯于20世纪20年代末的上海,改革开放之前,流行音乐首先在港台地区兴起,1974年许冠杰创作粤语流行歌曲《双星情歌》,使粤语流行歌曲广为流传。20世纪80年代末,流行歌曲开始在内陆盛行,流行音乐现在已成为中国音乐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流行趋势对受众的思想认知及审美偏好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2]


  1.流行歌曲的功能:文化传播与情感共鸣及社会动员能力


  流行音乐因其歌词简单易懂,朗朗上口,用简洁的音乐形式表达了复杂的感情,使其传播及认可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流行音乐更是以破竹之势占据各个媒体平台。在我国将近百年的流行音乐发展史中,流行音乐从照抄西方范本到与本地文化融合,显示出其极强的生命力跟活力。它不仅融合了地方语言,更吸纳了传统文化,如陶喆创作的《Susan说》及王力宏的《在梅边》都吸收了传统戏曲的精华。这些流行歌曲也推进大众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加了大众对传统艺术的兴趣。[3]

  2.流行歌曲在文化推广中的实践案例


  流行歌曲能把地方文化在短时间内传播到更广阔的空间,成为地方文化先行的名片。以《西安人的歌》为例,“2017年度亚洲中文音乐大奖最具影响力方言歌曲”被《西安人的歌》一举夺魁。人民网评论:西安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形象诸如鼓楼钟楼、泡馍等都被写进了歌词。一个个生动而又具体的形象,既反映了西安的“古都”特色,又展现出西安的新貌,唱出了西安模样,带有“乡音”的唱腔中蕴含的对家乡的感情,既勾起了西安人的乡愁,也让每一个人产生情感共鸣。《西安人的歌》作为文化名片,让西安被世界所熟知,让西安文化传播到更远更广阔的空间。[4]


  二、西柏坡文化的内涵与推广现状


  西柏坡精神的核心内容是: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一心为民。西柏坡相关歌曲内容紧扣西柏坡革命历史主题,深情颂扬了西柏坡精神,为以艺术路径将红色资源转化为民众宣传教育资源提供了实例,在以艺术路径进行红色资源转化的过程中应遵循情境创设性、动情感染性和操作创新性的原则,同时在转化过程中要突显教育功能、创新艺术方法、树立品牌意识和弘扬红色文化。在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文化资源的过程中,可充分发挥艺术的基本特性,通过表演艺术、视听艺术、语言艺术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来展示红色精神和红色文化,从而达到红色资源的文化输出。[5]


  传统推广途径及局限性:目前西柏坡文化推广的途径分为三种,一种是传统媒介推广,包括电视台、报纸、书籍、广播等传统的媒体形式,传统媒介推广一般以官方媒体为主导,优点是:传统媒体比较有信服力,电视节目、专题纪录片这种教育性强直观感受好,但播出时间比较固定,趣味性参与感较低。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家看电视、看报纸、听广播逐渐过渡到用手机看新闻,用pad听广播等等。所以如果是影响力比较低的节目,存在不被观众听众搜索的可能。所以传播速度很广度受到限制。


  其次是新媒体推广,以短视频、短文推介为主要传播方式,包含公众号、微博、抖音、快手、小红书等,这类媒体可以是官方号,但更多的是自媒体号大咖号,而自媒体都是侧重休闲娱乐,相关的大咖都是以红色历史为媒推广红色景点顺带提及这类文化。新媒体推广文化相较而言更注重经济实用性,存在博流量带货的可能,其信息真实可靠性有待验证。新媒体流量大,推广范围广,但大众接收到的信息真实性存疑,受教育价值相对较低。


  再次是通过影视剧、流行歌曲等作品的宣传,包括电影《西柏坡》《走出西柏坡》动画电影《西柏坡》,电视剧《西柏坡》等,影视剧感染性强,不受地域时间空间限制推广文化效果好,其中与西柏坡相关的歌曲有二十余首,但是大众的熟知度相对其他红色歌曲都比较低。


  综上,红色文化的推广形式相对单一,而流行音乐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形式,因大众对于流行音乐的认可度及接受度极高,流行音乐传播途径广泛,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使文化的表现方式及传播途径呈现多样化发展。[4]


  三、流行歌曲推广西柏坡红色文化的SWOT分析

       1.优势(Strengths)


  流行歌曲传播效率高:短视频平台(抖音、快手)可快速触达年轻群体。情感共鸣强:音乐语言易于引发共情如《错位时空》改编版是对历史的致敬。创新性表达,可融合说唱、电子等曲风打破红色文化刻板印象。


  2.劣势(Weaknesses)


  文化深度不足:流行歌曲的娱乐性与红色文化的严肃性存在一定的冲突风险,商业化倾向:过度追求流量可能导致文化内涵稀释。流行歌曲的商业性决定了其经济价值,过分追求经济价值可能使文化内涵遭到破坏,叙事类流行歌曲存在创作挑战。


  3.机会(Opportunities)


  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国家推动“红色基因传承工程”,明确提出“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重点保护革命文物,打造红色文化品牌。并提出建设“红色基因库”,推动革命文物数字化保护与传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将红色基因传承纳入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如“重走长征路”主题线路),推动红色旅游与乡村振兴结合。[5]


  文艺创作扶持计划:中宣部、文旅部设立“红色主题文艺创作专项资金”,支持电影、音乐、戏剧等红色题材作品如《长津湖》《觉醒年代》。鼓励流行文化形式如短视频、动漫传播红色故事;国家广电总局推动“红色经典影音修复工程”,通过央视频、学习强国等平台推广红色影视、歌曲,要求主流媒体开设红色文化专栏如人民日报“红色记忆”专题。


  河北省《关于支持西柏坡红色文化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建设“西柏坡精神”研究基地,打造红色演艺剧目如《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开发红色文创产品;江西省“红色基因代代传”工程,利用VR技术还原井冈山革命场景,推出“云上红色课堂”,覆盖全省中小学生;上海市“党的诞生地”红色文化传承工程,修缮中共一大会址,开发“红色一公里”沉浸式体验路线,举办“红色文化季”活动。


  4.威胁(Threats)


  文化消费竞争:其他娱乐形式如游戏、综艺等分流消费群体的注意力。舆论风险:不当改编可能引发争议。


  四、基于SWOT分析的推广策略建议


  1.调查群众接受红色文化的途径


  通过调查问卷法分析大众对文化的接受方式,发现相较于专题纪录片、影视剧、专著、书籍,流行歌曲、短视频相较而言传播性好,但短视频内容完整度不如书籍或专题纪录片。且现在有关西柏坡的短视频以推介红色景点为主,教育价值不如流行歌曲,调查对象都可说出自己熟悉的红色歌曲,综上,大众对流行歌曲推广文化的欢迎程度最高。但目前的问题是:大众对红歌认知和了解途径较为单一,基本上都是通过特定推荐来听红歌,比如电视节目或者影视作品,很少有人单独主动搜索红歌来听,在特定的维度上个人听红歌的意愿是微弱的。流行歌曲范围广泛,但听众接受来源大部分是从QQ音乐,咪咕音乐、酷狗音乐等音乐APP的推荐里听取热门歌曲,而此类商业软件里很少会有红歌的板块在显眼的首推里出现,首推或者更容易被听众发现的更多的是迎合大众审美的商业运作。因此,用流行音乐的方式来推广文化现在还处于发展阶段其市场广阔,社会价值巨大。


  2.内容创作策略


  平安演唱的《西柏坡》曲调优美,“不骄不躁懂得做什么、艰苦奋斗明白为什么”道出西柏坡精神的内涵,“赶考永远在路上、这是坚定的承诺”,写出了我党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使命,“从一粒米想到了什么、用一尺布又做了什么、人民过的都幸福、才是最大的谋略”写出我党的初心;“西柏坡响亮一首歌、那些伟大战争的成果、流血牺牲为换来万民同乐、走来了新中国、西柏坡不只是路过、灵魂应该在这里落座”写出了我党在西柏坡时期的成就,最后“每个人都该问一问初心、都装下了什么”是整首歌的升华,引人深思。但因为其演唱技巧相对较高,传播途径相对闭塞,传唱度并不高。在创作上结合主题,将“赶考精神”转化为励志歌词,如以奋斗或者初心为主题的叙事主题创作。笔者创作的《西柏坡》从新时代主人翁的角度创作的,内容更多的是歌颂新时代的西柏坡精神,但在曲调创作上还是以符合情景的优美风格为主,并没有突破传统理念来迎合现在新生代潮流的乐风,在作词作曲创新方面仍有空间。其他相关歌曲也都是以西柏坡精神为内涵,以优美的乐风见长,没有创作出像《南泥湾》那样曲风欢快又脍炙人口的作品。曲风欢快,朗朗上口的红色流行音乐是笔者等人今后努力的方向,并向听众传达红色歌曲不仅可以优美也可以很接地气很潮流很欢快地给人力量,给人营造愉悦的氛围感带给人们力量。在曲风上创新,尝试国风摇滚、民谣配红色主题的创作风格。[6]

927b77e5bd69b2a66831ce3ac3e8d69.jpg

  3.传播渠道优化


  短视频平台联动,如发起西柏坡旋律挑战赛,鼓励用户二次创作;歌曲的演唱者要根据音乐风格来进行选择,呈现最完美的声音效果,演唱歌手可以选取明星或者具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运用市场行为进行发力,同时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引导相关人物及多方场域共同参与。在受众互动设计方面设计沉浸式体验:在景区设置AR音乐互动装置,扫码播放定制歌曲。教育融合:开发中小学音乐课教材,通过歌曲讲述西柏坡故事。


  4.风险规避机制


  建立内容审核机制,确保歌词与历史事实的一致性。平衡商业性与公益性,避免过度娱乐化。流行歌曲是红色文化“年轻化”传播的有效媒介,但需平衡创新与创作的严肃性。探索AI生成音乐、元宇宙场景在红色文化传播中的应用。重塑文化和流行音乐艺术形态,重构文化和流行音乐的表现形式,重拳出击文化和流行音乐新兴业态,使文化和流行音乐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促进适应时代要求的文化与流行音乐不断创新发展,促进历史文化大众化,使之彰显新的时代活力,更好地教育青年、鼓舞群众,引导人们时刻铭记历史、坚定信念。同时呼吁相关部门加强对优秀红歌的支持和重视,让优秀红歌的劳动和创作得到保护,将低俗的网络歌曲替换为一大批生机勃勃的主流红歌。


  五、结论与展望


  在流行歌曲成为时尚主流的时代,流行歌曲以传播速度快和内容易于理解接受的特点,其收获了广阔的听众。同时蕴含文化的一些歌曲,是被人民注入了灵魂和生命的歌,经时代锤炼被历史选中,熔铸了磨难与奋进,升华出中华民族精神特质的歌,具有显著的中华名片作用,发挥着独特的育人功能。[7]


  在红色流行歌曲的创作上也应该放开手脚,歌词应该多视角出发多角度的歌颂我党光辉历史,也不妨通过其他的视角描述这段光辉的历史,曲风应该更多元化。流行歌曲与时俱进的时尚传播使老歌曲富有新的生命力。很多红歌在传承的过程中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流行元素的融入会使演唱的形式和风格、曲风等多元化,推动新时代的红歌创新性发展,使促进歌曲的创作形式变得丰富多样。特别是一些人们耳熟能详和韵律感强的曲调往往被当代曲作家当做基本素材进行二次创作,如《少年》等被改编成为带有摇滚意味的新潮红歌,变成了大众更加喜闻乐见的形式,这样一来西柏坡的文化也就更加深入人心、继而代代相传。所以可以考虑给现有的西柏坡优秀的作品改换曲风以获得新生的力量。[8]


  把流行音乐当做引子多方面立体地介绍西柏坡文化,以流行音乐当做引子,以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方式,表现出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一心为民的西柏坡精神。让听者通过歌曲,愿意更多地去了解西柏坡,了解西柏坡当地的文化,了解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让听者愿意通过歌声,以“两个务必”为核心,对西柏坡本土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对西柏坡精神有更多的理解。从“两个务必”升华为“三个务必”,通过流行音乐这种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不仅把人们以精神世界的形式带到西柏坡,更重要的是把更多的人带到现实生活中的西柏坡,全面立体地介绍西柏坡文化,把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熔铸到脍炙人口、广为传唱的流行音乐中。

参考文献:


  [1]方思.浅谈如何唱好流行歌曲[J].北方音乐,2017.07.30.


  [2]张先永.改革开放以来流行歌曲的正能量表达[J].音乐教育与创作,2023.7.


  [3]唐志诚.粤语流行歌曲的发展思路探究[J].艺苑评谭,2023.4.


  [4]冀率帅,李新新.“一带一路”背景下,新时代的中国文化“走出去”研究——以丝绸之路起点西安为例[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8.09.05.


  [5]蔡萍,肖银芬.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的艺术路径探索——以红色艺术教育品牌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为例[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15.


  [6]曾遂今.从音乐的自然传播到技术传播(上)—当代音乐传播理论探索思考之一[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3(3):29-36.


  [7]范晓君.中外音乐名作赏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83.


  [8]戴澔,陈政宇.传统文化元素在流行歌曲创作中的应用[J].今古文创,20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