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非遗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探究论文

2025-07-18 15:47:05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东昌府木版年画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优秀内容,彰显着国家和民族的精神风貌,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摘要:东昌府木版年画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优秀内容,彰显着国家和民族的精神风貌,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通过在大学生中调查东昌府木版年画的教育现状,梳理问题、分析原因,进而探究融入路径,并指出在学校开展非遗校园文化、实施非遗入课程进课堂、创新非遗实践活动等内容的重要意义,搭建非遗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新平台,实现木版年画传承和高校思想教育育人的“双赢”发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思想政治教育;木版年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和人类文明的“活态延续”,见证着中华文明绵延传承,涵养了深厚的民族精神,彰显出深深的民族烙印。作为山东省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东昌府木版年画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具有较高的教育价值。深入挖掘木版年画中的思政元素、探寻其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径,发挥特殊培育作用,对增进文化凝聚力、汇聚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有重要价值。
一、非遗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意义
非遗文化内涵的思政基因对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发挥着一种促进和示范的作用,将地方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充实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内容,深刻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强化大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认同感与参与度,彰显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一)新时代“大思政”背景深入发展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建设日益受到党*央的高度重视。习*平总*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载体,在大学生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对于加强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培育社会主义接班人产生着至关重要的意义。[1]同时,党和国家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融入高校教育”提上议事日程。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的意见》,强调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环节,贯穿于高等教育领域。[2]
(二)东昌府木版年画思政价值日益彰显
东昌府木版年画历史悠久,承载着两河流域的农耕文化、民俗风情,蕴含着人们对美好愿望的向往和追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包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在教育育人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1.工匠精神
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具有极高的思政教育价值。[3]将东昌府木版年画融入思政教育,使学生领悟工匠精神的独特魅力,对于塑造学生成长的价值观起到了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2.创新精神
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发展中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现形式,焕发出独特的生机与活力。东昌府木版年画自身极具创新活力,在传播内容、传播载体、呈现方式等方面的创新与当下生活密切联系,切实做到了非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进东昌府木版年画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发展,能够让学生在思政课中体会到非遗文化的独创性和感染力,激发学生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4]作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精髓,非遗文化是展现中国人民文化自信的重要部分。东昌府木版年画与思政教育的充分融合,能够增进高校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自信心,认清肩负的文化使命,实现文化强国的目标。
(三)传统非遗“化人”与高校思政“育人”互动发展
东昌府木版年画制作工艺和内容展示凸显民族特色,承载着丰富的文化记忆,对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学生的国家认同意识,培养承担民族复兴使命的时代新人。新时代背景下,深度挖掘东昌府木版年画的思政价值,充分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进行融合,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血脉,增强文化自觉性和自信心,是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现实之需,彰显了东昌木版年画“化人”与思政教育“育人”力量的动态融合,对非遗文化双创发展和思政教育时代性、进步性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二、非遗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
非遗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政价值内涵,但在发挥其实际效能时并未受到重视,面临着许多问题,使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独特性不能充分显现。
(一)高校思政教育对非遗文化不重视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思政课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存在文化认识偏差,一些高校并未将非遗文化纳入课程建设,未能发挥其教育实效性。目前大部分高校思政课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仍然偏向于对政治理论和思想体系的传授,对传统文化等资源运用较少,导致部分高校存在忽视木版年画非遗文化传承的问题。同时,高校的非遗教学仅立足于向学生传授专业的非遗知识,对非遗的“思政”内涵挖掘不足,忽略了与非遗内涵“真善美”的融合统一,非遗教学立德育人、文化传承的功能受到很大影响,也未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示范意识。
新时代高校要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就要提升教育实践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多渠道、深层次、宽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将思政教育渗透到方方面面。目前高校在社会实践方面的思政教育日益得到重视,“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建设充分,但关于非遗文化的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等实践种类少,未能充分有效地利用丰富的非遗文化,致使木版年画在校园内部缺少宣传,其教育功能得不到实现。校园文化墙、校园广播等校园文化大多以时事政治为主,非遗文化氛围难以形成,学生无法在无形中接受非遗文化熏陶,因此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缺少关注,思政全过程育人的要求难以实现。
(二)非遗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保障机制不完善
近年来,高校制定了关于非遗文化进校园的推进政策和支持文件,积极主动推进非遗文化发挥其教育作用,然而在此过程中仍然存在经费保障制度和组织保障制度建立不完善等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学校教育经费主要来自教育部拨款,且重点投入科研和行政管理经费,导致高校在建设非遗文化课程的投入资金有限,从而导致非遗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效果不佳。此外,非遗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政府领导、教育部门支持和地方高校实践,形成三方合力来推进建设。然而,有些教育部门并不重视非遗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支撑及扶助作用都未能有效展现,导致高校思政教育与非遗文化的融合缺乏动力支持和充足保障。
(三)高校思政教育主体对非遗文化教学内容及方法不了解
教师作为思政课教育的主体,政工人员作为思政教育全员育人的主体,二者在非遗文化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过程中都承担着建设者的责任。近年来,不少高校已经开始尝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思想政治课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师资匮乏的问题。高校思政教师基本都是思想教育专业出身,并不够了解东昌府木版年画的相关专业知识和内在价值,对木版年画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功能和意义还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认识,导致思政课与非遗文化结合不充分。
目前,高校日益重视日常思想教育对学生的重要作用,政工人员的思政素质逐步提升,但对于非遗文化的认识和学习较少,其他教育类型与方式也以传统活动为主,且对非遗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未能充分调动,缺少非遗文化的实践经验,无法真正做到将理论联系实际联系,非遗文化与思政课程的融合建设发展较缓。
(四)非遗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平台不健全
以非遗文化为载体的思政教育平台是二者发挥教育实效的重要途径,但目前非遗网络教育平台的建立完善存在一些不足。在大数据背景下,木版年画与互联网等数字化技术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在非遗网络平台的构建方面,大多是采用了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等简单形式,较为单一化、形式化。同时部分高校在建立非遗网络教育平台时,工作人员对木版年画的思政价值认识不够以及缺乏专业指导等问题,造成木版年画思政网络教育平台利用率低,不能充分发挥其实际效能。同时,一些高校的非遗网络教育平台上少量简单的木版年画介绍资料和宣传内容,显然无法满足高校思政教育和非遗文化深入融合的需求。
三、非遗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分析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开展非遗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工作时要与时俱进,对新路径进行探索提升,构建全方位非遗思政特色教育模式,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培养高素质人才支撑文化建设稳定发展。
(一)非遗文化渗透日常教学和特色活动
思政教育渗透日常教学和校园特色活动才能充分展现其生动性,彰显高校思政教育的亲和力、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课程建设中,可开设与木版年画相关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课程体系,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学手段;将木版年画纳入到通识教育课程,开设相关特色校本课程;将木版年画实践课纳入到实践教育课程中去;邀请木版年画传承人走进课堂,实现学生与非遗文化的近距离接触,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非遗文化熏陶。
搞好思政教育需要理论与实践并行,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对高校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在夯实非遗教学“第一课堂”的同时,打造“第二课堂”教学新模式。高校可以利用非遗传承载体,以校园活动为契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将木版年画的元素融入其中,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同时,更好地体会到非遗的魅力。比如设立木版年画社团、开展木板年画社会实践活动、木版年画宣传广播等方式,在教师带领下或学生团体的组织下,使学生体验木版年画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的过程中加深对非遗文化的认同,同时积极自主地去挖掘并发现其中的价值和乐趣。
(二)完善非遗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保障机制
在非遗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过程中,完善的保障体系和机制能够切实保障融合工作的稳定发展,推动全方位育人的实现。
1.构建稳定多元的经费筹集体系
非遗文化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日益得到重视,但在建设过程中面临着经费和资金不足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建立一套稳定的多元化经费筹集体系。将政府财政支持和社会资金扶持相结合,通过各主体的通力合作来保障稳定的经费来源,进一步实现木版年画与思政课程融合建设的整体性。
2.提升组织保障水平
在组织机制的建设实践中,要始终坚持各方主体协同推进的思想,搭建完善的木版年画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支撑系统,助力教育模式的改革创新。各级党委、政府部门要在思政课程建设中加强协同配合,积极支持将木版年画融入其中,科学领导组织,积极主动推动非遗文化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保障木版年画融入思政教育工作能得到逐步贯彻落实,合力提升学校育人工作的整体质量。
(三)高校思政教育主体加强对非遗文化的学习
高校思政教师应重视对木版年画的了解与关注,对其蕴含的思政教育价值进行多方发掘,组建木版年画融入思政课的师资力量,打造专业教学团队,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东昌府木版年画传承人的指导下,高校思政课教师能够对木版年画的历史和现状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更好地开展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并将其融入思政教育的课程开发和实践活动策划中。
政工人员应加强与非遗传承人的交流互动,明确研究目标,针对性地开展此类活动,提升非遗专业领域知识水平。在加强学习的同时,还要持续加强德育意识,自觉提高思想政治觉悟。明确木版年画蕴含的思想内核并与我国社会主义理论内在相融,进而提升东昌府木版年画的时代价值,实现可持续增长的时代要求。作为当代教育者,各方人员有责任、有义务将非遗文化融入思政知识传授和学生能力培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需要,引导学生树立和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培养有信仰和理想引航、有本领和意志支撑,与时代共奋进、与祖国共发展,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构建新型宣传教育平台
大数据时代下网络是高校非遗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新的重要阵地。基于非遗文化的自身优势,推动木版年画与互联网深入融合,借助VR、AR、视频、直播等多媒体平台,推出系列化、高品质的网络作品,[5]将创新后体现时代特征的木版年画元素渗入网络,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氛围。同时录制木版年画相关短视频,借助互联网进行宣传推广,突破时空地域的限制,以灵活多样的形式积极引导学生参与非遗文化信息的沟通交流,凸显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校园网是高校内部信息传播共享的主要媒介。针对高校学生的信息需求特点,整合非遗文化资源,打造校园网络教育平台,实现非遗文化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发挥网络教育平台的凸显教育性、思想性、互动性、实效性。对网上宣传方式进行创新,遵循其传播推广规律,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凸显主旋律的作用,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下发掘正能量,使网络宣传、服务、育人等作用积极发挥出来。在网络化教育模式的带动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大思政”背景下,推进非遗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切合时代之需,蕴含着丰富思政教育元素的东昌府木版年画在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中,同步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化人”的双重效能,让大学生在感知、领略非遗文化魅力中强化非遗文化传承使命感,才能最大限度地彰显思政教育的教学实效性,并推动非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习*平.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R].北京,2016.
[2]夏艳青.非遗文化传承与高校思政教育互动共进研究——以东阳木雕为例[J].大众文艺,2023(11):142-144.
[3]田子尊.新时代背景下将工匠精神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方法探索[J].教育信息化论坛,2023(11):87-89.
[4]习*平.在庆祝中*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08):01-12.
[5]何亦然.“大思政”背景下非遗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索[J].大学,2020(14):29-30.
